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第十章 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展望

第十章 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展望. 10.1 电子政务的现状 10.2 电子政务的展望 10.3 三网融合与电子政务 10.4 移动电子政务的概述 10.5 移动电子政务的关键技术 10.6 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 10.1 电子政务的现状. 1、搞好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 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包括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2、开发电子政务标准化应用系统模块

raou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展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展望 • 10.1 电子政务的现状 • 10.2 电子政务的展望 • 10.3 三网融合与电子政务 • 10.4 移动电子政务的概述 • 10.5 移动电子政务的关键技术 • 10.6 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

  2. 10.1 电子政务的现状 • 1、搞好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 • 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包括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 2、开发电子政务标准化应用系统模块 • 电子政务横向业务模型中具有共性的应用模块,需要由获得国家授权的政府部门规范研究与应用模块有关的业务流程,进而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开发出标准的系统软件。 • 3、清理、确认和制订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国家标准 • 4、加强政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 政府信息化平台包含5个基本要素:数据通信网络、电子支付、电子记录、电子文件、电子签名。 • 5、尽快实现政府部门信息中心的职能转变 • 6、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律和法规环境 • 7、确定国家级电子政务优先工程项目 • 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海关管理信息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 8、构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3. 10.1 电子政务的现状 •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 1、人才与技能的瓶颈 • 2、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 3、条块分割、纵强横弱的问题

  4. 10.2 电子政务的展望 •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10.2.2 国外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5.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从2002年开始,我国各级政府围绕“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的发展重点,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到“十五”期末,我国初步完成了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性工作。 • 进入“十一五”期间,我国先是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继而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总体而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正逐步向信息公开、资源整合、服务便民等方向不断深入推进。

  6.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1、资源整合步伐加快 • 我国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地方之间、部门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形成了若干“信息孤岛”。 • 资源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 政府管理结构的整合,体现为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行业信息化的整合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垂直系统的整合,如海关、税务、质检、社保、财政等政府细分行业,它们的IT系统将进一步整合,统一平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横向整合将会越来越多,这其中政府的门户网站将成为整合的关键所在。 • 电子政务技术手段和产品的整合,体现为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源整合平台。 • 电子政务框架的整合,体现为政府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

  7.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2、全面提升公众服务 •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以服务为中心,立足于社会和公众的需求,通过电子政务提供便民和为民服务的意识。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将成为重点,在提供电子政务的便民服务和提供政府办事效率的功能方面,政府门户网站不仅能提供信息服务,还能实现网上办事。地市级政务外网的建设将获得全面进展,同时多种手段的服务方式,包括电话、手机以及便民卡等,将和外网整合在一起,为公众提供多种接入手段。 • 政府将更加贴近公众,政府门户网站的便民服务交互功能进一步加强。在实践过程中,类似“条块结合模式”、“网上一站式办公”、网上审批等一大批应用系统将得到推广。

  8.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3、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 2004年,国内已经在广东、江苏、青岛等省市开始着手进行不同程度及形式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启动了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入政府日常管理活动的破冰之举。 •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实践更多的采取的是理论特点鲜明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在强调理论体系的同时,忽视了电子政务在各地所处的不同发展程度和特殊矛盾,缺乏评估过程中应有的良性的激励效应。 • 电子政务高绩效可以用相同或更少的资源,快捷的生产或提供更多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促进体系的尽快形成。绩效评估体系中最根本的指标还是“公众满意度”。

  9.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4、外包模式强化政企共同参与 • 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将不再大包大揽,更多的将充分依托社会力量,采取外包的方式强化政企共同参与。IIT企业与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收益和风险可以由企业与政府共同承担。 • 5、电子政务系统的开放性更强 • 国家作为国家信息的主要拥有者,对于保密级别不同的数据库,可以向公众在因特网上提供检索服务。对于保密数据库,在政府专网上提供功能服务,根据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限制其访问对象、类型、方式、时间、仅对其进行权限管理。 • 6、政府网站趋于“标准化” • 政府网站标准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界面一致、统一的入口,各页面或站点关系明确;类目清楚(电子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一目了然);内容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内容检索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充分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

  10.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7、信息安全不断得到加强 • 信息安全是我国信息化道路的最大特色。安全策略的制定,包括政府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的分类、与安全等级相应的安全措施的要求、对参与系统开发和运行的企业的要求和约束、系统安全的审计、安全问题的报告制度和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应急措施等。 •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提升信息安全技术研发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产业和服务国产化能力,初步形成信息安全产业群,建立电子身份认证体系,不断提高个人隐私的保护能力,加强无线网络安全治理,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安全等级防护体系,使电子政务安全防护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 8、将实施电子政务人才战略 • 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要求政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先进行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府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具备了这样的人才机构,对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社会的能力将有可能。

