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386 Views
第九讲 移民与人口. 一、上海人口小史 2003 年,上海人口统计 1711 万人,其中上海户籍人口 1341 万。 1291 年上海县刚建立时仅 30 余万。这么多“阿拉”从哪里来?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中外移民对这个城市产生极大的影响。 1843 年 城区人口 23 万人 海航、贸易之辈 1852 年 52 万人 闽粤移民为主 1909 年 128 万人 浙江、苏锡移民居多 1915 年 200 万人 各地移民五方杂处 1930 年 314 万人
E N D
一、上海人口小史 2003年,上海人口统计1711万人,其中上海户籍人口1341万。1291年上海县刚建立时仅30余万。这么多“阿拉”从哪里来?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中外移民对这个城市产生极大的影响。 1843年 城区人口23万人 海航、贸易之辈 1852年 52万人 闽粤移民为主 1909年 128万人 浙江、苏锡移民居多 1915年 200万人 各地移民五方杂处 1930年 314万人 1947年 383万人 苏北移民大量入沪 1949年 506万人 根据1950年1月统计,非上海籍人口占上海人口的85%
二、上海人的构成 1885年英美租界工部局报告称, 英美租界内中国人10.9万人 其中江苏人4万人,占36.7%; 浙江人4.1万人,占37.6%; 广东人2.1万人,占19% 三省合计占总人口的93.2%。 从阶层分析: 上层——豪绅富商,部分江浙人,太平军扫荡江南,他们携资来上海;部分在上海为买办的,多粤闽人。他们是主导力量。 中层——中小商贾,洋行、商行店伙、教书写文为生者等。有较稳定职业和收入,温饱之余,能享受一般消费生活。对于社会文化和社会风习具有较大影响力。 下层——店伙学徒、仆役车夫、小工苦力,女仆佣女、娼妓艺人等,勉强温饱,大多没有文化,对社会文化往往没有主动的影响能力。
毫无疑问,1949年前的上海是个移民城市。这对上海城市文化和上海人性格的影响?毫无疑问,1949年前的上海是个移民城市。这对上海城市文化和上海人性格的影响? 由于他们不是政府主导型,而是市场主导型的移民,不是集团型,而是分散型移民。这种移民构成的社会,通常有以下十个特点:一、人口年轻,二、男性为多,三、不安现状,四、能力至上(不太强调家庭背景),五、竞争激烈,六、重视学习,七、信息灵捷,八、人才共生,九、文化多元,十、比较宽容。这也是1949年以前上海社会的特点。 (熊月之)
1、闽粤人与“小刀会”暴动 开埠前的上海社会已经可以称之为“五方杂处”,可移民的大量涌入是在开埠后 首先来到上海的移民是广东人和福建人,不是偶然。 由于对外贸易的开拓和贸易中心从广州移到上海,一批从“十三行”时期就从事对外贸易的广州人来到上海,或独立经商,或充当买办、通事、掮客。与广东毗邻的福建人,历来从事海上贸易,也随着贸易中心的北移而来到上海。其中有一大批是内河船民和外洋水手。由于外国势力进入中国社会,导致中国社会结构失调,许多传统经济受到冲击,大量传统手工业者失业,涌入通商口岸寻找生计。上海一时聚集了许多游民,又以闽粤人为众。东南沿海历来民风飚悍,他们以地缘为单位组成各种帮会,进行抢劫、赌博、贩卖鸦片等活动,同时借助同乡会馆甚至地方官员,用大规模反抗显示他们的实力。 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小刀会暴动。
小刀会,清代民间秘密团体。天地会支派之一。参加者多为农民、城市劳动者和航运船夫等。1850年(道光三十年)华侨陈庆真在厦门重建。会员以小刀为标志,故称。小刀会在厦门成立不久传至上海。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前,又合并天地会等其他秘密团体。同年9月,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发动暴动,占领上海等地,抗击清军和外国侵略者。小刀会,清代民间秘密团体。天地会支派之一。参加者多为农民、城市劳动者和航运船夫等。1850年(道光三十年)华侨陈庆真在厦门重建。会员以小刀为标志,故称。小刀会在厦门成立不久传至上海。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前,又合并天地会等其他秘密团体。同年9月,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发动暴动,占领上海等地,抗击清军和外国侵略者。 反清复明
