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85 Views
傷口包紮法.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第二救災救護大隊. 基本目的. 1. 覆蓋保護傷口,防止出血 2. 吸收滲出液保持乾燥 3. 保護傷口,減少傷口受污 4. 避免氣體由傷口進入胸腔內 5. 固定傷口 , 避免再受傷. 創傷發生立即予適當包紮處理 1. 可以避免傷口的感染 2. 減少出血量 3. 可以挽救回寶貴的生命 4. 降低傷殘。. 2014/10/24. 3. 包紮原則及注意事項: 、 包紮前,須先控制出血、清潔、消毒 、 使用無菌敷料 ( 或清潔、乾淨之敷料 ) 、 不可對著傷口或敷料說話或咳嗽 、 敷料或繃帶掉落地上,應更換避免傷口污染
E N D
傷口包紮法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第二救災救護大隊
基本目的 1.覆蓋保護傷口,防止出血 2.吸收滲出液保持乾燥 3.保護傷口,減少傷口受污 4.避免氣體由傷口進入胸腔內 5.固定傷口,避免再受傷
創傷發生立即予適當包紮處理 1.可以避免傷口的感染 2.減少出血量 3.可以挽救回寶貴的生命 4.降低傷殘。 2014/10/24 3
包紮原則及注意事項: 、包紮前,須先控制出血、清潔、消毒 、使用無菌敷料 (或清潔、乾淨之敷料) 、不可對著傷口或敷料說話或咳嗽 、敷料或繃帶掉落地上,應更換避免傷口污染 、由遠心端做繃帶固定,敷料應完全覆蓋住傷口 ,防止脫落及污染 、暴露肢端,觀察血循環有無受阻,是否冰冷、 腫脹、發紺、感覺麻木 、膠帶不可黏貼在傷口上 、不要在受傷處、關節、骨突、身體磨擦處打結 、敷料被血液滲溼時,直接覆蓋敷料於原敷料上 ,不可拆除原有的敷料與固定物
上敷料和繃帶的原則 • 繃帶不可滑脫、移位,也不要太緊 • 繃帶應平覆於傷口上,避免造成壓力點 • 繃帶使用應保持肢體姿勢的功能性位置 • 詢問病人的感覺,包紮應緊貼而舒適
三角巾包紮法: 1.頭部包紮法 2.胸部及背部包紮法 3.肩部包紮法 4.髖部包紮法 5.手臂及腿部環狀包紮法 6.手部或足部包紮法
創傷各部位包紮教學 胸/背
創傷各部位包紮教學 肩部
創傷各部位包紮教學 大腿
骨折徵兆 疼痛 不能運動 變形 挫傷 壓痛 骨尖端露出 水腫 脫臼
繃帶使用 1.繃帶之起始及結尾固定 2.螺旋包紮法 3.八字形包紮法 4.十字形之頭部包紮法 5.有異物包紮法 6.氣胸包紮法
傷口敷料種類 • 無菌的:殺菌過後的敷料 • 濕的 • 乾而無菌:一個無濕的無菌敷料 • 油性紗布:凡士林紗布,防止敷料沾黏傷口 • 特殊紗布:含止血、皮膚癒合、抗生素…… • 封閉性整形紗捲,氣密封閉敷料 • 加壓的:大塊,通常是無菌,用來止血的
緊急狀態之替代物 • 手帕,毛巾,紙布,衛生紙巾 • 不要使用衛生紙或不易去除之物質
敷料及包紮的特殊種類 • 加壓繃帶:由數塊厚紗布形成墊附於繃帶 • 紗布墊:3*3,4*4,4*8為最常用 • 特殊的墊子:大,厚層(有些外表可防水) • 三角巾:使用範圍廣、最快速、取材方便 • 繃帶捲:自黏性,非彈性的,可塑性 1.紗捲-無彈性捲軸狀紗布繃帶,多種尺吋 2.彈紗-彈性捲軸狀紗布繃帶 3.彈繃-有較高彈性,通氣性較差 • 衛生棉
繃帶太緊的徵兆 • 肢端皮膚發冷、腫、刺痛、麻木、發紺 • 疼痛或不適感數小時後消失,可能已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 評估傷患-感覺、膚色、溫度、運動
