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大提琴演奏家

幻燈片配樂:雨中的故事 馬友友演奏. 大提琴演奏家. The cellist Yoyo Ma. 圖片及資料來源:網路 pps 幻燈片編輯製作:張偉林 2013.07.29. 他是拿著哈佛大學人類學學位的國際大提琴教父,他從 7 歲開始就進入白宮為總統演奏,他是奧巴馬口中“我遇到過的最快樂的人”,也曾被美國 《People》 雜誌評選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他便是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 Yo-yo ma 。. 被西方媒體評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的馬友友 , 居然沒有任何音樂學院的畢業文憑。雖然他已獲 15 個格萊美大獎 , 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臺。.

ran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大提琴演奏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幻燈片配樂:雨中的故事 馬友友演奏 大提琴演奏家 The cellist Yoyo Ma 圖片及資料來源:網路 pps幻燈片編輯製作:張偉林2013.07.29

  2. 他是拿著哈佛大學人類學學位的國際大提琴教父,他從7 歲開始就進入白宮為總統演奏,他是奧巴馬口中“我遇到過的最快樂的人”,也曾被美國《People》雜誌評選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他便是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

  3. 被西方媒體評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的馬友友,居然沒有任何音樂學院的畢業文憑。雖然他已獲15個格萊美大獎,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臺。

  4. 《時代》人物週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馬友友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幾十年來,這位華裔音樂家走過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孤旅。而他的愛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如天籟之音,充滿夢幻般的色彩……

  5. 馬友友1955年生於巴黎,父親馬孝駿是小提琴家,曾任教授;母親是歌唱家。中文“友”字是友誼的意思,馬友友說他父母給他取名時“似乎懶得動腦筋,想不出別的什麼來,於是多加一個‘友’字了事。”馬友友1955年生於巴黎,父親馬孝駿是小提琴家,曾任教授;母親是歌唱家。中文“友”字是友誼的意思,馬友友說他父母給他取名時“似乎懶得動腦筋,想不出別的什麼來,於是多加一個‘友’字了事。”

  6. 據盧雅文回憶錄《我的兒子馬友友》透露,馬友友一生下來就有驚人的記憶力,兩歲就懂得分辨音調的高低,三歲就能在鋼琴上發出美妙的聲音。一次,他隨父親去聽音樂會,指著臺上一件很大的低音提琴,對父親說:“我要的就是這個。”據盧雅文回憶錄《我的兒子馬友友》透露,馬友友一生下來就有驚人的記憶力,兩歲就懂得分辨音調的高低,三歲就能在鋼琴上發出美妙的聲音。一次,他隨父親去聽音樂會,指著臺上一件很大的低音提琴,對父親說:“我要的就是這個。”

  7. 馬友友四歲開始學大提琴,每天要背熟兩小節巴赫的曲調,4歲已能演奏巴赫的組曲。不久,一位良師益友走進了馬友友的生活,那就是和藹可親的以撒-史特恩。史特恩回憶說:“我去聽他拉琴,那時他才6歲,個子還沒大提琴高。”馬友友四歲開始學大提琴,每天要背熟兩小節巴赫的曲調,4歲已能演奏巴赫的組曲。不久,一位良師益友走進了馬友友的生活,那就是和藹可親的以撒-史特恩。史特恩回憶說:“我去聽他拉琴,那時他才6歲,個子還沒大提琴高。”

  8. 馬家1962年移民到美國,史特恩幫助他們安頓下來,並拉了他的朋友————傑出大提琴家倫納德-羅斯來聽馬友友拉琴。羅斯一聽完,立即收馬友友為徒。史特恩說:“所有人都注意到馬友友非凡的天分。我把馬友友推薦給幾位樂團指揮,人家當即聘用了他。”馬家1962年移民到美國,史特恩幫助他們安頓下來,並拉了他的朋友————傑出大提琴家倫納德-羅斯來聽馬友友拉琴。羅斯一聽完,立即收馬友友為徒。史特恩說:“所有人都注意到馬友友非凡的天分。我把馬友友推薦給幾位樂團指揮,人家當即聘用了他。”

