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5

§12 醛 酮

§12 醛 酮. Aldehydes and Ketones. Yantai university. §12.1 醛酮的结构、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 1 结构:羰基的形成:. 羰基中的碳原子是 sp2 杂化的,它的三个 sp2 杂化轨道形成的 三个 σ 键在同一平面上,键角 120°, 碳原子还余下一个 p 轨道 和氧的一个 p 轨道与 σ 键所在的平面垂直,相互交盖形成 π 键。 因此 C=O 双键是由一个 σ 键和一个 π 键组成的。. sp2 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 120°, 但杂化轨道与其他原子成键后,

ras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12 醛 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2醛 酮 Aldehydes and Ketones Yantai university

  2. §12.1 醛酮的结构、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 1 结构:羰基的形成: 羰基中的碳原子是sp2杂化的,它的三个sp2杂化轨道形成的 三个σ键在同一平面上,键角120°,碳原子还余下一个p轨道 和氧的一个p轨道与σ键所在的平面垂直,相互交盖形成π键。 因此C=O双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的。

  3. sp2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20°,但杂化轨道与其他原子成键后, 如果成键原子不同,就可能导致夹角偏离120°。由于氧原子的 电负性大于碳,因此羰基的π键一旦形成,即是极性的,电子云 偏向氧。丙酮的偶极矩(μ)为2.85 D。 丙酮的C-C-O键角为121.5 ° 而C-C-C键角为117° (1)极性π键 (2)极性分子

  4. 2 分类 (1)根据与羰基相连的烃基不同:脂肪醛酮、环酮和芳香醛酮; (2)根据烃基的饱和程度:分为饱和醛酮和不饱和醛酮; (3)根据分子中羰基的数目:分为一元、二元或多元醛酮。 3 命名 (1)习惯命名法: 醛类按分子中碳原子数称某醛(与醇相似)。 包含支链的醛,支链的位次用希腊字母 α,β,γ……表明。紧接着醛基的碳原子为 α碳原子,其次的为β碳原子……,依此类推。 例如:

  5. 乙醛 丙烯醛α-氯丙醛 酮类按羰基所连的两个烃基来命名(与醚相似)。例如: 甲基乙基酮 甲基乙烯基酮 甲基-α-氯乙基酮

  6. (2)IUPAC命名法: B:不饱和醛酮的命名是从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编号: • A: 选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编号。醛基因处在链端,因此编号总为1。酮羰基的位置要标出(个别例外)。 2-甲基丙醛 丁酮 2-甲基-3-戊酮 2-Methylpropanal Butanone 2-methyl-3-pentanone 3-甲基-4-己烯-2-酮 3-Methyl-4-hexen-2-one

  7. C: 羰基在环内的脂环酮,称为环某酮;若羰基在环外,则将环作为取代基。 1-(2-Methylcyclohexanyl)ethanone 4-甲基环己酮 4-Methylcyclohexanone

  8. D: If other functional groups are present and the doubly bonded oxygen is considered a substituent, the prefix oxo- (氧代)is used. For example: 6-氧代庚醛 6-Oxoheptanal 2,6-heptanedione 2,6-庚(烷)二酮

  9. E:命名含有芳基的醛、酮,总是把芳基看成取代基; 苯甲醛1-苯基-1-丙酮 (3)酮的衍生物命名法:把其它的酮看成是“甲酮”的衍 生物,在“甲酮”前边加上两个取代基的名称,“甲” 字可省略. 例如: 二苯酮 甲基乙基酮

  10. CH3CH2CH2CH3 CH3CH2CHO CH3COCH3 CH3CH2CH2OH 分子量 58 58 58 60 沸 点 -0.5 48.8 56.1 97.2 4 物理性质 • 因为羰基的极性,醛和酮是极性化合物,因此分子间产生偶极--偶极吸引力。 • 沸点:(1)比相应分子量的非极性烷烃要高。 • (2)比相应分子量的醇要低。 • 这是由于偶极--偶极的静电吸引力没有氢键强。例如:

  11. 溶解性: 1-3碳的醛酮与水混溶.主要原因是醛和酮与形 成分子间氢键。随着分子中烃基部分增大,在水中溶解度迅速减小。表 11.1 一些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12. 光谱性质 IR: 羰基的伸缩振动νC=O在1680 cm-1~1740 cm-1之间有 一强吸收峰,一般情况下,醛羰基吸收频率约为 1730 cm-1,稍高于酮羰基(约为1715 cm-1)。同样芳醛的吸收 频率(约为1705 cm-1)也稍高于芳酮(约为1690 cm-1)。但 一般彼此不易区别。而RCHO的νC-H在2700-2900 cm-1附 近还有特征吸收峰(通常为双带,若是单带则在2720cm-1 附近),可以证明分子中醛基的存在。

  13. 例如:丙酮的IR谱 1720(s)

  14. 苯甲醛的IR谱 2900-2700 1700(s)

  15. 苯甲醛的1HNMR谱 • 1HNMR : • 羰基在1H NMR • 上的效应是减低 • 邻近质子的屏蔽 • 效应(去屏蔽)而 • 使化学位移远移 • 向低场。醛基 • (RCHO)质子的 • 化学位移在9-10 • ppm附近,而醛、 • 酮分子中的α-氢 • 的化学位移在2- • 2.7 ppm之间。 -HC=O

  16. 练习1: 1H NMR spectrum (CDCl3, 500 MHz) C7H6O2

  17. IR spectrum

  18. 13C NMR spectrum (CDCl3, 125 MHz)

  19. positive EI Mass Spectrum

  20. 练习2: C9 H10 O 3 3 4

  21. IR

  22. MS C9H10O 119 91 134 65

  23. 13C NMR

  24. §12.2 醛酮与氧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 结构与反应性 1 羰基碳容易被亲核试剂(Nu)进攻; 2 α氢原子变为质子的趋势; 3氧化还原(醛、酮处于氧化还原的     中间价态,它们既可以被氧化,      又可以被还原). 羰基所连基团越小,越易被亲核试剂进攻. 羰基的反应活性分析 空间因素: 甲醛﹥乙醛﹥其它的醛﹥丙酮﹥其它的酮 电子因素:羰基碳越正,反应性越大.

  25. RSH BrZnCH2CO2Et

  26. (1)与水的加成 讨论:ⅰ反应可逆,大多数反应K很小; ⅱ甲醛、乙醛、α-多卤代醛酮和茚三酮的K很大 (氢键所致).甲醛水溶液中有99.9%都是水合物, 而乙醛水溶液中水合的比例占约58%, 但它们 都不能从水中结晶出来。 ⅲ 环酮与水的反应随环增大而K变小. 环丙酮﹥环丁酮﹥环戊酮

  27. 三氯乙醛形成的水合物是稳定的结晶体: 白色固体,m.p.57C 茚三酮的水合物也是稳定的: 水合氯醛 水合茚三酮 白色,m.p.125C (分解)

  28. 2 与醇的加成(1)半缩醛、酮 - 讨论:ⅰ机理(酸和碱RO 催化): 酸催化:

  29. ⅱ: 反应亦可在分子内发生(5-6员环的半缩醛酮稳定 而易形成).例如: 2 缩醛(酮)

  30. 讨论: ⅰ机理: ⅱ 硫醇(RSH)可发生类似的反应生成硫代缩醛(酮); ⅲ 缩醛(酮)具有醚的结构,对碱稳定,酸性溶液中水解成 原来的醛(酮); ⅳ合成上用于羰基的保护. 例: 还原酯基而不还原酮羰基? (1)

  31. (2)Treatment of an alcohol with dihydropyran yields an acetal called a tetrahydropyranyl ether, a reaction that can be used as a method of protecting alcohols. Show the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32. (3) 从β-溴丙醛合成4-庚炔醛.