小刀会守护老城墙(绘画) 1853年太平天国向长江流域进军。为了配合太平军的到来,9月7日,上海小刀会发动了暴动,他们头裹红巾,手执器械旗号,从北门和小东门攻进上海县城,迅速地占领了县衙,摧毁了清朝在上海的地方统治建立起政权,称为“大明国”。刘丽川为第一首领,称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在东门学宫设立行辕;陈阿林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在点春堂设立“公署”。
点春堂是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指挥机构之一。小刀会发布的有些文告中就盖有“点春堂公馆”的印记。小刀会起义失败后,点春堂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政府对此进行修缮,恢复了原貌,并陈列了起义军的有关文物,成为一处有意义的遗址。1994年5月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点春堂是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指挥机构之一。小刀会发布的有些文告中就盖有“点春堂公馆”的印记。小刀会起义失败后,点春堂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政府对此进行修缮,恢复了原貌,并陈列了起义军的有关文物,成为一处有意义的遗址。1994年5月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性质:城市流民起义 参加者:广东、福建的船夫,会党徒众。“居无恒产,出无执业”。 与太平天国的关系不密切。1855年2月在上海突围,刘丽川牺牲余众一部参加太平军。 起义失败的内部原因: 1、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游民贩运走私、赌博、抢掠等。 2、没有卓越的领袖。刘本是糖业掮客,外号阿混,“是一个积重难返的鸦片烟鬼”。潘启亮,外号小禁子,是个恶棍、无赖。被知县重罚,后保释出狱,伺机报复。起义当天,杀死袁祖德。徐耀为小偷。周立春原为青浦白鹤乡的“土豪”,因鸦片生意而识得刘丽川。 间接后果:导致中国海关权力的丧失。造成中国在租界的行政权、司法权的丧失。造成地方商业陷于停顿。 就晚请上海来看,19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最关键的年代,这十余年上海及周边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小刀会起义导引出的社会变迁,推动上海成为近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行列。 1.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处”,江浙和上海周遍的大族和平民涌入中立租界,为租界的繁华打下基础 2.城市中心从城厢北移租界,小刀会的破坏 3.江浙移民代替闽广移民成为上海移民的主体,传统地位和经济势力上升(移民的增加,和对闽广移民的打击)
2、宁波帮的崛起 到了19世纪50年代后期,宁波移民人数已超过广东而位居首位。20世纪初期,随着上海人口的激增,宁波旅沪移民的人数也速增至40万,占当时全市人口的六分之一。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商界名人中,宁波籍人士则占了四分之一。据说曾有人做过统计,现在的上海人当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祖籍宁波,而几乎所有的宁波人都能曲曲弯弯地攀到上海的亲眷。
四明公所,又称宁波会馆,是上海人民早期反对帝国主义扩张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纪念地。浙江宁波旅沪同乡于清嘉庆二年(1797)始建,至八年(1803)正式建成并成立宁波同乡会。它占地30多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建砖木结构的硬山顶房屋20间作寄柩用、余后作义冢之地。以后又建歇山顶正殿五楹及硬山顶廊庑多间,供奉关帝等用。清同治十三年(1874)法租界公董局以筑路为由,强迫公所迁让冢地。竟开枪肇事,7人被杀害,遭宁波同乡合力抵抗。事后,法领事告示安众;明确四明公所房屋山地永归宁波同乡会经营。法领事并勒石为记。光绪二十四年(1898)7月,法公董局又挑起事端,迫令公所迁移。