  9. 1962 年11 月29 日,在甘迺迪中心的舞臺上,七歲的馬友友和姐姐跟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同台演出。為甘迺迪總統和夫人和五千名觀眾表演,這一對黃皮膚的小孩用音樂征服了在場5000 多名觀眾,包括甘迺迪總統和夫人。右為著名指揮家音樂大師伯恩斯坦。

  10. 大指揮家伯恩斯坦對馬友友說:“孩子,你還是應當回到學校去專門習琴和讀書,那樣你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提琴家。”大指揮家伯恩斯坦對馬友友說:“孩子,你還是應當回到學校去專門習琴和讀書,那樣你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提琴家。” 在父親的朋友、著名小提琴大師伊薩克·斯特恩的推薦下,馬友友開始師從於著名大提琴家倫納德·羅斯學琴,並進入了赫赫有名的美國茱利亞音樂學院學習,一學就是7年。

  11. 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陵有一個理論,他認為要出一個藝術家,必須是幾代人的結晶:爺爺輩有錢,父親輩有文化,兒子才能有條件成為藝術家。馬友友正好就是這樣“錢和文化的結晶”,爺爺是地主,父親是音樂教育學博士,母親是聲樂演員。而生在法國,長在美國,以及完全的中國家庭背景,這樣多種文化的融合為馬友友開闊的藝術生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養分。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陵有一個理論,他認為要出一個藝術家,必須是幾代人的結晶:爺爺輩有錢,父親輩有文化,兒子才能有條件成為藝術家。馬友友正好就是這樣“錢和文化的結晶”,爺爺是地主,父親是音樂教育學博士,母親是聲樂演員。而生在法國,長在美國,以及完全的中國家庭背景,這樣多種文化的融合為馬友友開闊的藝術生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養分。

  12. 馬友友于1972年進哈佛大學就讀時,“覺得自己的天職就是把音樂帶給每一個人”。他們在自己的學院劇場演奏,“早在那個時候,只要消息一傳開,座位總是不夠的”。有一次,馬友友不得不在劇場外演奏,“以安撫拿不到入場券的人”。馬友友于1972年進哈佛大學就讀時,“覺得自己的天職就是把音樂帶給每一個人”。他們在自己的學院劇場演奏,“早在那個時候,只要消息一傳開,座位總是不夠的”。有一次,馬友友不得不在劇場外演奏,“以安撫拿不到入場券的人”。

  13. 技巧出色的馬友友從不參加任何音樂比賽,要知道,對於不少演奏家而言,那是成名的一條捷徑。馬友友卻完全靠個人的演奏而征服樂壇。技巧出色的馬友友從不參加任何音樂比賽,要知道,對於不少演奏家而言,那是成名的一條捷徑。馬友友卻完全靠個人的演奏而征服樂壇。

  14. 馬的演奏表現出一種超凡的控制力,既精雕細琢又豪邁奔放。他甚至能在演奏德沃夏克協奏曲這樣的大部頭作品時從頭至尾不失一節一拍。他與艾默繆爾·埃克斯連袂演出勃拉姆斯奏鳴曲時已經表現出爐火純青的演技。他對巴赫一系列作品的詮釋也堪稱典範。馬的演奏表現出一種超凡的控制力,既精雕細琢又豪邁奔放。他甚至能在演奏德沃夏克協奏曲這樣的大部頭作品時從頭至尾不失一節一拍。他與艾默繆爾·埃克斯連袂演出勃拉姆斯奏鳴曲時已經表現出爐火純青的演技。他對巴赫一系列作品的詮釋也堪稱典範。

  15. 十六歲那年,在一個音樂夏令營馬友友結識了美國女孩吉兒。經過七年愛情長跑,他們結婚。夫妻默契、感情深厚。婚後吉爾生下兩個孩子後,不再工作,專門在家相夫教子。馬友友說,現在與吉兒通電話,彼此只需“歎氣”就好了。十六歲那年,在一個音樂夏令營馬友友結識了美國女孩吉兒。經過七年愛情長跑,他們結婚。夫妻默契、感情深厚。婚後吉爾生下兩個孩子後,不再工作,專門在家相夫教子。馬友友說,現在與吉兒通電話,彼此只需“歎氣”就好了。

