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k likes | 2.71k Views
給 藥 法 Administering Medications. 學習指引. 認識藥物之基本知識及管理原則。 了解備藥及給藥之目的。 了解備藥及給藥時之一般原則及注意事項。 了解給藥者執行給藥之角色與職責。 認識各種給藥之途徑及操作之方法。 運用護理過程正確且安全地執行給藥。. 第一節 給藥 給藥的目的 給藥動力學 給藥者的角色與職責 給藥系統 給藥的一般知識 第二節 給藥之護理 護理評估 護理措施. 本章綱要. 第三節 給藥的途徑 口服法 注射法 靜脈注射法 其他給藥途徑 第四節 護理計畫 — 個案實例.
E N D
給 藥 法 Administering Medications
學習指引 • 認識藥物之基本知識及管理原則。 • 了解備藥及給藥之目的。 • 了解備藥及給藥時之一般原則及注意事項。 • 了解給藥者執行給藥之角色與職責。 • 認識各種給藥之途徑及操作之方法。 • 運用護理過程正確且安全地執行給藥。
第一節 給藥 給藥的目的 給藥動力學 給藥者的角色與職責 給藥系統 給藥的一般知識 第二節 給藥之護理 護理評估 護理措施 本章綱要
第三節 給藥的途徑 • 口服法 • 注射法 • 靜脈注射法 • 其他給藥途徑 • 第四節 護理計畫—個案實例
相關技術 技術 12-1 口服給藥法 技術 12-2 肌肉注射法 技術 12-3 皮下注射法 技術 12-4 皮內注射法
藥物動力學 pharmacokinetics 臨時醫囑 stat orders 長期醫囑 standing orders 單次醫囑 single orders 留泡技術 air-bubble technique Z 型注射 z-tract technique 吸入法 inhalation 滴入法 instillation 關鍵字詞
關鍵字詞〈續〉 • 舌下含服法 sublingual; SL • 口服給藥法 oral administration; PO • 直腸給藥法 rectal administration • 皮膚塗擦法 skin application • 肌肉注射法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 • 皮下注射法 hypodermic injection; hypo (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 • 皮內注射法 intradermic injection; ID (intracutaneous injection; IC)
第一節 給藥 • 給藥的目的 • 1.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 2.預防疾病 • 3.協助診斷 • 4.治療疾病 • 5.減輕症狀 • 藥物動力學 • 藥物動力學 (pharmacokinetics) 是研究藥物進入體內之吸收 (absorption)、分布 (distribution)、代謝 (biotransformation) 及排泄 (excretion) 之過程(圖 12-1)
吸收 • 給藥途徑 • 吸收速度依次為: 靜脈注射 > 肌肉注射 > 皮下注射 > 口服給藥 > 直腸給藥 • 藥物劑型 (表12-1) • 口服、皮膚、注射、吸入 • 化學性質 • 體液酸鹼值 • 疾病狀態及個體差異 • 首渡效應 口服藥物在作用前,即由肝臟代謝部分的藥物
分布 • 組織血流量 • 藥物溶解度 • 高脂溶性藥物可迅速通過細胞膜 • 生理屏障 • 血腦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 • 胎盤屏障 (placenta barrier) • 血液-睪丸屏障 (blood-testis barrier) • 與血漿蛋白之結合 • 酸性及脂溶性藥物易與白蛋白結合 • 與組織之結合 • 重分布 • 藥物由作用部位釋放,再作用於其他部位
代謝 • 生理因素 • 病理因素 • 肝臟疾病可能會導致人體對藥物的代謝能力下降 • 飲食因素 • 食用脂肪、蛋白質之食物、飲酒、抽煙會抑制藥物代謝 • 其它因素 • 藥物之交互作用、放射線照射、腸中厭氧菌等均會影響藥物的代謝 • 排泄 • 排泄藥物之器官以腎臟為主
給藥者的角色與職責 • 醫師之角色與職責 • 1.收集完整的病史及執行各項身體檢查,確立個案的疾病診斷 • 2.依個案病情需要開列處方箋,醫囑的內容應包括: • 個案姓名 • 日期及時間 • 藥名 • 劑量 • 給藥途徑 • 給藥時間 • 簽名
