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生 理 学

生 理 学. PHYSIOLOGY. 蔡文杰 usstmed@yahoo.cn. 肺容积. 潮气量 (TV) 400-600 ml 肺通气功能基本指标 补吸气量 (IRV) 1500-2000ml 吸气储备能力 补呼气量 (ERV) 900-1200 ml 呼气储备能力 残气量 (RV) 1000-1500ml. 肺容量. 深吸气量( IC ) 潮气量 + 补吸气量 衡量最大通气潜力 功能残气量( FRC ) 补呼气量 + 残气量 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 P O2 和 P CO2 的变化程度 肺活量( VC ) 肺总量( TLC )

ralph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生 理 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 理 学 PHYSIOLOGY 蔡文杰 usstmed@yahoo.cn

  2. 肺容积 • 潮气量(TV) • 400-600 ml • 肺通气功能基本指标 • 补吸气量(IRV) • 1500-2000ml • 吸气储备能力 • 补呼气量(ERV) • 900-1200 ml • 呼气储备能力 • 残气量(RV) • 1000-1500ml

  3. 肺容量 • 深吸气量(IC) • 潮气量+补吸气量 • 衡量最大通气潜力 • 功能残气量(FRC) • 补呼气量+残气量 • 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PO2和PCO2的变化程度 • 肺活量(VC) • 肺总量(TLC) •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4. 肺容量 • 肺活量(VC) ★ •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 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个体差异大 • 男 3500 ml;女 2500 ml • 用力肺活量 • 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出最大气体量 •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 • 以FEVt /FVC的百分数表示 • 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正常FEV1 /FVC%约80% • 反映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气道通畅程度

  5.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 肺通气量 •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 正常值:0.5×(12~18)=6~9 L/min • 最大随意通气量 • 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 150L/min,测定10或15秒 • 估计能进行多大运动量的生理指标之一 • 通气贮量百分比 =(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正常值  93%

  6. 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 解剖无效腔 • 口鼻与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 • 成人:2.2ml/kg(70kg,150 ml) • 肺泡无效腔 • 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部分肺泡容量(有通气无血供) • 生理无效腔 = 解剖无效腔 + 肺泡无效腔

  7. 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 肺泡通气量★ •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 如:潮气量=500ml,无效腔=150ml, • 功能残气量=2500ml,则 • 每次呼吸肺泡气体的更新率= (500-150)/2500=1/7

  8. 呼吸形式对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影响 呼吸频率 潮气量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次/分钟) (ml) (ml/min) (ml/min) 16 500 8000 5600 8 1000 8000 6800 32 250 8000 3200 结论:浅快呼吸降低肺泡通气量,肺通气效率↓ 深慢呼吸可增加肺泡通气量,但呼吸做功

  9. 呼吸功 • 一次呼吸中呼吸肌克服通气阻力所做的功 • 平静呼吸时,呼吸功很小 • 弹性阻力时,浅快呼吸省力 • 气道阻力时,深慢呼吸省力

  10.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基本原理 • 肺换气 • 组织换气

  11.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基本原理 • 肺气体交换的方式——扩散(D) • 影响因素 • 气体的分压差( △ P ) • 气体分压=总压力×该气体容积% • 气体分子量 ( MW )和溶解度( S ) • 扩散系数∝S / MW ,CO2是 O2的20倍 • 扩散面积( A )和扩散距离( d ) • 温度( T ) 51.5• 32 44 •2.14

  12.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基本原理 • 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肺换气 组织换气 各种气体分压差 (单位:mmHg) 空气 肺泡气 动脉血 静脉血 组织 Po2158.4 103.4 100 40 30 PCO2 0.3 40.3 40 46 50

  13.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 呼吸膜的厚度 • 厚度< 1 m;厚度 肺换气 • 呼吸膜的面积 • 使用面积:40m2(总面积:70m2) • 面积 肺换气 • 通气/血流比值 • 其它因素 • 气体分压差、温度、扩散系数等

