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545 Views
第五章 經濟觀念的應用. 章節大綱. 簡易總體模型介紹 實例應用. 簡易總體模型介紹 > 個經供需模型. 需求曲線 價格越低,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數量越多. 供給曲線 價格越高,生產者 願意生產的數量越多. 價格. P1. ●. ●. 供給 > 需求. P2. 供給與需求會決定一個均衡的價格水準與數量或產出. ●. P4. ●. ●. 需求 > 供給. P3. 數量. Q2. Q4. Q1. Q3. 總需求 曲線 物價越低,經濟體的需求越多. 總供給曲線 物價越 高,經濟體願意產出的越多. 物價.
E N D
章節大綱 • 簡易總體模型介紹 • 實例應用
簡易總體模型介紹>個經供需模型 需求曲線 價格越低,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數量越多 供給曲線 價格越高,生產者 願意生產的數量越多 價格 P1 ● ● 供給>需求 P2 供給與需求會決定一個均衡的價格水準與數量或產出 ● P4 ● ● 需求>供給 P3 數量 Q2 Q4 Q1 Q3
總需求曲線 物價越低,經濟體的需求越多 總供給曲線 物價越高,經濟體願意產出的越多 物價 供給與需求會決定一個均衡的價格水準與數量或產出 產出水準(GNP) 簡易總體模型介紹>總經供需模型
簡易總體模型應用 >科技進步 • 科技進步、生產力的上升,對經濟的影響 生產者在同一個物價水準將有能力生產更多的財貨,因此供給曲線右移,造成產出(GNP)增加,物價水準下跌 物價 科技進步 生產力上升 供給增加 ● ● ● 供過於求 價格下跌 直到均衡 供給>需求 產出水準
簡易總體模型應用 >石油高漲 • 石油價格高漲對經濟的影響 生產者在同一個生產水準下,成本都將提高。因此供給曲線左移,造成均衡物價上漲,產出水準(GNP)下跌 石油高漲 成本提高 生產量減少 物價 供不應求 價格上漲 直到均衡 ● ● ● 供給減少 供給<需求 產出水準
簡易總體模型應用 >政府政策(一) •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若有其他因素不利產出與物價水準,政府可採行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以回復均衡水準,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影響的是需求曲線 物價 放鬆銀根、增加政府支出、減稅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供不應求 價格上漲 直到均衡 需求增加 ● ● ● 供給<需求 產出水準
簡易總體模型應用 >政府政策(二) •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若有其他因素不利產出與物價水準,政府可採行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以回復均衡水準,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影響的是需求曲線 緊縮銀根、減少政府支出、徵稅使需求曲線向左移動 物價 需求減少 ● ● ● 供過於求 價格下跌 直到均衡 供給>需求 產出水準
新經濟的思考 >介紹 • 何謂新經濟 • 時間:1995-2000 • 論點:即使失業率及物價指數維持不變,經濟依舊有可能繼續成長 • 史蒂芬. 韋伯(南加大柏克萊分校)提出主要因素: • 生產全球化、金融市場的變化、雇用型態的改變、政府政策、開發中國家市場的擴大、資訊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提升! • 運用經濟模型對新經濟的思考 1.科技進步,造成生產力大幅提升。影響總供給線或總需求線? 2.移動的方向為何? 3.對物價與GNP的影響為何? 4.對利率與失業率的影響為何?
新經濟的思考 >原因探討 1.科技進步,使生產力大幅提升, 影響總供給線,同一價格水準下, GNP可產出更多,使總供給線右移 3.GNP增加使失業率下降; 物價下跌使央行放鬆銀根, 貨幣 供給線右移,故利率下跌 2.總供給線右移使物價下跌,GNP↑ 物價、利率、失業率同創三低,GNP卻不斷成長,此現象稱「新經濟」 物價下跌 放鬆銀根 物價 利率 ● ● ● 總供給增加 需求<供給 ● ● ● 供給>需求 貨幣數量 GNP
亞洲金融風暴 >緣起 • 緣起: • 1983香港回歸中國的宣告,泰國極欲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 泰國政府為吸引外資,泰銖長期緊盯美元,造成泰銖高估 • 國際炒家索羅斯看準此一情勢,衡量泰國外匯存底有限,遂展開毀滅性的攻擊
亞洲金融風暴 >事件經過思考 • 亞洲金融風暴(1997) • 泰國政府為吸引外資,泰銖長期緊盯美元,造成泰銖高估。 • 投機客大力放空泰銖,泰國政府為維持固定匯率,在外匯市場大量買進(收回)泰銖。此舉造成泰國金融市場貨幣供給額如何變動?利率如何變化?對股市、債市有何影響? • 上述的結果使總供給線或總需求線如何變動? • 對物價與GNP的影響為何? • 對利率與失業率的影響為何?
