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01 Views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沧州市第三中学 李金妹. 【 说课提纲 】. 说教材 和学情. 说学法. 说教法. 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反思. 说教材和学情. 地位: 本专题承前启后主要叙述了20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富强道路上, 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真理,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完善发展的历程。 三民主义是这一历程的第一个理论。.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E N D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沧州市第三中学 李金妹
【说课提纲】 说教材和学情 说学法 说教法 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反思
说教材和学情 地位: 本专题承前启后主要叙述了20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富强道路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真理,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完善发展的历程。 三民主义是这一历程的第一个理论。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说目标 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适时适量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孙中山革命历程的学习认识到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学习伟人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的精神。
说重点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作用 难点:对本课理论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新三民主义实现质的飞跃
说学法与教法 学法:阅读法、探究法、列表法和史料研习法。 教法: 以情境---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之讲授法、讨论法。
【说教学流程】 激情 导入新课 设疑 学习 新课 点拨 情感升华 探究 深化认知
导入新课 ——谁能告诉大家三位伟人是怎样影响20世纪的历史转折? (目的:引出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简介历史背景
学习新课 三民主义理论交流会 议程一:孙中山首创三民主义 议程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材料一: •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 •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 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沈梦不起,万事堕坏;幸为风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已,则半事倍功,良非夸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人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议程一:孙中山首创三民主义 情景一:孙中山在民报上作《我的三民主义理想》的主题报告 1.如果你作为孙中山,你将如何阐述三民主义的内容? 2.如果你作为同盟会会员,你会从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分别得到怎样的鼓舞?
情景二:第一刊《民报》被散播到社会,各个阶层争相阅读情景二:第一刊《民报》被散播到社会,各个阶层争相阅读 1.面对《民报》发刊词中的三民主义,农民、保守势力、帝国主义以及激进势力分别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 2.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如何看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内容 平均地权 内容 内容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前提 核心 补充和发展
评价: 性 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进步性: 反映了 ……代表了 ……推动了…… 局限性: 民族主义 没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 没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民生主义 没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思考: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思考: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材料一 :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 材料二: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董,还要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议程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情景一:1923年底两位革命党人争论“还要不要三民主义”, 甲:三民主义都讲了近20年了,什么时候能真的成功?不要了! 乙:要!因为我相信总理! • 1、你能结合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近20年”的革命历程来解释甲方态度的原因吗? • 2、用史实来证明乙方的坚定?
情景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1.如果你代表孙中山,你将怎样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 2.学生归纳表格,显示新旧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3.你如果是当时与会的中共代表,对“新解释”做何评论?
深化认知 探究一: • 1.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2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 4.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反帝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民革 新三民主义 交集: 反帝反封建 阶级差异 补集: 革命思想、主力、前途等 ?
突破难点 探究二: 从时代潮流、内容发展和历史主要作用三方面说明三民主义的进步性,从而理解共产党人所“称革命的三民主义”.
探究三:孙中山能够实现伟大转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坚持民主革命,不断 探索的革命精神 2、客观条件: 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 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 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情感升华 • 中山语录: •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 •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 • 当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美国记者斯诺曾在上世纪30年代问宋庆龄是如何爱上孙中山的?宋庆龄答道:“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敬仰。”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以《我眼中的孙中山》为题,试着写一篇评述孙中山的小论文.
同志仍须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 继承遗志发扬时代新风
教学反思 • 如何实现个体与群体的有效互动 • 材料的呈现如何做到适量适时 • 教师还可以再放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