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76 Views
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设计问题研究. 胡惠闵 教授 / 博导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hmhu@kcx.ecnu.edu.cn.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 《 牡丹的拒绝 》. 教师用多媒体放映出牡丹花的图片,然后指着屏幕, 师: “ 这是什么 ? ” 生:花。 师:什么花 ? 生:牡丹花。 师:花怎么样 ? 生:好看。 师:好看在哪里 ? 生:美丽。 师:还有呢? 生:很美丽。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 44 + 25 你会算吗?
E N D
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设计问题研究 胡惠闵 教授/博导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hmhu@kcx.ecnu.edu.cn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牡丹的拒绝》 教师用多媒体放映出牡丹花的图片,然后指着屏幕, 师:“这是什么?” 生:花。 师:什么花? 生:牡丹花。 师:花怎么样? 生:好看。 师:好看在哪里? 生:美丽。 师:还有呢? 生:很美丽。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师:44+25你会算吗? • 生1:4+5=9,40+20=60,60+9=69 • 师:还有吗?(学生沉默,过一会儿,一个学生举手) • 生2:40+25=65,65+4=69 • 生3:44+20=64,64+5=69 • 生4(急着举手):老师,我会算44+38的。 • 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儿的。还有不同的吗? • 生5:44+5=49,49+20=69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 用追求分数为借口忽视了课堂教学基本特征的研究? • 一节节课怎么上--一个个问题怎么解决? • 先进理念--教学法--实践经验? • 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二、课程及课堂问题分析框架 • 理想的课程(相关人员) • 正式的课程(政策) • 领悟的课程(教师) • 实行的课程(教师) • 经验的课程(学生) 古德莱德(John Goodlad)
三、研究思路与过程 核心问题: 如何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预期目标: (1)发现学生经验的课程与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2)探索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组织方法。
1、案例收集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非故意的“怪问题”)中,发现学生理解教材(某种知识、 某个问题)的视角与教材本身、教师视角的区别。 (2)从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与教师认知的区别。 (3)从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发现他们对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4)从学生不经意的谈话中流露出的对某种知识、某种问题的理解中,发现他们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5)从学生对同一个人、同一事件(身边的人与事,或教材中提到的人与事)的不同评价中,发现他们的价值观念与成人价值观念的区别。
目标知识(学科) 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 个人经验 有关学生的知识 前备知识 ① 学科教育知识 学科教育知识 ② 知识表达方式解读 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 学生经由自主建构形成“学生理解的知识”。 ⑤ ④ 重复练习 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 ③ 课堂提问 提供变式 一定情境下表达“学生理解的知识” 课堂练习 澄清概念 回家作业 关联强化 测验考试 案例分析的依据:教与学的基本因素图
韦老师:《“吴王”和“夫差”》 • 师:同学们,学完了《卧薪尝胆》一课,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吗? • 生:老师,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课文写了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为什么不写夫差怎么样? • 师:我没听懂你的问题,非常抱歉,能再说一遍吗? •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只写吴王,不写夫差,是不是吴王和夫差一样骄傲? • 师(恍然大悟,原来学生不明白吴王夫差是一个人):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同学不理解吗?不理解的举手。 • (有六、七名同学举手,约占全班的四分之一)
2+3不等于14呀 师:请小朋友先用小木棒摆一摆,再填答数: 2+3=(学生独自摆小棒) 师:摆好了吗?数一数你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生1:我一共用了5根。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2:我一共用了14根小棒,但是2+3不等于14呀。 师:真的吗?你是怎么摆的? 生2:
2、案例归类后的主题 • 表述方式的误解 • 个人经验的局限 • 前备知识的局限 • 已有的学习经验的迁移 • 文本的倾向的暗示 • 概念与知识理解的片面性 • 学习活动设计 • 师生课程互动过程的深度与质量 • 信息处理过程
3、从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活动入手形成研究主题 (1)导入性学习活动 (2)体验性学习活动 (3)探究性学习活动 (4)练习性学习活动 (5)欣赏性学习活动