亞洲金融風暴 >原因探討 貨幣供給額減少,金融市場急挫,使總需求減少,造成物價及GNP↓。 1.物價雖下跌有助放鬆銀根,但因貨幣供給減少太快,故利率難以下跌 2.GNP↓,失業率↑ 泰國政府為維持固定利率,在外匯市場大量買回泰銖,造成泰銖貨幣供給額大幅↓,泰國利率急速跳升,股債市狂瀉 泰銖利率 泰國物價 總需求減少 ● ● ● 大量買回泰銖 貨幣供給減少 供給>需求 ● ● ● 需求>供給 泰國GNP 泰銖貨幣數量
亞洲金融風暴 >結果 • 這些結果造成投資人信心潰散,外資加速逃逸,泰銖形成更大貶值壓力,泰國政府力守匯率的結果,就是形成惡性循環,直到外匯存底耗盡。 • 1997泰國政府放棄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 • 此種情形接著擴散到鄰近東南亞國家,甚至香港、韓國、日本皆受影響,形成亞洲金融風暴。
日本泡沫經濟 >說明 •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 • 根據不同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 • 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 緣起&思考: • 1980年代日本大量出超,造成經常帳大幅盈餘→對匯率的影響? • 熱錢也因此大幅流入日本→對利率的影響? • 利率與貨幣供給變化造成股市與房地產價格狂飆→對GNP的影響? • 不動產與金融性資產大幅狂飆(超過基本面支撐),使金融體系信用擴張程度(不動產抵押融資、股票質借)大幅攀升,若趨勢反轉→對GNP的影響?
日本泡沫經濟 >原因探討 2.熱錢也因此大幅流入日本,使日本 國內貨幣供給線右移,故利率下降 1.1980年代日本大幅出超,經常帳大幅盈 餘,外匯供給線右移,匯率↓,日幣升值 匯率(台幣/美元) 台幣利率 ● ● ● ● ● ● 外匯(美元) 貨幣數量 3.利率下降與貨幣供給增加造成股市與房地產價格狂飆。 貨幣供給增加造成總需求線向右移動,故物價與GNP皆增加 4.不動產與金融性資產大幅狂飆(超過基本面的支 撐),使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程度(不動產抵押融 資、股票質借)大幅攀升。 一但趨勢反轉,泡沫經濟破滅,金融體系不良資 產急速攀升,造成銀根緊縮,使總需求線向左移 動,物價與GNP又同時下跌;物價下跌造成利率 下降,而失業率則因GNP減少而增加 物價 ● ● ● GNP
日本泡沫經濟 >結果 • 金融機構放款能力一日未提高,或不良債權價格一日未回升,此現象將繼續困擾日本。 • 事實證明日本受泡沫經濟崩潰影響約14年之久,利率水準幾近於零,直到最近方有轉強的跡象。
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的雙重難題? • 升息與降息的抉擇 • 抑制通膨,央行要持續升息 • 經濟衰退,央行需放鬆銀根(降息) • 2006.3Q美國經濟情況 • 通膨壓力日增,但經濟成長也已趨緩 • 那Fed應升息還是降息?
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的雙重難題? • 看看經濟學人怎麼說 • 經濟成長趨緩的原因 • 企業投資與出口衰退,乃因第一季基期較高 • 不動產市場價格持續疲弱,但除非是全面崩潰,不然尚不足以使美國經濟衰退 • 經濟成長頂多停滯,但未到衰退的地步 • 通貨膨脹的威脅 • 種種跡象顯示通膨壓力攀升 • 現階段通膨的風險遠高於經濟衰退的風險 • 結論 • Fed應持續升息
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的雙重難題? • 未來通膨的壓力很高嗎? • 根據研究,1980~2006年資料顯示美國的貨幣政策與富盈長期WPI指標較為相關(相關係數為0.85) • 根據長期WPI指標顯示2006通膨壓力可能沒有想像中嚴重 • 根據配置的模型顯示,明年(2007)第一季Fed才會再次升息 • 市場上關於Fed升息循環停止的說法,與模型之預測結論相同
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的雙重難題? • 如果Fed停止升息… • 至2007年以前,可加碼債券市場 • 股市雖有反彈,但經濟成長趨緩,故預計反彈的幅度也會有限
商品行情的啟示 >CRB指數 • CRB指數,又稱CRB期貨價格指數,全名為「商品研究局期貨價格指數」(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Futures Price Index),1956年由美國商品研究局編製,並從1986年開始在紐約期貨交易所開始交易。 • CRB期貨價格指數由21種不同商品組成,分別是小麥、燕麥、玉米、黃豆、黃豆油、黃豆粉、輕原油、熱燃油、黃金、白金、白銀、銅、糖、可可豆、咖啡豆、棉花、凍橙汁、活牛、活豬、豬腩及木材。這21種商品所占的加權比例全部相同,都是4.7%。 • 上述21種商品中主要為穀物、金屬和能源,因此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穀物市場、石油與黃金的價格波動,都會大幅影響CRB指數的走向。
原物料行情結束了嗎? CRB指數走勢-2006.5開始下滑,高低點相差約20%…
OECD領先指標與CRB各期相關係數 皆呈現高度正相關!!