3.依不同情況及個案病情,開立下列各類型之醫囑:3.依不同情況及個案病情,開立下列各類型之醫囑: • 書面醫囑: • 長期醫囑 (standing orders) • 臨時醫囑 (stat orders) • 單次醫囑 (single orders) • 非書面醫囑 • 口頭醫囑 • 電話醫囑 • 4.監測治療之成效,並視需要修改醫囑 • 5.提供個案有關藥物之諮詢
藥劑師之角色與職責 • 1.依合格醫師之處方調配並計算藥物安全劑量,必要時與醫師討論用藥 • 2.負責藥物選擇、貯存及供應之管理 • 3.監督藥物安全及正確之使用 • 4.提供醫療小組有關藥物相關資料之諮詢,並提供相關資源 • 5.於門診個案給藥時,指導個案用藥的相關事項
護理人員之角色與職責 • 1.收集並評估個案與服藥相關的資料 • 2.正確的核對及執行醫師所開立之醫囑 • 3.對所給予個案之藥物應查明其相關資料,並可書寫藥卡(表 12-2),以方便隨時查詢 • 4.對於不確定之給藥醫囑及藥物,須找醫師及藥劑師澄清,或於必要時拒絕執行 • 5.正確的保存及管理藥物 • 6.正確操作給藥技術,確實執行給藥之三讀五對 • 三讀: • 由藥櫃(車)取藥瓶(袋)時一讀 • 取出藥物時二讀 • 藥瓶(袋)放回藥櫃(車)時三讀 • 五對:個案對、藥物對、劑量對、時間對、途徑對
護理人員之角色與職責 • 7.評值個案用藥後之身心反應,並立即記錄,於需要時報告醫師 • 8.適時扮演個案的代言者,以維護個案以下之用藥權利: (1)拒絕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2)拒服藥效不好的藥物 (3)了解藥物名稱、使用目的、作用、副作用等資料 (4)使用藥物前須由合格之醫師及護理人員評估服藥史 (5)接受具有安全標籤的藥物 (6)接受與治療有關的支持療法,例如:安慰劑的使用 (7)簽署同意書之情況下,才可使用實驗性藥物 • 9.指導個案及家屬正確用藥之態度及知識 • 10.熟悉醫院有關給藥之業務規則
給藥系統 • 目的 • 種類 • 1.庫存供給系統 (Stock Supply System)(圖 12-2➀) • 2.個人藥櫃系統 (Individual Cubicle System) • 3.單一劑量系統 (Unit Dose System)(圖 12-2➁) • 4.自我給藥系統 (Self-medication System) • 藥物及藥櫃之管理原則 • 1.藥物的管理 • 2.藥櫃的管理
給藥的一般知識 • 藥物的命名 • 公定名或學名 (nonproprietary; general name) • 編號名 • 化學名 (chemical name) • 商品名 (brand name) • 藥物的來源 • 化學合成:是目前藥物的主要來源 • 微生物 • 礦物 • 動物 • 植物
藥物作用的種類 • 1.治療作用 • 興奮 (stimulation) • 抑制 (inhibition) • 免疫 (immunity) • 滲透 • 抗感染 • 2.副作用 • 治療上不必要的作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 3.毒性反應 • 多因血中濃度高於治療範圍所致 • 4.過敏反應 • 人體免疫系統對某種藥物成分產生反應,嚴重可致死
藥物作用的種類 〈續〉 • 5.耐受性 • 達到治療作用的劑量需逐漸增加 • 6.成癮性 • 人體生理系統的依賴,若停止使用該藥則會產生嚴重的戒斷症狀 • 7.習慣性 • 個案產生期待的心理,停用則會造成心理不適的反應 • 8.交互作用 • 相加 (addition) :1+1=2 • 協同 (synergism) :1+1>2 • 拮抗 (antagonism) :1+1<2
影響用藥劑量之因素 • 年齡: • 1.一歲以下的嬰兒: • (1)克拉克氏法則 (Clark‘s rule) • (2)佛氏法則 (Fried‘s rule)
2.一~十四歲之兒童: • (1)楊氏法則 (Young’s rule) • (2)柯林氏法則 (Cowling’s rule) • (3)體表面積計算法 (surface area)(表 12-3)
3.老人: • (1) 60~80 歲 = 成人劑量 x 4/5 • (2) 80 歲以上 = 成人劑量 x 1/2
體重 • 劑量常與體重成正比 • 性別 • 懷孕期及哺乳期,更應謹慎投藥 • 疾病因素 • 心臟、肝臟、腎臟疾病之個案對於藥物之排泄能力較差,容易造成藥物蓄積作用 • 身體因素 • 因個人特殊體質,使其對某些藥物易產生特殊的反應,或較高的敏感度,或對於藥物易產生成癮 (addiction)
