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第七章 紫色土

第七章 紫色土. 一、 地理分布. 紫色土 :是我国湿润热带、亚热带地区由紫色岩类风化而成的幼年岩性土。. 分布. 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也见于滇、黔、湘、鄂、浙、赣、闽、粤、桂等省区,与红壤、黄壤等地带性土壤呈复区分布。四川“赤色盆地”即由此而得名。四川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海拔 800 米以下的丘陵,在川西南凉山也有一定分布。 川渝地区紫色土面积 1.3 亿亩,占总土地总面积的 18.4% ,位居第一。川渝地区紫色土垦殖率达 46.8% ,由紫色土形成的耕地为 6091.3 万亩,占该区旱地面积的 62.1% ,占耕地面积的 36.4% ,仅次于水稻土。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紫色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紫色土

  2. 一、地理分布 • 紫色土:是我国湿润热带、亚热带地区由紫色岩类风化而成的幼年岩性土。

  3. 分布 • 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也见于滇、黔、湘、鄂、浙、赣、闽、粤、桂等省区,与红壤、黄壤等地带性土壤呈复区分布。四川“赤色盆地”即由此而得名。四川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在川西南凉山也有一定分布。 • 川渝地区紫色土面积1.3亿亩,占总土地总面积的18.4%,位居第一。川渝地区紫色土垦殖率达46.8%,由紫色土形成的耕地为6091.3万亩,占该区旱地面积的62.1%,占耕地面积的36.4%,仅次于水稻土。 • 紫色土是川渝地区粮、棉、油、蔗、果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天府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二、形成特点 四川盆地主要红层的地质特征 • 下第三系 • 白垩系 • 侏罗系 • 三迭系

  5. 下第三系: • 芦山组:棕红色泥岩为主,产石膏、芒硝。以芦山最多。 • 名山群:棕红色泥岩(上段)、粉砂岩(下段)互层,各40-60%。产石膏、硭硝。名山、眉山、天全等盆西地区。

  6. 白垩系: (P145:分布、产状、岩层组合、颜色、地貌) • 上统: 灌口组(Kgg): 夹关组(K2i): • 下统: 城墙岩群(K1c):

  7. 侏罗系: (P145:分布、产状、岩层组合、颜色、地貌) • 上统: 莲莱镇组(J3p): 遂宁组(J3s): • 中统: 沙溪庙组(J2s): 新田沟组(J2x): • 下统: 自流井组(J1z):

  8. 三迭系: • 下统: 飞仙关组(T1f):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含泥灰岩,富含石灰。

  9. 1.快速物理崩解和频繁的侵蚀堆积作用 • 原因: • 胶结物:紫色岩胶结物多为钙质、泥质,少铁质、硅质; • 成分复杂:成分复杂且色深、差异吸热、差热崩解; • 特殊地形

  10. 2.风化淋溶程度浅,基本保持母岩原色 • 原因: • 更新频繁:成土时间短,化学风化弱,保持母岩的基本成分; • 特殊岩石:紫色岩颜色的形成至今未弄清。(如紫色土发育的水稻土)

  11. 3.母岩盐基物质丰富,淋溶损失少 • 体现: • ①多富含钙质,多为中性和石灰性 • ②全量P、K、Na、Ca、Mg、Mo、B、Zn、Mn含量较高。

  12. 4.生物循环强烈,有机质和氮素积累少 • 原因: • ①温度、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有利于有机质合成; • ②土壤酸度、温度、水分有利于有机质分解。人为活动频繁。

  13. 三、基本性状 1.土壤的剖面特征 • 土体构型: 一般:A-AC-C型 • 平缓地段: A-B-C • 特点:①剖面发育不明显; • ②土层浅薄,一般不足1米,多夹石骨; • ③土壤剖面最醒目的特征是呈紫色基调。

  14. 2.土壤的理化性质 • 质地:受母岩岩性影响,紫色土颗粒组成变化大,砂壤-轻粘。 • 泥岩发育的紫色土——质地较重砂岩发育的紫色土——质地较轻 • 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多在10~30g/kg之间。 • 土壤腐殖质:HA/FA为1.0左右,远大于同地带的黄壤。 Ca-Humus较多,有利于形成良好结构。 • CaCO3 含量:10g/kg≤ ~ ≥100g/kg。

