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默會知識」的角色

「默會知識」的角色.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 / 東吳大學哲學系. 從一個小故事談起 …. 我透過「默會知識」的傳遞學到了開車的技能嗎?. 「默會知識」的基本刻畫. 兩種基本的默會知識: 技能(知識) (skill) ( know-how ) 行家(達人)絕技(特別好的技能) 默會知識的基本特性(弘任) 不可表達性 (unexpressability) 不可言傳性 (unspecifiability) (難以言喻性、不可明定性) 銘刻在身體 內在整體性 不易複製性 擴散遞減性. 我對默會知識的一個分類.

rang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默會知識」的角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默會知識」的角色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東吳大學哲學系

  2. 從一個小故事談起…. • 我透過「默會知識」的傳遞學到了開車的技能嗎?

  3. 「默會知識」的基本刻畫 • 兩種基本的默會知識: 技能(知識)(skill) (know-how) 行家(達人)絕技(特別好的技能) • 默會知識的基本特性(弘任) 不可表達性(unexpressability) 不可言傳性(unspecifiability)(難以言喻性、不可明定性) 銘刻在身體 內在整體性 不易複製性 擴散遞減性

  4. 我對默會知識的一個分類 • 從傳遞管道來區分: --自行揣摩(學會)的技能 --透過觀察、模仿行家而學會的技能 • 我懷疑和批判的是第二種技能。 • 我的懷疑和爭論: • 1. 第二種技能可以被模型知識、並透過第一種技能的學會所取代。 • 2. 第二種技能有許多規範上的缺點。 • 3. 「默會的成分」是可窮盡的(exhaustible)。

  5. 什麼是自行揣摩而學會的技能? • 透過閱讀文字描述、類比推論、圖像表徵、大量練習(實作(practice))而學會的技能。 • 幾乎上課之外的一切技能之學習:解題技能、寫作技能、使用新產品的技能、報章雜誌的技巧圖案與文字教學、所有DIY(自行製作)產品…. • 自行揣摩而學會的技能有「默會成分」,但也有文字和圖像(模型)的傳遞。 • 會不會「自行揣摩而學會的技能」其實才真正是 Polanyi 所謂的「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

  6. 透過觀察、模仿行家而學會的技能 • Polanyi 強調的:「透過示範學習就是投靠權威。…在師傅的示範下,透過觀察和模仿,徒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那種技藝的規則,包括那些連師傅本人也不外顯地知道的規則。一個人要想吸收這些隱含的規則,就只能毫無批判地委身於另一個人來進行模仿。一個社會要想把個人知識的資產保存下來,就得服從傳統。」(中譯頁69) • 「如果說問題解決者的先有知識表現了他對自己的信心的話,那麼學習者跟從的前兆則主要是以他自己對別人的信心為基礎。這就是對權威的接受。」(中譯頁225) • Polanyi 的《個人知識》全書不斷地強調「寄託」(投入)(commitment)、「委身」(surrender)(「屈從」)、「投靠」(submit)、「服從」、「傳統」等等。

  7. 實驗室 控制變因 論述 Episteme(知識) 認知(大腦) 明言(articulation) 批判 權力關係對外不平等、對內平等 田野 混雜變因 實作 Techne(技藝) 身體 默會 師徒(權威?) 權力關係對外平等、對內不平等 Marglin 對「實驗室」與「田野技能」的對照

  8. Harry Collins 的實驗室研究 • Harry Collins 在 Changing Orders (1985)中以雷射實驗室的案例研究顯示,實驗儀器和實驗知識的擴散,也完全適用於默會技能的整套模式。 • 建造雷射的實驗知識傳遞有下列三個要點:(1) 必須和有成就的從業者接觸學習;(2) 其過程是不可見的,直到科學家試著去做否則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相關的專業能力;(3) 這個過程反覆無常,以致相似的師生關係,也無法保證知識都一定會有所傳遞。 • 而這三個要點所反映的正是波蘭尼(Michael Polanyi)所謂的「默會知識」。柯林斯進一步說明「默會知識」是「我們執行一技能的能力,而毋需精確明示(articulate)我們是如何做的」

  9. 「算則模型」(algorithmical model):意謂知識是一種使計算機能實現程式設計者意圖的資訊。即依據規則的學習。 「涵化模型」(enculturational model),意指知識是一組社會技能。學習知識必須向權威學習,必須親自踐履,而且並不保證一定能學會。 Collins 的兩種學習模型

  10. 波蘭尼的「默會知識」其實是他所謂「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的「默會成分」,除了技能之外,還包含了一些情感(如知識熱情)和道德(委身投入、尊重權威等)的因素。 此外,雖然免不了社會因素(師生間的互動),波蘭尼卻強調默會知識中的「個人判斷」的部分。 柯林斯則重視這些默會知識是「社會約定」。 波蘭尼和柯林斯的共同觀點:默會知識是一種不可言傳的技能(unspecifiable skill),學習者必須委身傳統和權威,知識透過師傅的示範與學生的模仿來傳遞;它是非規則性的、非批判性的、也具整體性(Gestalt)和非分析的特徵。 Polanyi 與 Collins 的差異

  11. 我對 Collins 的批判 • Collins過度強調「涵化模型」在實驗室的角色。單單涵化模型無法說明實驗室知識的傳遞。 • 「算則模型」與「涵化模型」的二分法,忽略了「『模型知識』的學習模型」--學習不只是兩種:透過規則學習、透過權威示範而模仿學習。還有第三種,透過掌握結構和模型而自行揣摩地學習。