  11.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9、将发展以服务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的电子政务 •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设了一批核心业务系统,但仍有上百项业务系统还没有建设或仍处在建设当中,特别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业务系统。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水平相对较低,政府网站多是起到海报宣传作用,重要原因是政府核心业务信息化的比率太低,横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也较为薄弱。 • 10、将走自主发展道路,不再盲目跟风 • 电子政务要搞好,一定要结合中国自身行政体制和政务业务的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到了能够走且必须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的时候。

  12.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11、应急管理信息化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重点 • 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生产现场视频监控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重大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重大疫情防控信息系统、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金融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等。因此,应急管理信息化将成为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电子政务将发挥很大作用。 • 12、移动电子政务将成为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亮点 •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各大电信运营商与软硬件长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的合作加强,移动电子政务必将有更好的发展。

  13. 10.2.1 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13、电子政务评估重点将从网站评估向工程评估转变 • 在项目开工建设前,请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项目建成后,请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对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意见进行整改、完善,这就促进了电子政务走规范化发展之路。 • 14、基层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将以信息资源整合为主 • 各种社区综合政务信息平台、乡镇综合政务信息平台不断建成,这极大地节约了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加快了电子政务向基层单位渗透,减轻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负担。要对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使之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办理业务、报送材料等。 • 15、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将进一步提高 •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各大电信运营商与软硬件长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的合作加强,移动电子政务必将有更好的发展。

  14. 10.2.2 国外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 各国电子政务的目的大都集中在简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基本都是以满足本国人民对政府经济事务的管理和社会服务等要求为主。 •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 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与具体实现的结合。 • 以用户为中心,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 • 门户网站成为主要趋势。 • 纵观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目前电子政务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和一些网上服务。如在线教育、在线健康咨询、电子申办、电子报税、电子采购、电子支付、电子数据库及在线出版、公共信息站等应用。 • 电子政务的发展遇到两个主要难点。电子政务的一体化问题,即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第二个难点是所谓数字鸿沟问题。

  15. 10.2.2 国外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 电子政务的未来趋势如下: • (1)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 • (2)促进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高服务质量。 • (3)整合服务,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到底”。 • (4)加强组织管理,迈向知识管理。 • (5)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平等。 • (6)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发展电子民主。

  16. 10.3 三网融合与电子政务 10.3.1 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10.3.2 三网融合中国进程 10.3.3 三网融合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17. 10.3.1 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 三网融合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象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 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 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18. 10.3.2 三网融合中国进程 • 第一阶段:中国“三网融合”史前期(1997—1999年) • 1994年,当时的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被赋予打破“老中国电信”垄断地位的重任,但主要还是经营寻呼业务。 • 1998年3月,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完成合并,信息产业部正式成立;同时,广电部改为目前的广电总局。在《印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8)92号)中有这样一段并未执行的文字:“将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广播电视传送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的统筹规划与行业管理、组织制订广播电视传送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的职能,交给信息产业部。” • 1998年3月,以原体改委体改所副所长、时任粤海企业集团经济顾问王小强博士为首的“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电信产业课题组”,提出《中国电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随后展开了“三网合一”还是“三网融合”的大辩论。当时,广电部门正在启动有线电视省级、国家级干线网建设。 • 初被叫停:1999年9月17日,国办发[1999]82号文件的出台,“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电业务,广电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文件还指出:“广播电视及其传输网络,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 10.3.2 三网融合中国进程 • 第二阶段:中国“三网融合”的漫长孕育期(2000—2008年) • 在2000—2008年这8年期间,国家做出3次有关“三网融合”的重要论述,电信业和广电业沿着不同的脉络各自演进,前者完成了两次重组、搭建起资本格局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后者则开始了艰苦的数字电视长征。同样8年中,去中心、无权威的互联网蓬勃发展,其创新燎原之势对电信业造成了威胁。 • 2000年10月,“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这是对“三网融合”的首次在国家规划中得到确认。 • 同年,中国电信完成了第一次拆分,形成了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卫星通信三家运营商,网通、吉通和铁通获颁电信牌照,加上联通,分层竞争机制基本确立,电信业进入“战国七雄”的时代。 • 2001年10月,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的方案出台。拆分重组后形成新的5+1格局,这五大电信巨头包括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以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这一格局,维系了8年时间,直到2009年的电信业第三次重组。

