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930 Views
98 年度科學傳播人才培育計畫 影視概論.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 許維哲. 影片類型欣賞 影視媒體的科技演進 影視作品製作流程 影視作品製作的工作角色. 滿足替代性參與的心理愉悅 : 化身英雄或感受浪漫氛圍. 影視科技的應用 : 觀眾欣賞作品的動機. 資訊傳遞的需求 : H1N1 的新聞及廣告. 藝術技藝創作與故事想像 : 魔戒 、 阿凡達. 分享經驗與重現歷史 : 羅倫佐的油與鐵達尼號. What do you think?. 一起來欣賞作品與分組討論. 影片類型的內容風格分析 : 紀錄片 劇情片 實驗片 動畫片
E N D
98年度科學傳播人才培育計畫影視概論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 許維哲
影片類型欣賞 影視媒體的科技演進 影視作品製作流程 影視作品製作的工作角色
滿足替代性參與的心理愉悅: 化身英雄或感受浪漫氛圍 影視科技的應用: 觀眾欣賞作品的動機 資訊傳遞的需求: H1N1的新聞及廣告 藝術技藝創作與故事想像: 魔戒、阿凡達 分享經驗與重現歷史: 羅倫佐的油與鐵達尼號 What do you think?
一起來欣賞作品與分組討論 影片類型的內容風格分析: • 紀錄片 • 劇情片 • 實驗片 • 動畫片 • 廣告片
電影的發展 1877年美國人Eadweard Muybridge 愛德華.麥布里奇 連續按下24架照相機的快門 拍下馬匹奔馳的畫面 1882年 法人 Étienne-Jules Marey(馬雷) 首次設計一種攝影槍 (免除了拍攝需使用多部攝影機的需求) 以每秒12張照片連續記錄了鳥的飛翔
1889年 美國人伊士曼發明賽璐璐膠片1895年 盧米埃兄弟自製攝影機 在巴黎公開放映電影
電影的發展 視覺暫存的效果每秒16格畫面 即產生動態效果 而現行電影規格為每秒24格畫面
電影攝影機依賴兩種機械裝置運作 一是靠著連續轉動裝置移動膠捲一是依賴間歇運動裝置 使每一畫格有足夠時間以穩定曝光
越大的底片 在曝光時 使用越大的面積 質感越好 IMAX電影 採用70mm底片 電影影片的規格 圖片來源: 國家電影資料館 1932年發明 1970年代盛行 家用及業餘製片市場使用 半專業使用 廣泛應用於記錄片及新聞片拍攝 電影專業底片
電影放映的畫面比例(Aspect ratio) 35mm變形鏡頭寬螢幕 (Techniscope 特藝公司發展) 8mm、16mm、35mm有聲片、 錄影帶畫面 皆是此比例 (美國影藝學院標準) 寬螢幕比例 (商業電影院放映的標準)
電影沖印以及轉電視格式流程 • Sync :影音同步 • Work Print • :工作拷貝(剪接用影片) • Negative Cutting • :負片剪輯(拍攝原底片剪接) • Answer Print • : A拷貝(依負片剪輯後底片所沖印的拷貝) • Color grading • :調光 • Optical effect • :光學效果 (如溶接) • Telecine: • 電影底片轉錄成電視影帶 (過TC) • Release Print: 放映拷貝
電影底片如何辨識單一影像位置? • Key Code (Edge Code)
電視的成像原理 • 視覺暫存的效果 • 1933年俄裔美人 左瑞金 • (Vladimir Zworykin)聲明最先研製 • 電子掃描攝像管 類比式電子訊號
電視的成像原理 • 最早的黑白電視 • 僅需傳送亮度訊號 • 彩色電視則以 • RGB三原色分離方式 • 以三槍攝像管記錄 • 色調和色純度傳送
電視的成像原理 • CCD電子耦合裝置: • 接受入射光 依照光的強度不同而感應不同電荷數 • 主要功能是將光源轉換成電能 • 3CCD與單一CCD差異: RGB的光源處理 • 尺寸及解析度:1/2、2/3、1/4、1/6 及百萬畫素以上
電視交錯掃描原理Interlaced 將每一圖像分作二次掃描 目的用於減少閃爍現象
電視影像的影格(frame)與圖場(field)的概念 1.電視採用交錯式掃描的呈像方式 與電影投射呈像方式不同 2. 1 frame = 2 fields 3. NTSC採用29.97 frames per second, 60Hz NTSC、PAL & SECAM 三種系統 彼此並不相容
影音媒介邁向數位化 概念: 1. 產生數位化訊號的基本原理: 將連續性之類比訊號(Analog signal) 隨時間變化而有連續性出現性質者 例如: 聲音之波動便是類比訊號