  12. 「模型知識」的特性 • 「模型知識」同時具有「規則知識」和「技能(默會)知識」各自的部分特性: • 非規則性 • 整體性 • 可分析性 • 明示與可言傳性 • 公共性(社會性)、非個人性、非約定性 • 無擴散遞減性(可能有擴散遞增性)

  13. 我的第一個爭論 • 「透過觀察和模仿行家而學會的技能」可以被模型知識、並透過第一種技能的學會所取代。 • 我的案例是法國物理學家培林(Jean Perrin)和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林(J. J. Thomson)複製赫茲(H. Hertz)的陰極射線實驗。赫茲英年早逝(死於1894年),培林的複製實驗做於1895年,湯姆森做於1897年,他們當然不可能向赫茲「涵化」學習如何複製陰射線實驗。 • 他們是透過上述方式而學會。

  14. 我的觀點能否適用於弘任的黑珍珠栽培技術案例我的觀點能否適用於弘任的黑珍珠栽培技術案例 • 一個澄清:弘任所談的黑珍珠栽培「技術」,是一個農民的用語。在學術意義上,它較接近波蘭尼的「行家絕技」(connoisseurship)。 • 我同意「行家絕技」是默會的。但「行家絕技」的重點意義是「個人在長期實作(練習)下所揣摩出來的優秀技能」。行家絕技具相當的個人風格(idiosyncratic)。 • 行家絕技仍然預設了基本技能。而基本技能有三個傳遞管道:透過規則知識、透過模型知識、與透過模仿行家。 • 事實上,行家絕技無法由模仿另一位行家而獲得。行家絕技必然是自行揣摩的。若如此,「權威和傳統」的角色何在?(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15. 弘任黑珍珠案例的再詮釋 • 弘任的案例是阿成在阿鄉「剪了兩剪」的示範下,受到超乎語言的震撼。 • 後來阿成學會了這套「技術」(絕技),是模仿阿鄉嗎? • 阿鄉的「剪了兩剪」的技術,能不能被表達成圖示(模型)?加上文字說明,然後傳遞給其他農民,再由他們自行揣摩而學會? • 弘任是否研究過(或考慮研究)王德男博士如何傳遞他的實驗室知識到田野?這個過程真的可以用「默會知識」來說明嗎?

  16. 我的第二個爭論 • 「模仿行家而學會的技能」有許多規範上的缺點: • 導致「權威」的支配性(師父對徒弟有近乎絕對的權威和支配性) • 不利知識與技能的播散(擴散遞減性) • 神秘化(中國武術的例子) • 掩飾「語言(表達)德性」的欠缺。(它給了師傅一個不去精練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藉口…

  17. 我的第三個爭論 • 所有的默會成分,甚至包括透過自行揣摩而學會的技能,都是「可窮盡的」(exhausible)。亦即都可以盡可能地被表達成語言,盡可能地減少其默會成分。 • 關於「可窮盡」這個概念,我是借自數學上的「窮盡法」,例如計算圓面積的多邊形窮盡法(窮盡法進一步發展就是微積分)。我們使用多邊形盡可能地窮盡、逼近圓面積。 • 注意「可窮盡」不代表「已窮盡」(exhaulted)。

  18. 可表達性原理 • 凡是能設想的,就能被表達。 • 如果我們能夠設想我們的技能、甚至行家絕技,我們就能設法去表達它--使用語言或模型。 • 我們「應該」設法窮盡地去表達我們感受到的「默會成分」。儘管我們無法窮盡它。

  19. 語言德性(linguistic virtues) • 德性(virtue):身體和心靈具備的評價性優點,例如誠實、同情、熱情等道德德性。 • 認知德性(epistemic virtue):認知上的心靈與身體優點。例如敏銳觀察力、好推理力、求知熱情、專注等等。 • 語言德性是一種認知德性。語言表達的好能力。 • 在實例上,被認為「不可表達」的默會知識或技能,究竟真是「不可表達」還是欠缺「語言德性」?

  20. 弘任的例子 • 「反覆聽到阿成描述『樹中有樹』,甚至請阿成與他的師傅阿正以草圖說明,最後直接訪談詞語的生產者阿鄉,以模糊理解到大原則下的派生原則,我嘗試轉述回來給阿成聽,他睜大眼回應:『以你這樣沒有實際做蓮霧的,能掌握到這個程度算是不錯了』!我說的無非是粗細枝幹的生長角度、對受光與養分汲取的可能影響、對葉片與花芽的可能影響,而關於這些言語背後所企圖關聯的認知架構及實體,無疑仍是猶疑而模糊的。」(頁36) • 1. 弘任的嘗試正是「企圖窮盡地表達默會技能」。 • 2. 弘任仍然「猶疑而模糊」是因為他並沒有實作和揣摩。 • 3. 做為一位研究者而非實作者,弘任擁有更好的「語言德性」。

  21. 結論 • 如果我的三點爭論可以成立的話,那麼 • 1. 「默會知識」在知識與技能的實作與傳遞上的重要性可以降至最低。 • 2. 「默會知識」仍然是一個有效的說明和分析概念,用來說明和分析那些語言德性不發達的實作者之技能與其技能之傳遞。 • 3. 也許實作者的語言德性並不是不發達,而是他們細膩的語言德性並沒有被發掘?(強調「默會知識」的後遺症?)

  22. The End Thank you!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