宁波同乡,群起反抗,法水兵竟又向群众开枪,惨杀17人。事后,宁波同乡掀起大规模罢市罢工斗争,得到上海各界响应与支持。法国领事白藻泰,迫于上海人民的反帝怒潮,不得不又放弃侵占四明公所的计划。四明公所,又称宁波会馆,是上海人民早期反对帝国主义扩张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纪念地。浙江宁波旅沪同乡于清嘉庆二年(1797)始建,至八年(1803)正式建成并成立宁波同乡会。它占地30多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建砖木结构的硬山顶房屋20间作寄柩用、余后作义冢之地。以后又建歇山顶正殿五楹及硬山顶廊庑多间,供奉关帝等用。清同治十三年(1874)法租界公董局以筑路为由,强迫公所迁让冢地。竟开枪肇事,7人被杀害,遭宁波同乡合力抵抗。事后,法领事告示安众;明确四明公所房屋山地永归宁波同乡会经营。法领事并勒石为记。光绪二十四年(1898)7月,法公董局又挑起事端,迫令公所迁移。宁波同乡,群起反抗,法水兵竟又向群众开枪,惨杀17人。事后,宁波同乡掀起大规模罢市罢工斗争,得到上海各界响应与支持。法国领事白藻泰,迫于上海人民的反帝怒潮,不得不又放弃侵占四明公所的计划。 现公所仅存红砖白缝的高大门头一座,今南市人民路852号,上刻定海贺师章书“四明公所”四个金色大字。1977年12月7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27日被调整为上海市纪念地点。成为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扩张租界光荣斗争史的见证。
宁波人成为上海第一大帮,主要从事金融、贸易、航运等事业,其中,“红帮裁缝”名闻全国。宁波人成为上海第一大帮,主要从事金融、贸易、航运等事业,其中,“红帮裁缝”名闻全国。 红帮裁缝的源流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孙张漕村,发祥地在毗邻该村的奉化江两岸-----姜山、云龙、钟公庙、下应和奉化市的大桥、江口、西坞一带。 宁波人习惯上把蓝眼睛、高鼻子和棕色头发的洋人称为红毛人,为红毛人做洋服的裁缝则称为红帮裁缝。红帮裁缝以上海为中心,影响波及全国20多个城市,及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苏联等地。 红帮裁缝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中国服装史上创立五个第一:中国第一件西装;中国第一套中山装;中国第一家西服店;中国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为我国近现代服装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宁波帮的代表人物有叶澄衷、虞洽卿、刘鸿生等。民国时期,宁波帮的代表人物有叶澄衷、虞洽卿、刘鸿生等。 虞洽卿(1867—1945) 浙江镇海人。 西藏路在1936年,曾改名为“虞洽卿路”,为了庆祝70岁生日,为此还举行了一场极为隆重的命名庆典,轰动了整个上海。 在旧上海,无论是商界还是政界,虞洽卿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21年,虞洽卿创办的三北航运集团已拥有18条轮船,行驶上海—天津、大连—福州、上海—广州三条航线,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私人资本航运集团,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上海航运巨头。 虞洽卿的成功,得益于宁波众多同乡的支持。早在1908年,虞洽卿发起组织四明银行的同时,就鼓动同乡创办宁绍轮船公司,自任总经理,开辟了沪甬航班。为了与外商轮船公司竞争,公司降低票价,但外商公司也随之降价,同乡闻讯后,组织航运维持会对公司进行贴补再度降低票价,终使外商公司退出竞争,宁绍轮船公司就此站稳了脚跟。 在商业经营的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虞洽卿广泛参与社会活动。1905年上海发生大闹会审公堂案,虞洽卿作为知名人士参加了调停活动,事后,虞洽卿成为沪上妇幼皆知的大闻人。 1929年4月,当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其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图为中美航业界之两老——美国大来氏与上海商界虞洽卿。图为中美航业界之两老——美国大来氏与上海商界虞洽卿。 虞洽卿故居(宁波)
