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91 Views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第三讲. 张爱玲散文 《更衣记》解读; 巴金的散文《十年一梦》解读; 汪曾祺的散文 《午门忆旧》解读; 杨降的散文 《隐身衣》解读; 贾平凹的散文 《商州又录》 解读;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 张爱玲散文.
E N D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第三讲 • 张爱玲散文 《更衣记》解读; • 巴金的散文《十年一梦》解读; • 汪曾祺的散文《午门忆旧》解读; • 杨降的散文《隐身衣》解读; • 贾平凹的散文《商州又录》解读; •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
张爱玲散文 • 【张爱玲生平简介】张爱玲(1921—),祖籍河北省丰润县,生于上海。 张爱玲是现代著名小说家,也兼搞散文。她是在1941年开始文学创作的,写散文也写小说。小说主要有长篇《半生缘》、《赤地之恋》和短篇小说集《传奇》、《秧歌》等。她的小说主要采取中国小说的写法。她又喜欢读小报和张恨水的作品,因此她的小说又带较强的言情气息。当然也借鉴了西洋小说的一些长处,比如对新感派的借鉴与运用。总体而言,张爱玲的小说流利、灵透、舒展,人物也大都生动,尤其擅长摹写旧家庭出身的女性,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
张爱玲的散文世界 • 张爱玲的散文属于清议型的,作者才高气盛,智睿思捷,写起文章来有一种洒脱不羁的华彩。关于她的散文有人评论:“在她之前,朱湘曾写过这种样式的散文,……但抒情掩没了说理,缺少尖锐博大之气;在她之后,这类样式的散文只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但梁文失之空泛,有些委婉过度;钱文失之“文中无我”,枯燥有余情感不足,王文失之古雅,力度不够。比较而论,平心而言,张爱玲的散文要高出于这几家之上。” • 张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张在散文集《流言》里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常有令人捧腹叫绝之语,她对生命意义的悲观反而导致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
她比冰心深刻,她没有朱自清的士大夫气,她比周作人开阔,她没有徐志摩的华丽堆砌,她比林语堂灵隽,她没有何其芳的刻意精致。尤其在散文创作较为平寂的四十年代,她的文明意识,她的人生体悟、她的机俏专注、她的独立文体,更显得珍贵难得。她比冰心深刻,她没有朱自清的士大夫气,她比周作人开阔,她没有徐志摩的华丽堆砌,她比林语堂灵隽,她没有何其芳的刻意精致。尤其在散文创作较为平寂的四十年代,她的文明意识,她的人生体悟、她的机俏专注、她的独立文体,更显得珍贵难得。 • 《流言》中的插图有的直接为某篇散文而配,有的只再现某些人物或生活中的趣事,却都能与整部散文集浑然一体,大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旨趣,每幅插图的文字说明也是画龙点睛。张爱玲对插图的迷恋,对插图与文字互补关系的刻意追求,在张爱玲的《流言》中更加显露无遗,比在她的小说插图中得到了更有力的映证。
《更衣记》解读: • 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 1、这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 将时装与时代氛围、家庭伦理、政治色彩、精神面貌自然、贴切的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与敏锐。
2、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注意细心体味张爱玲语言的潇洒自如,得心应手,以及深厚的文学根底.2、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注意细心体味张爱玲语言的潇洒自如,得心应手,以及深厚的文学根底. • 3、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注意联系结尾的“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来理解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
巴金的散文 • 【巴金生平简介】巴金(1904.11.25 - ?)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十年一梦》解读: • 《十年一梦》写于1981年,是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第三卷《真话集》中的一篇。《随想录》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所做的回顾和批判,《十年一梦》是反映这一主题思想的代表性作品。 • 1、注意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注意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如何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
2、注意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2、注意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 • 3、更深入的第三点,是文章中提到的“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结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要求和“受难”意识之间的困境。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将揭示出了“梦”之所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
汪曾祺的散文 • 【汪曾祺生平简介】汪曾祺, 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汪曾祺的小说评价 • 读汪曾祺同志的小说,总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在那些单纯古朴的旧日人物身上,在那乡情浓酽的风俗气氛中,在写实的严谨与写意的空灵交织成的优美文字里,似乎隐慝着一种深厚的意蕴。一种并无实体,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注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挚领着整体的美学风格,形成其基本格调的意蕴。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魂儿”吧,我以为那该是沉入艺术境界之中的哲学意识。是作者熔人生的丰富体验、对社会的自觉责任感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于一炉,锻炼成的整体观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态度。