  20. 10.3.2 三网融合中国进程 • 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再次提到了“三网融合”。这一次的表述有了更加鲜明的指向性和目标定位,即“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由此,“三网”要在努力推进下一代平台的演进基础上进行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题中之意。 • 2005年6月,中国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冲破1亿大关,达1.03亿。 • 2006—2007年,广电数字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IPTV等竞争对手的出现,推动数字电视成为自觉行动,一系列新模式诞生,交互与增值成为有线业界广为谈论的主题词。 • 2007年12月,全国互联网民数量超过2亿。此时的互联网、宽带化、娱乐化和功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商业模式的借鉴和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视频开始流行——互联网在“三网融合”中的地位也随之迅速上升。

  21. 10.3.2 三网融合中国进程 • 2007年12月29号,广电总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56号令,即《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该文件确立了广电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管理主控权。 • 2008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税务部、广电总局六部委《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入、用户服务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 2008年12月4日,科技部与广电总局正式签署“部局合作”协议,“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计划正式启动,NGB开始成为下一代广电网的风向标。

  22. 10.3.2 三网融合中国进程 • 第三阶段:中国”三网融合”跑步进入破冰期(2009年) • 2009年,从体制到业务层面,从电信到广电行业,都开始跑步前进,为“三网融合”做好一系列的冲刺准备。 • 2009年1月13日,第三次电信业大重组方案公布,维持多年的“5+1”格局变成三足鼎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成为全业务运营商,3张3G牌照,标志的不仅仅是3G元年,而是固网与移动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更是电信业内部“两网合一”的开始。 • 2009年5月19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26号),文件指出:“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

  23. 10.3.2 三网融合中国进程 • 2009年7月29日,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印发 <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指出: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对于巩固和拓展党的宣传文化阵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推动我国广播影视改革和发展、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2009年8月11日,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 "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被解读为和三网融合相关,不利于IPTV近期发展。 • 2009年8月15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南京举行,此后掀起了“制播分离”的新高潮。上海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的重组及控股传媒集团公司的成立,成为首批改革标志。 • 2009年末的最后几天,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网络视频“国家队”集体发声,广电播出机构全面进军互联网。

  24. 10.3.2 三网融合中国进程 • 第四阶段:中国迎来“三网融合”元年(2010年) •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 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 • (一)、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 (二)、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25. 三网融合 最新进展 • 自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工作以来,工信部、广电总局以及其他相关部分部门都在积极努力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试点省市均组织制定了试点的实施方案;二是这些企业纷纷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建设和光纤落户工程,同时已经完成IPTV、手机电视业务支撑平台的改造建设,具备了与广电视频流对接实现内容加载的业务能力;三是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了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保障体系;四是各方相关企业加强协作配合,大力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推动了ITP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发展。

  26. 10.3.3 三网融合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 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子政务运行的必要条件 • 目前,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的计算机网络由外网、专网和内网三网组成。“三网融合”的建设方案,可全面应用到政府外网的规划当中。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当前可供选择的电子政务建设方式有两种:ICP和ISP。ICP方式即指充分享用当地电信部门或其他拥有Internet出口机构的基础设施,在Internet上建立政府信息发布、有关业务网站,由政府机关工作部门统一组织信息源,对网站的内容进行更新、维护和相关政府业务的处理;ISP方式即由政府出面、出资,成立专业机构或依托某一专业机构,专门建立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供政府及政府各部门接入Internet,并在Internet上发布信息和处理政府相关业务。

  27. 10.3.3 三网融合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 2、三网融合推动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步伐 • 2008年10月,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不断促进生产经营信息化”和“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 2008年“农金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期两年时间。2008年间,“农信通”、“农民用工信息平台”、“信息田园”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扩大;“乡乡有网站”项目已在安徽等8个省份试点,免费建成乡镇政府网站1600多个。 • 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农村地区不断推广,农民在这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农民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三网融合后,农村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发挥出来,有针对性地终端产品也在陆续问世,农民也能分享到三网融合带来的实惠。

  28. 10.3.3 三网融合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 3、三网融合有助于提高电子政务的行政绩效,降低社会成本 • 衡量电子政务的成本,应扩宽观察视野,从行政绩效的角度和社会成本等视野衡量电子政务产生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 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将行政效率的提升与行政成本的降低综合进行考虑,使当代行政管理的目标。 • 三网融合的推行,能够弥补现阶段电子政务无法行使的效能,改善行政绩效。通过在新建设的网络上开展电子政务,消灭了电子政务的历史服务盲区,延长了电子政务的服务触角,丰富电子政务的服务形式,可以在全天24小时、全国大部分范围内通过上网、打电话、看电视等途径,随时获得自动答复和解决。使处理政务的速度更快,更适应节奏变化很快的现代社会;处理政务信息更为公正,办事程序更为透明;处理政务更加以顾客为中心,方便了客户,公众更满意。 • 现阶段公众需要对广电、电信和网络服务分别付费,而三网融合后用户只需付一次费,便可享受3种服务,最大程度消除公众使用公共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成本。

