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第二节 血液学及血液化学检查

第二节 血液学及血液化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 兽医学上的血常规一般是指: 1 、红细胞计数 2 、白细胞计数 3 、白细胞分类计数 4 、血红蛋白测定 5 、血沉测定.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某些生理因素,如采食、运动和兴奋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甚至一日之间,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比例等参数均有一定的波动。服用某些药物可能明显干扰实验,得出假象结果。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试验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关尽可能在一定时间在避免干扰因素条件下进行,以便于比较和动态分析。.

qui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节 血液学及血液化学检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血液学及血液化学检查

  2. 血常规检查 • 兽医学上的血常规一般是指: • 1、红细胞计数 • 2、白细胞计数 • 3、白细胞分类计数 • 4、血红蛋白测定 • 5、血沉测定

  3.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4. 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 某些生理因素,如采食、运动和兴奋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甚至一日之间,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比例等参数均有一定的波动。服用某些药物可能明显干扰实验,得出假象结果。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试验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关尽可能在一定时间在避免干扰因素条件下进行,以便于比较和动态分析。

  5. 采血时的注意事项 • 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采血后应先拔掉针头,然后将血液徐徐注入标本容器。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标本不仅红细胞数,红细胞比积降低,血清化学组成也会产生变化,影响钾、镁、转氨酶等多项指标的测定。有些试验需用具有严密塞紧的,洁净的橡胶或塑料塞子的玻璃或塑料管作采血及储存器。

  6. 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非常重要,不适当保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文献报导,即便将血浆放在4℃冰箱内保存,24小时后的因子活性也仅为采血后即刻实验结果的5%(减少95%),而供血液分析仪进行细胞计数的血液只能在室温下保存,低温保存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因此,应根据实验项止确定最佳的保存条件。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非常重要,不适当保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文献报导,即便将血浆放在4℃冰箱内保存,24小时后的因子活性也仅为采血后即刻实验结果的5%(减少95%),而供血液分析仪进行细胞计数的血液只能在室温下保存,低温保存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因此,应根据实验项止确定最佳的保存条件。

  7. 三、抗凝剂 • 抗凝剂种类很多,性质各异,必须根据检验止的适当选择,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现将实验常用抗凝剂及其使用方法简述如下: • 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EDTA有二钠、二钾和三钾盐。均可与钙离子结全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 EDTA盐经1000C烘干,抗凝作用不变,通常配成15g/L水溶液,每瓶0.4ml,干燥后可抗凝5ml血液。EDTA盐对红、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公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standard of hematology ,ICSH)1993年文件建议,血细胞计数用EDTA二钾作抗凝剂,用量为1.5-2.2MG (4.45±0.85μmol)/ml血液。EDTA-NA与EDTA-K2对血细胞计数影响均较小,但二钠溶解度明显低于二钾,有时影响抗凝效果,其他抗凝剂不适合于血细胞计数。 

  8. 2.枸椽酸钠(trisodium citrate)枸椽酸盐可与血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 枸椽酸钠有等多种晶体。通常配成32g/l水溶液,与血液按1:9比例使用。枸椽钠对凝血V因子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其活性减低缓,故常用于凝血象的检查,也用于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因毒性小,是输积压保养中的成分之一。

  9. 由于枸椽酸钠溶液是按体积比例加入血液内达到抗凝目的的,而抗凝剂主要是作用于血浆成分,通常所谓的1:9比例抗凝的概念是按1份体积的抗凝剂作用9份红细胞比积正常血液内的血浆成分而言。所以如果对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患畜的血液仍按1:9的比例加入抗凝剂时,就会发生抗凝剂不足或相对过多,这将明显地影响凝象检查结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有文献报道应根据抗凝剂用量(ml)=0.00185×血量×(100—病人红细胞比积%)这一公式,来计算抗凝剂的用量。由于枸椽酸钠溶液是按体积比例加入血液内达到抗凝目的的,而抗凝剂主要是作用于血浆成分,通常所谓的1:9比例抗凝的概念是按1份体积的抗凝剂作用9份红细胞比积正常血液内的血浆成分而言。所以如果对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患畜的血液仍按1:9的比例加入抗凝剂时,就会发生抗凝剂不足或相对过多,这将明显地影响凝象检查结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有文献报道应根据抗凝剂用量(ml)=0.00185×血量×(100—病人红细胞比积%)这一公式,来计算抗凝剂的用量。

  10. 3.肝素(heparin)肝素广泛在于肺、肝、脾等几乎所有组织和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暑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它是一种含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物质,平均分子量为15000(2000-40000)。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具有阻止凝血酶形成,对抗凝血酶和阻止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每毫升血液抗凝需要持素15±2.5IU 。尽管肝素可以保持红细胞的自然形态,但由于其常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关使用涂片在罗氏()染色时产生蓝色背景,因此肝素抗凝血不适全血液学一般检查。肝素是红细胞透渗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

  11. 溶血的原因: • (1)血从注射器推注到试管时没取下针头(2)针尖在V中探来探去(3)混匀时,用力过大(4)血肿块取血(5)病人本身有溶血性疾病(6)渗透压的改变(7)酒精未干抽血(8)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好,有漏气

  12. 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

  13. 血涂片的显微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涂片的观察也可作为判断仪器结果的简易方法。比较观察10个高倍视野血涂片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大致估计血内这些细胞的数量,借以作为仪器结果分析后质控的参考。血涂片的显微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涂片的观察也可作为判断仪器结果的简易方法。比较观察10个高倍视野血涂片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大致估计血内这些细胞的数量,借以作为仪器结果分析后质控的参考。