平結的打法 1.兩手各握住三角巾之一端 左,右手交叉,打一個半 結交叉時注意有一端在上 2.把兩端折回再交叉,原 來在上面的一端仍在上面 ,再一個半結。 3.拉緊扯平即可
環形墊打法用於傷口有異物(如玻璃)或骨頭突出體外時,使用環形墊環形墊打法用於傷口有異物(如玻璃)或骨頭突出體外時,使用環形墊 1.摺成窄帶,然後繞住一隻手的指頭 2.將一端繞行手指1-2圈,成環狀 3.將另一端由環狀的內部繞出,一圈 圈包包住環狀,最後拉緊 4.整圈環繞完畢後,把末端塞好
繃帶之起頭定帶 1將繃帶端斜放 在傷口下方 2 環繞1 圈 斜角反摺 3再環繞二圈後 進行包紮
螺旋形包紮法(四肢,手臂、上臂、大腿、小腿 ) 1.起頭定帶 2.螺旋形包紮,繃帶環繞 重複下壓1/2或2/3寬 3.傷口敷料完全覆蓋後,於 傷口上方外側作結尾固定
人字包紮法 (螺旋回反) (四肢,手臂、上臂、大腿、小腿 ) 1.於傷口遠心端作起頭固定 2.在傷肢上假設一條中線,每圈斜行向上的 繃帶至中線時向下反摺,使繃帶貼合身體 3.反摺繃帶時,以左手拇指固定反摺之處, 然後將持繃帶捲之右手向內旋,使向上繃 帶邊變成向下,直至包紮處完全覆蓋為止 4.每次回返繃帶應均勻保持一直線,後一圈 平均蓋住前一圈 5.完成包紮後呈人字形花紋
8字形包紮法(手腕、肘、膝、足、肩膀、臀部關節處)8字形包紮法(手腕、肘、膝、足、肩膀、臀部關節處) 1.在關節下方做定帶 2.第一圈蓋住關節外側尖端部位 再以8字形向關節上、下方包紮 3.最後在關節外上方做結尾固定
8字形包紮法的應用 1.關節下方起頭固定 2.於傷肢作8字形包紮
三角巾拳頭包紮法 1. 手掌嚴重出血時讓患者握住一個 繃帶捲,藉壓迫出血點再進行包紮 2.將摺帶之1/3處斜蓋住拳頭上方之 四指,再從小指端繞到拇指根部 3.繞過拳頭在拇指及 食指側繞回手腕 4.從手腕部兩端交叉後,在 手腕外側打結
三角巾肩部包紮法 1. 準備兩條三角巾 2.【a】一條摺成長條形 3.『b』一條打開,底部摺邊向外 1.兩手持『b』使全巾下垂 2.將【a】長條巾1/3處壓在『b』巾之尖端 3.【a】巾 一端繞過背後,經過腋下, 在前胸與另一端在胸部適當處打結
4.『b』巾頂端在【a】巾上, 翻摺數次使鬆緊適度 5.雙手持『b』巾平整的覆蓋肩部,往 下拉至上臂適當處,底邊向外摺, 巾帶兩端環繞上臂內側交叉,於上 臂外側打平結,帶端修復整齊
三角巾髖部包紮法(與肩部包紮相同) • 二條三角巾: • 【a】一條摺成長條形 • 『b』另一條則打開反摺底邊 • (2)長條三角巾當腰帶,於側腰或臍部打結固定 • (3)『b』巾頂端置【a】腰帶上,平整覆蓋受傷 • 之髖部、臀部、大腿上的敷料 • (4)將『b』底邊摺至大腿適當位置,兩底端在 • 大腿內側交叉,繞回外側打結固定 • (5)尖端反摺,旋轉於腰部之長條形三角巾,至適當鬆緊即可。
三角巾手掌包紮法 1.受傷部位放置在展開三角巾的中央 ,指尖朝向三角巾頂端,三角巾之 底邊在手腕以外,將三角巾的頂端 翻摺蓋住傷口處之敷料及全手 2.將三角巾左右兩底角沿手之兩側向 上反摺,使兩角在手背與手掌上交 叉,兩端繞到手腕的背側或拇指側 打平結固定 3.頂端多餘的三角巾塞入底邊平結處
三角巾頭部包紮法 (1)三角巾底邊向外反摺成平整的邊 (2)底邊置眉毛上緣,頂端垂向後腦 (3)兩個底角繞向後腦枕骨下交叉, 再向前繞至前額打平結 (4)將頭上三角巾往下拉緊,枕骨下 三角巾(頂端垂下的部份)向上翻 摺,塞入交叉處內側。 1、2 3 4
