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305 Views
主编:. 2010 年第 3 期(总第 100 期). 临海文化出版社. 临海老街介绍 2010 年第 3 期. 1. LAO JIE WEN HUA. 主 编 项贝贝 副主编 金思慧 美术主管 项贝贝 出版日期 2010 年 3 月. 邮发代号 3 — 806. 国内统一刊号 CN33-6228.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607-5161. 主办单位 临海老街文化. 定 价 6 元 / 本. 老街随想.
E N D
主编: 2010年第3期(总第100期) 临海文化出版社 临海老街介绍 2010年第3期 1 LAO JIE WEN HUA
主 编 项贝贝 副主编 金思慧 美术主管 项贝贝 出版日期 2010年3月 邮发代号3—806 国内统一刊号 CN33-6228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607-5161 主办单位 临海老街文化 定 价6元/本 老街随想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临海紫阳街,从北到南,全长1080米,街上古迹,信步可数,街两侧均为二至三层木结构建筑特色,整条街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深深吸引着我们。 一条长街,一坐院落,或是一堵低墙,只要是从岁月中走过,都会有其自身的故事,临海紫阳街像一条古香古色的彩带,漫漫千余米,贯串着古城南北;又像一部丰富翔实的史书,记录着古城千百年的沧桑……踱步于紫阳街中,在记忆长廊里,她曾是台州府城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在岁月中曾经因为陈旧而逐渐冷清。而今,经过翻修之后,她告别了城市现代化对古街区的疏远,再次成为一条繁华的道路,浑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其得以在现代物质世界中风采再现,独具魅力。 紫阳街,你这嵌在临海主城区额上的珠贝,我在碧波中捧起了你的倩影,我在白云过隙中捕捉住你的歌声。我看见你从年迈中返黄还青后,摇着轻盈敏捷的步子,从古旧的集镇和村落里出来,从呆滞的目光和灰色的云层中出来,从弥漫着铜味的环境中出来。走向撒着落花的河流和摇着鸟语花香、人文书謦的树林,走向明丽柔和的月色和璀灿朝晖的地平线。 封面 下一页 退出
LAO JIE WEN HUA 2010年第3期(总第100期) 目 录 品味老街 封面……………………01 首卷语……………………02 目录……………………03 太阳,在紫阳街是艳的,它把绿色的柔光披在老街的身上,暖融融的,紫阳街两边有不少小巷呈鱼骨状梳开,每个小巷都有着自已的历史与典故,同样都有着不俗的名字:三大夫,瓦盏巷,三台坊,米筛巷,西厅巷、登瀛巷、樱珠巷、友兰巷……等,这些古老而精致的街巷纵横在老城之中,就如同古稀的儿子伺候着百岁的爹。 月亮在紫阳街上是亮的,它把洁白的羽纱围在长街柔细的脖上,紫阳街微眯着眼,如痴如醉地品味江南气息,品味着沿街小店的排门板露出遒劲曲张的木筋,斑驳而青苔生鲜的墙面,雕花栏杆砖缝窗棂,在品味中感受到了老街它的知足,宁静,恬淡,厚道和讷朴…… 紫阳故里…………………04 老街五坊…………………05 五凤坊……………………06 老街古井…………………07 鲁迅展馆…………………08 手工作坊…………………09 百年老店………………..10 中国人民银行……………11 老街建筑…………………12 满街文化人………………13 后记……………………14 封底……………………15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退出
LAO JIE WEN HUA 4 紫阳故里 紫阳街也是为了纪念南宗始祖张伯端,他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卒于元丰五年(1082),寿99岁,居住临海城关樱珠巷。张伯端著作《悟真篇》一书中,倡导以道教内丹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与魏伯阳《参同契》并居道家正宗。特别是他晚年,以非凡的毅力,为探索延年益寿秘密,历尽艰辛,倾其毕生精力,为人类健康与生存作出贡献。 老街上遗留着(紫阳真人的)石碑、紫阳桥和紫阳坊。