影音媒介邁向數位化 2. 將類比訊號先予以標本化 (Sampling) 再將所得之標本值予以量子化(Quantization) 例如: 一般CD 的標本化頻率為44.1KHZ 因為一般聲音之最高頻率為20KHZ而訂定此一標準 →即輸入訊號帶域之2倍以上的頻率值作為標本化之依據 專業音響機種需使用48KHZ為標本化頻率 →以48KHZ的標本即每秒有四萬八千次採樣
影音媒介邁向數位化 現行數位化錄音→量子化是以16bit位元為標準 量子化的意義 乃在將標本訊號 的振幅予以數值化
數位電視 Digital TV (DTV) 數位化趨勢:將類比式電視訊號轉換為數位訊號 以數位技術後處理後播送 • 高品質、低雜訊 • 方便傳輸、轉換、儲存影像資料 • 可壓縮資料、有效利用頻道空間 • 多媒體互動功能 (購物 、資料查詢) 目前有美規ATSC 歐規DVB 及日規(ISDB-T)的傳輸標準 台灣數位電視使用歐規系統(2000年由美規更改成DVB) 目前由台視、中視、華視、民視、公視經營15個頻道 預計2010年全面停止類比電視訊號
數位電視 Digital TV (DTV) 區分SDTV 與HDTV • SDTV (Standard TV) • 標準畫質電視 720*480 • 掃描線480條 • 目前國內採行交錯掃描方式 Interlaced規格480i • 高畫質(High Definition TV)(720P) • 720P 解析度為 1280*720 (逐行掃描方式) • 因人的視覺暫留效果,逐行掃描比交錯掃描清晰 • 使得720P 接近 1080i的畫質 • FULL HDTV (1080i) • 高畫質電視 依日本HDTV規格標準 1920*1080 • 使用HDCAM • 公視高畫質數位電視”HiHD”具1080i的影像品質
數位電影 Digital Cinema 在電影數位化技術中所連貫的電視概念 • 影像紀錄採用逐行掃描 Progressive的方式 • :一個影像=一張完整畫面記錄 • 數位電影攝影機規格採用一秒鐘24個影格frame • 簡稱24P • 與電視一秒鐘30 frame = 60 fields不同 • 數位電影攝影機追求接近底片式電影的高畫質 • 35MM電影底片的解析度被認定約4000*2000 • 目前普遍數位電影攝影機的解析度約1920*1080 • 而先進的數位攝影機種已可達到4K的畫質 • (例如Red One可錄製4520*2540)
電視錄影系統概念 經由磁帶 紀錄影音電子訊號
電視錄影系統規格歷史發展 1969年 日本SONY發表業務用帶寬3/4吋的卡匣式磁帶 錄影系統 命名U-match獲得好評 1975年 日本SONY發表帶寬1/2吋的民生用卡匣式 磁帶錄影系統 命名Betamax 1976年 日本VICTOR(JVC)發表帶寬1/2吋的民生用卡匣式 磁帶錄影系統 命名Video Home System(VHS) 1977年 Panasonic 加入(VHS)陣營 之後形成 Betamax 與 VHS規格的競爭 直到1988年 SONY 亦加入VHS陣營 才結束
電視錄影系統 Betamax 與 VHS 比較
專業數位錄影設備發展 自1993年後 SONY 延續 Betacam system 發展推出Digital Betacam 格式 1994年 各電器廠商 為避免過去 Beta/VHS的規格競爭 共同制定家用數位影像系統規格 (DV) ------SONY 發展出依DV規格為基準的DVCAM專業數位攝影機設備 ------Panasonic 則發展出DVCPRO型式的專業數位攝影機設備 1997年, Sony 延續其Betacam 機種至HD畫質, 稱為HDCAM ; 而Panasonic 則研發其對應的HD 稱為DVCPRO HD.
於2003年 SONY 研發新的無影帶式專業影像儲存裝置,XDCAM系列, 採用Professional Disc 為儲存媒體, 提供更便利及快速的數位影像輸出入剪接功能 專業數位錄影設備發展
於2004年 Panasonic 另研發新的影像儲存裝置, 稱為P2 Card, 專供DVCPRO 系列機種使用 • 另有傳統磁帶 DVD燒錄 及硬碟的影像儲存裝置 專業數位錄影設備發展
邁向影像數位儲存---碟片 • MPEG指的是一種視頻與音頻訊號資料的壓縮運算法標準 • (經由重新編碼 達成減少檔案量與降低失真的目的) • MPEG-1是MPEG組織制定的第一個壓縮標準 • MPEG-4 亦適用串流標準
影視傳播管道的發展趨勢 影視傳播管道的發展趨勢 1. 提升畫質 (SDHD) 2. 分時觀賞 (多個數位頻道依序播出同一節目) (TIVO) 3. 依觀眾需求 自由選擇 例如:Video On Demand(VOD) 及中華電信的大電視 (MOD) 4. 數位匯流發展 (文字媒體, 電影,電視,Internet,手機電信的整合) 例如:YouTube,手機電視 andIPTV
