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65 Views
志願服務的內涵. 元智大學・ 99 年桃園縣社區暨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督導 裴晉國 助理教授. 綱 要. 志願服務的基本定義 志願服務的特質 志願服務者的動機理論 志願服務的團體類型 志願服務之積極功能 志工 VS 專職人員 志工的成長與疏離 社會福利服務發展 結語. 一、志願服務的基本定義. 1. 志願服務的文義 (1) 志 ( 依《教育部重修國語辭典網路版》,以下同 ) 【名詞】 意向﹑抱負﹑決心。如:「意 志 」﹑「 志 同道合」。《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 志 。」
E N D
志願服務的內涵 元智大學・99年桃園縣社區暨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督導 裴晉國 助理教授
綱 要 志願服務的基本定義 志願服務的特質 志願服務者的動機理論 志願服務的團體類型 志願服務之積極功能 志工VS專職人員 志工的成長與疏離 社會福利服務發展 結語
一、志願服務的基本定義 1. 志願服務的文義 (1) 志(依《教育部重修國語辭典網路版》,以下同) 【名詞】 • 意向﹑抱負﹑決心。如:「意志」﹑「志同道合」。《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 • 記錄事物的書。如:「府志」﹑「三國志」。《周禮˙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國之志。」 • 姓。如元代有志能。
(2) 願 【名詞】 • 希望﹑期望。如:「心願」﹑「志願」﹑「許願」﹑「如願以償」。《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動詞】 • 希望﹑期待。如:「但願」﹑「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楚辭˙屈原˙九章˙惜誦》:「固煩言不可結詒兮,願陳志而無路。」 • 甘心﹑樂意。如:「願意」、「心甘情願」。孟子˙公孫丑上:「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 欽羨﹑傾慕。《荀子˙榮辱》:「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韓非子˙忠孝》:「為人臣常譽先王之德厚而願之,是誹謗其君者也。」
(3) 志願 【名詞】 • 心中的希望。《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濁酒一盃,彈琴一曲,志願畢矣。」《金史˙卷一二六˙文藝傳下˙王若虛傳》:「汨沒塵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誠得終老此山,志願畢矣。」 • 自願,出於自己的意願。如:「志願兵」。
自願 自己願意。《薛仁貴征遼事略》:「若抑勒著教往,難建功,可要自願而去者。」或作「自愿」。 • 「志願」VS「自願」 • 志願具積極性,除了甘心、樂意外,更帶有希望與抱負。 • 志願是不講究物質報償的,自願與有無物質報償無關。
(4) 服 【動詞】 • 穿著、穿戴。《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上》:「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 • 吃、進食。《禮記˙曲禮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 • 欽佩、順從。如:「佩服」、「心服口服」。《論語˙為政》:「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 使折服、使降服。如:「以德服人」。
擔任﹑從事﹑承擔。如:「服役」。《論語˙為政》:「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擔任﹑從事﹑承擔。如:「服役」。《論語˙為政》:「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 習慣﹑適應。如:「水土不服」。 • 姓。如漢代有服徹。
(5) 務 【動詞】 • 致力從事。如:「世代務農」。《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女曹不務奉大將軍餘業,今大夫給事中,他人壹間,女能復自救邪?」 • 追求﹑謀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是故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唐韓愈〈進學解〉:「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名詞】 • 事情或工作。如:「家務」﹑「公務」﹑「事務」﹑「任務」。《韓非子˙詭使》:「倉廩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 • 古代掌管稅收的單位。如宋代有市易務﹑榷貨務。《新五代史˙卷六十六˙十國世家˙楚世家》:「乃自京師至襄﹑唐﹑郢﹑復等州置邸務以賣茶,其利十倍。」