叶澄衷(1840一1899) 原名叶成忠。浙江镇海人。少年时来上海充当商店学徒,后自驾小舟于黄浦江中,向外轮供应杂货。同治元年(1862年),在虹口开设“老顺记”商店,经营金属制品,并为美商美孚石油公司代销火油。1870年在今山东中路附近开设“南顺记五金洋杂货店”,是境内最早五金店。以后又走向外地,在各大商埠遍设分店。前后不到10年,已成巨富。后又广泛投资于上海和外地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航运业、工业,如升大钱庄、中国通商银行、树德地产公司、缨昌火柴厂、纶华缫丝厂等。晚年捐地出资,在虹口创办“澄衷蒙学堂”(今澄衷中学),未见落成而病故。
3、苏北难民 来沪的江北人(广义上包括苏北人和皖北人)大多因家乡闹灾或逢兵燹,被迫逃难到沪,能找到上述一份工作己属不易,大多从事服务性行业,俗称“三把刀”,即理发用的剃头刀、做大饼油条的小摊贩用的切菜刀和浴室里修脚师傅的扦脚刀。还有的从事倒粪桶、扫马路、拉黄包车,以及码头工人等低贱工种。江北人的住处又多呈聚集拥挤而破败之状,大多是棚户区,上海的虹镇老衔、闸北的番瓜弄和杨浦、普陀等都有所谓的“江北弄”。
顾竹轩,原籍江苏阜宁人。顾16岁来上海,靠做马路工、拉黄包车糊口。不久,又在一家德国人开设的“飞星黄包车公司”谋生,一度在英租界巡捕房当巡捕。后加入青帮,凭借“通”字辈的身份,以闸北为基地,广收门徒。从而成为青帮在闸北地区的“大头香”(辈份高,势力大),有“江北大亨”之称。顾创办、经营的产业中以“天蟾舞台”最知名。发迹后,淞沪警备司令部和江苏省清乡督办公署聘他为顾问、参议,以资拉拢。民国13年(1924年)秋,江浙战争爆发,闸北士绅王彬彦成立闸北保卫团,自任团总,委任顾竹轩为团副。从此,顾的地位和权势更高,先后担任过上海市人力车同业公会主席、闸北商团会董、盐阜同乡会主席、苏北难民救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平剧院联谊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理事等职。此外,顾又捐资在闸北创办武陵中学(“武陵”是顾姓的堂号)、江淮闸北小学,并被推为两个学校的董事长。 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入侵上海后,大批盐阜难民拥入租界避难,顾慨然将天蟾舞台停业,改作难民收容所。顾以其上海帮会头面人物之一的身份掩护过中共地下工作者。抗日战争期间,他通过法租界新开河太古码头的关系,运送药品等物资到苏北新四军地区。抗战胜利后,顾任上海市参议员。民国36年秋,苏北解放区两条机帆船以“鸿记商行”名义,来上海购买西药、纸张和铜等物资,被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扣押,由于顾疏通和担保,平安返回。解放后,顾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
对江北人的歧视,在20世纪70- 80年代还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的意识中。 其时沪上人士所戴的“上海牌”手表按表壳的含钢量来区分表的质量和价格,有“全钢”、“半钢”之分,惟因“钢”和 “江”在沪语中发音相同,因而相应地被谑读为“全钢(江)”和“半钢(江)”,分别代表某人父母双方均为江北人者;或其父母双方中一方为江北人,另一方为其他籍贯人者。同样类似的隐指,还有说某某是“苏州北门的人”,以表示其为苏北人。 在改革开放之前,沪上很多男女的婚嫁,大多经过介绍渠道,非江北籍人,尤其是宁波人或浙江省其他地区人,以及苏南人和上海本地人,十分在意对方的籍贯,在尚不完全了解对方情况和信息时,对方是否带“钢”,居然成为判断其家庭背景的重要衡量标尺。
三、关于同乡组织 1、会馆公所——主要以乡缘为纽带而组织起来的团体。 近代上海的同乡组织经历了由同乡会馆、公所向同乡会发展的过程。会馆和公所是一种传统社会组织,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存在。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到上海开埠的100余年中,在上海建立的旅沪同乡组织仅10余个。一些会馆公所最初是以商业组合的形式出现,最早在上海出现的商船会馆于1715年建立;1819年建立的浙宁会馆是宁波在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商人集资创设。上海开埠后,各地商帮来沪从事贸易,开始大规模建立会馆公所,至民国初年,已约有60余所。中国人历来有安土重迁观念,对归葬故里极为重视,因此会馆、公所对寄存和运送棺柩返回原籍以及时节祭祀等事务十分重视,而对举办同乡公益事业却相对忽视。
