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803 Views
第一章. 生產管理概述. 本章重點. 生產之意義 製造業與服務業之差別 生產系統 管理之意義 生產管理之意義與演進 生產管理的基本原則 生產管理的範疇 生產管理的目標 生產管理績效的衡量 生產管理的未來趨勢. 生產之意義. 企業功能 : 生產管理、行銷管理、人事管理、研究發展與財務管理 生產的目的在增加組織的產出,以獲取利潤與永續經營,不管此一產出為有形或無形的服務,其均在滿足顧客之需求。 行銷 4P: 產品 (product) 策略 價格 (price) 策略 促銷 (promotion) 策略 通路 (place) 策略.
E N D
第一章 生產管理概述
本章重點 • 生產之意義 • 製造業與服務業之差別 • 生產系統 • 管理之意義 • 生產管理之意義與演進 • 生產管理的基本原則 • 生產管理的範疇 • 生產管理的目標 • 生產管理績效的衡量 • 生產管理的未來趨勢
生產之意義 • 企業功能:生產管理、行銷管理、人事管理、研究發展與財務管理 • 生產的目的在增加組織的產出,以獲取利潤與永續經營,不管此一產出為有形或無形的服務,其均在滿足顧客之需求。 • 行銷4P: 產品(product)策略 價格(price)策略 促銷(promotion)策略 通路(place)策略
生產之意義(續) • 生產之要素 1.狹義的生產是指將一群生產要素結合起來,轉變成某一種特定組合的產品時,所必須經過的一切活動與過程。注重之焦點在於有形產品的產出。 2.廣義的生產是指凡是能增加或創造效用(人類滿足的程度)的人類經濟活動。注重之焦點在強調效用之增加,亦即:顧客滿意。 3.生產必須有投入之資源。 4.生產必須經過轉換的過程。 5.生產一定有產出,產出之形式可能為有形的產品,也可能是無形的服務。 6.生產之目的在增加產出或創造效用。
生產系統 • 生產不是單一部門的功能,而是一個系統運作的結果,系統是由一群元件個體所組成,這些個體在作業環境中互相作用,以達成共同特定之目標 • 系統之特性1、系統在環境中運作2、系統由子系統所構成 3、子系統之間具有交互作用 4、系統具共同之目標
生產系統(續) • 生產系統 1.生產包括6個子系統-供應商、投入、轉換、產出、控制、顧客。 2.生產子系統之共同目標,即在增加產出或創造效用。 3.影響環境生產之因素有企業無法主導控之外部因素與可以主導控制之內部因素。
生產系統(續) • 供應商子系統
生產系統(續) • 投入子系統1、人員(Man)2、機器(Machine)3、物料(Material)4、方法(Method)5、市場(Market)6、金錢(Money)7、士氣(Morale)8、管理(Management)9、能源(Energy Source)10、資訊(Information Technology)
轉換過程子系統 • 依標準化程度區分生產方式1、存貨生產2、訂貨生產 3、訂貨裝配生產 • 三種生產方式之比較(見下頁)
MPS: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主生產排程 FAS: Final Assembly Schedule 最終裝配排程
生產系統(續) • 依生產型態區分生產方式1、流程生產(flow shop production)2、零工生產(job shop production)3、專案式生產(project production) • 流程生產(flow shop production)1、連續生產-生產過程不能停頓,若有停頓產品將 變質或報廢,例如煉鋼廠、煉油廠。2、單一產品重複生產-與前者相似,容許稍有停頓3、批量生產-例如馬達工廠或調味乳製造4、混合產品重複生產-生產過程中須快速換模 • 生產方式之比較(見下頁)
管理之意義 • 管理之定義1、弗麗特 (Folett)管理是藉由他人而完成工作的一種藝術2、敏茲伯格(Henry Mintzberg) 管理工作是藝術多於科學 3、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經由他人完成工作(和他人一起完成工作) 4、運用資源以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序
管理之意義(續) • 管理之特性包括(Henry Mintzberg): • 管理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 • 管理具有有共同之目標,始有存在之價值及效果。 • 管理是「人」與「事」之結合系統。 • 管理必須適應環境,不能一成不變。 • 管理者應具備之能力 • 技術性能力 • 人際關係能力 • 觀念化能力