  14. 1.瑞特(Wright)染色法:为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及其异常变化,血涂片必须进行染色。血涂片的各种染色方法大多是罗氏染色法衍变来的。目前常用瑞特染色法。1.瑞特(Wright)染色法:为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及其异常变化,血涂片必须进行染色。血涂片的各种染色方法大多是罗氏染色法衍变来的。目前常用瑞特染色法。

  15. 2.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但本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不清晰,而胞质和中性颗粒则着色较差。为兼顾二者之长,可用复合染色法。即以稀释吉姆萨液代替缓冲液,按瑞特染色法染10min。或先用瑞特染色法染色后,再用稀释吉姆萨复染。2.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但本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不清晰,而胞质和中性颗粒则着色较差。为兼顾二者之长,可用复合染色法。即以稀释吉姆萨液代替缓冲液,按瑞特染色法染10min。或先用瑞特染色法染色后,再用稀释吉姆萨复染。

  16. 一、红细胞计数 • [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滴入血细胞计数室,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17. RBC病理变化 • (1)增多:常见者有三类:①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中有形成分也相对地有所增加,为一种暂时性假象,多见于脱水血浓缩时。可因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或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长期不能进食等原因而引起。②绝对性增多:慢性肺心病、某种肿瘤及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四联症)影响气体交换时,红细胞数明显增高。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系原央不明的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由于本病多同时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故目前认为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18. (2)减少: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周围血红细胞减少,即病理性贫血。按病因可将贫血分成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和失血三大类,其主要临床类型及形态学分类的关系将在第三节中阐述。(2)减少: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周围血红细胞减少,即病理性贫血。按病因可将贫血分成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和失血三大类,其主要临床类型及形态学分类的关系将在第三节中阐述。

  19. 二、血红蛋白测定 • 为统一Hb测定方法,1966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作为国际Hb测定标准法。1978年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和世界病理学会联合会发表的国际性文件中重申了HICN法。

  20. HB测定原理 •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高铁血红蛋白,再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积压红蛋白。HICN最大吸收波峰在540nm,最小吸收谷为504nm。特定标准条件下,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1.cm.因此根据标本的吸光度,即可救是血红蛋白浓度。

  21. [方法学评价] • HICN法具有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稳定(显色后如保存得当可六年不退色),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检测、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

  22. HB计算公式 • HICN的消光系数是44mmol-1.cm-1。可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 A/44×64458(mg)/1000×251=A×367.7=Hb(g/l) • 式中A 是在540nm处HICN吸光度,64458mg是Hb 的毫克分子量,1000是将毫克转换为克,251是实验时血液的稀释倍数。但使用367.7这处常数是有条件的,是基于在仪器,比色杯,试剂及操作均严格的要求下,才能直接使用。仪器的校正是测定的关键,决定着测定结果的准确与否。

  23. 红细胞沉降率 •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24. [原理] 血流中的红细胞,因胞膜表面的唾液所具有的负电荷等因素而互相排斥使细胞间距离为约为25nm,故彼此分散悬浮而下沉缓慢。如血浆或红细胞本身发生改变,则可使血沉发生变化。

  25. 血沉改变的临床意义 • 一、血沉加快 • 1、生理性 • 2、病理性 • 二、血沉减慢

  26. 炎症时白细胞计数与血沉结果起来分析对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更有益。白细胞的增高及其分类变化直接受细菌素、组织分解产生等影响,故变化出现早,对急性炎症的诊断、疗效观察更为重要,而血沉增快乃继发于急性反应时相产物的增多,特别是受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高等影响,相对来说,出现较晚,故对观察慢性炎症特别是判断疗效更有价值。鉴于血沉增快大多因血浆中蛋白质成分改变所引起,而这种改变一旦发生并不能迅速消除,因此复查血沉的间隔时间不宜太短,至少需一周。炎症时白细胞计数与血沉结果起来分析对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更有益。白细胞的增高及其分类变化直接受细菌素、组织分解产生等影响,故变化出现早,对急性炎症的诊断、疗效观察更为重要,而血沉增快乃继发于急性反应时相产物的增多,特别是受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高等影响,相对来说,出现较晚,故对观察慢性炎症特别是判断疗效更有价值。鉴于血沉增快大多因血浆中蛋白质成分改变所引起,而这种改变一旦发生并不能迅速消除,因此复查血沉的间隔时间不宜太短,至少需一周。

  27. 白细胞计数

  28. [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29. 白细胞分类计数 • 准确的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CD)结果,来源于扎实的血细胞形态学基础和质量优良的血涂片制作与染色,这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30. 临床意义

  31. (一)中性粒细胞 •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32.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33. 1)急性感染: •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34.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 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损伤和手术创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35. 3)急性大出血: • 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36. 4)急性中毒: • 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37. 5)肿瘤性增多: • 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38. 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39. 1)、某些感染: • 某些革兰多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数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40. 2)某些血液病: • 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无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亦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41. 3)慢性理、化损伤: • 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42. 4)自身免疫性疾病: •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体导致白细胞破而减少。

  43. 5)脾功能亢进: •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44.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45. (1)核象左移: • 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核象左移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民右见到核象左移。从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来看严重的核象左移时,不但用了骨髓贮备池、成熟池的细胞,甚至也涉及了分裂池的成分。

  46. (2)核象右移: • 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的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之后。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地出现核象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47. 3.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48.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49. 1)中毒颗粒: • 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50. 2)空泡: • 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