  29.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总结 •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体现为资源整合步伐加快,全面提升公众服务,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外包模式强化政企共同参与,电子政务系统的开放性更强,政府网站趋于“标准化”,信息安全不断得到加强,将实施电子政务人才战略,将发展以服务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将走自主发展道路、不再盲目跟风,应急管理信息化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重点,移动电子政务将成为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亮点,电子政务评估重点将从网站评估向工程评估转变,基层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为主,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将进一步提速。 • 三网融合有利于加强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步伐,提高电子政务的行政绩效,降低社会成本。

  30. 10.4 移动电子政务的概述 • 10.4.1 移动电子政务的概述 • 10.4.2 移动电子政务的关键技术 • 10.4. 3 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

  31. 10.4.1 移动电子政务的概述 • 1、移动电子政务的概念 • 移动电子政务是传统电子政务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借助移动通信数据服务而进行的政务活动,诸如通过手机、PDA、蓝牙、Wi-Fi终端技术为公众提供的服务。移动政务所具有的移动性、个人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使得政府办公不再仅仅局限于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为公众提供服务,公众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 根据移动政务面向对象的不同,移动政务分为政府部门间(G2G)、政府对公众(G2C)和政府对企业(G2B)三种模式。 • 从移动政务的建设来看,移动政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传统电子政务的补充,另一种是完全以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全新应用。

  32. 10.4.1 移动电子政务的概述 • 2、移动电子政务的优势 • 群众基础好,受众面广 • 公众可以用PC接入互联网访问政府网站,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来访问政府移动门户。 • 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 通过移动电子政务平台,不仅可以方便地为公众提供服务,也可以促进内部信息实时沟通,政府工作人员接收政府快报、重要文件到大提示、公文通知等事务不再受时空限制,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与业务有关的任何事情,可以随时审阅文件,极大的提高了文件流转速度,加快了办公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 降低了政府办公成本

  33. 10.4.1 移动电子政务的概述 • 3、移动电子政务的业务模式 • 移动电子政务业务可分为会话型业务、交流式业务、交互式业务和后台业务4种模式,在具体应用中体现以下形式: (1)移动政务网站 • 移动政务门户是移动电子政务应用的主要形式,使政府网站在移动终端上的新形式,同一般的门户网站一样信息服务、信息导航、网上办事、公众监督和个性化服务。 (2)视频会议和现场办公 • 通过移动流式多媒体的多方视频通话功能,政府可以组织视频会议、现场办公和远程协助。 (3)基于位置的服务 • 基于位置的服务是一种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台的位置信息,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应用系统,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移动电子政务可以利用这种基于位置的服务,开展一系列相关服务,如应急服务、导航服务。

  34. 10.4.2 移动电子政务的关键技术 • 1、无线应用协议 • 无线应用协议是1998年初公布的一项网络通信协议,是在移动数字电话、因特网或者其他个人数字助理机、计算机应用之间进行通信的开放国际标准。2001年正式发布的WAP2.0。 • WAP采用了适合无线通信环境的分层设计思想,每一层协议均定义有标准的接口,可被上层协议调用,也可被其他的服务和应用直接访问:

  35. 10.4.2 移动电子政务的关键技术 • 2、移动中间件 • 随着中间件技术的发展,无线中间件在移动电子政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移动中间件的功能: (1)安全管理 • 安全性是所有事务中间件所必须提供的内在特性,是实现移动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2)位置管理 • 位置管理是通过使用GPS、GSM位置服务器设备,使服务商能够获得用户的位置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更适合的服务。 (3)内容适配管理 • 根据访问设备带宽和终端特性选择适宜的传输内容,并为用户提供恰当的服务。 (4)数据通信管理 • 就是为用户提供SMS和E-mail数据服务。

  36. 10.4.3 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 • 政务内部的移动政务是指公务人员可以通过短信、WAP等方式实现移动办公、公文通知、会议活动通知等,提高了内部办公效率,促进了内部沟通;政务外部的移动办公是指,企业或公众通过短消息、GPRS、WAP、手机定位等移动通信服务,就可以获取电子政务系统中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37. 10.4.3 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 • 移动电子政务的系统架构

  38. 系统功能结构说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