管理之意義(續) • 管理功能 • 規劃-指設定目標,並找尋達成目標的方法或手段的過程(計畫書) • 組織-定出組織或點間分工的架構與合作關係,決定各部門之工作執掌與工作歸屬。 • 用人-知人善用,適才適用 • 領導-影響他人以達成所追求目標之過程。 • 控制-監督行動以確保依規劃進行,同時修正重大差異,以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序。
生產管理之意義與演進 • 生產管理之意義1.生產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PM) 如何有效運用資源,以獲得最大產出(有形產品) 之一切合理活動。2.作業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OM) 當產出為無形的服務時稱之。
生產管理之意義與演進(續) • 生產管理之歷史之一 1、科學管理階段(科學方法) •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W. Taylor) 四大原則:動作科學、工人選用科學、誠心合作及合諧、發揮最大效率 • 動作研究之父吉爾博斯(F. Gilbreth) 動素:分析工人的活動,加以標準化 • 甘特(Henry Gatt) 甘特圖:工作排程條件圖
生產管理之意義與演進(續) • 生產管理之歷史之二 2、行為科學階段(人性尊重與關懷) • 霍桑研究-當人們知道自己正被觀察時,他所表現的行為即會不同於平常。 • 需求層次理論(Maslow)-生理、安全、社會、成就、自我實現需求。 • 兩因素理論(Herzberg)-以保健因子與激勵因子來激勵員工。 • XY理論(Mcgregor)-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之原則。 3、管理經濟階段損益兩平分析及全面平衡發展
生產管理之意義與演進(續) 生產管理之歷史之三 4.作業研究階段 注重管理科學與作業分析 系統分析是以系統為著眼點,分析組織問題並制定組織的最佳決策,其假設系統為一開放系統和外在環境有一不可分離的關係。而系統分析主要方法為計量方法,乃是利用數學技巧之計量分析,一般稱為作業研究或狹義之管理科學。
生產管理之意義與演進(續) 管理科學-將資源做有效分配,尤其系統全面性的政策,其特性有: 1.以科學分析方法解決問題。 2.目的在改善管理者之決策能力。 3.注重全面性經濟效益。 4.倚重數學模式。 5.利用電腦從事模式之計算。 6.在封閉系統內尋求最佳解,並嘗試將結果用來解釋開放系統。
生產管理的基本原則 • 專業化(Specialization) 產品之製造均經過許多不同之專業工程及管理人員操作設計,再經由裝備人員完成,每一次工作都是專業化。 • 簡單化(Simplification) 減少產品種類,式樣和尺寸,促成大量生產,降低成本。 •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將產品之生產各階段,訂定規範,符合者才能生產。 • 變換化(Diversification) 改變產品的種類、式樣,已引起消費者的好奇與喜好,來增加產品的銷路
生產管理的基本原則(續) • 機械化(mechanization) 以機械代替人工,降低成本。 • 合理化(resonalization) 強調科學之管理方法,一切產銷活動均建立合理的制度與規範。 • 自動化(automation) 採用自動控制機械或電腦來從事生產控制,以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管理範疇 • 生產規劃(廣義則再分為生產程序設計與生產規劃)1、產品設計:用來決定生產什麼產品(what)。2、途程規劃:用來決定如何生產或決定生產轉換方式(how)。3、排程:用來決定何時生產(when) 。 • 生產控制1、派工:用來決定哪一個人或哪一台機器生產(who)。2、跟催:用來進行生產之控制工作,以確保生產能依生產計劃
生產規劃 • 長期生產規劃(一年以上)1、企業預測- 生產前,瞭解環境對生產之影響。 2、產品與銷售規劃- 生產之全部產品切割或產品族,以利規劃 3、資源需求規劃(RRP)- 規劃組織長期之資金、設備、物料與人員之需求。 4、財務規劃- 生產所需資源必須有財務加以支援才能獲得。
生產規劃(續) • 中期生產規劃(2~12月) 1.配銷需求計畫(DRP)- 所有倉儲單位或分公司所需產品之生產與銷售計畫。 2.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配合行銷策略,決定總合需求。 3.主排程(master scheduling,MS)- 在特定時間內完成特定產品的製造之計畫。 4.最終裝配排程(FAS)-是對最終裝配物料的描述。 5.粗估產能規劃(RCCP)-用來決定所規劃的MPS是否可行。 6.物料需求計畫(MRP)- 結合MPS,BOM,物料庫存資料,以決定生產數量與生產時點。 7.產能需求規劃(CRP)- 根據MRP,參與生產資源之產能供給,評估產能是否足夠。
