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572 Views
第十一章 常見學生問題及其輔導策略.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第二節 父母離異對學生身心的影響及其輔導策略 第三節 拒學學生的成因與輔導策略 第四節 逃學與中途離校問題成因及輔導策略 第五節 校園暴力事件的輔導策略.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自殺是有意毀滅自我的一種行為表現,即指一個人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中,以某一種方式來了結自己的生命。 壹、自殺的成因 一、從生物學觀點看自殺的成因 二、從心理學觀點看自殺的成因 三、從家庭系統理論觀點看自殺的成因 1. 個人因素 2. 家庭因素 3. 環境因素.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E N D
第十一章 常見學生問題及其輔導策略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第二節 父母離異對學生身心的影響及其輔導策略 第三節 拒學學生的成因與輔導策略 第四節 逃學與中途離校問題成因及輔導策略 第五節 校園暴力事件的輔導策略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 自殺是有意毀滅自我的一種行為表現,即指一個人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中,以某一種方式來了結自己的生命。 • 壹、自殺的成因 一、從生物學觀點看自殺的成因 二、從心理學觀點看自殺的成因 三、從家庭系統理論觀點看自殺的成因 1.個人因素 2.家庭因素 3.環境因素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 貳、自殺的動機與徵兆1 • 自殺動機 1.長期受到忽略,以自殺來引起他人的關注。 2.覺得生活很痛苦,只有死可以超脫,藉自殺來逃避痛苦。 3.以自殺作為求救的訊號,也可說是一種溝通方式。 4.為了贖罪,以自殺消除自己的罪惡感。 5.為了維持自我的尊嚴,以自殺向社會證明自己的清白。 6.對外懲罰,為了報復一些自己所憎恨的人。藉由自殺令他人有愧疚、傷心或生氣的反應。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 貳、自殺的動機與徵兆2 • 自殺徵兆 1.語言上的線索 2.行為上的線索 3.環境上的線索 4.併發症的線索 5.間接備死行動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 參、有關自殺的迷思 1.說要自殺的人,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很少真的會自殺 2.所有自殺者都是瘋子,正常人是不會想要自殺的 3.避開自殺的話題可降低自殺的機率 4.自殺獲救以後,就不會再企圖自殺 5.自殺者狀況好轉時表示已經渡過危險期 6.對自殺者束手無策,自殺過的人總是會再自殺 7.自殺常發生在低社經地位,且其有家族遺傳性 8.酗酒與自殺幾乎沒有關聯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 肆、輔導策略 • 一、自殺防治的模式 (一)第一層次:預防處置 (二)第二層次:危機處置 (三)第三層次:事後處置
第一節 校園自殺事件的輔導策略 • 肆、輔導策略 • 二、自殺防治的輔導原則 1.評估自殺的可能性與危急性 2.相信當事人所說的並給予強烈的情緒支持 3.傾聽、注意當事人的語言與非語言行為 4.訂定生存契約或不自殺契約 5.讓當事人遇見自殺後的結果 6.重燃希望與形成問題解決策略 7.結合當事人的社會支持網絡 8.若當事人不幸採取行動而造成自殺未遂
第二節 父母離異對學生身心的影響及其輔導策略 • 壹、父母離異對學生身心的影響 一、認知態度方面 二、人格發展方面 三、情緒發展方面 四、行為表現方面
第二節 父母離異對學生身心的影響及其輔導策略 • 貳、父母離異對兒童生活適應的影響 一、環境因素 二、父母、家庭因素 三、個人因素
第二節 父母離異對學生身心的影響及其輔導策略 • 輔導策略 一、提供家長諮詢、諮商 二、提供教師諮詢 三、進行個別諮商 四、實施班級輔導 五、認知與閱讀輔導(讀書治療法) 六、安排團體諮商