心理因素 • 神經質及情緒較易激動的個案,往往對藥物的敏感性較高,個案對藥物期待的心理,可能使藥效更為顯著,或投予安慰劑 (placebo) • 給藥途徑 • 藥劑量之高低依次為: • 靜脈注射 < 肌肉注射 < 皮下注射 < 口服給藥 < 直腸給藥 • 藥物的併用 •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合併使用,會出現交互作用 • 藥物的排泄 • 藥物於體內之排泄速度不同,會影響用藥的劑量
給藥時間(表 12-4) • 飯前服用 (A.C.) • 飯後服用 (P.C.) • 按時間點服用
藥物醫囑常見之縮寫、時間及單位換算 • 1.藥物醫囑常見之縮寫(詳見表 12-5)
第二節 給藥之護理 • 護理評估 • 生理評估 • 基本資料 • 個案的年齡、體重、性別等 • 醫藥史 • 過去及現在的疾病史 • 過去及現在的服藥史 • 過敏史 • 包括食物與藥物的過敏史及過敏的症狀
行為評估 • 飲食狀況 • 了解個案的飲食情況,可做為用藥計畫之參考 • 用藥常識 • 用藥計畫的認識不足可能導致個案產生服藥之不遵從行為 • 自我服藥之能力 • 個案自我服藥的能力與其知覺狀態、協調能力有關 • 社會心理評估
護理措施 • 備藥的原則 • 備藥前 • 1.按照給藥之護理評估項目詳細了解,並確認問題。 • 2.須有完整的醫囑,包括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時間、途徑、開始日期、停止日期及醫師簽名或蓋章始能生效(表 12-7) • 3.使用藥物前應先查明藥物之性狀、作用、副作用、護理要點 • 4.遇有缺藥或臨時醫囑時,則可先取病房之常備藥使用 • 5.於緊急或特殊狀況,護理人員可接受非書面醫囑,但事後應立即請醫師補寫醫囑單 • 6.對於書寫不清楚或不完整之醫囑,或對於藥物有任何疑問時,應找醫師或資深護理人員加以確認。
備藥前〈續〉 • 7.護理人員應將醫囑謄寫於給藥治療記錄單 (MAR)(表 12-8)、護理工作單 (kardex)(表 12-9)及小藥牌(表 12-10)上,若為單一給藥系統 (unit dose administration),則由藥局以電腦打字複印完成,然後根據小藥牌取藥。 • 8.熟悉給藥的「三讀五對」: • (1)三讀:均須逐字核對藥物名稱,以確保給藥的正確性 • 第一讀:由藥櫃(車)取藥瓶(袋)時 • 第二讀:由藥瓶(袋)取出藥物時 • 第三讀:將藥瓶(袋)放回藥櫃(車)時 • (2)五對: • 個案對、藥物對、劑量對、途徑對、時間對
備藥時 • 1.先洗手,過程中需遵守清潔或無菌的原則,應以藥匙取藥,不可以手接觸藥物 • 2.宜專心,避免於過程中與人交談,以免分心 • 3.盛藥的器皿宜清潔乾燥 • 4.確實執行「三讀」 • 5.不可使用標示不明、變色、變味、變質、過期之藥物 • 6.每個個案之藥物應分開放置,避免混淆,同時小藥牌應置於藥杯前
備藥時〈續〉 • 7.發現藥物錯誤時,應立即報告護理長加以澄清。 • 8.除非有醫囑,否則兩種不同液體之藥劑不可同置一個藥杯 • 9.有刺激性或會損壞牙齒之藥物(如 iodine),應加水稀釋,並準備吸管 • 10.對於備藥後所剩餘之藥物,應做清楚的標示及合適的保存 • 11.對於液體之藥物,若取出過多的量,不可將多餘的藥物倒回原藥瓶中,以免造成瓶內藥物變質
給藥的原則 • 給藥時 • 1.確實執行「五對」 • 2.自己準備的藥物應自己負責發藥給個案,不可假手其他護理人員或藉由其他個案傳遞給不在的個案 • 3.應協助個案服完藥物後,才能離開個案單位。對於拒服或吞嚥有問題的個案,應檢查其口腔,確定藥物是否已吞下 • 4.若個案無法服藥或拒服藥物時,應了解原因後,做適當的處理及報告,同時藥物應放回藥櫃,不可置於個案單位或倒回藥瓶中 • 5.評估個案是否有特殊狀況,如:禁食、意識不清、吞嚥能力受損者、持續嘔吐者,並於 MAR 單上註明
給藥時 • 6.執行給藥之相關護理措施,如:適宜的環境、舒適的姿勢、心理的支持等。 • 7.觀察並詢問個案服藥後之反應,需要時給予有關藥物治療的指導,如:出現不良之反應,應立即報告醫師。 • 8.發生給藥錯誤時,應做以下處理: • (1)立即向醫師、護理長或當班之護理組長誠實報告過程 • (2)監測個案之生命徵象,並依醫囑給予適當的處置,使傷害減至最 低 • (3)檢討分析錯誤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以防再次發生 • (4)檢討分析錯誤發生原因及過程。 • (5)依所屬機構之意外事件處理流程辦理一切事宜,如:填寫意外事件報告單(表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