中国文坛还算是幸运的,二十世纪末叶出了个作家汪曾祺。一个随和的老头,不经意间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谁知这不算丰硕的文字,竟然天雨般隐于云彩里,时不时就淋湿了天下人(尤其是普通人)干涸的心。他甚至不能归类于“作家”这个群体,他的写法与写作心态都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味道,把写作当作敲门砖、以敲开各种利益之门这种等而下之的做法自不必说了,就连呕心沥血图个传诸后世的“高境界”,他也没有。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中国文坛还算是幸运的,二十世纪末叶出了个作家汪曾祺。一个随和的老头,不经意间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谁知这不算丰硕的文字,竟然天雨般隐于云彩里,时不时就淋湿了天下人(尤其是普通人)干涸的心。他甚至不能归类于“作家”这个群体,他的写法与写作心态都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味道,把写作当作敲门砖、以敲开各种利益之门这种等而下之的做法自不必说了,就连呕心沥血图个传诸后世的“高境界”,他也没有。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午门忆旧》解读: • 全篇文章叙述的都是历史掌故,好似对朋友亲切的闲谈,不分条理,不讲意义,不讲求修辞雕饰,不刻意追求效果,在对旧物的叙述中透漏出作者对往昔的回忆,对世态人情的淡然与眷顾。读过此文只知道:故宫有个午门,午门有许多故事,仅此而已。一般的散文都讲求形神兼具,神即意义。而此文却只求叙述,用平时朴素的文字叙述一个个传说故事,一件件日常琐事,一处处情景事物。
杨降的散文 • 【杨降生平简介】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认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
《隐身衣》解读: • 1、《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 2、第二个层面,是由这种人生态度所构成的观察世界和人生的基点和境界,并由此形成的叙述风格。作品在关于“隐身衣”故事的讲述中,温婉而简约地刻画出“世态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
贾平凹的散文 • 【贾平凹生平简介】贾平凹 (1952~)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小说集 《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以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以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
《商州又录》解读: • 用心体味每一段落营造的画面感极强的意境: • 1)注意用字:如写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中的“红”、“绿”、“瘦”字。“搅的月亮碎了,星星也碎了,一泉的烂银”。“一群乌鸦在天上旋转,方向不固定的,末了,就落下来;黑夜也在翅膀上驮下来了。 • 2)注意以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的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高高的山挑着月亮在旋转,旋转的太快了,看着便感觉没有动”。 • 3)注意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包括人与物,物与物),尤其注意其中视点的转换或无主体的句式造成的透视效果。
体会贾平凹散文的语言特色。短句,无主句,回环,衔接。亲切平实、有方言特色,介绍家乡的人情风物,描写家乡的景美人善。例如:“两只鹿,一只有角和一只初生的”,“原本那是山嘴,山嘴也原本是一个囫囵的石头。石头上列了一条缝,缝里长出一棵花栗树。”“骂他的是一个婆子,婆子正在搬弄他的女人,女人正在为他生着儿子。”“春天过去了,夏天就来了,夏天过去了,秋天就来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就来,一年四季,四个季节完了,又是一年.”体会贾平凹散文的语言特色。短句,无主句,回环,衔接。亲切平实、有方言特色,介绍家乡的人情风物,描写家乡的景美人善。例如:“两只鹿,一只有角和一只初生的”,“原本那是山嘴,山嘴也原本是一个囫囵的石头。石头上列了一条缝,缝里长出一棵花栗树。”“骂他的是一个婆子,婆子正在搬弄他的女人,女人正在为他生着儿子。”“春天过去了,夏天就来了,夏天过去了,秋天就来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就来,一年四季,四个季节完了,又是一年.” • 贾平凹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独特又细腻。商州人是淳朴善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牵驴打水的女孩,吃蛋柿的四个女子,流泪的新娘子,女人正在生孩子的男人,看电影的女子,采药的老头等等,几副画面,几个场景,几个商州人代表了所有的商州人.
史铁生《我与地坛》 • 史铁生简介,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史铁生的创作 • 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 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他对于写作的宁静和执着,对于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忆,对于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友善和热情——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而意味深长。
《我与地坛》解读: •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的沉思留恋所观察到得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 • 1、体味文章的叙述风格。第一,倾诉的语气。第二,冥想的氛围。 • 2、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 • 课下思考:史铁生的宗教情怀。
课后思考 • 1、比较鲁迅的冷峻和周作人的闲淡; • 2、谈谈《独语》和《烛虚》的私人话叙述; • 3、你如何评价张爱玲的个性化叙述; • 4、巴金的反省、汪曾祺的随和、杨绛的超然,你怎样认识; • 5、请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贾平凹散文的看法。
课下阅读 • 鲁迅《野草》选集; • 张爱玲《流言》; • 贾平凹“商州系列”; • 史铁生《遥远的清平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