  16. 2005年春,馬友友在回答美國《時代》週刊專訪時說到他和吉兒的婚姻:“我慶倖擁有了這樣一位集美麗、智慧和愛於一身的女性為伴侶。我們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誰離開誰都不是琴,都不成音樂……”

  17. 馬友友很有“總統緣”,曾先後為5 位美國總統演奏過。最近的一次便是2009 年奧巴馬總統的就職典禮上,送上了一曲《空氣與簡樸禮物》。

  18. 奧巴馬國宴上的名流顯貴。前去赴宴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與夫人吉兒·哈諾爾。

  19. 2011 年2 月15 日,馬友友被奧巴馬總統授予總統自由勳章。

  20. 如今的馬友友還是奧巴馬政府“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的成員,負責起草一些“藝術及其社會角色”的檔,請教育工作者、決策者以及投資者共同分享經驗。但馬友友表示“寧願留在文化的領域內……我純粹投身于文化領域,我身不在政治。”如今的馬友友還是奧巴馬政府“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的成員,負責起草一些“藝術及其社會角色”的檔,請教育工作者、決策者以及投資者共同分享經驗。但馬友友表示“寧願留在文化的領域內……我純粹投身于文化領域,我身不在政治。”

  21. 他說:“我清楚,政治是一個沉重而巨大的棒槌,只著眼大事件、大趨勢,難免會遺忘掉一部分人。人類只有通過對文化的理解,才能驅動人類生活三大引擎:政治、經濟、文化的正常運行。”他說:“我清楚,政治是一個沉重而巨大的棒槌,只著眼大事件、大趨勢,難免會遺忘掉一部分人。人類只有通過對文化的理解,才能驅動人類生活三大引擎:政治、經濟、文化的正常運行。”

  22. 在音樂上,馬友友大膽地跨界,嘗試大提琴和口琴的搭配,嘗試和美國鄉村搖滾巨星James Taylor合作錄製專輯。他不僅有著敏感的文化觸覺,而且敢於突破形式並持續嘗試在不同文化中激蕩出火花。

  23. 馬友友自出道後,主要在美國發展。相比歐洲大陸,美國的古典音樂市場要弱得多。在這樣的環境裡,堅持純粹的古典音樂是很難有發展空間的。馬友友的唱片出版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幾乎總是古典曲目與跨界曲目相交替。馬友友自出道後,主要在美國發展。相比歐洲大陸,美國的古典音樂市場要弱得多。在這樣的環境裡,堅持純粹的古典音樂是很難有發展空間的。馬友友的唱片出版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幾乎總是古典曲目與跨界曲目相交替。

  24. 1983年10月至1984年6月,他和鋼琴家埃克斯出版了兩張貝多芬奏鳴曲,就在這之間,他出版了和克勞德·波林三重奏合作的爵士專輯。1995年,在發行了一張極其嚴肅的三重奏專輯之後,他接連推出《阿巴拉契亞圓舞曲》和《探戈之魂》兩張輕鬆的作品。2008年《和平與歡樂之歌》以後,今年2月又推出了嚴肅的孟德爾松《鋼琴三重奏》。

  25. 馬友友從20世紀80年代起,不斷地把世界各地的民樂、通俗樂甚至邊緣樂器都融入了他的創作,觸怒了嚴肅音樂界的保守派。1992年春,維也納國家劇院宣佈取消與他簽訂的演出合約。馬友友從20世紀80年代起,不斷地把世界各地的民樂、通俗樂甚至邊緣樂器都融入了他的創作,觸怒了嚴肅音樂界的保守派。1992年春,維也納國家劇院宣佈取消與他簽訂的演出合約。

  26. 同時,馬友友的恩師,也是他最依賴和崇敬的指揮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絕與他同台演出。電話中,他對馬友友說:“孩子,你在自以為是的軌道上滑行得太遠了,難道你想把古典音樂變成兒歌秀?”