直接加壓:直接加壓傷口,不要去除原有之 繃帶和敷料,避免再度出血 • 抬高:抬高患肢(高於心臟),再直接壓加; 若懷疑有骨折、脫臼、異物、脊椎受 傷時,勿隨意挪動患肢 • 間接加壓:控制動脈出血,加壓臂、股動脈 • 夾板:骨折伴有出血,夾板能協助控制出血 • 氣囊夾板:氣囊夾板,產生壓力控制出血
肱動脈於上臂的內側,止血時,用四指將手指壓在外側,緊緊壓住肱骨肱動脈於上臂的內側,止血時,用四指將手指壓在外側,緊緊壓住肱骨 股動脈 經過腹股溝中央,傷患 平躺,以手掌根施壓
用木棒絞緊止血帶方法 1.將止血帶圍繞肢體兩週,然後打一個 平結,在肢體的外側打結,不要過緊 2.再打一全結,將堅固的棒條置結解間 3.旋轉棒條,止血帶至血流停止 4.用止血帶的兩端,或其他布條固定
骨折原因(之1) • 直接打擊:外力直接打擊 →下肢被車輛保險桿撞擊 • 間接打擊:跌倒時手臂撐起身體 →造成間接的鎖骨骨折 • 肌肉收縮:肌肉強力拉扯 →踢球失誤時,造成膝蓋骨骨折 • 扭力:用力扭轉肢體時,肌肉韌帶拉扯 →扭轉脚掌時發生脚踝骨折 • 疲乏:骨骼長久連續受壓發生骨折 →行軍或爬山,長久步行不休息 • 病理的因素:骨質變化 →骨癌、骨結核、骨質疏鬆
骨折的一般狀症 • 外觀直接看到或摸到骨折 • 移動時骨折部位會疼痛 • 失去運動功能 • 局部壓痛 • 皮下組織腫脹,瘀血 • 患肢出現縮短,曲折或旋轉等異常 • 觸診時,骨折處有摩擦聲 • 失血過多休克;大腿和骨盆骨折易大量出血
骨折分類 依傷口可分為: 開放性(open or compound fracture) 可造成致命性的感染,及大量失血 封閉性 (closed or simple fracture) 骨折部位附近的皮膚仍然完好 合併性骨折(複雜性骨折) 伴有血管和神經損傷或內臟損傷,常 有關節脫臼現象
依形成可細分為:横向(完全性),直向,斜向,扭轉型(翻裂型),嵌入型,粉裂型,不完全型,下陷型,壓迫型,病理性依形成可細分為:横向(完全性),直向,斜向,扭轉型(翻裂型),嵌入型,粉裂型,不完全型,下陷型,壓迫型,病理性 下陷型 斜向
橫向(完全性) 壓迫型
病理性骨盤骨折 脫臼
一般處理原則 • 剪開骨折部位的衣服或褲管 • 小心檢查傷勢,盡量不要移動傷患 • 檢查患處有無畸形、腫脹、疼痛,是否脫位 ,肢體活動能力,膚色及溫度等 • 傷者失去知覺,維持呼吸道通暢,盡速送醫 • 骨折或脫臼部位肢端有無麻木或癱瘓,可判斷神經是否被壓擠或受傷
一般處理原則 • 骨折或脫臼部位遠心端能否摸到脈膊,以辨別血管是否受傷 • 除非有生命危險,應在現場處理骨折,搬運之前應先固定;送醫途中避免強烈震動 • 固定夾板的長度應超過兩端關節,固定應跨越兩關節,以達到固定效果
複雜性骨折: 包紮傷口避免外力傷害,不須復位以免增 加傷害或污染傷口 • 夾板與肢體之間,應以軟物襯墊,避免受壓或磨擦;特別於骨突處及關節部位 • 疑似骨折,即需以骨折應理
固定用的三角巾或繃帶應利用身體自然的空隙穿過肢體,放置夾板之前先分析固定的位置;固定時在健側或夾板處打平結固定用的三角巾或繃帶應利用身體自然的空隙穿過肢體,放置夾板之前先分析固定的位置;固定時在健側或夾板處打平結 • 危急情況可用現場方便物品當夾板,或以傷者健康的肢體充當夾板來支托或固定傷肢;肢體間應有充分的襯墊 • 骨折固定不可太鬆或太緊,固定後可抬高傷肢以減輕腫脹及疼痛,隨時觀察骨折部位遠心端的循環與神經狀況(有無腫脹、發紫、蒼白、刺痛、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