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276 Views
区 划 地 名 讲 课 提 纲. 唐 勇 军. 第一讲 关于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基本概况 二、在大局中认识和把握行政区划工作 三、十一五城镇化战略与市镇体制创新 四、当前行政区划的几个热点问题. 一、行政区划基本概况. 1 、行政区划的定义 2 、行政区划的特点 3 、行政区划的作用 4 、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 二、在大局中认识和把握行政区划工作. 1 、行政区划在大局中的重大意义 。国家结构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效率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必须从国家大局出发认识和把握行政区划工作。
E N D
区 划 地 名 讲 课 提 纲 唐 勇 军
第一讲 关于行政区划 • 一、行政区划基本概况 • 二、在大局中认识和把握行政区划工作 • 三、十一五城镇化战略与市镇体制创新 • 四、当前行政区划的几个热点问题
一、行政区划基本概况 • 1、行政区划的定义 • 2、行政区划的特点 • 3、行政区划的作用 • 4、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
二、在大局中认识和把握行政区划工作 • 1、行政区划在大局中的重大意义。国家结构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效率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必须从国家大局出发认识和把握行政区划工作。 • 2、中国大局方位基本判断。当代中国总体上正处于现代化中期阶段,也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的过渡阶段,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现代化有三根支柱,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制,小康目标人均GDP3000美元,工业化水平70%,城市化水平60%。 • 3、把握当前大局要点。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是研究考虑近期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依据,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进程是区划地名工作需把握的要点。
三、“十一五”城镇化战略与市镇体制创新 1、城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 主要特征: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本质是工业化发展。城镇化与城市化没有本质区别。 其它表现形式:城镇数量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城市文明向乡村延伸。 2、“十一五”城镇化战略要点。 健康发展-十六字原则: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量化指标-63920万城镇人口,新增7800万,城镇化水平47%。 发展道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主体形式-发展城市群。 培育和发展城市群: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做大做强核心城市,建立完善城市群协调管理机制。
三、“十一五”城镇化战略与市镇体制创新 3、设市模式与设市规划。 县改市和镇改市各有利弊。中外城镇化过程中都新设市镇。设市数量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最终目标中国可以设至1000个市。各地城市设置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4、设镇的指导意见和原则要求。 设镇出现的问题: 一、数量剧增:2170——20000(全国)、126——229(全区1986年—2006年)。 二、布局不平衡: 三、规模偏小:平均人口1.9万,镇区人口3000。 指导意见和原则: 分类指导、从严控制、局部调整、扩大规模,适度设置。
四、当前行政区划的几个热点问题 1、全国行政区划现状 • 省(23)、自治区(5)、直辖市(4)、特别行政区(2) • 市(283)、地(17)、盟(3)、自治州(30) • 县(1464)、市(374)、市辖区(852)、自治县(117)、旗(49)、自治旗(3)、林区(2)、特区(1) • 乡(14677)、镇(19522)、民族乡(1092)、苏木(181) 2、自治区行政区划现状 地区(7)、自治州(5)、地级市(2)、县级直辖市(4) 市(16)、县(62)、自治县(6)、市辖区(11) 区公所(9)、镇(229)、乡(581)、民族乡(43) 3、存在的问题 层次、幅度、市制
四、当前行政区划的几个热点问题 4、省管县市体制改革问题 ①中外行政区划设置的层次 • 二级制:郡县,美日英德均为二级制 • 三级制:道、路 州、府 县 • 四级制:省 州市 县 乡镇 ②省管县市的条件、内容、要求 • 交通通讯条件、政府职能 • 市县脱钩、法律地位平等 • 司法制度改革、调整省县规模
四、当前行政区划的几个热点问题 5、大中城市市辖区结构调整 • 传统切块设市模式带来问题:郊区包围城区、市县同城; • 放射结构的优点:各市辖区有城有乡,都有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全市产业科学合理布局与调整,有利于各区竞争发展; • 县市改区的利弊:壮大中心城区,统一市政建设与土地规划,在特大城市提高了知名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县区自主权。
四、当前行政区划的几个热点问题 6、撤并乡镇与乡镇体制改革 • 乡镇体制的历史变迁-乡镇→人民公社→乡镇 • 撤乡并镇应注意的问题:适度、名称、地址、债权债务 • 乡镇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政权、派出机构、自治 • “七站八所”转制:政府购买服务、以事养人
第二讲 关于地名工作 • 一、地名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 • 二、实施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 三、解决好地名工作手段问题
一、地名基本理论问题 1、地名概念及分类 • 地理实体名称:自然、人文、行政区划 • 地名要素:专名、通名 • 地名的形成-约定俗成和官方命名。行政区域建制名称一般官方命名,自然地理实体约定俗成多、命名少(如长江、黄河,三山五岳,五湖四海)。 2、地名命名更名原则 • 法律依据:地名管理条例 • 原则要求:相对稳定、慎重更名 • 热点问题:县市乡镇建制名称更名充分论证;有偿命名从严控制;风景名胜命名暂不审批
二、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1、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意义 • 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 国防外交的要求 • 地名工作自身状况的要求 • 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2、地名规范工作 • 修订出台地名法律——中央、地方 • 制定完善地名标准——中央、地方 • 审定规范地名用字读音 • 督促社会使用规范地名 3、地名规划工作 • 对象:城镇老区改造、新区建设地名规划 • 程序:制定方案、专家论证、社会公示、政府审定 • 原则:好找易记、内容健康、通俗易懂
二、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4、地名标志工作 • 完善城市地名标志 • 设置县乡镇地名标志 • 建立地名标志长效管理维护机制 5、数字地名工作 • 建立地名数据库及更新机制 • 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网络、电话问路 • 争创数字地名示范城市建设活动
三、解决好地名工作手段问题 • 建议恢复成立地名委员会 • 市县应有专职人员 • 力争把地名工作列入财政预算 • 组织好沿边地名普查 • 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
第三讲 关于加强界线管理工作 一、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概论 二、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任务和要求 三、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法规
一、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概论 • 行政区域界线的定义 • 行政区域界线的分类 • 行政区域管理及其发展阶段 • 行政区域管理的内容及其职责划分 • 行政区域界线的管理经费
二、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任务和要求 1、界线管理的基本任务 • 公布宣传法定界线 • 整理、保管和提供界线档案资料(归档、制图、建立系统) • 组织界线联检。 • 解决新发界线纠纷。创建平安边界活动。 2、界线联检的程序和要求 • 安排布置年度任务,成立联检组织 • 实地进行踏勘作业 • 汇总情况,协调解决发现问题 • 联合上报联检报告
三、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法规 国务院两个《条例》及十二部委的“通知”、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办法》 、民政部和民政厅《联检办法》和勘界决定及界线附图是界线管理的主要法规和依据 • 国务院《 行政区域界线争议处理条例》、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法规 • 国办转发《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政策 • 民政部发《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实施办法》—规章 • 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办法 》—法规 • 自治区民政厅《地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实施办法》—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