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1.04k Views
第 17 章 碳 硅 硼. [ 基本要求 ]. 1. 掌握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 2. 通过硼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征。. 3. 了解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 4. 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7-1 、通性 元素的 基本性质 见书 555 页表 17-1 。 C 、 Si : 等电子原子 ( 价电子数 = 价电子轨道数 ) 。 B : 缺电子原子 ( 价电子数 < 价电子轨道数 ) 。 ⅤA~ⅦA: 多电子原子 ( 价电子数>价电子轨道数 ) 。 成键情况 :
E N D
第17章 碳 硅 硼 [基本要求] 1. 掌握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 2. 通过硼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征。 3. 了解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 4. 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7-1、通性 元素的基本性质见书555页表17-1。 C、Si:等电子原子(价电子数=价电子轨道数)。 B:缺电子原子(价电子数<价电子轨道数)。 ⅤA~ⅦA:多电子原子(价电子数>价电子轨道数)。 成键情况: 共价键成键、C原子能形成复键(Si、B不能)、有自相成链的能力。 原子晶体,较多同素异性体。
17-2碳 成键特征: 1、成键种类:共价键。 2、成键方式: 按sp、sp2、sp3等方式成键,不限定数目地按链型、环型、平面型和骨架型互相结合。 3、键型: 共价单键、双键、三键或其它变异键型。 4、键能(kJ.mol-1): D(C-C)=345.6,D(C-H)=411,D(C-O)=357.7
碳主要以碳碳键、碳氢键、碳氧键形成大量化合物并构成有机界。 碳与本族元素之间关系: 碳在同族元素中,由于它的原子半径最小,电负性最大,电离能也高,又没有d轨道,所以它与本族其它元素之间的差异较大。这差异主要表现在: 1.它的最高配位数为4; 2.碳的成链能力最强; 3.碳原子间易形成多重键,还能与其它元素如 氮、氧、硫和磷形成多重键。
17-2-1、单质 一、碳的同素异性体 1、金刚石 成键方式:sp3杂化。 晶格: 面心立方(558页图17-1)。 介稳的六方晶格。 金刚石:原子晶体,硬度最大,熔点最高,不导电。
2、石墨 混合键型或过渡型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混合或过渡)。层状晶体 ,质软,有金属光泽。 碳原子以sp2杂化成键。 见书558页图17-2。
3、富勒烯(球碳、碳笼原子簇) 分子晶体。 以C60为代表,碳原子数可高达540。P.599 C60是1985年用激光轰击石墨作碳的气化实验时发现的。 C:sp2.28杂化 C60是由12个五边形 和20个六边形组成的 32面体。
碳-碳复合材料 4、线型碳 分子晶体。 碳原子以sp杂化成键。 线型高分子。 两类:α-型和β-型。 如β-型:
人造金刚石 二、合成金刚石 石墨转化法: 高温高压催化剂存在下石墨→金刚石。 气相合成法 用含碳气态物质作碳源,在一定条件下生长金刚石的一种方法。 三、石墨插入化合物(石墨层状间充化合物) 概念: 在石墨层间插入碱金属和卤素、卤化物及酸等,形成石墨层间化合物。
类型 A、离子型: 插入原子通过得失电子与碳原子以离子键结合,石墨片层和π电子体系不被破坏 。 具有导电能力。 碱金属的插入物形成向石墨提供电子的层间化合物,称为施主型化合物; 卤素、卤化物的插入物形成从石墨得到电子的层间化合物,称受主型化合物。 插入层的层间距增大,未插入层的层间距无变化。 见书562页图17-5、17-6。
