510 likes | 746 Views
第三章 牙体组织. 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 杨芳. 1. 牙釉质 2. 牙本质 3. 牙髓 4. 牙骨质. 牙体组织. 牙体组织. 釉质 (enamel). 釉质的理化特性 釉质的组织学结构 釉质的表面结构 釉质的临床意义. 一 理化特性:. 位置:覆盖于牙冠高度矿化的 硬组织 厚度:切牙的切缘约 2mm ,磨牙的牙尖约 2.5mm ,牙尖 处至牙颈部逐渐变薄; 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 无机物占 96 % —97 %,有机物占 2 %,水占 2-3 % ;
E N D
第三章 牙体组织 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 杨芳
1.牙釉质 2.牙本质 3.牙髓 4.牙骨质 牙体组织
釉质(enamel) • 釉质的理化特性 • 釉质的组织学结构 • 釉质的表面结构 • 釉质的临床意义
一 理化特性: • 位置:覆盖于牙冠高度矿化的硬组织 • 厚度:切牙的切缘约2mm,磨牙的牙尖约2.5mm,牙尖 处至牙颈部逐渐变薄;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 • 无机物占96%—97%,有机物占2%,水占2-3%; • 颜色:乳白色或淡黄色;(与釉质矿化程度有关) • 有代谢,但代谢缓慢。
二 组织学结构★ • 釉质的基本结构是釉柱,直径平均为4-6微米, • 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釉柱的排列在窝沟处呈放射 状,在近牙颈部几乎呈水平状 光镜:纵剖面观:长柱状结构 横剖面观:鱼鳞状结构
电镜:呈球拍样,由有一定排列方向的扁六棱柱晶体所组成,横断面球拍样结构。 釉柱鞘 釉柱头 釉柱尾
(一) 釉质最初形成时相关的结构 1、釉质牙本质界(EDJ): 外形:贝壳状而不是一条直线。 意义:增强了釉质和牙本质的联系,有利于二者更牢固的结合。
釉板:是一薄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贯穿整釉板:是一薄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贯穿整 个釉质的厚度,磨片上呈裂隙状结构。 形成的原因:局部釉质成熟过程的缺陷; 牙齿萌出后,受刺激产生的裂隙。 ◆并不是真正的裂隙?
3 釉丛:起自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 呈草丛状,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1/4-1/3。 分布均匀,是一部分矿化较差的釉柱。 • 实为矿化差的釉柱在不同平面、不同方向重叠 投影?
釉梭:起自釉质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釉梭:起自釉质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 (发生早期) • 实质为成牙本质细胞的胞浆突的末端穿过基底膜进入成釉细胞,以后牙釉质将其包埋。 • 在磨片中,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此空隙呈黑色。牙尖和切缘部位多见。
(二) 与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 1 横纹:与釉柱的长轴垂直的细线,呈规律性分布,间 隔2-6um,它代表每天釉质形成的速度。 2 釉质生长线:在低倍镜下观察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 横磨片,呈同心环状排列,似树的年轮;纵磨片,在 牙尖部环形。它代表釉质周期性的生长速率。 新生线 釉面横纹(生长线达牙表面时)
(三)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 1. 绞釉: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 可增强釉质对抗剪 切力的强度,咀嚼 时不易被劈裂。
2. 施雷格板(明暗带):落射光观察,是一种折光现象,暗区代表釉柱的横断区,亮区代表釉柱的纵断区。 (釉柱排列方向改变而产生的折光现象) 3. 无釉柱釉质:在近釉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的表面。
三、釉质表面结构 1、釉面横纹 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面的表现,在牙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的、垂直于牙长轴的凹陷。 2、釉小皮 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可能是成釉细胞在形成釉质后所分泌的基板物质。
釉柱横纹、釉质生长线及釉面横纹的关系: 生长线是由相邻釉柱横纹有次序的相连而成,而釉面横纹则是牙齿表面的生长线,这三者矿化均较差。
四. 临床意义 • 具有一定的代谢活性,但非常缓慢。 • 临床上常用氟化物预防釉质龋。(氟可以使釉质 结构稳定,从而增强抗龋能力) • 牙齿咬合面的釉质有点隙、裂沟,应及早进行窝沟封闭。 • 釉柱排列方向的临床意义。(绞釉、无釉柱釉质)
牙本质(dentin) 构成牙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牙髓和支持表面的釉质。 一、理化特性 • 色淡黄,硬度比釉质低,有一定的弹性,渗透性好。 • 组成比例(按重量):无机物70%,有机物20%,水10%。 二、组织结构 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细胞间质组成。
(一)牙本质小管 • 无数圆形小管所贯穿,小管内充满了组织液及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 牙本质小管近髓端较粗,直径约3-4um,越向表面越细约1um • 有许多侧支
(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该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使牙髓中的营养物质带入牙本质中。 成牙本质细胞突间隙 ——交换场所 限制板(牙本质小管内壁衬一层薄有机膜, 可调节和阻止牙本质小管矿化。)
(三)细胞间质 由基质和胶原纤维(Ⅰ型胶原)组成。 矿化不同分为: 1、管周牙本质: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矿化高,纤维少。 2、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之间,矿化较前低,纤维多。 3、球间牙本质: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