  14. 气体泵 血液泵 缺氧、 CO2潴留 · · · · · · · · VA/Q = 4.2/5 = 0.84 VA/Q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 通气/血流比值 •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间的比值 • 正常值: • 匹配关系: VA/Q通气过剩或血流不足, 肺泡无效腔增大 VA/Q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 犹如动-静脉短路 • 意义: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15. 组织换气 • 与肺换气类似 • 气体交换发生于液相介质之间 • 扩散膜两侧PO2、PCO2受细胞内氧化代谢和组织血流量影响

  16. 气体交换小结 通透性 • 气体交换的条件— • 气体交换的动力— • 气体交换的方式— • 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压差 扩散 • 肺换气 • 呼吸膜 • 影响因素(面积和厚度、通气/血流比值) • 组织换气

  17.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 O2的运输 • CO2的运输

  18. 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 先有物理溶解,各自分压 ,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血液O2和CO2的含量(ml/100ml血液) 动 脉 血 混 合 静 脉 血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合计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合计 O2 0.31 20.0 20.31 0.11 15.2 15.31 CO2 2.53 46.4 48.93 2.91 50.0 52.91

  19. O2的运输 • 物理溶解 1.5% • 化学结合 98.5% • 氧合血红蛋白 HbO2

  20. Hb与O2结合的特征 • 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的影响 • PO2↑,HbO2 运O2 • PO2↓,释放 O2成Hb • Fe2+与O2结合后仍是二价铁,该反应是氧合, 不是氧化

  21. Hb与O2结合的特征 • 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 Hb氧容量(≈血氧容量) • 100ml血液中,Hb能结合的最大O2量,与Hb浓度有关 • 血液携氧能力的指标 • Hb氧含量(≈血氧含量) • 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与PO2有关。 • 血液实际携氧量的指标 • Hb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 • Hb氧含量/Hb氧容量。 • 动脉:93-98%;静脉:60-70%

  22. 紫绀: • 当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皮肤、粘膜呈浅蓝色 • 一般表明缺氧 • 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 HbCO(CO中毒)

  23. Hb与O2结合的特征 • Hb与O2的结合/解离曲线呈S形 •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 一个亚单位与O2结合后,其它亚单位更易与O2结合(协同效应)

  24. 氧解离曲线★ •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S型

  25. 氧解离曲线★ • 上段 • 相当于PO2 60~100mmHg,是Hb和O2结合的部分,较平坦。 PO2的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 中段 • 相当于PO2 40~60mmHg,是HbO2释放O2的部分,较陡。释放适量的O2,满足组织代谢需求 • 下段 • 相当于PO2 15~40mmHg ,是HbO2与O2解离的部分,最陡。代表血液的释O2储备,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需要

  26. 氧解离曲线 • 曲线右移 — • Hb对O2亲和力↓ • 利于释放O2 • 曲线左移 — • Hb对O2亲和力↑ • 利于结合O2

  27.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 pH和PCO2 • 温度 • 2,3-二磷酸甘油酸 • 其他因素

  28.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 pH和PCO2 (Bohr效应) ★ • 血pH  Hb对O2亲和力,曲线右移 • PCO2血pH  CO2与Hb结合 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 • 生理意义:加强O2的运输效率 • 肺部:促进氧合 • 组织:促使解离

  29.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 温度 • TH+活度  Hb对O2亲和力 曲线右移 • 低温麻醉? • 2,3-二磷酸甘油酸 • 缺氧糖酵解 2,3-DPG ①与Hb分子结合,改变其构型;②羧基电离出H+,血pH Hb对O2的亲和力曲线右移 • 输入长期贮存血液?

