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第五章 遗传基本定律与扩展

第五章 遗传基本定律与扩展. 了解孟德尔的试验方法,掌握孟德尔规律的内容,实质及意义,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了解非孟德尔式遗传的类型,掌握其基本概念及遗传方式。 掌握连锁遗传规律与应用,基因定位的方法; 掌握性别决定理论,性相关遗传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目的要求. 5.1 分离规律. 5.1.1 几个概念. 单位性状 :某个具体的性状。. 相对性状 :指某一单位性状中处于相对状态下的一对性状。. 杂交 :在遗传学上指的是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所得后代称为杂种。.

raid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遗传基本定律与扩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遗传基本定律与扩展

  2. 了解孟德尔的试验方法,掌握孟德尔规律的内容,实质及意义,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了解孟德尔的试验方法,掌握孟德尔规律的内容,实质及意义,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了解非孟德尔式遗传的类型,掌握其基本概念及遗传方式。 掌握连锁遗传规律与应用,基因定位的方法; 掌握性别决定理论,性相关遗传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目的要求

  3. 5.1分离规律 5.1.1 几个概念 单位性状:某个具体的性状。 相对性状:指某一单位性状中处于相对状态下的一对性状。 杂交:在遗传学上指的是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所得后代称为杂种。 等位基因(allele):决定或控制一对相性状的基因。或者说: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一对基因。

  4. 5.1.2 孟德尔的试验方法 ①选择自花授粉,闭花受精的豌豆. ②将豌豆区分为若干个单位性状,按单位性状来进行试验。 ③试验结果采用统计方法处理。 ④进行各世代的谱系记载。

  5. 孟德尔收集了34个豌豆品种,从中选出了22个纯系作为试验的材料。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了7对相对性状进行试验。它们是:孟德尔收集了34个豌豆品种,从中选出了22个纯系作为试验的材料。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了7对相对性状进行试验。它们是: 种子形状       圆和皱型 子叶颜色       黄色和绿色 成熟豆荚形状     饱满和凹陷 花色          红花和和白花 未成熟豆荚颜色    绿色和黄色 花的着生部位     叶腋着生和顶端着生 茎的高度     高(6-7)和矮(3-4英尺)

  6. 5.1.3 分离现象 F1(cs1)       红花  × F2(CS2)   红花3/4    白花1/4 以花色为例   P:      红花  ×  白花 孟德尔将F2代表现出双亲性状的现象,称为“分离现象”。

  7. 5.1.4基因分离规律 (1)生物性状受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决定。 (2)基因在体细胞成对的存在,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各自独立地进入配子 (3)F1代体细胞内基因杂合,它们彼此独立,但在有显隐性之分。 (4)杂合子产生各种类型配子的数量相等,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机会均等。

  8. P: RR × rr 红花 白花 F1: Rr × 红花 F2: 1 RR 2 Rr 1rr 红花 红花 白花 显性(dominant)性状:一对相对性状中,在杂种一代(F1)表现的性状。 隐性(recessive)性状:一对相对性状中,在F1代不表现的性状。

  9. 5.1.5 分离假说的验证 1、方法: 测交:F1代与隐性亲本回交的交配组合。 2、测交原理:    P:    Rr ×rr 配子:   1/2R 1/2rr 测交后代: 1/2Rr(红花) 1/2rr(白花) 实际结果与之相符,得证。

  10. 5.1.6 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是生物的遗传组成,是生物体从其亲本获得的,它是性状发育的依据。狭义概念是指一对等位基因的组成。 表现型是生物性状的具体表现,是可以观察或度量的性状的总和。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效应,故表现型与基因型有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11. 5.1.7 分离规律的意义 1)加强品种保纯,防止品种退化。 2)近交(横交)可以纯化基因型,固定性状、复状品种;近交暴露种畜遗传隐患;近交纯化亲本遗传结构,用于杂交,可提高杂种优势。 近交(inbreeding):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的交配。 3)农作物配子育种 4)遗传试验材料须用纯种或纯系。