B、共价型: 插入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与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C由sp2杂化改为sp3杂化,π电子参与成键,石墨的片层和π电子体系被破坏。 无导电能力,平面变形有起伏,层间距增大。 见书563页图17-7、17-8。 17-2-2、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 一、氧化物 1、一氧化碳 A、制备:见书563-564。
(1)向热浓硫酸中滴加甲酸: (2)草酸与浓硫酸共热: H2C2O4(s) --- CO + CO2 + H2O (将CO2和H2O 用固体NaOH柱吸收, 得CO) (3)制纯的CO, 可用分解羰基化合物法:
(4)工业上将空气和水蒸气交替通入红热碳层:(4)工业上将空气和水蒸气交替通入红热碳层: 得到的气体含CO 25%,CO2 4%,N2 70%(体积比)。这种混合气体称为发生炉煤气。另一反应: 含CO 40%,CO2 5%,H2 50%为水煤气。 生成的炉煤气和水煤气都是工业上的燃料气。
B、分子结构: CO(6+8=14e )与N2(2×7=14e )是等电子体, 结构相似。 CO[KK(σ2s)2(σ2s*)2(πy2p)2(πz2p)2(σ2p)2] 一个σ键 两个π键 实验:d(C-O)=112.8pm(dC=O=120pm),偶极矩=0.112D, C原子显负电,O原子显正电。
CO的偶极矩几乎为零。因为从原子的电负性看,电子云偏向氧原子,可是形成 π配键的电子对是氧原子提供的,碳原子略带负电荷,而氧原子略带正电荷,这与电负性的效果正好相反,相互抵消,所以CO的偶极矩近于零。这样CO分子是碳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易进入其它有空轨道原子而形成配键。 C、性质: a、还原性: PdCl2(粉红)+CO+H2O→Pd(黑)↓+HCl+CO2↑
b、加合作用: CO在催化剂存在下与H2、H2O、炔烃等进行加合反应。 CO可以与氢、卤素等非金属反应: Cr2O3·ZnO CO +2H2 ====== CH3OH 623~673K 活性炭 CO + Cl2 ======= COCl2(碳酰氯)
c、配合作用:CO有空的反键π分子轨道,易于形成具有反馈d-pπ配键。c、配合作用:CO有空的反键π分子轨道,易于形成具有反馈d-pπ配键。 羰基配合物:Fe(CO)5, Ni(CO)4, Co2(CO)8 其中C是配位原子。 d、剧毒 体温时:HbO2+CO=HbCO+O2 平衡时:K≈200。 e、与碱反应: CO显极微弱的酸性。
2、二氧化碳 A、温室效应 p.566 B、分子结构:CO2与N3-、N2O 、NO2+、OCN-、SCN-互为等电子体---16电子体。
C.性质 酸性氧化物. CO2灭火器不可用于活泼金属Na、Mg、K等引起的火灾。 CO2(g) + 2Mg(s) = 2MgO(s) + C(s) 二、碳酸和碳酸盐 1、H2CO3 (1)H2CO3是二元弱酸 CO2+H2O=CO2·H2O H2CO3=H++HCO3-
常温下CO2饱和溶液:[CO2] = 0.04mol.L-1。 Ka1=4.3×10-7,Ka2=5.6×10-11。 Ka1:假定CO2溶于水全部转为H2CO3计算出来的。 实际: CO2+H2O⇌H++HCO3-Ka1=4.3×10-7 CO2+H2O=CO2·H2O Ka,=1.8X10-3 CO2·H2O=H++HCO3- K=2.4×10-4 实际使用的数据:Ka1=4.3×10-7。 原因:当碳酸表现出酸性时,随着H+离子的消耗,溶液中的CO2会全部转化成H2CO3。
(2)、分子结构: H2CO3:C原子sp2杂化,结合两个羟基氧,以双键结合一个氧。 HCO3-、CO32-:见书567页。
- 2- - - 2、碳酸盐的性质: (1)溶解性:P.501 难溶碳酸盐: 酸式盐溶解度大于正盐。 易溶盐:Na2CO3 NaHCO3 K2CO3 KHCO3 100℃溶解度45 16 156 60 (g/100g H2O) 氢键存在,形成 二聚物或多聚物