  15. 酸度:酸性至碱性反应,pH5.5~8.5。 • BS: 多在70%以上。 • CEC:变化大,一般为10-29cmol(+)/kg土 • 水气状况:紫色丘陵顶部——蓄水能力极差,易旱;紫色丘陵下部——塘水,耕性差。 • 养分状况: • ①有机质含量低,缺氮,耕地更缺; • ②全量P、K、Na、Ca、Mg、Mo、B、N、Mn含量较高,但有效量较缺乏。

  16. 四、紫色土的分类 • 划分依据:碳酸钙和盐基的淋溶程度 • 亚类:石灰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3个亚类。

  17. 1、石灰性紫色土 • 剖面构型为AC-R或A-C-R型。 • 土壤通体强石灰反应,碳酸钙含量大于30克/千克,pH高于7.5。 • 土壤矿物风化微弱, 铁的游高度多在35%粘土矿物以水云母或蒙脱石为主,与母岩的差别甚微。生物积累作用较弱。

  18. 石灰性紫色土的土属分类: • ①红棕紫泥土(遂宁组、牛滚凼组紫色岩) • ②棕紫泥土(莲莱镇组) • ③黄红紫泥土(城墙岩群) • ④砖红紫泥土(芦山组、名山群) • ⑤原生钙质紫泥土(沙溪庙组、夹关组、飞仙关组)

  19. 2、中性紫色土 • 母岩中碳酸钙较少或在成土过程中已明显淋溶。土壤中碳酸钙含量低于30克/千克,但盐基饱和度在70%以上,pH6.5~7.5。铁的游离度较石灰性紫色土略有增加,粘土矿物以蛭石、水云母或蒙脱石、水云母为主。

  20. 中性紫色土的土属分类: • ①灰棕紫泥土(沙溪庙组等) • ②暗紫泥土(自流井组) • ③变性紫色土 (酸性、石灰性紫色岩)

  21. 3、酸性紫色土 • 多形成于紫色砂岩,碳酸钙较少。土体已彻底淋溶脱钙,不含碳酸钙,并有部分交换性盐基淋失,盐基饱和度在70%以下,pH5.0~6.5。土壤铁的游离度多在40%以上,粘土矿物一般以蛭石、水云母为主,有时可有高岭石出现。

  22. 酸性紫色土的土属分类: • ①红紫泥土(夹关组) • ②淋溶紫泥土(其它地层酸化)

  23. 五、紫色土的利用和改良 • 原则:合理利用,保持水土,绿化荒坡,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24. 1.因土种植,合理利用 • 石灰性紫色土:宜种棉花、花生、豆类等喜钙作物; • 酸性紫色土宜种茶、油茶等; • 粗骨性紫色土可种豌豆、甘薯等耐瘠作物。

  25. 2.保持水土,以保促用 • 气候:雨水充沛,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旱、洪交替发生,干旱突出,春旱、夏旱、伏旱等旱灾频繁出现; • 严重的水土流失:坡地、特殊土性、特殊气候加剧了旱、洪灾害,致使土壤肥力减退。 • 蓄水防旱,减洪保土是稳定地提高紫色土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26. (1)工程措施 • 蓄水工程:根据紫色丘陵的集雨特点,按坡修建微型蓄水工程(蓄水池、窖等)和小型塘、库,分散拦蓄地表径流,蓄水与保土相结合。 • 坡地改梯地:加厚土层,增加土壤蓄水,减少水上流失。 • 实践证明:当坡面坡度控制在5-70以下,地宽10米,地边有埂,即可基本控制水土流失。

  27. (2)生物措施 • 种草植树,绿化荒坡,增加植被覆盖率,护坡保土,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提供有机肥源(黄荆、马桑、桤木等)。

  28. (3)农业耕作措施 • 横坡耕作种植; • 土壤覆盖; • 啄石骨(泥岩),加速母质熟化;传厢聚土,增厚土办法层等传统方法(乐至:传厢聚土较对照增产2.7倍);旱地聚土免耕立体种植技术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