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807 Views
第五章 遗传基本定律与扩展. 了解孟德尔的试验方法,掌握孟德尔规律的内容,实质及意义,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了解非孟德尔式遗传的类型,掌握其基本概念及遗传方式。 掌握连锁遗传规律与应用,基因定位的方法; 掌握性别决定理论,性相关遗传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目的要求. 5.1 分离规律. 5.1.1 几个概念. 单位性状 :某个具体的性状。. 相对性状 :指某一单位性状中处于相对状态下的一对性状。. 杂交 :在遗传学上指的是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所得后代称为杂种。.
E N D
了解孟德尔的试验方法,掌握孟德尔规律的内容,实质及意义,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了解孟德尔的试验方法,掌握孟德尔规律的内容,实质及意义,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了解非孟德尔式遗传的类型,掌握其基本概念及遗传方式。 掌握连锁遗传规律与应用,基因定位的方法; 掌握性别决定理论,性相关遗传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目的要求
5.1分离规律 5.1.1 几个概念 单位性状:某个具体的性状。 相对性状:指某一单位性状中处于相对状态下的一对性状。 杂交:在遗传学上指的是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所得后代称为杂种。 等位基因(allele):决定或控制一对相性状的基因。或者说: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一对基因。
5.1.2 孟德尔的试验方法 ①选择自花授粉,闭花受精的豌豆. ②将豌豆区分为若干个单位性状,按单位性状来进行试验。 ③试验结果采用统计方法处理。 ④进行各世代的谱系记载。
孟德尔收集了34个豌豆品种,从中选出了22个纯系作为试验的材料。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了7对相对性状进行试验。它们是:孟德尔收集了34个豌豆品种,从中选出了22个纯系作为试验的材料。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了7对相对性状进行试验。它们是: 种子形状 圆和皱型 子叶颜色 黄色和绿色 成熟豆荚形状 饱满和凹陷 花色 红花和和白花 未成熟豆荚颜色 绿色和黄色 花的着生部位 叶腋着生和顶端着生 茎的高度 高(6-7)和矮(3-4英尺)
5.1.3 分离现象 F1(cs1) 红花 × F2(CS2) 红花3/4 白花1/4 以花色为例 P: 红花 × 白花 孟德尔将F2代表现出双亲性状的现象,称为“分离现象”。
5.1.4基因分离规律 (1)生物性状受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决定。 (2)基因在体细胞成对的存在,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各自独立地进入配子 (3)F1代体细胞内基因杂合,它们彼此独立,但在有显隐性之分。 (4)杂合子产生各种类型配子的数量相等,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机会均等。
P: RR × rr 红花 白花 F1: Rr × 红花 F2: 1 RR 2 Rr 1rr 红花 红花 白花 显性(dominant)性状:一对相对性状中,在杂种一代(F1)表现的性状。 隐性(recessive)性状:一对相对性状中,在F1代不表现的性状。
5.1.5 分离假说的验证 1、方法: 测交:F1代与隐性亲本回交的交配组合。 2、测交原理: P: Rr ×rr 配子: 1/2R 1/2rr 测交后代: 1/2Rr(红花) 1/2rr(白花) 实际结果与之相符,得证。
5.1.6 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是生物的遗传组成,是生物体从其亲本获得的,它是性状发育的依据。狭义概念是指一对等位基因的组成。 表现型是生物性状的具体表现,是可以观察或度量的性状的总和。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效应,故表现型与基因型有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5.1.7 分离规律的意义 1)加强品种保纯,防止品种退化。 2)近交(横交)可以纯化基因型,固定性状、复状品种;近交暴露种畜遗传隐患;近交纯化亲本遗传结构,用于杂交,可提高杂种优势。 近交(inbreeding):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的交配。 3)农作物配子育种 4)遗传试验材料须用纯种或纯系。
5.2 自由组合规律 P: 园黄 × 皱绿 F1: 园黄× 5.2.1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F2观察值:315 108 101 32 Σ558 比例: 9园黄 3园绿 3皱黄1皱绿Σ16
5.2.2 自由组合假说 (1)基因彼此独立,互不融合,配子形成时,成对(等位基因)基因彼此分离,各自独立地进入配子,而不成对(非等位基因)的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2)受精时,携带不同基因的配子随机结合,机会均等。
P: 园黄 × 皱绿 RRYY rryy F1: 园黄× RrYy RY Ry rY ry RY RRYYRRYy RrYY RrYy Ry RRYy RRyyRrYyRryy rY RrYYRrYyrrYYrrYy ry RrYy RryyrrYy rryy F2基因型 配子:
基因自由组合结果 性状数 (gene对数) F1配子 F2基因型 F2表型 表型比 1 21 31 21(3∶1)1 2 22 32 22(3∶1)2 3 23 33 23(3∶1)3 n 2n 3n 2n(3∶1)n
5.2.3 自由组合假说的验证 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分离,独立进入配子,而非等位基因间自由组合,那么F1代能形成Ry、Ry、rY和ry4种配子,每种配子占1/4。测交将出现下列结果: RyYy Rryy rrYy rryy 园黄 园绿 皱黄 皱绿 1/4 1/4 1/4 1/4
5.2.4自由组合的意义 1、生物群内变异的多样性产生基础之一。基因自由组合导致了基因重组型的出现,从而导致了变异的多样性。 2、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通过杂交,综合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通过gene自由组合,创造出新的遗传类型,在选择和培育作用下,培育出符合需要的新品种。 F2代是最好的选择时期,F2代中会出现“2n”种表型,有利于利用表型来进行选择。
5.3 规律扩展 5.3.1 显性的相对性 • 普遍存在的完全显性 2) 共显性:指等位基因之间的显性作用相等,各按其自身对性状的影响能力去决定性状发育。 3) 不完全显性:指一对等位基因之间的显性作用不完全,杂合子表型第三性状,后代遗传比为1∶2∶1,F2代中出现三种表型。