  12. 5.2 自由组合规律 P: 园黄 × 皱绿 F1: 园黄× 5.2.1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F2观察值:315 108 101 32 Σ558 比例: 9园黄 3园绿  3皱黄1皱绿Σ16

  13. 5.2.2 自由组合假说 (1)基因彼此独立,互不融合,配子形成时,成对(等位基因)基因彼此分离,各自独立地进入配子,而不成对(非等位基因)的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2)受精时,携带不同基因的配子随机结合,机会均等。

  14. 自由组合

  15. P: 园黄 × 皱绿 RRYY rryy F1: 园黄× RrYy RY Ry rY ry RY RRYYRRYy RrYY RrYy Ry RRYy RRyyRrYyRryy rY RrYYRrYyrrYYrrYy ry RrYy RryyrrYy rryy F2基因型 配子:

  16. 基因自由组合结果 性状数 (gene对数) F1配子 F2基因型 F2表型 表型比 1 21 31 21(3∶1)1 2 22 32 22(3∶1)2 3 23 33 23(3∶1)3 n 2n 3n 2n(3∶1)n

  17. 5.2.3 自由组合假说的验证 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分离,独立进入配子,而非等位基因间自由组合,那么F1代能形成Ry、Ry、rY和ry4种配子,每种配子占1/4。测交将出现下列结果: RyYy Rryy rrYy rryy 园黄   园绿    皱黄    皱绿 1/4 1/4 1/4 1/4

  18. 5.2.4自由组合的意义 1、生物群内变异的多样性产生基础之一。基因自由组合导致了基因重组型的出现,从而导致了变异的多样性。 2、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通过杂交,综合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通过gene自由组合,创造出新的遗传类型,在选择和培育作用下,培育出符合需要的新品种。 F2代是最好的选择时期,F2代中会出现“2n”种表型,有利于利用表型来进行选择。

  19. 5.3 规律扩展 5.3.1 显性的相对性 • 普遍存在的完全显性 2) 共显性:指等位基因之间的显性作用相等,各按其自身对性状的影响能力去决定性状发育。 3) 不完全显性:指一对等位基因之间的显性作用不完全,杂合子表型第三性状,后代遗传比为1∶2∶1,F2代中出现三种表型。

  20. 不完全显性 镶嵌型: 杂合子性状表现为两亲本性状的镶嵌 中间型: 杂合子性状表现为两亲本性状的中间类型

  21. 共显性

  22. 中间型

  23. 5.3.2 有害基因 1)有害基因概念: 指导致生物个体在解剖构造或生理机能缺陷,或导致生物个体死亡的遗传结构。狭义概念仅指基因的异常。

  24. 有害基因分类 致死基因:造成生物个体在胚胎期或初生时死亡的遗传结构。它的有害程度最高 。 亚致死基因:造成生物个体在生命的早期阶段死亡的遗传结构。 缺陷基因:造成个体在外部结构、生理机能的缺陷的遗传结构。由缺陷gene所致的缺陷,称为“遗传缺陷”。

  25. 有害基因的表现规律 1 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有害基因,均必须达到纯合状态才表现出极端的有害作用。由于纯合子被淘汰,有害基因一般以杂合子状态存在于生物群内。 2 在近交中最易表现其有害作用。 3 性染色体上的有害基因,最易在xy和zw型个体中表现。

  26. 有害基因的防范 人类: 禁止近亲婚配。 婚前遗传咨询,生育接受遗传指导,产前诊断。 动物育种(积极态度): 淘汰有害gene的纯合子。 发现、淘汰杂合子,降低群内有害gene频率——近交暴露遗传隐患。

  27. 5.3.3 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占据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而以不同方式影响性状发育的多个基因。 有显性等级的复等位基因 等显性的复等位基因

  28. 5.3.4 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指决定一个性状的多个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多个gene决定一个性状。 互补作用 上位作用 重叠作用 加性作用