  27. 馬友友無聲地放下了電話,被迷茫和孤獨徹底地打倒。那天晚上,他給遠在美國的妻子打了一個電話。吉兒第一次聽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她推掉手頭的工作,飛到了丈夫身邊。

  28. 吉兒像母親一樣地摸著馬友友的頭說:“貝多芬說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你認為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民歌和流行音樂的最佳組合,你不願意我們的孩子和孩子們的孩子只知道莫札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音樂存在過!你沒有錯,這不是一個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賴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29. 1999年,馬友友醞釀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專輯終於問世。經過曠日持久的論戰,格萊美第12次給他“加冕”。2000年,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主題曲,這首新古典提琴曲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30. 2004年春,馬友友再次獲得43屆格萊美大獎。迫於公眾和媒體強大的輿論壓力,維也納國家劇院再次向馬友友發出邀請。

  31. 馬友友在十六歲那年進入哈佛大學念人類學。在哈佛念書時,馬友友也接觸了許多中國古籍,像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等,都是他喜歡的。問他最喜歡《紅樓夢》裡的那個人物?他笑嘻嘻的說“賈寶玉”。為什麼?“因為有很多女朋友!”說罷他自己就大笑起來。馬友友在十六歲那年進入哈佛大學念人類學。在哈佛念書時,馬友友也接觸了許多中國古籍,像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等,都是他喜歡的。問他最喜歡《紅樓夢》裡的那個人物?他笑嘻嘻的說“賈寶玉”。為什麼?“因為有很多女朋友!”說罷他自己就大笑起來。

  32. 儘管從來沒有在中國生活過,但他卻從小是聽著父親講《三國志》長大的,每次吃飯前說不出每道菜的中文名字還不許下筷子。他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極其喜歡中文的他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一定會用蹩腳的中文堅持到底。儘管從來沒有在中國生活過,但他卻從小是聽著父親講《三國志》長大的,每次吃飯前說不出每道菜的中文名字還不許下筷子。他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極其喜歡中文的他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一定會用蹩腳的中文堅持到底。

  33. 他說:“雖然沒有在中國生活過,但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價值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中國古典文化和價值觀從小就根植在我的心裡,儒 家的仁、義、禮、智、信、忠、孝,道家的思想,佛家的理念。”也正因如此,馬友友才能為《東邪西毒》和《臥虎藏龍》譜寫出最中國風的旋律。

  34. 馬友友第一次去北京,演奏了巴赫的樂曲,在大廳裡進行彩排,到處都是人。在此之前有100 個大提琴演奏人員為他進行表演。

  35. 6 個小時後他回到了波士頓,他的朋友拿來一盤DVD 出來說:這是你在北京音樂會的錄影。說是在唐人街花5 美元買的。馬友友覺得挺好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紀念品,可能品質不是很好,但這的確是挺有意思的。

  36. 他從來都把自己視為“人類的一員”、“地球的一分子”。他從來都把自己視為“人類的一員”、“地球的一分子”。 “非要我選擇當中國人、法國人或美國人,壓力都太大,我的選擇是不選。”

  37. 對於這樣一位蜚聲國際的大提琴家、音樂家而言,國別從來不是問題。因為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對於這樣一位蜚聲國際的大提琴家、音樂家而言,國別從來不是問題。因為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

  38. 多年以來,馬友友奔走世界各地,發掘優秀的音樂家,大膽地用自己的大提琴與中國的琵琶和笙、日本的尺八、印度的鼓……東西方各種樂器同場演奏,通過把全世界的藝術家和觀眾聚集在一起來拉近各地域間的距離。

  39. 1988年,馬友友就受絲綢之路的啟發創建了“絲綢之路” 音樂組織絲路計畫。 2001年3月3日,馬友友在北京世紀劇院展開他的“絲路之旅”音樂計畫,他與“絲路合奏團”一起進行一場特別的音樂演出。

  40. 他每年都有100次以上的世界巡演,而他演奏的曲目和合作的對象則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今天也許是和某著名指揮和樂團演奏古曲作品,明天就是爵士樂團的即興演出,再不就是和先鋒音樂家如譚盾合作,把大提琴拉出你做夢也想像不到的聲音來。他的技巧和才華甚至能將被認為是小提琴手演奏極限的《帕格尼尼二十四隨想曲》改成大提琴曲,令人瞠目結舌地演奏得遊刃有餘。他每年都有100次以上的世界巡演,而他演奏的曲目和合作的對象則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今天也許是和某著名指揮和樂團演奏古曲作品,明天就是爵士樂團的即興演出,再不就是和先鋒音樂家如譚盾合作,把大提琴拉出你做夢也想像不到的聲音來。他的技巧和才華甚至能將被認為是小提琴手演奏極限的《帕格尼尼二十四隨想曲》改成大提琴曲,令人瞠目結舌地演奏得遊刃有餘。