4、生长线(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4、生长线(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 5、托姆斯粒层:在牙根部近牙骨质出有一层黑色小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6、前期牙本质: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有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
三、牙本质的增龄性变化和反应性变化 牙本质不同于釉质,它是有神经、有活力的矿化的结缔组织,因此,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受病理性刺激,牙本质会产生相应的增龄性变化和反应性变化。
1、原发性牙本质: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本质。1、原发性牙本质: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本质。 2、继发性牙本质:指牙根完全形成后,成牙本质细胞还在沉积的牙本质。 • 特点:形成速度慢; 在髓室顶部、底部较厚; 牙本质小管数目少; 与原发性牙本质之间有一明显分界线。
龋坏 →部分Odontoblast变性→未分化的细 损伤 胞取代之而与余Odontoblast共同形 成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 →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 矿盐沉积矿化→封闭小管→透明牙本质 →(刺激较重)→Odontoblas变性、 分解(未钙化)使小管内充满空气→死区
四、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 神经传导学说 转导学说 流体动力学说
牙髓(pulp) 位于髓腔内的疏松结缔组织, 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 营养、感觉、防御及修复。 冠髓 根髓
一、组织结构 由细胞、细胞间质、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组成。 (一)细胞 三类: 第一类是有形成能力的细胞-----成牙本质细 胞和成纤维细胞 第二类是防御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 第三类是储备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 位于牙髓的周边,细胞为高柱状,排列紧密而整齐,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 • 成纤维细胞(牙髓细胞) 是牙髓中的主要细胞,星形有突起的细胞,相邻突起互相连接。主要功能是形成和维持牙髓的基质。
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 组织细胞参与炎症反应。正常牙髓中有淋巴细胞(T)。 •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可以分化成结缔组 织中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或 巨噬细胞) • 树突状细胞 是牙髓免疫防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细胞间质 纤维:胶原纤维(Ⅰ型和Ⅲ型)、嗜银纤维和少量的弹性纤维。 基质:致密的胶样物,主要成分是蛋白多糖复合物和糖蛋白、硫酸软骨素A、软骨素B及透明质酸. (三) 血管、神经、淋巴管
二、功能及临床意义 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营养、感觉、防御及修复。 1、活力降低,退行性改变。 2、修复能力有限。(解剖条件所限) 3、牙髓炎 4、疼痛缺乏定位能力。(不能明确指出患牙)
牙骨质(cementum) 一、理化特性 1、牙根表面的一层硬结缔组织,淡黄色,根尖处及根分叉处厚,牙颈部较薄。 2、按重量计算,无机物45%-50%。有机物和水占50%-55%(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 3、维系牙与牙周组织联系的重要结构。
二、组织学结构 (一)基本结构 1、牙骨质细胞:类似骨细胞,体积小,表面有许多胞质突。 2、基质:钙化基质,板层样结构,板层之间有牙骨质生长 线间隔。 3、纤维:成牙骨质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平行于牙根面) 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垂直于根面,又称 穿通纤维)
(二)两个交界面 牙本质牙骨质界 釉牙骨质界
(三)牙骨质的表面特点 • 表面有许多纤维束 • 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牙骨质修复(在吸收前沿和修复性牙骨质之间可见反转线)
三、牙骨质的分类 • 【按形成时间】 原发性牙骨质 继发性牙骨质 • 【按有无细胞】 无细胞牙骨质 (内上) 细胞牙骨质 (外下)
【按细胞分布和纤维来源】 ①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牙颈部存在 ②无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③无细胞外源纤维牙骨质 ④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⑤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
四、临床意义 • 生理情况下,牙骨质有较强的抗吸收能力(正畸的理论基础)。 • 牙骨质可通过不断的增生沉积而形成继发性牙骨质。
五、牙骨质的增龄性变化 • 牙骨质表面不规则 • 牙骨质沉积在根尖区 • 有活性的牙骨质细胞位于近牙周膜处
两个名词 • 中间牙骨质:位于牙骨质与托姆斯颗粒层之间,无结构的、不含细胞和胶原的一薄层牙骨质。 • 类牙骨质: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尚未钙化的牙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