(6)服務 • 履行職務。如:「責任在身,自當服務。」 • 任職。如:「他服務於政府機關。」 • 替社會、別人做事。如:「人生當以服務為目的。」
(7) volunteer • noun • a person who freely offers to take part in an enterprise or undertake a task. • a person who works for an organization without being paid. • verb • [no object] freely offer to do something • [no object] work for an organization without being paid
2. 志願服務具備三大要素: • 自由選擇(the element of free choice) • 無報酬(the lack of payment) • 時間的付出(the gift of time)
3. 志願服務的涵義 • 一群人追求公共利益,本著自我意願與自由選擇而結合,稱為志願團體,參與這種團體工作者稱為志願服務人員。 • 一群人本著服務的熱忱及個人的自願,不取報酬的付出時間、財物、勞力和知能,協助別人解決困難。 • 志願服務指的是那些沒有報酬、自由奉獻志願服務組織的人們,從事各種類型的社會福利。 • 經由民主的理念,有計劃目標,共同合作,整合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以期達到助人自助的終極目的。
4. 我國《志願服務法》的定義 • 志願服務: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 • 志願服務者(簡稱志工):對社會提出志願服務者。 • 志願服務運用單位:運用志工之機關、機構、學校、法人或經政府立案團體。
二、志願服務的特質 • 服務主體不以組織為限,個人亦可構成服務主體 • 具有追求成長、學習機會、經驗累積及增進社會祥合之目的 • 參與志願服務為自由選擇、不計報酬之非功利與經濟利益性質 • 志願服務含有濃厚的社會公益色彩 • 志願服務團體中仍然具備忠誠及效命
三、志願服務者的動機理論 • 交換互惠──付出代價,獲取回報 • 利他主義──助人行善 • 自我導向──憑個人的感覺、價值觀決定參與 • 他人導向──參與動機來自人際壓力或所屬團體成員的壓力 • 情境導向──以社會情境、環境、參與配合之可及性
台灣地區志願服務參與動機 • 自我取向--個人成長、獲得社會經歷、充實生活、成就感、積陰德 • 人際取向--接觸人群、結交朋友 • 情境取向--回饋社會、服務他人、社會責任感
四、志願服務的團體類型 • 依服務角度區分──直接服務與間接服務 • 依服務團體的性質區分──宗教團體、學校內服務性社團、機構內志工團體、民間公益團體、社區服務團體 • 依服務類別加以區分──社會服務、社區發展、社區聯防、勞工福利、衛生保健、教育輔導、文化建設、交通安全、環境保護、生態保育、消防救難、農漁業指導、更生保護、監所教化等。
五、志願服務之積極功能 一、輔助性功能:彌補業務不足 二、補充性功能:提昇工作品質 三、實用性功能:擴大服務範疇 四、效益性功能:均衡社會所需 五、學術性功能:融匯科際整合
六、志工VS專職人員 • 正面:志工帶來新的能量、觀念、財富與資源;成為中介組織 • 負面:志工形成專職人員壓力;志工某些抱怨、洩密行為造成困擾 • 如何協調?配合? • 志願服務倫理的重要
七、志工的成長與疏離 • 服務動機的滿足 • 工作內容的滿足 • 志工組織的運作 • 志工自我成長 • 服務機構(運用單位)的認同 • 工作負荷及工作回饋
八、社會福利服務發展 • 社會的四大部門: • 政府──公部門法定福利 • 營利部門──市場服務 • 非營利部門──志願服務 • 非正式部門──家庭、社區服務 • 福利社會─福利國家─福利多元主義-福利社區主義 • 志願服務組織與政府的關係──整合VS分離,自主VS依賴,競爭VS合作,衝突VS夥伴,
九、結語--未來的發展 • 落實地方志願服務工作 • 推動志願服務資訊網路 • 建立完善的教育訓練課程 • 加強志願服務宣導工作 • 志願工作的發展與老人人力資源再利用 • 弱勢團體的相互協助 • 民主、自發、自願、利他、持續付出、互惠、計畫、整合性的發展
雙手自然組合,襯托出一顆關懷的心,象徵從事志願服務者,秉持內心助人意願為動力,可化為服務利他的行為。人只要願盡一己之力,就能造眾人之福,彼此串連起來,蔚為風氣,就可產生「助人最樂、服務最榮」的人生觀,也可引導我們的社會漸臻溫馨祥和之境。雙手自然組合,襯托出一顆關懷的心,象徵從事志願服務者,秉持內心助人意願為動力,可化為服務利他的行為。人只要願盡一己之力,就能造眾人之福,彼此串連起來,蔚為風氣,就可產生「助人最樂、服務最榮」的人生觀,也可引導我們的社會漸臻溫馨祥和之境。
謝謝! • Thanks! • Danke! • ありがとう ございます! • Merci! • Gracias! • Grazie! • Всем спасиб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