2、同乡会 上海的同乡会组织最早诞生于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时期。与各种会馆和公所相比,同乡会更着重于为同乡提供帮助。当时成立的同乡会有四明同乡会、浦东同乡会、旅苏全浙同乡会、崇海同乡会、苏府同乡会等。禁约运动结束以后,四明同乡会首先进行改组,于1911年2月成立宁波同乡会。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有各种同乡会100多个。 宁波同乡会(虞洽卿)、苏北同乡会(顾竹轩)、潮州同乡会、浦东同乡会(杜月笙)等。 3、主要功能 (一)联络、协助、救济同乡 (二)推进工商业 (三)致力家乡建设 总之,是中国近代化中的重要力量。
四、 上海人的身份认同 上海人的观念在20世纪初期形成 19世纪中后期移民对上海的地方认同度不高,同乡组织的力量大。 20世纪以后,产生了双重认同。上海地方自治领袖大都非本地人。 1930年出版的《海上名人传》中只有杜月笙等10人是真正上海籍的,不论是公众还是这些名人自己都认同了上海人的身份。 当时的这些“新上海人”大多既有原籍认同,又有上海认同;在家里说家乡话,在街上说上海话;到外地是上海人,在上海是外地人。 当代,似乎只有填写籍贯时,才能意识到自己三代之上是外来移民。对上海地区的高度认同。 外地移民通过苏州河来到上海,开始实现新的生活理想
1933年上海青浦人郁慕侠所写的《上海鳞爪》一书中有《宁波人口中之阿字》这么一篇短文:宁波人即“阿拉”,“阿拉”即宁波人。这“阿拉”两个字已可代表宁波人。故宁波人叫起人来,都以“阿”字上前,如“阿哥”、“阿弟”、“阿妹”、“阿大”、“阿二”、“阿三”……都熟极而流,脱口而出。“阿拉”长、“阿拉”短、“阿拉舍希”尤为宁波人的口头禅,只消听见某人谈话中夹入“阿拉”两字,就可以知道他是的的括括、十足地道的宁波人。 可见,“阿拉”原为宁波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称还不是“阿拉”,在上海街头说“阿拉”者还是地道的宁波移民。上海本地居民的第一人称代词是“伲”和“我伲”。1931年9月,瞿秋白分别用普通话和上海话仿照民间小调写下“乱来腔”《东洋人出兵》,其中上海话版就有这么两句:“难为仔我伲小百姓,真叫做,拿伲四万万人做人情。” 方言的变化是个渐变的过程,10年之后,上海话又有了很大的改变。20世纪40年代,语言文字学家倪海曙曾用上海方言写过一篇小说《三轮车》,勤劳本分的三轮车夫为了能让乘客赶上看电影,卖命地踏着车子,他说:“踏慢仔影戏要开格呀,此地踏到戈登路起码二十五分钟,慢弗得,阿拉呒啥关系格,踏惯哉,快点弗在乎。”显然,这一时期“阿拉”已经成为上海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了。
对移出地与移入地的双重认同,是移民社会的普遍现象。对移出地与移入地的双重认同,是移民社会的普遍现象。 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人发起对海派攻击时,海派文人没有一个自称海派。因为,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的文化人,他就位置一挪,成为在上海的绍兴人、潮州人、苏州人,他会反问一声:“我哪里是上海人?” 余秋雨在《上海人》中谈到这种现象,当说到一些扰乱了全国的政治恶棍是从上海发迹时,上海人会在私底下嘀咕:“他们哪是上海人,都是外地来的!”这可以说是上海人狡黠的地方,也是上海人身份双重认同的表现。 许多上海人都有这种经历,他得到外地人最高的表扬就是:“你真不像个上海人。”上海人对这种个别肯定、总体否定的表扬,心安理得,全无恼愠。 这种双重认同机制,使得上海社会能够保持一种自我批判的张力,更经得起批评,更有韧性,使得上海城市可以在一阵又一阵的批评声中,一身轻松地可持续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中也包括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声音。(熊月之)
