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受眾在哪裡?何謂「台灣文化」? ─ 〈 青年と台灣 〉 為討論 線索

受眾在哪裡?何謂「台灣文化」? ─ 〈 青年と台灣 〉 為討論 線索. 一、中山侑年表. 1909 年 3 月:出生於台北深坑廳的「蕃地」。 1926 年 8 月:發表目前為止可確認的第一部作品(詩) 〈 別れ 〉 。 1928 年至 1932 年:任職於台北帝國大學職員。 其間刊行 《 水田と自動車 》 《 赤い支那服 》 、 《 水晶宮 》 、 《 蜻蛉玉 》 等多部雜誌。另外, 組織「かまきり座」、「南の小劇場」等劇團。 1932 年 2 月:赴日本寄宿於日本東中野,接觸東京的藝術、文學狀況,

rani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受眾在哪裡?何謂「台灣文化」? ─ 〈 青年と台灣 〉 為討論 線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受眾在哪裡?何謂「台灣文化」?─〈青年と台灣〉為討論線索受眾在哪裡?何謂「台灣文化」?─〈青年と台灣〉為討論線索

  2. 一、中山侑年表 • 1909年3月:出生於台北深坑廳的「蕃地」。 • 1926年8月:發表目前為止可確認的第一部作品(詩)〈別れ〉。 • 1928年至1932年:任職於台北帝國大學職員。其間刊行《水田と自動車》 《赤い支那服》、《水晶宮》、《蜻蛉玉》等多部雜誌。另外, 組織「かまきり座」、「南の小劇場」等劇團。 • 1932年2月:赴日本寄宿於日本東中野,接觸東京的藝術、文學狀況, 另一方面在社會事業組織服務, 至1933年秋回台。 • 1934年4月:創刊《モダン台灣》。 7月(?):任職於總督府警務局,擔當《台灣警察時報》 編輯、記 者。 12月:擔任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的雜誌〈ネ・ス・パ〉編輯。 • 1936年2月至1937年1月 :在《台灣時報》連載〈青年と台灣〉。

  3. 1937年7月(?):轉業於台北放送局。 • 1937年12月:〈文學青年など〉(《台灣日日新報》)。 • 1938年8月:〈文化月評‧《大地》、《映畫‧望春風》〉 (《台灣時報》)。 • 1940年1月:擔任《文藝台灣》編輯委員。 • 1941年5月:與張文環、黃得時等離開《文藝台灣》而創刊 • 《台灣文學》。 • 1941年至1943年:在《台灣文學》發表〈客間〉、〈流れる 雲〉、〈午後の雨〉等戲劇劇本,另一方面,同 時創作多篇呼應國策的「青年劇」劇本(〈ラジ オの家〉、〈軍國爺さん〉、〈峠の一軒屋〉)。 • 1943年1月:受到招集令赴廣東戰線從軍 • 1946年:回日,1959年10月逝世,享年50歲。

  4. 中山侑 (1909~1959)

  5. 中山侑(右)於新年期間邀請呂赫若(中)到家中作客。中山侑(右)於新年期間邀請呂赫若(中)到家中作客。

  6. 中山侑(右)與JFAK(日本放送局)的同事桑田喜好中山侑(右)與JFAK(日本放送局)的同事桑田喜好

  7. 中山侑與佐塚佐合子合影。

  8. 在電影中飾演沙央的李香蘭(中)

  9. 二、關於〈青年と台灣〉 • 透過此連載,考察當時日人為主的文藝活動,同時探究中山侑的文化觀 • 作品背景:連載於《台灣時報》1936.2月號~1937.1 月號(共十回) • 概要: 第一回(1936.2)〈藝術運動の再吟味〉 ‧以兩個青年對話的形式,討論由藝術推動的台灣文化運動(文學、美術、音樂、戲劇、電影等)。 ‧分析現狀後,並且談論藝術運動的目的:非是培養兩三個世界級的藝術家,而透過藝術的大眾化運動,企圖大眾精神上的向上,提高作為近代人的教養,並且將台灣在質的方面推進於文化的階段。 第二回~第六回(1936.4~9)〈新劇運動の理想と現實〉 ※戰後王一剛(王詩琅)〈台北日人的新劇運動〉(《台北文物》3卷2期,1954.5)便幾乎是中山此篇的翻譯。

  10. ‧爬梳1925年以來台灣新劇運動的變遷、歷史

  11. ‧有關台北高校、台北高商校內公演的評價及其影響‧有關台北高校、台北高商校內公演的評價及其影響 台北高校第二屆「演劇の夕」成功之因素 1、藝術方面有知識、熱情的教授們。 2、從內地募集而來的學生們。 3、前兩者皆在暑假時回內地,吸收「中央」的文化氣息。 →壽、旭兩小學同學會公演、「かまきり座」。