  33. 3 加NaHSO3饱和溶液 讨论:ⅰ适用范围:醛或脂肪族甲基酮及八个碳以下的环酮; ⅱ 这个反应也用来制备氰醇,这样制备氰醇可避免直接 使用挥发性的HCN,比较安全。 ⅲ 亚硫酸氢钠的饱和溶液(40%)与醛、酮作用,很快生成白色沉淀(-羟基磺酸钠),所得加成产物在酸或碱存在下水解为原来的醛、酮,因此该反应可用来分离提纯、鉴别某些醛、酮。

  34. §12.3 醛酮与氮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 1 羟氨 (H2NOH) 环己酮肟m.p 90℃ 讨论:ⅰ 机理

  35. ⅱ肟为晶体有固定的m.p; 曾用于醛酮的结构鉴定; 肟与稀盐酸受热水解成原来的醛(酮),用于提纯; ⅲ 结构不对称的酮肟有顺反异构体(一般生成反式产物E为主); ⅳ 肟在酸性条件下可重排成酰胺(Beckmann重排). 例: 环己酮肟经Beckmann重排得己内酰胺,它是尼龙-6(聚己内酰胺)的单体 ⅰ:与羟基处于反式位置的烃基迁移!!! ⅱ:迁移基团的构型保持.

  36. 2 苯肼和氨基脲 丙酮 2,4-二硝基苯肼 丙酮2,4-二硝基苯腙 mp126℃ 苯甲醛缩氨脲 苯甲醛 缩氨脲 讨论: ⅰ产物具有固定的熔点, 曾用于醛酮的结构鉴定和纯化.

  37. ⅱ α-羟基醛酮与苯肼作用生成具 有环状结构的脎(橙色结晶).用于α-羟基醛酮及糖 的定性鉴别. 3mol的苯肼, 1mol用来氧化α羟基成羰基,而苯肼本身被还原成苯胺和氨,2mol用于成脎.对于多羟基醛 酮,因生成的脎具有环状结构.所以不在反应. 脎

  38. 氨衍生物试剂:

  39. 产物: 用途: 用于醛酮的定性鉴定、结构鉴定、分离提纯。

  40. 3 伯氨和仲胺 Schiff’base 亚胺(imine) 烯胺(enamine)

  41. 讨论: ⅰ机理:加成-消去机理(亲核加成生成α-羟基胺,尔后失水.); ⅱ产物:伯胺----亚胺(Schiff碱): 脂肪族亚胺不稳定, 芳香族 亚胺稳定. 亚胺水解得原来的醛或酮,因此,用于羰基 的保护.亚胺经催化加氢得仲胺(仲胺的制法),可聚合; 仲胺-----烯胺:烯胺(氮的孤对电子) 具有较强的亲核性, 在合成上用于1,3-;1,4-;1,5-二氧化碳架的建造、 α-烃基酮 的合成。 ⅲ 应用举例:

  42. 4 氨 讨论:ⅰ醛、酮和氨(NH3) 反应与水相似, 很难得到稳定的产物,氯醛例外; ⅱ 甲醛与氨生成六亚甲基四胺,音译 名:乌洛托品(urotropine),(环)六 亚甲基四胺是结晶状固体,它可用作 尿的防腐剂,尿道杀菌剂,同时也是合 成树脂及炸药的中间体。

  43. 六亚甲基四胺

  44. §12.4 醛酮与碳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 讨论:ⅰ机理 碱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

  45. ⅱ反应应用范围:所有醛、脂肪甲基酮、八碳以下环酮ⅱ反应应用范围:所有醛、脂肪甲基酮、八碳以下环酮 • ⅲ 醛酮反应的活性:不同结构的醛酮对HCN反应的活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活性受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两种因素的影响,并与反应机理有密切的关系。综合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醛、酮进行加成反应的难易顺序可排列如下:脂肪醛 > 芳香醛 > 脂肪甲基酮 > 环酮 > 芳香甲基酮 就芳香醛酮而言,主要考虑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例如:

  46. ⅳ 氰醇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氰可转变成酰胺、胺、醛、酮、羧酸,在合成上用途广泛。 例如,丙酮氰醇在H2SO4作用下发生脱水、酯化反应 可得有机玻璃单体------α-甲基丙烯酸甲酯: 2 Grinard试剂 参见§10.3 醇的制备 3 炔负离子

  47. 练习

  48. 4 Wittig 试剂 讨论 ⅰ 机理: 四员环过渡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