影視概論:影視製作流程 • 策劃階段 • 選定故事 • 籌措預算 • 決定與管理製作人員 • 控制進度 • 參閱及收集各種小說、劇本、原創劇本 • 擬定各式可拍攝時間及評論意見 • 設定劇情與欲傳達意念 • 塑造人物 • 構思對白 • 每一個鏡頭的構圖、拍攝方式及時間 • 燈光的運用 • 鏡頭間的轉接方式 (EDITING) • 演員位置及移動方向 • 劇中所呈現的觀點 (第一人稱或全知觀點) • 安排情節高潮 • 修訂整合各方意見 • 以影像思考方式詮釋劇本
選擇攝影組 提出全片拍攝計畫 • 拍攝前製作階段 連絡拍攝方面的 硬體租借事宜
拍攝前製作階段 召開演職員會議 溝通觀念 與導演全片意圖 正式開拍 演員試裝並拍定裝照
導演的基本工作主題一 能夠明確的視覺化 ”所要表達的故事” 故事的靈感 不一定要來自劇本 但要去感受、理解和融入故事的主旨 • “要說什麼故事”→ 選擇的鏡頭就是 導演說故事的 ”所有” 素材 • 導演需設計分鏡
主題二 導演要能透徹每個演員所代表的影像角色 能在不同拍攝場景中 掌握演員應該經歷的意識和心理 同時也能瞭解如何動態地運用銀幕效果 (雖然有些導演認為鏡頭運用只是工具 重要的是如何讓說故事的人來表達) 或是掌握觀眾的觀賞需求 (可假想自己的需求作初步摸索)
主題三 所謂稱職的導演工作: 能夠讓分執不同工作領域的專業人員 都能貢獻和感受到他們對整個影片製作過程 有獨特的價值 (就是具備不可被取代的功能) 在一開始, 從 視覺化場景描述的寫作能力、 掌握肢體和語言表達的表現能力、 和能夠建構故事戲劇化效果的三個方向出發
主題四 導演要能體認本身所擁有的製作環境來發揮 (特別是獨立製片和學生作品 需要時常將低成本預算的製作態度銘記在心) • 要知道仍有許多電影工作者 能夠在不需利用華麗的場景設計、道具、 服裝、設備、或特效 便能製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而關鍵往往在於作品的原創性和策略 Ex.伊朗電影﹍阿巴斯的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天堂的小孩” 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 美國獨立製片電影﹍”厄夜叢林”
電影剪接的功能(連續敘事) • 早期的發明並非具有敘事結構的戲劇性 目的只是一種生活紀錄的概念 ↓ • 中期則發展出表達情感、去蕪存菁、 重新組合、追求動作流暢 目的是滿足觀眾視聽需求 ↓ • 現在則逐漸追求意念的創造、溝通訊息的層次 目的是挑戰傳統剪接技法
電影剪接設計(非連續敘事) 一. 庫萊曉夫與普杜夫金的剪接實驗 方式: 1. 把過往影片一次又一次地放映 把各個影片每一部分的結構→加以分段剪斷 研究分析 再進行詳細討論 ↓ 2. 把這許多片段 一次一次改變程序把它們接起來放映 ↓ 3. 研究所形成的不同效果 看看是否和原來的效果不同 而且是怎樣的不同法
電影剪接設計(非連續敘事) 二. 艾森斯坦的剪接理論 (蒙太奇剪接) 艾森斯坦處理影片 用一種新穎而富有革命性的手法 “把許多印象結合在一起的” 對他來說: 不論什麼情況都可以用不同鏡頭 放在剪接桌子上把它剪接出來的 艾森斯坦的剪接理論 淵源於中國「六書」的「轉注」 「犬」字和「口」字合在一起可以成為「吠」字 「刃」字加上「心」字可以成為「忍」字 「鳥」字加上「口」字可以成為「鳴」字
電影剪接設計(非連續敘事) 這種並列的方法, 不僅是把一項意義加到另一項而已 在並列之後,整個變成了一種新的概念 →都變成了動詞了 而且是具備動人動作的內涵 艾森斯坦所謂的想像性 “如果藝術的目的是感動觀眾、那麼藝術家就必須詮釋材料” 因此應用到電影的剪接工作: 事實上也是把不同的印象連接在一起 使其成為一種新的 含有動人動作的關係 應用法國電影界對於剪接工作所用的字眼 也就稱之為「蒙太奇」montage ☆例如:卓別林“摩登時代”開場的豬隻與人群溶接
課程大綱: 影視聲音概論 • 電影聲音設計的劣勢 1.對電影聲音的研究 A.過去都是從電影故事空間的觀點出發 B.大多探討對白與影像間的關係 C.較少涉及音樂與音效的分析 2.目前國內普遍 音樂與戲劇的配合程度→ 制約與簡陋 做法:多以罐頭音樂或拼貼流行音樂方式達成 雖說是受限於成本的考量 但缺乏創意概念的建立 亦是主要原因
課程大綱: 影視聲音概論 • 配樂: 指的是有旋律的背景音樂 是樂師根據劇情需要而作曲譜製 • 音效: 指的是包括一切 用以解釋敘事動作的聲音表現 例如腳步聲、關門聲、鳥叫聲 用來塑造及烘托環境
電影聲音的三個構成:音樂、音效、口語 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