  41. 2009年1月31日大提琴家馬友友來台舉辦“新年音樂會”,在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出,馬英九夫婦出席。2009年1月31日大提琴家馬友友來台舉辦“新年音樂會”,在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出,馬英九夫婦出席。

  42. 2011年9月11日,“9·11”恐怖襲擊事件10周年紀念活動在紐約世貿遺址舉行。 華人大提琴家馬友友在儀式上演奏樂曲。

  43. 聽過馬友友的琴聲,很多人會被那種透亮而溫柔的大提琴聲音所吸引。為了得到這種招牌式的聲音,他幾乎從不用過大的力量按弦。當他能良好地控制左右手的協調時,他手中的斯特拉迪瓦利琴便能發出一種介於自然泛音和實音之間的聲音。這種聲音非常明亮,穿透力極強。同時,配合左手的揉弦,總能讓音樂變得非常感人。聽過馬友友的琴聲,很多人會被那種透亮而溫柔的大提琴聲音所吸引。為了得到這種招牌式的聲音,他幾乎從不用過大的力量按弦。當他能良好地控制左右手的協調時,他手中的斯特拉迪瓦利琴便能發出一種介於自然泛音和實音之間的聲音。這種聲音非常明亮,穿透力極強。同時,配合左手的揉弦,總能讓音樂變得非常感人。

  44. 名演奏家自然當有名琴相配。馬友友有兩把琴,一把是自己擁有的,一把是英國一位大提琴家借他用的。這兩把琴都已兩百多歲。馬友友戲稱它們是“太祖母”,所以到哪兒都得自己親自提著。搭飛機也要為他的琴買一張飛機票。名演奏家自然當有名琴相配。馬友友有兩把琴,一把是自己擁有的,一把是英國一位大提琴家借他用的。這兩把琴都已兩百多歲。馬友友戲稱它們是“太祖母”,所以到哪兒都得自己親自提著。搭飛機也要為他的琴買一張飛機票。

  45. 馬友友有一種獨特的、發自內心的笑容。無論是在演奏音樂還是在拍攝專輯封面,或者接受電視採訪,哪怕面對一屋子陌生記者,馬友友的笑容始終真誠,也難怪有這麼多人稱讚他的好人緣了。馬友友有一種獨特的、發自內心的笑容。無論是在演奏音樂還是在拍攝專輯封面,或者接受電視採訪,哪怕面對一屋子陌生記者,馬友友的笑容始終真誠,也難怪有這麼多人稱讚他的好人緣了。

  46. 馬友友部分音樂作品 01 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 (1998) 愛之曲 Playing Love 02 戰火浮生 The Mission (1986) 賈布利耶的雙簧管 03 戰火浮生 The Mission (1986) 瀑布 The Falls 04 天堂電影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 (1988) 鄉愁 Nostalgia 05 天堂電影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 (1988) 尋覓 Looking For You 06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Malena (2000) 主題曲 Main Theme

  47. 07 幽國車站 A Pure Formality (1994) 主題曲 Main Theme 08 美國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黛博拉主題曲 Deborah's Theme 09 美國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柯奇之歌 Cockey's Song 10 美國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主題曲 Main Theme 11 西部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 主題曲 Main Theme 12 黃金三鏢客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1966) 黃金狂喜 Ecstasy Of Gold

  48. 13 越戰創傷 Casualties of War (1989) 主題曲 Main Theme 14 鐵面無私 The Untouchables (1987) 死亡主題 Death Theme 15 摩西 Moses (1995) 主題曲 Main Theme 16 馬可波羅 Marco Polo (1961) 主題曲 Main Theme 17 嘉莉琺夫人 La califfa 1971 晚宴 Dinner 18 嘉莉琺夫人 La califfa 1971 夜曲 Nocturne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