有紫阳故里和紫阳宫遗址,让我们不断的念想着引以为豪的临海人 任继愈先生题写的“紫阳故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LAO JIAN WEN HUA 5 在紫阳街,使人难以忘怀的就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坊”,称“防火墙”,有《悟真坊》、《奉仙坊》、《迎僵坊》、《清河坊》、《永靖坊》5座坊。建造“坊”,前人用心良苦,设计出别具一格建筑特色,既是人行道,通马车,又是防火墙,还代替地名的多重作用,当今已成为街区的一道风景线。 相传“奉仙坊”,说的是仙人在此地修心养性,这里是百姓供奉过仙人,而取名奉仙坊。“迎仙坊”则是另一种传说了,临海是块风水宝地,百姓安康,人间生活幸福美满,不少仙人下凡人间临海,为迎接“仙人”,才建了“迎仙坊”,这些都是传说。但紫阳真人创造气功理论,对于后人养生、长寿起到重大作用,这是实话。 老街五坊 清咸丰六年1856 、清光绪十七年1891 的35年中,发生两次大火灾。特别是咸丰六年这次,从十字街口至白塔桥头,沿至千佛井处,有300多间房子被烧。知府李鸣梧,研究防火措施,先后拨款建成9堵防火墙,每堵墙高三丈一尺,宽三四丈和五六丈之间,厚一尺半,拱门高一丈四尺,后又在防火墙旁边掘井蓄水以备灭火之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LAO JIE WEN HUA 6 临海自唐郑广文创导教化之风,南宋时临海素誉“小邹鲁”,也是台州政治文化中心。文风浩然,重礼义风尚,喜树立坊居多。 古街口供游人休息的游廊边,是一处有400多年历史的“五凤坊”遗址,台州府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吴执御、彭世焕、王如春、 章应科、徐子瑜立。既以荣耀其身,以激励后进。 五凤坊 老街笔直地躺在小城腹部,这一残存的古牌坊见证了日军1941年入侵临海先用火烧、后炸毁“五凤坊”的罪行。而今旧日之 规格已不得见,但是它能带给我们 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 此残迹,假以遐思…沉静而有大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LAO JIE WEN HUA 7 老街古井 紫阳街最具吸引力的莫过水井,有紫阳井、广文井、千佛井、三眼井、大龙须井、陈院井、洪家井等,大大小小的水井不下百余口,真可谓是天下第一号“井之街”啊!在中国,一条街道有百余口井,除了紫阳街,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条。 百余口井中最精致的要数千佛井了。千佛井有两个井口,所以又称“二眼井”。井沿上留有一道很深的绳痕,那是历史老人刻下的悠悠岁月;沿壁上雕刻着几座模糊不清的凹陷下去的阴佛,与千佛塔凸出的阳佛形成鲜明的对比;四周的护栏上刻有众多精美的物像,有青蛙、狮子、莲花等,莫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临海古城的古井,井上多加盖,井边有栏,显现了自古以来临海百姓的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在民间,凿井除了应付日常所需的用水外,另一目的是防火。这与紫阳街历史上的九座隔火墙一样,体现了临海古城居民具有较强的防火意识 每次踏上这青石板路听着鞋底叩击的声音,清脆中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小心翼翼的怕是惊恐谁的梦,依稀可见童年的的光影,心灵回归家园的感觉,享受亦珍惜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LAO JIAN WEN HUA 8 鲁迅展馆 徜徉在老街,发现有些店铺是新开的,看上去不是很大,走进去以后却觉得也有特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名句书法手迹,出现在临海市区紫阳街上,这就是临海首家鲁迅展馆。。 这家新开张的鲁迅展馆门面虽小,但馆藏展览的鲁迅书籍、鲁迅研究资料和纪念鲁迅的纪念品等有1000余种。架上放置多种版本的鲁迅书籍,展柜陈列着鲁迅的图片资料、名家手稿和纪念品等,墙上悬着书画家题词和馆主的美术作品,馆内还播放着纪念鲁迅先生的音像制品。 据了解,馆主王安通是临海中学老师,10余年来一直热衷于收藏、研究鲁迅先生的相关史料。他本人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许多鲁迅造像及相关美术作品,还篆刻了鲁迅印章130方,撰写了相关散文、诗歌几十篇。