生產規劃(續) • 短期生產規劃(2月以下)短期規劃與控制主要在進行實際生產活動之控制工作,因此可稱為生產活動控制(Production Activity Control,PAC)。其內容包括:排程與產能控制。 生產排程-根據MPS與MRP,排定實際生產的優先次序,主要是根據生產負荷來排定。 產能控制-主要由輸出/輸入控制與進度控制兩者進行。
生產管理的目標 • 生產目標1、成本低2、品質高3、彈性大4、交期短 • 取捨分析與工廠焦點 • 廠內工廠- 在廠內分或許多追求不同目標之生產單位(小工廠)
成本最小化 • 製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製造費用。 主要成本(直接成本或變動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 加工成本-直接人工+製造費用 • 分析生產成本之工具1、分批成本會計制度-適用於生產多種產品之製造業,由於每批產品的成本不同,必須分批計算成本。2、分步成本會計制度-適用產品單一且連續製造之企業,其成本資料之蒐集,以一個步驟或部門為中心加以統計,即可得產品之單位成本。 • 降低生產成本之方法
提升生產品質 • 符合顧客期望程度越高,則消費者認定其品質越佳。設計的品質與一致(生產過程使產品符合設計之程度)的品質。 • 品質相關技術(見下頁) • 提升品質的五個階段1、品質是檢驗出來的(良好的抽樣檢驗)2、品質是製造出來的(設計製程管制)3、品質是設計出來的(在品質工程,實驗設計)4、品質是規劃出來的(ISO 9000、品質獎)5、品質是持續改進且是整合之工作。
ISO 9000 (1994年版 ) 1. ISO 9000:幫助公司決定申請ISO 9001、9002或9003標準。 2. ISO 9001:適用於從事設計、發展、生產、製造、安裝與產品售後服務之公司,共有20項標準。 3.ISO 9002:類似9001制度,但產品設計與發展除外之公司,其去除設計管制一項標準,因此標準有19項。 4.ISO 9003:僅涵蓋公司最後階段的檢驗、測試的公司, 其標準有16項,去除了設計管制、採購、製程管制與服務等四項標準。
ISO 9000 (1994年版 ) 5. ISO 9004:品質管理系統要素的應用方針,是一種指導綱要。 • 重點在藉由文件資料之建立以教育全公司員工的品質認知,同時藉由生產流程之檢討進行品質之持續改善(ISO引導企業將企業所做的行動文件化,並按文件化的資料實際執行)
ISO 9000:2000 1、ISO 9000:2000此一標準是用來定義品質管理系統之基本法則與品質管理系統之用語。 2、ISO 9001:2000將1994年版中的ISO 9001、ISO 9002與ISO 9003彙總成單一的模式。 3、ISO 9004:2000此一標準提供同時考量品質管理系統的效果與效率之指導綱要。 • 與1994年版比較,將顧客為重,過程導向及持續改善之理念納入,亦能與環境管理系統標準相呼應。
申請國家品質獎 • 日本戴明獎-評審標準放在統計的品質管制上。 • 美國Malcolm Baldrige 國家品質獎-評審重點在於顧客之滿意程度。 • 我國國家品質獎-評分重點在品質保證。 • 戴明獎與Baldrige獎之比較(見下頁)
增加生產彈性 • 針對顧客需求進行產品之設計與生產,反應速度越快,即意味期彈性越高。 • 機器彈性-彈性製造系統(FMS) • 物料搬運彈性-現場佈置之改善,U型或O型生產線佈置 • 作業員彈性-多能工 • 製程彈性-能以不同製程,不同原物料,不同操作程序,生產同一組產品之能力。 • 途程彈性-重新更政途程或轉換途程之能力 • 產品彈性-生產系統配合設計變更之能力 • 產量彈性 • 產品組合彈性-同時間生產多種產品之彈性 • 擴充彈性 • 計畫彈性
縮短交貨期間 • 縮短前置期 • 全球運籌供貨 • 接單裝配生產 • 及時化生產
生產管理績效衡量方法 • 生產力 生產管理最常用之增加生產力之方式是增加一點點投入 獲致大量之產出增加。 • 偏生產力:只研究一項投入 • 多項要素生產力:研究多項投入 -總要素生產力:研究勞動與資本投入 -總生產力:所有製造投入 -系統生產力:所有製造投入,外加一項行銷投入
影響生產力的因素 • 生產方法 • 要求的產品品質 • 投資的資本 • 管理方法 • 生產技術之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