五、当代上海的人口流动 1、当代上海人口流动的两个阶段 50—70年代 流出大于流入 回乡运动、上山下乡运动等 70年代末至今 流入大于流出 知识青年返城运动、求学、求业、民工潮 2000年11月,上海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目前上海常住人口为1640万,其中外来流动人口387.11万,就业人口280万。 2、民工 全国农民工12000万人(2002年统计) 上海2000年11月首次对外来流动人口普查为387万人,其中务工者为284万人。农民工年龄25—29岁最多,2000年上海户籍人口年龄为37.6岁,外来人口为27.3岁,小了10岁。 农民工对上海就业的影响: 1、缓解上海劳动力的老化程度。2、降低了上海的就业质量。多数人工资500—600元。 3、农民工对上海劳动力的替代。苦、脏、累、险工种。4、农民工加重了就业矛盾。 “善待”农民工是目前社会上一种强烈的呼声。工资低、强度大、子女就学困难、保险等等。上海应率先做好农民工的工作。
少生孩 生女孩 在上海流动人口生育观念也在变 一、流动人口来沪以后希望生育的孩子数比在家乡时低。 二、来沪以后偏爱男孩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偏爱女孩的比重有所上升。 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与上海户籍人口相比,有5个不同。 1、流动人口希望生育的孩子数比本市户籍人口多。 2、流动人口中农业户口比非农业户口者更希望生育更多的孩子。这个特点与本市户籍人口正好相反; 3、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希望生育孩子数减少。而本市户籍人口希望生育的孩子数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略有上升; 4、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希望生育孩子的数量减少。 5、非独生子女者希望生育的孩子数比独生子女多。而本市户籍人口两者希望生育的孩子数相同。
六、上海城市人口的未来 上海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全市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0.06%,但承载的人口数量却占全国总人口1.27%。 2005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报告,全球有2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中国上海名列第10名。 7000平方公里的上海,最大承载人口为3000万人。2020年预计上海人口2200-2400万人。 1993年起,上海市人口自然变动已连续11年负增长。但是,全市总人口增长迅速,2003年上海常住人口为1711万人,其主要原因是受到人口机械变动和外来流动人口变动的影响。 上海意愿生育孩子 上海24年少生700万人
上海未来人口发展 人口结构上,重视户籍人口变为关注常住人口和通勤人口。户籍人口每年增3万人,常住人口每年增20万人,通勤人口会大增。 人口分布上,从单中心集中发展到组团状扩散式发展。外环线以内,850万人。11个新城,22个中心镇,80多个一般镇。市郊80-100万人的新城。四大方向发展:南通、南京、杭州、宁波。 人口素质上,从关注人口的微观素质到关注人口的宏观可持续发展素质。 2000年,上海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84%,每10万常住人口中,在校大学生只有1382人,远低于1989年纽约5166人、1990年东京5827人、1989年巴黎11455人等一些国际大城市的水平。
本讲参考资料: 霍塞:《出卖上海滩》,越裔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上海研究中心编:《上海7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李箴:《上海的宁波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桑逢康:《最大家族企业的创始人——荣宗敬荣德生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郭绪印:《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思考题: 有本书叫《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讲述“新上海人”与这座城市的故事。新一轮的“移民潮”已经开始,谈谈你对“新上海人”的认识?你认为要融入上海社会,这些新上海人应该具备那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