  30.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 其他因素 • Hb自身性质 • Fe2+ Fe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 CO的影响 • CO与Hb的亲和力是O2与Hb亲和力的250倍  严重影响Hb与O2的结合 • CO结合后使氧离曲线左移,防碍Hb与O2的解离

  31. CO2的运输 • CO2的运输形式 • 物理溶解:5% • 化学结合:碳酸氢盐 88%,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RBC内)

  32. 组织 CA CO2 + H2O H2CO3 HCO3- + H+ 肺 肺 CO2的运输 • CO2的运输形式 • 碳酸氢盐 • 碳酸酐酶(CA)是限速酶 •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 HbNH2O2+CO2+H+HHbNHCOOH + O2 • 受氧合作用调节:(组织中)Hb易与CO2结合; (肺中)HbO2难与CO2结合 组织

  33. CO2解离曲线 生理范围内近似线性 无饱和点 在相同PCO2条件下,静脉血的CO2量比动脉血含量高

  34. CO2解离曲线 • 何尔登效应:O2与Hb的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的Hb容易与CO2结合的现象。 • 组织:HbO2→O2+Hb →Hb与CO2结合力↑→Hb结合CO2↑ →将CO2携带到肺。 • 肺:O2+Hb→ HbO2 →HbO2与CO2的结合力↓ →CO2释放→扩散入肺泡呼出。

  35. O2和CO2运输之间的相互影响 O2何尔登效应CO2 CO2 波尔效应O2

  36.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37.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 呼吸中枢 • 脊髓(中继站和初级中枢) • 低位脑干(自主节律呼吸调节系统) • 延髓(基本中枢) •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 高位脑 (随意呼吸调节系统)

  38.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 肺牵张反射 化学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呼吸中枢 传入神经 呼吸肌 气道平滑肌 肺血管平滑肌 呼吸道腺体 传出神经 呼吸器官

  39.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 化学感受器 感受物质:化学因素(动脉血、组织液、脑脊液中的PCO2、PO2和H+浓度) • 外周化学感受器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 感受物质:动脉血液中的PCO2 、 PO2 和H+浓度 • 生理功能:低氧时维持对呼吸的驱动 • 中枢化学感受器

  40.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 化学感受器 • 外周化学感受器 • 中枢化学感受器 •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 • 感受物质: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 不能感受低氧的刺激 CO2通过H+的形式起效 • 生理功能:调节脑脊液H+浓度

  41. CO2对呼吸的调节 • 地位 • 维持呼吸中枢的基本活动 • 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 • 作用 • 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PCO2 呼吸加深加快 • CO2过多抑制呼吸中枢→CO2麻醉症状 • 机制 • PCO2 [H+]↑→中枢化学感受器⊕ 呼吸中枢⊕ 外周化学感受器⊕窦、迷走神经 呼吸

  42. 中枢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H+] 呼吸中枢⊕呼吸 H+对呼吸的调节 • 作用 • [H+]呼吸加深加快  肺通气增加 • 机制 • 血液中的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作用不大,起效慢

  43. O2对呼吸的调节 • 作用 • Po2( <80mmHg) 呼吸加深加快 • 机制 • Po2→ 外周化学感受器⊕ → 呼吸中枢⊕ → 呼吸 → 动脉血Po2  • 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性的 • 一般情况下,作用不及PCO2;但对于严重慢性呼吸功能障碍者,是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重要因素

  44. PO2  肺通气  PCO2+[H+]  [H+] 肺通气  PCO2 PCO2  肺通气   [H+]  CO2、H+和 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 自然呼吸时,一个因素的改变可引起其他因素的改变,作用既可加强,也可减弱:CO2> H+> O2

  45. 肺牵张反射 • 肺扩张或萎陷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 肺扩张反射 • 吸气 → 肺扩张 → 牵张感受器(气管、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兴奋 → 迷走神经(传入神经)→延髓(中枢)→吸气转为呼气(效应) • 生理意义:加速吸气过程向呼气过程的转换 • 平静呼吸时不参与呼吸的调节 • 肺萎陷反射 • 平静呼吸时不参与呼吸的调节

  46. 防御性呼吸反射 • 咳嗽反射 • 感受刺激: • 大支气管及以上部位:机械刺激 • 二级支气管以下部位:化学刺激 • 喷嚏反射

  47. 本章重点 • 胸膜腔内压 • 肺表面活性物质 • 肺泡通气量 • 理解氧解离曲线 • 了解CO2、H+、O2对呼吸的调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