不完全显性 镶嵌型: 杂合子性状表现为两亲本性状的镶嵌 中间型: 杂合子性状表现为两亲本性状的中间类型
5.3.2 有害基因 1)有害基因概念: 指导致生物个体在解剖构造或生理机能缺陷,或导致生物个体死亡的遗传结构。狭义概念仅指基因的异常。
有害基因分类 致死基因:造成生物个体在胚胎期或初生时死亡的遗传结构。它的有害程度最高 。 亚致死基因:造成生物个体在生命的早期阶段死亡的遗传结构。 缺陷基因:造成个体在外部结构、生理机能的缺陷的遗传结构。由缺陷gene所致的缺陷,称为“遗传缺陷”。
有害基因的表现规律 1 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有害基因,均必须达到纯合状态才表现出极端的有害作用。由于纯合子被淘汰,有害基因一般以杂合子状态存在于生物群内。 2 在近交中最易表现其有害作用。 3 性染色体上的有害基因,最易在xy和zw型个体中表现。
有害基因的防范 人类: 禁止近亲婚配。 婚前遗传咨询,生育接受遗传指导,产前诊断。 动物育种(积极态度): 淘汰有害gene的纯合子。 发现、淘汰杂合子,降低群内有害gene频率——近交暴露遗传隐患。
5.3.3 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占据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而以不同方式影响性状发育的多个基因。 有显性等级的复等位基因 等显性的复等位基因
5.3.4 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指决定一个性状的多个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多个gene决定一个性状。 互补作用 上位作用 重叠作用 加性作用
互补作用 互补作用(complementation):两个显性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当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处于隐性状态时,该性状不表现。
上位作用 上位作用:指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对另一位点上的基因的抑制作用。发挥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上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下位基因” 显性上位:由显性gene发挥的抑制作用。 隐性上位:由隐性gene纯合而发挥的抑制作用。
重迭作用 重迭作用:两对显性基因对一个性状发挥作用,当其中一个基因存在,该性状得以表现。几个基因同时存在时,仍表现该性状,其作用表现为重迭。
加性作用 加性作用: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其中每个基因对性状的表现为其效应值的累加。即性状的表现程度随基因数目的增减而变化。
5.3.5 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一因多效:又称基因多效性,指一个基因对多个性状发生影响。达尔文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关变异。 多因一效:指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
5.4.1连锁遗传现象 P:紫花长花粉(PPLL)×红花圆花粉(ppll) F1: (紫长)PpLl× F2表型: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观察值: 48313903931338 不符合9:3:3:1的自由组合分离比
5.4.2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位于同一染色体不同位点上的基因,是一个“连锁群”。 在配子形成时,连锁群的基因同时进入一个配子,这是“完全连锁”。 如果同源染色体间发生此般交换,造成基因互换,后代出现新类型,这是“不完全连锁”。
果蝇杂交试验1 × B V b b v v ♂ × B B B V V V b v b b b b b v v v v v
果蝇杂交试验2 × B V b v ♀ × B B B B B V V v V v b b b v v v b b b b b b B B v v v v v v v v 0.42 0.08 0.08 0.42
5. 4.3 互换率 互换型个体数 互换率(%)= ×100 互换型+亲本型个体数 互换率 互换发生的时间和方式 1931年斯特恩(stern)利用果蝇为材料,克列顿(Creignecn)、马林托克(Moclintock)的玉米互换材料提出: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前期I的粗线期。
5. 4.4 基因定位和连锁图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顺序和距离。 4.4.1 基因定位方法与原理 互换率越大的基因,彼此间距离越远。以互换率的大小为连锁基因间距离的相对单位。 三点定位:一次确定3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基因定位的步骤 1)互换率的测定 两点测交:指在一次测交试验中,同时测定两个连锁基因的互换率。 三点测交:指在一次测交试验中,同时测定三个连锁基因的互换率。 2)基因定位 基因连锁图:将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顺序关系作成图谱。
5.4.5连锁定律的意义 理论上 :证实了基因的存在和基因的粒子性,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 利用互换率可以实现基因定位。 实践上:基因连锁减少了群内的变异性。互换打破了连锁的局限性,群内出现新类型,为选择提供了可能——实现基因重组 。 基因连锁和基因的多效性,是性状遗传相关的基础,在育种中可用于间接选择。
5.5.1 性别决定理论 环境决定性别论 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和胚胎发育的条件。生物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都对性别的发育和形成发生影响。 遗传决定论 个体的性别形成,取决于雌、雄配子的遗传类型(结构),环境对性别的分化和形成也有影响,但它不能改变个体的遗传性别。
1)性染色体学说 雌雄个体只有一对染色体的差别,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 xy型——雄性异型。人类、哺乳类、果蝇等 zw型——雌性异型。鸟类、家禽等 XO型——雄性异型 ZO型——雌性异型
2)基因平衡理论 除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外,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对性别发生影响。提出:性别(sex)决定于x染色体数和常染色体倍性(A)的比值。即X∶A值。 X∶A=1 正常雌性 X∶A=0.5 正常雄性 X∶A>1 超正常雌性 X∶A<0.5 超正常雄性 0.5<X ∶A<1 中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