第三節 拒學學生的成因與輔導策略 • 壹、問題的涵義與性質 • 一、名詞釋義 • 所謂拒學(school refusal),是指兒童對學校存有強烈的害怕和焦慮而持續性地拒絕到學校。 • 涵蓋一切的逃避學校的行為,包括懼學(school phobia)與逃學(truancy)。
第三節 拒學學生的成因與輔導策略 • 壹、問題的涵義與性質 • 二、拒學與逃學的不同 • 逃學→屬於行為問題(conduct disorder),是一種反社會或外向性的行為,常與其他不良行為相連,如偷竊、說謊、在外遊蕩、破壞行為或犯罪。 • 拒學→屬於情緒問題(emotional disorder),在特別社會的情境中會感到焦慮、憂鬱和恐懼。
第三節 拒學學生的成因與輔導策略 • 貳、拒學症的成因 • 一、拒學症的特徵與類型 • Bery,Nichols和Pritchard於1969年指出拒學症小孩的四種特徵: (一)對於到校感到相當困難,因此導致長期缺席。 (二)面對上學情境時,可能有著嚴重的情緒困擾,如過度恐懼、脾氣暴躁、對並無生理原因之疾病抱怨。 (三)父母知道他們沒有去上學而留在家中。 (四)沒有出現其他反社會行為,如偷竊、破壞行為等。
第三節 拒學學生的成因與輔導策略 • 貳、拒學症的成因 • 一、拒學症的特徵與類型 • Coolidge,Hahn和Peck(1957)將兒童懼學症區分為兩類: (一)精神官能症的拒學症 (二)特質型拒學症 • Marine(1986)為了診斷和處理的目的,將上述拓展為四類: (一)簡單型分離焦慮 (二)精神官能症的或輕度急性拒學症 (三)重度慢性拒學症 (四)兒童精神病併發拒學症
第三節 拒學學生的成因與輔導策略 • 貳、拒學症的成因 • 二、拒學症的成因 (一)精神動力學觀點 (二)學習理論的觀點 • 參、拒學症的處理策略 • 一、精神動力學說的方法 • 較小的兒童→遊戲治療法 • 較大的兒童→戲劇、角色扮演、寫故事、說故事、故事完成或直接的諮商。
第三節 拒學學生的成因與輔導策略 • 參、拒學症的處理策略 • 二、學習理論的方法 1.系統減敏感法 2.放鬆訓練 3.心理意像 4.認知改變 5.減少次要酬賞 6.增進兒童行為能力及改變學校環境
第四節 逃學與中途離校問題成因及輔導策略 • 壹、逃學及中途離校原因分析 • 逃學是指學生在沒有任何正當的理由,或家長、學校的同意之下,於上課時間離開學校。 • 逃學→外在因素造成;拒學→內在心理因素造成。 • 一、個人因素 • 二、家庭因素 • 三、學校、環境因素
第四節 逃學與中途離校問題成因及輔導策略 • 貳、輔導策略 一、早期發現學生可能逃學的症候 二、分析逃學或中途離校的原因 三、針對個人因素的處理策略 • 1.增進學生的學習技巧,加強課業輔導。 • 2.增進學生人際、社交技巧以改善其人際關係。 • 3.提供成功的經驗,不斷予以鼓勵。 • 4.運用同儕輔導的力量。 • 5.實施團體諮商。 • 6.運用認知行為改變策略、改善學生的思考及自我概念。
第四節 逃學與中途離校問題成因及輔導策略 • 貳、輔導策略 四、針對家庭因素的處理策略 • 1.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 • 2.對父母進行親職教育,以增加父母效能 • 3.對父母本身的問題進行諮商 五、針對學校、環境因素的輔導策略 • 1.改善學校教育方針及學習環境 • 2.增進教師的教育與輔導知能
第五節 校園暴力事件的輔導策略 • 壹、暴力事件的成因 • 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生物學的觀點 二、挫折─攻擊假說 三、認知─行為理論 四、社會學習理論
第五節 校園暴力事件的輔導策略 • 壹、暴力事件的成因 • 校園暴力的形成因素: 一、個人因素 • 人格特質 • 生理因素 • 錯誤的價值與道德觀念 • 欠缺自我調適的能力 二、環境因素 • 家庭因素 • 學校因素 • 社會因素
第五節 校園暴力事件的輔導策略 • 輔導策略 • 一、處理校園暴力事件的基本原則: 1.以平常心來看待青少年的暴力行為,避免泛道德化。 2.教師或輔導人員先穩定自己的情緒,理性處理衝突。 3.同理與接納學生,讓施暴者有機會澄清,可協助他表達憤怒的情緒,也可透過溝通,找出暴力行為的導因,而來解決問題。 4.理性的處理暴力事件,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該有的責任,接受合理的懲罰,目的在鼓勵行為的改變。
第五節 校園暴力事件的輔導策略 • 輔導策略 • 二、輔導策略 (一)早期發現具有暴力傾向的學生 (二)針對個人因素的處理策略 (三)針對環境因素的處理策略 • 實施父母親職教育,加強父母效能 • 加強教師效能練 • 改善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