还展出鲁迅儿子周海婴的亲笔贺卡与题词,绍兴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等单位的负责人的亲笔信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LAO JIAN WEN HUA 9 漫步老街,沉浸与旧时光中,你会感觉进入另一个年代,那是一个黑白的年代,沉默的年代,记忆恍惚的年代。勾留你视线的,唤起你记忆的可能那些手工作坊,在别的地方可能是招揽游客的景点,在这里却是他们几辈子经营的老店,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手工作坊 佩锁匠低头不语而头上荡着成千上万把的旧锁告诉行人这是家老店,旁边的中药铺里弥漫着膏丸散丹的沁肺芳香,而不远处花圈店的工匠们用平和的心态扎着花圈,经营着人生终点站所要用的一切所需,择日馆生意红火,无论红白喜事人们总是要来这里选吉日,在西门街的鼓楼下“大小花眼”的招牌很是显眼,老城的人在碰到人生无法解释的困或时总要来这里算下命(在临海称会算命的盲人为花眼),一句命中注定的的自我安慰,什么坎都能迈过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LAO JIAN WEN HUA 一千多年来,古城临海一直是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昔日的紫阳街商贾云集,是当时一条繁华的商业大街。漫步紫阳街,在古街屋檐墙壁上,我们看到不少古代留下的店铺,如同受和、新兴洋服、中国人民银行、东风理发店等,它们记载了逝去的岁月,留下了临海的商业文化。 10 百年老店 蔡永和秤店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其第六代传人蔡雪贞承继家传,学得一手精湛技术,所制的木杆秤很受人们欢迎 “上世纪50年代 “这条街上一共有34家老店,许多是百年老字号了。同受和茶食店、王天顺马蹄酥店等8家是饮食糕点店;方一仁、徐生源、岑震元、毛永隆、罗义记等10家是药店;还有李文宽笔庄、蔡永和秤店等10多家均是名店。”显然,老店名店多也是古街的一大特色。 古建筑、古石板路、古商店,古迹名胜,古民俗风情”的“五古”之味透过斑驳的招牌,依稀可觅当年的繁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LAO JIE WEN HUA 12 中 民 国 银 行 人 60年时光荏苒,如今,临海市区大大小小的银行网点遍布。走在紫阳古街上,偶尔抬头,刻划着“中国人民银行”字样的墙头,静静地屹立在风中,时刻提醒着过往的路人,紫阳街249号,这里曾经是解放初期台州第一家银行的旧址所在地,是当年台州地区的金融中心。 墙面还是原来的墙面,斑斑驳驳,只是里面的建筑,已经重新修建。据台州府城保护和开发管理委员会的任丕国介绍,2个月前,当他们进入这个旧址所在地时,发现房屋的柱梁都已严重霉烂,只好全部推倒重来,按照民国时期典型的二层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修旧如旧。 推开厚重的大门,一楼大厅左侧,是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的办公业务区域;右侧柜台内展出的是各时期发行的钱币收藏品;而大厅后面的庭院及附属房是管理兼休闲区域。大厅的正中间,是一个方便顾客填写票据的填票台,还安放了旧时的“叫人铃”,按一下,“叮铃铃”,就会有银行职员过来帮忙了。 大厅的办公区域,总共设置了5个窗口,涵盖了当时银行的各种业务。在二号收付款窗口,有三种人物造型,其中一个职员手中捧着一沓钞票,正递给顾客。任丕国说,银行职员手上拿的是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总计有四千八百万元,“后来国家进行了币值改革,当时的五万元面额,相当于现在的五元。因此,如果按现在的四千八百万元计算,十万元为一捆,至少要480捆,估计一个人都背不动了。” 在四号窗口的办公桌上,那台英文打字机是从旧洋行收缴过来的,一旁的油印机也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品。当然,这里的最大看点,应该是窗口内部右前方的金库,绝对的原址原物摆放,包括金库的大门、砌造金库的砖头,都是当年人民银行留下的老东西。 五号窗口的小黑板上,写的是“折实储蓄”字样,并列出了大米、油、猪肉等百姓生活必需品。任丕国解释,当时刚解放,物价很乱,金圆券不值钱,老百姓对新发行的人民币及新建的银行也不放心。