+ + + + - - 2 - K - - K CO HCO H H O O HCO H CO OH OH ( ) 强碱性 - - = = 2 2 W W K ( CO ) K ( CO ) 3 3 2 2 2 3 3 1 3 2 3 K (H CO ) K (H CO ) 2 2 3 1 2 3 (2)水解性: 水溶液中存在碳酸盐的水解:
可溶性碳酸盐与金属离子作用的产物类型: ①SM2(CO3)n<<SM(OH)n,且金属离子不水解,则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 例如:Ba2+、Sr2+、Ca2+和Ag+等。 ②SM2(CO3)n≈SM(OH)n,则反应生成碱式碳酸盐沉淀。 例如:Pb2+、Bi3+、Cu2+、Cd2+、Zn2+、Hg2+、Co2+、Ni2+和Mg2+等。
+ + + + + + + + + + + + 3 2 2 2 2 - 2 - - 2 2Cu Al 3CO 2CO 3H H O O Cu 2 Al(OH) (OH) CO (s) (s) 3CO CO (g) (g) 2Mg 2CO H O Mg (OH) CO (s) CO (g) 3 2 2 2 3 2 3 2 2 2 3 2 3 2 3 2 ③SM2(CO3)n>>SM(OH)n ,Mn+水解性强,则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例如:Al3+、Fe3+、Cr3+、Sn2+、Sn4+和Sb3+等。
(3) 碳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 ①H2CO3< MHCO3< M2CO3 ②同一族金属的碳酸盐稳定性从上到下增加 BeCO3 MgCO3 CaCO3 SrCO3 BaCO3 分解T/℃ 100 540 900 1290 1360 ③过渡金属碳酸盐稳定性差. CaCO3ZnCO3 PbCO3 FeCO3 分解T /℃900 350 315 282 价电子构型 8e18e (18+2)e (9-17)e
MCO3 MO + CO2 [ 2- ] 2+ M 离子极化观点: Φ=Z/r越大,M2+ 极化力愈大,MCO3愈不稳定; M2+ 为18e,(18+2)e,(9-17)e构型相对于 8e构型的极化力大, 其 MCO3相对不稳定。 例:试比较下列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NaHCO3 MnCO3 CaCO3 NaCO3
17-2-3、碳的硫化物和卤化物(自学) 17-3 硅 硅主要以硅氧键(Si-O)形成各种硅氧化合物及简单或复杂的硅酸盐,构成无机矿物界。 成键形式上,Si与C相异处: 1、主要以共价单键成键; 2、不能形成p-pπ键; 3、能形成d-pπ键。 原因:Si的半径相对C原子更大,Si有空的d轨道。
17-3-1、单质的性质、用途和制备 1、单质的结构: 原子晶体,与金刚石的结构相似。 2、物理性质 硅是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不含杂质而且结构非常完整的半导体单晶。 非本征半导体:导电性能取决于杂质的类型和含量的半导体。 3、化学性质
(1) 和非金属反应: Si在常温下不活泼,而在高温下可以和O2、Cl2、N2反应. (2) 和酸的反应:单一的酸不能和Si反应,要用HF-HNO3混酸: 3Si + 18HF + 4HNO3 = 3H2SiF6 + 4NO + 8H2O相当于王水的作用,其实SiF62-/Si的φθ很小。 (3) 和强碱的作用: Si + 2NaOH + H2O =Na2SiO3 + 2H2
4、制备: 作为半导体的晶体硅的制备工艺较复杂。 SiO2 Si(粗) SiCl4 或SiHCl3 Si(高纯) Si(超纯) 涉及反应见书572页。 硅单晶材料
17-3-2、硅烷 氢化物:SinH2n+2(硅烷)、(SiH)x、(SiH2)x。 硅烷的n值在1-7之间,显著的小于烷烃中的n值(Si自相成链的能力远小于C原子)。 原因:Si不能形成p-pπ键;Si-Si键能小于C-C键能(556页表17-2)。 硅烷比烷烃活泼:代表是甲硅烷。 1、制备: 金属硅化物酸化;硅卤化物被强还原剂还原。 2、性质: 不稳定、还原性、水解(碱催化) 。
自燃: • 强还原性: • 水解: • 热稳定性差: 随硅烷分子量增加,热稳定性下降.
