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69 Views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杭州市委党校 工商管理教研部 周顺卿 副教授.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 一、十七大报告提出新阶段经济改革发展新方略的经济背景. 1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
E N D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杭州市委党校 工商管理教研部 周顺卿 副教授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十七大报告提出新阶段经济改革发展新方略的经济背景一、十七大报告提出新阶段经济改革发展新方略的经济背景 1、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2、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分析2、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分析 第一,经济增长“大而不强,快而不富”。 第二,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四不”问题,即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和不公平。 第三,关键领域的改革不足,难以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财税体制改革不到位、科学的经济社会考评体系未能建立。) 第四,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经济运行调而难控。
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 •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000年中国的人均GDP是7585元人民币,以当年1:8.27的汇率计算,约合950美元。以此为基数,2020年翻两番后,中国的人均GDP约合3800元,换算成当前汇率,将超过4400美元。 这可能是保守的计算。因为2000年到 2006年,我们的年均大大超过7.2%;而这之后, 7.2%仍然可能会被大大超越”。 所以,2020年的中国人均GDP,有可能在4400美元~5500美元,而2005年北京的人均GDP是5457美元。 也就是说,2020年的中国,仅就经济而言,将可能相当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基础上的2005年的北京。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方略、新精神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方略、新精神 • 新方略有八条,精神重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 未来经济建设的首要要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并具体明确了政府、社会、企业在自主科技创新中 的地位、作用和改革发展要求。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 变革性的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字 之差,含义深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具体明确了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三个转变”。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加“建设生态文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素之一,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提到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位置(生存发展、高品质发展、可持续发展),并要求运用所有的手段方法(法律、政策、体制、机制、工作责任制),对所有的社会单元(单位、家庭)实现激励约束。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在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政策思路上,进一步明确了二各方面的创新转变:一是开放的规模向质量的转变;二是由让利性开放向互利性开放转变;促进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竞争优势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2、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重点明确了新时期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二大主要方面,一是三个“毫不动摇”;一是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在财税体制改革中,突出强调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对政府财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解决当前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意义重大。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由注重实体经济发展,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
3、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抛砖引玉,深化学习!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