为了稳定民心,银行推出“折实储蓄”业务,就是根据你入储当时主要生活资料的物价水平,以保障在你取钱时不至于贬值,“这就相当于目前银行的利率表。” 在小黑板的下方,摆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大铁柜,据说是从国民党政府银行接收过来的保险柜。此次布置展馆时,足足动用了8名大汉才勉强抬动它。如果按照一个人负荷100公斤计算,它的重量至少在800公斤左右。 走出紫阳街的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陈列馆,仿佛跨越了60多年的历史,重新回到现代 11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LAO JIAN WEN HUA 老街建筑 11 浙江第一古街的临海紫阳街,无论是它的房屋建筑,还是街道石板,都显示出古色古香、明丽的景色,一座座木结构、砖头墙,顶上铺木椽盖泥瓦片的江南古代建筑与街面石板路的泥土 芬芳,一起发出清香,如一首诗,一幅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如来自上海一位客人说,我到过不少古街,临海这条古街无论从古,从内涵,从长度,都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现在的紫阳街,她正显示着无限魅力整条街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灰雕灰线精美而吉祥;五堵跨街而建的防火墙别具特色,再现了府城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繁华的商业盛况。 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千米古道,两排原木搭建的古韵木房;屋角飞檐、石径幽巷,忽上忽下,忽东忽西;在微微细雨中,古城临海的紫阳老街愈加古朴浓厚! 紫阳街百年古代房屋和店面的布局有着严格规定,房子二层楼,有的房子有下檐,有的房子有栏杆,安排得非常合理,前店后坊,中间客堂,楼上卧房,成为“前店、后坊、住房”三位一体典型住宅区,使人们广开眼界,增加见识。古代建筑,百姓从“福”、“运”、“平安”方面考虑尽多,房柱雕梁画栋,“狮子”、“鹿”等和“花鸟”“龙凤”,紫阳街柱头、门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就是有“木雕、灰雕、石雕”三雕结合,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LAO JIE WEN HUA 13 满街文化人 在文庆街131号,有一家专门为人装裱书画的店,面积虽然小并且不起眼,但却有一个儒雅的名字:墨香居。如果你路过这里,并且仔细观察,每次都会发现,有一个中年人端坐在桌前,认真而投入地在那里练书法。窗外的喧嚣似乎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他已经沉浸在书法的忘我境界之中,与手中的毛笔一同前行,寻访名家,与他们作着超越时空的深刻交流…… 路上偶遇一年轻人在摆弄陶艺,很是不错的水平,上前聊了几句,说他是业余爱好,.....不由想到那句称赞临海的一句话''千年临海府,满街文化人''! 留守古街的高寿老人相聚一起,在茶余饭后重复着昨日的故事,闪烁的目光牵引出一缕美好的回忆和怀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15 许多东西,当你远离它,隔着时空距离时,才意识到它已镌刻在心灵的印石上,难以消磨,比如特定的一座桥、一堵墙、一棵树、一畦菜地、一条古街 紫阳街,是古城临海一条斑斑驳驳、逶迤曲折、细如飘带的时光河道,它穿越千百年沧海桑田,沉积江南古城多情、典雅的梦呓。 古街悠长悠长,如一弯袅绕缠绵的炊烟,一笔飘逸秀丽的行草,洇开人们温情而感伤的记忆。 时光淘走了昔日的风光和浮华,古街已是一帧老照片隐隐泛着黄晕。然而,当你细细端详,不难发现,古街犹如一根千年老藤,不经意地在其枝丫的某一处爆出一粒芽苞,绽放出一丝温暖的春意。 后 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退出
封面设计 项贝贝 美术编辑 金思慧 摄 影 项贝贝 2010年第3期(总第100期) 统一刊号 CN33-6228 邮发代号 3-806 订 购 全国各地邮局 邮 箱 lhwh@163.com 网 址 http://www.linhaiwh.com 定价: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