OECD 領先指標-原物料行情先行指標 相關係數達0.88 (1984.1~2006.5)
OECD 7月新聞稿 世界各國景氣趨緩!!
IMF 也提出警告… • IMF 於2006.9.12發布警告指出,全球經濟走勢有下滑風險。 • 金融市場由此預期景氣循環將邁入谷底。 • 商品行情因此大幅滑落!
如果美國景氣趨緩… 2001~2005史坦普500各類股與美國領先指標之相關係數
如果商品行情下跌… • 不利於 • 中東、俄羅斯、巴西、智利、南非、墨西哥、澳洲、挪威等商品出口大國 • 有利於 • 原料進口國 • 日本、韓國、泰國、台灣、新加坡等原料進口國 • 產業 • 航運、公用事業、食品、飲料業等原料進口行業 • 美金 • 美金走勢通常與商品行情成反向變動
CRB指數與歐元/美元匯率(1982~2006) 相關係數為-0.61
CRB指數與歐元/美元匯率(2000~2006) 相關係數為-0.8
商品行情結束了嗎? • 美國經濟走緩,與Fed連續升息導致房地產市場緊縮有關。 • 此項因素並非系統性因素,難以擴散到其他經濟體。 • 中國大陸與印度等亞洲國家成長仍強勁 • 其他新興市場崛起,美國地位逐漸降低 • 當1/3以上的人口需要原物料時,原物料行情基本上需求仍是相當強勁。適度的回跌反而有助於全球經濟發展。 • 金融市場的炒作才是影響商品行情大幅波動的主因
各經濟體景氣循環位置 全球股票市場線間段景氣循環落點示意圖 走向谷底 逐漸回升 ● 美國 印度 ● 歐洲 ● ● 俄羅斯 ● 巴西/墨西哥 穩定成長 觸頂回落 日本 ● 原物料下跌,有助於全球經濟成長之良性循環 中國 ● 台灣 ● 資料來源:普羅投顧
商品行情的啟示之結論 • OECD之領先指標為判斷原物料(商品)行情的重要先行指標。 • 美國景氣趨緩,最佳防禦性股票為公用事業與醫療保健類股。 • 原物料價格下跌 • 不利於中東、俄羅斯、巴西、智利、南非、墨西哥、澳洲、挪威等商品出口大國 • 有利於原料進口國、進口產業(航運、公用事業、食品、飲料業等)、美金 • 原物料行情在需求仍強的情況下,不易出現崩跌狀況;但是金融市場的炒作則是最大的價格變數。 • 原物料適度的下跌,有助於全球景氣之良性循環。
1990年,東西德統一… • 西德在統一時對東德的重大經濟承諾 • 東西德貨幣1:1兌換 • 工資均等化 • 承受東德的社會福利制度 對經濟有何影響?
東西德貨幣1:1兌換 • 東德經濟實力遠低於西德,1:1兌換造成貨幣供給相較於產出而言,呈現大幅增加。 • 貨幣供給大幅增加,造成利率下跌,物價快速上漲。 • 為抑制不斷上漲的物價,德國央行只好不斷的提高利率。 • 利率提高,總需求減少,造成產出減少,失業率上升。而物價也因緊縮而得到控制。 • 利率高升造成德國馬克走強,出口再受打擊。 結果:失業率上升,經濟衰退,出口萎縮,利率高 升,物價蠢蠢欲動!
工資均等化 • 東德工資遠低於西德,工資均等化造成東德廠商成本大增,總供給線向上移動。 • 總供給線向上移動,造成產出減少,失業率增加,物價則上漲。 結果:失業率上升,經濟衰退, 物價則有上升壓力!