  12. ‧分析「新劇祭」失敗之原因 1、經濟上的失敗:一般人而言,新劇或新劇運動未有任何吸引力。 2、舞臺上的失敗:組織的問題、劇團之間的對立。 →台灣新劇運動將來的困境:劇場與演員的問題

  13. ‧討論民烽劇團等台灣人劇團:語言問題等 「語言不單單是字面的意義及聲調的表現而已,語言的深處隱藏的民族性的一切」。 教化優先於國語普及的邏輯,做為工具的語言。

  14. ‧如何看待「受眾」? 台灣新劇運動的有利條件:沒有其他娛樂(歌舞伎、較通俗的「新派」等);台灣知識分子的比率 從此可知,中山侑所設定的戲劇觀眾便是居於都市(台北)的知識分子,而且從條件一看來,似乎限定於「內地人」。

  15. 第七回~第十回(1936.10~1937.1)〈文學運動の變遷〉爬梳以「內地人」為主的文學活動第七回~第十回(1936.10~1937.1)〈文學運動の變遷〉爬梳以「內地人」為主的文學活動

  16. ‧文學、雜誌形式的變遷:短歌、俳句→包括小說、詩等,綜合雜誌的出現。‧文學、雜誌形式的變遷:短歌、俳句→包括小說、詩等,綜合雜誌的出現。 ‧從事文學之態度的變遷:殖民地官吏,文學青年的趣味境界(《人形》、《木瓜》)→與文學同生共死(《亞熱帶》、《炎天》)。 ‧文學思潮、傾向之變遷:短歌、俳句→詩、小說(「台灣詩人組合」、《翔風》、《足跡》)→普羅文學(《無軌道時代》、《台灣文藝》)→通俗性

  17. 三、在中山侑在台灣文化活動中的〈青年と台灣〉三、在中山侑在台灣文化活動中的〈青年と台灣〉 ‧「受眾」範疇之變遷 早期具有浪漫色彩的雜誌經營、詩作以及「かまきり座」公演 →赴日,社會事業設施的經驗:開始思考如何吸引受眾? →回台後,刊行《モダン台灣》、肯定張維賢使用台語公演。 縱使如此,中山個人所設定的受眾仍限於以內地人為主,在都市(台北)懂日語的一群人。(出自於〈青年と台灣〉)。電影《望春風》大受歡迎所引起的省思(地方色彩)。 →進入收音機電台,受眾範疇之擴大(全台,不過仍有語言限制)。自己藝術上的理想與工作之間的矛盾。 →戰爭時期,作為教化工具的皇民化、青年劇受到矚目。受眾範圍擴大為全台民眾(包括台、日人、不限語言)。

  18. 四、代結語:媒體人身分與藝術工作者、「台灣思維」之間的糾葛四、代結語:媒體人身分與藝術工作者、「台灣思維」之間的糾葛 ‧提升「台灣文化」與呼應國策之間的關係 推動「地方文化」的政策之下,戲劇、文學都可受到當局的支持,這方面中山活動空間更大。然而,他對目的(教化台灣人)至上的文化政策有所質疑。另,對內地「不懂台灣」的劇團的演出有所不滿。

  19. ‧戰爭時期青年劇劇本與《台灣文學》發表的小說、劇本之異同‧戰爭時期青年劇劇本與《台灣文學》發表的小說、劇本之異同 明顯呼應國策的青年劇劇本(〈ラジオの家〉、〈軍國爺さん〉、〈峠の一軒屋〉)與在《台灣文學》創刊號卷頭作品〈ある抗議〉,以及三部劇本〈客間〉、〈流れる雲〉、〈午後の雨〉。 1、〈ある抗議〉描述中山本人、張文環以及王井泉等《台灣文學》同人、作品中提及他們討論組織劇團,即厚生演劇研究會。述及台灣人知識分子的「苦悶」。 2、〈客間〉描述一心想要成為「日本國民」的台灣人律師最後發覺其不可能,女兒亦由與內地人婚姻不成而回鄉下老家。 3、〈流れる雲〉描述內地人父子,父親退休後搬往「可以與日本內地連結」的台北,台灣出生的兒子則選擇堅持留在鄉下。

  20. ‧中山侑與左翼、《台灣新文學》 如同當時大多數的知識分子一般,受過馬克思主義洗禮。在東京亦有接觸下層階級子弟的實際經驗,反而親身感受兩者之間的距離。 《台灣新文學》僅發表過一篇作品。與楊逵好友入田春彥的關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