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1.69k Views
普普藝術( Pop Art ). 設計實務 345 鄭竹涵. 普普的意義與由來. 現代藝術的發展,對「後現代」的影響最大者,首推達達派( Dada )及 普普藝術( Pop Art )。 普普 (POP) 就是 Popular 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 普普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藝評家 羅倫斯 . 阿羅威 ( Lawerence - Allowey )發表在 1958 年 2 月刊的 《 建築設計 》 文章「藝術與大眾媒體」 中。 1962 年阿羅威再把其內涵擴大,包括了利用大眾影像做為美術內容的那些藝術家的活動。.
E N D
普普藝術(Pop Art) 設計實務345 鄭竹涵
普普的意義與由來 • 現代藝術的發展,對「後現代」的影響最大者,首推達達派(Dada)及普普藝術(Pop Art)。 • 普普(POP)就是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 普普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藝評家羅倫斯.阿羅威(Lawerence - Allowey)發表在1958年2月刊的《建築設計》文章「藝術與大眾媒體」中。 • 1962年阿羅威再把其內涵擴大,包括了利用大眾影像做為美術內容的那些藝術家的活動。
第一件真正的普普藝術作品由漢彌爾敦 (Richard Hamilton) 所製作。那是用拼貼 (Collage) 的技法所完成的作品,取名為「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成如此的不同、如此的有魅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參加了1956年在白色教堂藝廊所舉行的「明日」(This is Tomorrow) 美展。 • 漢彌爾敦(Richard Hamilton)曾對普普藝術提出:「藝術應該是一種大眾所歡迎的作品,富有年輕的氣息,充滿性感和花招,具有普遍性,價格低廉又迷人,是屬於一種可以量產的的大眾文化企業。」
普普藝術的發展 • 普普藝術最初在英國出現的原因是:當時英國人從美國的大眾文化得到啟發,包括好萊塢電影、搖滾樂、消費文化等,這種對物質崇拜,各類新產品不斷出現的美國文化對於戰後物資匱乏的英國人來講有極大的吸引力。 • "媒體"與"廣告"是普普藝術家最喜歡使用的主題,那也是他們對消費社會的禮讚。 • 普普藝術在英國的命運正如漢彌爾敦所標榜的:通俗流行,曇花一現。
1962年時,阿羅威被聘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的負責人,當他到了紐約之後,看到了幾位美國年輕畫家的作品,例如羅森柏和瓊斯,這兩人的作品都是從紐約抽象表現派走出來,在畫面上擺上了日常所見的物品,於是阿羅威稱這些作品是美國的「普普」。 • 普普藝術又為何在美國引起一陣旋風?在五0年代時期,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盛行,作品大多是令人感到脫離現實的感覺,而此時英國的普普藝術出現,給了人們一個全然不同於抽象表現主義的選擇。
普普藝術的代表人物 • 普普藝術家除了英國的漢彌爾敦(Richard Hamilton)之外,其他大多在美國;著名的普普藝術家包括:羅勃‧羅森柏(Robert Rauschenberg)、瓊斯(Jasper Johns)、安迪‧渥荷(Andy Warhol)、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克雷‧歐登堡(ClaesOldenbury)、羅伯‧印地安那(Robert Indiana)等。簡介如下:
理查.漢彌爾敦(Richard Hamilton,1922~) • 英國人,製作第一幅普普作品《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成如此的不同,如此的魅力》(1956)。 • 於1957年定義Pop:受大眾歡迎、短暫、消耗、價廉、量產、年輕、幽默、性感、噱頭、迷人、賣座之事物。 • 其作品以諷刺及戲謔著稱。以拼貼和繪畫呈現流行文化的強大影響。