承受東德的社會福利制度 • 東德社會福利優於西德,承受東德的社會福利制度後,造成德國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 • 財政赤字造成利率更進一步上揚,而政府財政政策的空間大受限制。 • 在貨幣政策失控,財政政策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德國政府可說是幾乎完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運用。 結果:德國政府束手無策!
政策錯誤的代價 • 統一前 • 西德經濟競爭力曾排名世界第二 • 平均國民所得38,000美元 • 統一後 • 德國的全球排名降至第十五 • 平均國民所得降至22,000美元,減少了40%。 • 為重建東德,德國在過去十四年間,每年投入GNP的4%,但不僅東德沒起色,還連累整個德國經濟衰落。 • 整個九十年代,德國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1.8%,低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2.2%的成長率(美國是3.2%) • 德國的失業率一直高踞10%(比英美高一倍)。 • 德國經濟因為統一而沒落了。原本憂慮德國統一會出現巨大德國的周邊國家,現在反而換成譏笑德國的不幸了。
政策錯誤的代價 註:無1991實質GDP成長率資料 資料來源:TEJ及自行整理
實例應用快速充電-1 • 新經濟 • 科技進步,造成生產力大幅增加→物價下跌,GNP增加→失業率下降→物價下跌使央行放鬆銀根→利率下跌。 • 物價、利率、失業率同創三低,GNP卻不斷成長,此種現象號稱「新經濟」。 • 亞洲金融風暴 • 泰銖長期緊盯美元,造成泰銖高估→投機客大力放空泰銖→泰國政府為維持固定匯率,在外匯市場大量買進(收回)泰銖→泰國金融市場貨幣供給額大幅減少→利率急速跳升→股市、債市狂瀉→總需求減少→物價與GNP均下跌→失業率增加→投資人信心潰散,外資加速逃逸→泰銖形成更大貶值壓力→泰國政府力守匯率→形成惡性循環,直到外匯存底耗盡。 • 此種情形接著擴散到鄰近東南亞國家,甚至香港、韓國、日本、台灣皆受影響,形成亞洲金融風暴。
實例應用快速充電-2 • 日本泡沫經濟 • 1980年代日本大量出超,造成經常帳大幅盈餘→日幣升值熱錢大幅流入日本→日本國內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下降→造成股市與房地產價格狂飆→總需求增加→物價與GNP皆增加→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程度大幅攀升→趨勢反轉,泡沫經濟破滅→金融體系不良資產急速攀升,造成銀根緊縮→總需求大幅衰退→物價與GNP又不斷下跌→利率下降,失業率增加。 • 金融機構放款能力一日未提高,或是不良債權之價格一日未回升,此現象將繼續困擾日本。事實證明日本受泡沫經濟崩潰影響約14年之久,利率水準幾近於零,直到最近方有轉強的跡象。
實例應用快速充電-3 • 美國貨幣政策的難題 • 抑制通膨,央行要持續升息,經濟衰退,央行需放鬆銀根(降息)。 • 2006.3Q美國經濟情況,通膨壓力日增,但經濟成長也已趨緩。 • 經濟成長趨緩的原因,乃因2006第一季計算基期較高。經濟成長頂多停滯,未到衰退的地步。 • 通貨膨脹的威脅,種種跡象顯示通膨壓力攀升,現階段通膨的風險遠高於經濟衰退的風險。 • 結論為Fed 應持續升息
實例應用快速充電-4 • 商品行情的啟示 • OECD之領先指標為判斷原物料(商品)行情的重要先行指標 • 美國景氣趨緩,最佳防禦性股票為公用事業與醫療保健類股 • 原物料價格下跌不利於商品出口大國,有利於原料進口國、進口產業、美金 • 原物料行情在需求仍強的情況下,不易出現崩跌狀況;但是金融市場的炒作則是最大的價格變數。 • 原物料適度的下跌,有助於全球景氣之良性循環
實例應用快速充電-5 • 東西德統一對德國經濟的影響 • 西德在統一時對東德的重大經濟承諾 • (1)東西德貨幣1:1兌換(影響貨幣政策) • 東德經濟未若西德,貨幣兌換後,貨幣供給相較於產出為大幅增加→利率下跌→物價快速上漲→德國央行不斷地提高利率→總需求減少→產出減少→失業率上升。利率高升→德國馬克走強→打擊出口。 • (2)工資均等化(影響貨幣政策) • 東德廠商成本大增→總供給線向上移→產出減少,失業率↑、物價↑ • (3)承受東德的社會福利制度(影響財政政策) • 德國政府財政負擔增加→財政赤字造成利率再上揚,而政府財政政策的空間大受限制。 • 結果:德國經濟因統一而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