  29. 互补作用 互补作用(complementation):两个显性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当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处于隐性状态时,该性状不表现。

  30. 上位作用 上位作用:指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对另一位点上的基因的抑制作用。发挥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上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下位基因” 显性上位:由显性gene发挥的抑制作用。 隐性上位:由隐性gene纯合而发挥的抑制作用。

  31. 重迭作用 重迭作用:两对显性基因对一个性状发挥作用,当其中一个基因存在,该性状得以表现。几个基因同时存在时,仍表现该性状,其作用表现为重迭。

  32. 加性作用 加性作用: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其中每个基因对性状的表现为其效应值的累加。即性状的表现程度随基因数目的增减而变化。

  33. 5.3.5 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一因多效:又称基因多效性,指一个基因对多个性状发生影响。达尔文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关变异。 多因一效:指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

  34. 5.4连锁与互换

  35. 5.4.1连锁遗传现象 P:紫花长花粉(PPLL)×红花圆花粉(ppll) F1:   (紫长)PpLl× F2表型: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观察值: 48313903931338 不符合9:3:3:1的自由组合分离比

  36. 5.4.2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位于同一染色体不同位点上的基因,是一个“连锁群”。 在配子形成时,连锁群的基因同时进入一个配子,这是“完全连锁”。 如果同源染色体间发生此般交换,造成基因互换,后代出现新类型,这是“不完全连锁”。

  37. 果蝇杂交试验1 × B V b b v v ♂ × B B B V V V b v b b b b b v v v v v

  38. 果蝇杂交试验2 × B V b v ♀ × B B B B B V V v V v b b b v v v b b b b b b B B v v v v v v v v 0.42 0.08 0.08 0.42

  39. 5. 4.3 互换率 互换型个体数 互换率(%)= ×100 互换型+亲本型个体数 互换率 互换发生的时间和方式 1931年斯特恩(stern)利用果蝇为材料,克列顿(Creignecn)、马林托克(Moclintock)的玉米互换材料提出: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前期I的粗线期。

  40. 5. 4.4 基因定位和连锁图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顺序和距离。 4.4.1 基因定位方法与原理 互换率越大的基因,彼此间距离越远。以互换率的大小为连锁基因间距离的相对单位。 三点定位:一次确定3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41. 基因定位的步骤 1)互换率的测定 两点测交:指在一次测交试验中,同时测定两个连锁基因的互换率。 三点测交:指在一次测交试验中,同时测定三个连锁基因的互换率。 2)基因定位 基因连锁图:将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顺序关系作成图谱。

  42. 5.4.5连锁定律的意义 理论上 :证实了基因的存在和基因的粒子性,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 利用互换率可以实现基因定位。 实践上:基因连锁减少了群内的变异性。互换打破了连锁的局限性,群内出现新类型,为选择提供了可能——实现基因重组 。 基因连锁和基因的多效性,是性状遗传相关的基础,在育种中可用于间接选择。

  43. 5.5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44. 5.5.1 性别决定理论 环境决定性别论 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和胚胎发育的条件。生物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都对性别的发育和形成发生影响。 遗传决定论 个体的性别形成,取决于雌、雄配子的遗传类型(结构),环境对性别的分化和形成也有影响,但它不能改变个体的遗传性别。

  45. 1)性染色体学说 雌雄个体只有一对染色体的差别,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 xy型——雄性异型。人类、哺乳类、果蝇等 zw型——雌性异型。鸟类、家禽等 XO型——雄性异型 ZO型——雌性异型

  46. 2)基因平衡理论 除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外,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对性别发生影响。提出:性别(sex)决定于x染色体数和常染色体倍性(A)的比值。即X∶A值。 X∶A=1   正常雌性 X∶A=0.5   正常雄性 X∶A>1   超正常雌性 X∶A<0.5   超正常雄性 0.5<X ∶A<1   中间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