羅伯‧羅森柏(Rober Rauschenberg, 1925-) • 『混合材料』(Mixed media) 在羅伯‧勞遜伯的作品中廣泛地被運用。在他的繪畫或雕塑作品中,開創了一種法則,『生活周遭的任何物件都有可能成為創作的材料,各種材料本身都成為社會或文化的一種象徵』,充份顯示了普普藝術的精神。 • 羅森柏和瓊斯(Jasper Johns) 兩人被認為是普普藝術的開路先鋒,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先普普主義』(Pre-Pop Art)。
賈士伯‧瓊斯(Jasper Johns , 193O-) • 瓊斯也是普普藝術中的主將,他在普普藝術中最重要的貢獻是把普普藝術精緻化。 • 經由他的創作,消費性、短暫性、廉價性的生活物品或符號成為了永恆性的藝術品。
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 • 李奇登斯坦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就是模仿並放大連環漫畫的畫面,再配以照相製版所用的網點圖案,或者模仿報紙印刷、雜誌廣告、電話簿內容或泡泡糖包裝紙等。 • 李奇登斯坦喜歡運用眾所周知的事物,再從中發展出獨特的創意,他曾經說,「我試著利用一個俗濫的主題,再重新組織它的形式,使它變得不朽。這兩者的差別也許不大,但卻極其重要。」
羅伯‧印地安那(Robert Indiana,1928-) • 地安那是六十年代崛起紐約的普普大師之一,常將商業用的商標、交通路標等生活上標誌變成繪畫的主題,藉由這些具代表性的標誌來傳遞出現實生活的訊息。
安迪‧渥荷(Andy Warhol, 1928-1987) • 最具代表性普普畫家,創作領域橫跨櫥窗佈置、書本插圖、廣告設計、繪畫絹印、電影製作、錄製唱片、發行雜誌、出版傳記及主持電視等。 • 擅長大量的「重複」使用大眾熟悉的形象、物件與符號,運用攝影技術與繪畫結合,將罐頭湯、可口可樂、清潔劑等,以重複構成的方式完成作品。
普普藝術在台灣的發展 • 台灣現代設計的興起 • 普普藝術在台灣
普普藝術的創作觀念 • 普普藝術主要是對藝術與生活採取一種遊戲與嘲弄的手法。他們善於描寫日常生活中的大眾流行事物,並迫使人們對週遭事物更加注意。 • 漢彌爾敦(Richard Hamilton)認為:「藝術應該是一種大眾所歡迎的作品,富有年輕的氣息,充滿性感和花招,具有普遍性,價格低廉又迷人,是屬於一種可以量產的的大眾文化企業。」 • 普普藝術的創作觀念,具有「通俗流行」的特性。而"媒體"與"廣告"則是普普藝術家最喜歡使用的主題,包括廣告招牌、標誌、照片、漫畫等,都與美國的都市文明相關。
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商業文明的衝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推手。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商業文明的衝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推手。 • 在美國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是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 • 追求藝術商品化形式。 • 色彩俗艷、亮麗、對比性強烈,帶有遊戲性。 • 改變視覺圖像中材料原體本身的性質,重新將素材賦予新的意念及效果。 • 意念傳達皆使用社會現象中常用的口氣、話題或人類基本欲求。表現不脫時下現實狀況的嘲諷,甚至刻意製造嚴肅的諷刺力量。
普普藝術的表現方式 • 大力鼓吹「反覆」,並以反覆為樂。 • 以「通俗」的題材為影像內涵。 • 圖像所呈現的是「非藝術的繪畫、非藝術的攝影」及所有影像混合體。 • 大多呈現意識型態(即社會性、人性)的運動,以隱喻及諷刺為主。 • 將圖像以縮小、放大、前置、後縮等手法改變對物像既有的概念。 • 色彩強調「反自然」、「不固定但具特定風格」。 • 色彩誇張、大膽、俗艷而對比性強。
普普藝術在設計上的應用 • 英國也是普普設計的發源地,主要發展在時裝設計、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方面。 • 以時裝設計最為突出。普普藝術之於時尚的親密關係由來已久,向來擅長從藝術創作中衍生設計理念的伊夫.聖羅蘭(YSL),算是較早將普普藝術運用在自己品牌時裝的例子。 • 普普風格在室內家飾部分的應用,顏色以桃紅、淺藍、橘色與綠色為主,這四款顏色不但本身色彩飽和度高,而且互相搭配起來效果也相當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