1、我从学生身上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1、我想达到什么目标? 2、这些现象让我知道了什么? 2、我想通过什么达到目标? 3、这些知识对我意味着什么? 3、我为什么认为这样可以达到目标? 方案实施与调整 教-学设计 教-学结果 教师理解的课程 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 学生经验的课程 课程 教育目的 1、我的教学过程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 2、我依据什么这样认为? 3、教学过程进行了或可进行哪些调整? 4、我依据什么这样调整? 4、学习活动设计问题分析思路
(1)导入性学习活动 主题说明: 传统教学对导入的理解:学习新知识发生困难时,需要有铺垫,需要研究 的是新课的难点在哪?如果新课无难点也就无所谓导入。 新教育对导入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 是怎样激发学习动机。 新旧知识的联系主要指向的是新知识,需要排除无关的因素;一知半解的 新知识是不是需要导入; 学习动机的激发,一是习以为常的东西通过换个角度却变成了新颖的东 西,二是通过问题来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研究框架: 一、研究什么? (结合课文讨论,主要包括: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激发学生动机) 二、教学设计(包括对检验手段的设计) 三、对教学设计的研讨 四、教学实施 五、实施结果的检验(学生的收获、教师的收获)
(2)探究性学习活动 主题说明 以往的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就行;现在要求关注学生,要关注学生 是如何得出结论的,探究也就产生了。 注入式并不是全部否定的,它对于正确结论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但对于发展学生却不够全面。 因此,困难在于:(1)合理的探究既要发学生,又不能让他得出错误的结论;(2)如何实现探究 的全过程,即激疑、释疑和再激疑。 需要思考的问题有: (1)从疑问出发。学生通常用已有的认识解决新问题,但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可能会产生错误,由此 产生探究的疑问:你以为你是知道的,但结果却错了。 (2)设置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 (3)探究结果的分析:探究会有多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合理。 (4)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研究框架 一、设计探究 1、是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探究? 2、提供什么条件让学生探究? 3、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4、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效果? 二、实施探究 三、检验探究 四、效果反思
(3)体验性学习活动 主题说明 体验就是学生学习了之后的感受。主要有三种:认知的,情感的、美感的,即为真、善、美。但这三类离学生的经验都有距离,我们教师考虑的是怎么样教才能学生体会这一层。 研究框架 一、体验什么 (以情感、美感为标准对课文进行梳理并加以选择) 二、学生体验可能会面对的问题 (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等) 三、所设计体验的手段(包括检验手段的考虑) 四、实施 五、学生实际体验的效果
(4)练习性学习活动 主题说明 课堂学习中,练习活动是必不要少的。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有: 1、如何把握练习的量、度; 2、如何避免机械的练习 3、练习中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 4、如何做到练习巩固(渐离法、渐退法) 研究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二、形成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 四、教学结果检验
(5)欣赏性学习活动 主题说明 欣赏教学的目标,在发展儿童爱美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的趣味。美的欣 赏,最重要的成分,是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作用。是以人情衡物理,成为移情作用;后 一种现象,是以物理移人情,称为内摹仿作用。 学校里面,教学欣赏最重要的步骤是引起动机、指导和习作。 欣赏教学的必要条件(1)材料最好让儿童自己选择;(2)宜用声调、态度等的暗示 引起;(3)用形容、比较等方法,补充儿童想象,引导儿童欣;(4)在可能范围内,宜 把美恶等各点,引导儿童比较研究,以增进儿童的欣赏能力。(5)要明了儿童个别指 导的差异,不宜希望人人得到相同的结果。 研究框架 一、欣赏性学习活动设计 (目标是什么?欣赏什么?所创造的条件有哪些?步骤如何?) 二、欣赏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三、结果检验 四、问题与反思
5、写作思路 (1)我本来是想达到这样的目标…… (2)于是我依据……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3)当我走进课堂,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我从学生身上看 到了这样的现象…… (4)我还从像学生作业等其他途径,观察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 这种现象…… (5)这样现象让我知道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原来是这样的…… (6)我觉得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这样的调整…… (7)我之所以这样调整,是因为…… (8)我自己或我的同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这个新的方 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