17-3-3、硅的卤化物和氟硅酸盐 一、卤化物 P.575 两类:SiX4、SinX2n+2(存在d-pπ配键) 1、制备:三种方法 Si+2X2=SiX4(F2常温,Cl2,Br2在673-873K) SiO2+2CaF2+2H2SO4=SiF4↑+2CaSO4+2H2O SiO2+2C+2Cl2=SiCl4+2CO 2、结构:与CX4相似。 3、性质:
分子量小大 熔沸点低高 SiF4 SiCl4 SiBr4 SiI4 聚集态g l l s 水解:
二、氟硅酸盐(自学 P.576) 17-3-4、硅的含氧化合物 一、二氧化硅 研究最详尽的物质之一。 1、存在形式: 天然SiO2的存在形态: 无定型体:石英玻璃、硅藻土、燧石 晶体:天然晶体为石英,属于原子晶体 纯石英:水晶 含有杂质的石英:玛瑙,紫晶
石英 紫晶: 玛瑙 碧玉
SiO2的主要晶态是石英。 2、结构:见书577页图17-12。 Si采用sp3杂化轨道与氧形成硅氧四面体 二氧化硅SiO2 硅氧四面体
H4SiO4原硅酸 硅酸 H2SiO3偏硅酸 xSiO2•yH2O 多硅酸 熔融 3、性质: ① 与碱作用 ② 与HF作用 二、硅酸 1、类型:
H SiO 溶解度小,是二元弱酸 2 3 + + + + Na Na SiO SiO CO2+H2O 2HCl H H SiO SiO 2NaCl Na2CO3 2 2 3 3 2 2 3 3 - - = = 10 12 × × K 1 . 7 10 K 1 . 6 10 , 1 2 + + + Na SiO 2NH Cl H SiO 2NaCl 2NH (g) 2 3 4 2 3 3 2、制备: 酸化可溶性硅酸盐: 3、性质:
溶解性: 单分子硅酸溶于水。 单分子硅酸聚合成多酸,形成胶体溶液。 H4SiO4多酸溶胶 硅酸聚合时的产物随溶液酸度而异。见书579页注①。 多酸凝聚,最后成硅胶。 多酸溶胶 凝胶硅胶
硅胶在单体可溶性硅酸盐(NaSiO3)中, 加H+, 至pH=7~8时, 硅酸根缩聚, 聚合度逐渐加高, 形成大分子量的胶体溶液. 当分子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变成凝胶. 用水洗涤, 交换去掉阳离子, 烘干(333-343K), 加热 (573K)活化, 得到一种 多孔性有吸附作用的 物质, 多孔硅胶, 可用 作干燥剂, 起吸水作用.
三、硅酸盐 可溶性:Na2SiO3 (水玻璃)、K2SiO3 硅酸盐 不溶性:大部分硅酸盐难溶于水,且有特征颜色。 水中花园
硅酸盐结构复杂, 一般写成氧化物形式,它的基本结构单位为硅氧四面体。 以SiO4四面体为基础,通过四面体的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O原子连接形成环状、链状、片状或三维网状结构 石棉 云母
分子筛 分子筛有天然的和合成的两大类。天然的分子筛就是泡沸石,它是一类合有结晶水的铝硅酸盐(Na2O·Al2O3·2SiO2·nH2O),经过脱水所得到的多孔性物质。 分子筛具有吸附能力和离子交换能力,其吸附选择性高,容量大,热稳定性好,可以活化再生反复使用。所以它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
17-4 硼 17-4-1、硼原子的成键特征 缺电子原子。 缺电子化合物:成键原子的价电子轨道数超过成键电子对数的化合物。 缺电子化合物的特性: a、形成双聚分子; b、形成配合物; c、形成多中心键(较多原子靠较少电子结合起来的一种离域共价键)。见书583图17-13。 亲氧元素:B-O键的键能:561kJ.mol-1。
17-4-2、单质硼 一、单质硼的结构 同素异性体:晶态硼、无定形硼。 晶态硼的结构 基本结构单元:B12正二十面体。 见书584页图17-14。 多种变体: B12的连接方式不同,键不同,形成不同的晶态硼。 最常见的晶态硼:α菱形硼。
α菱形硼由B12正二十面体组成。 与外部B12 成键: (1)腰部: 6个B原子(编号1、2、7、12、10、4)与同一平面内相邻的另6个B12共形成6个3c-2e键. 三个B12的B原子以形成多中心键(3c-2e)的方式形成平面,其结构见书584页图17-15。 (2)前部和后部: 前部(编号:3、8、9)和后部(编号5、6、11)各3个B原子与上一层3个B原子或下一层3个B原子共形成6个正常B-B 2C-2e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