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

战 后 国 际 关 系.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总体描述. 影响战后国际关系全局的两个超级大国 20 世纪上半期开始,无休止的斗争 “十月革命”胜利后,美国仇恨苏联,武装干涉 美国 1933 年同苏联正式建交,西方大国中最后一个承认苏联 此后,美国仍没有放弃要削弱和搞垮苏联 1938 年,慕尼黑阴谋 二战初期,美国听任希特勒横扫欧洲并大举进攻苏联 直到 1942 年初,美国才决定援助苏联。 此后直至二战结束,美苏关系最好时期,战争中结成“同盟关系 " 。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战 后 国 际 关 系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2.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总体描述 • 影响战后国际关系全局的两个超级大国 • 20世纪上半期开始,无休止的斗争 • “十月革命”胜利后,美国仇恨苏联,武装干涉 • 美国1933年同苏联正式建交,西方大国中最后一个承认苏联 • 此后,美国仍没有放弃要削弱和搞垮苏联 • 1938年,慕尼黑阴谋 • 二战初期,美国听任希特勒横扫欧洲并大举进攻苏联 • 直到1942年初,美国才决定援助苏联。 • 此后直至二战结束,美苏关系最好时期,战争中结成“同盟关系"。 • 但是,随着战争结束和共同敌人的垮台,美国又改变对苏方针,两国关系发生了从盟友到敌手的转变。 • 并且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美、苏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将近有半个世纪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3.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50-80年代 • 50-60年代:美苏抗争 • 70年代:美苏争霸 •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4.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1.美国战略的大调整 • 1)战略调整的基本原因 • 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 • 实力地位的下降; • 盟国关系的变化; • 中国同苏联的决裂。

  5.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2)尼克松对外新战略的内容 •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访问亚洲途中,在关岛宣布了美国对亚洲的政策。他说:"我们正在拟订一项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一个强国而又不搞家长关系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我们将保持我们的条约义务,例如我们根据东南亚条约组织对泰国的条约义务;但是,第二,就国内安全问题而言,就军事防务问题而言,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也有权期望将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这个问题,自己承担起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这便是美国决心从亚洲收缩的新政策,人们称之为"尼克松主义"。

  6.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七十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这篇咨文把尼克松的关岛讲话扩大为美国的全球政策。咨文的开头就说:"这是本政府适应国际关系新时代的对外政策新方针的声明。"这项政策声明宣布美国决定改变战后 "支配一切的状况,来适应今天的环境",提出把 "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根支柱"。这三者的关系和含意是,美国继续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同时再利用中国同苏联的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

  7.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3)福特和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 • 福特政府基本继承了尼克松的战略方针 • 1978年,在苏联越来越大的扩张攻势面前,卡特政府出台了具有新内容的政策: • (1)提高第三世界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把中东列为与欧洲、远东相并列的三大战略地区之一。卡特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促成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和解。 • (2)军事上采取增加军费、在西欧部署572枚新式中程导弹以及组建快速反应部队等措施。 • (3)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4)提出"人权外交",以此来改善美国在世界的形象,同时利用人权旗帜支持苏联国内的不同政见者,促使苏国内的许多犹太人移居国外。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卡特公开承认他受了苏联的欺骗,提出了所谓的对苏"新遏制政策"。

  8.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2. 苏联的进攻性战略和扩张攻势 • 1)缓和战略 • 缓和战略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政治谋略,苏联利用当时美国和西欧都愿意同它搞缓和,有意展开和平攻势,70年代上半期在东西方一片缓和气氛的条件下,东西两个德国、东西欧之间都实现了和解,战后留下的所有欧洲问题基本上郡得到了解决。苏联还从西欧获得大量贷款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了经济发展。而缓和却一点也没有限制或束缚苏联对外扩张的手脚,它是用和平方式发动的攻势战略。勃列日涅夫1976年在苏共25大政治报告中说:缓和"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别国事务的原则",这是指西方国家不能干涉东欧;"缓和绝不是取消,而且也不可能取消或改变阶级斗争规律"和"冻结社会政治现状"。这就是说,缓和无碍于苏联进行国际阶级斗争和改变别人的社会政治制度。鉴于勃列日涅大的这种毫不隐讳的表达,西方把苏联的缓和战略称作在和平言词下的"进攻性战略",是仅仅有利于苏联的"单行道"。

  9.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2)经济战略 • 勃列日涅夫时期明确提出了经济战略,把经济发展纳入战略轨道,经济要为他的全球扩张服务。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5大对经济战略作了较完整的解释,他说:调任何战略一样,党的经济战略是从提出任务,提出基本的和长远的目的出发。“贯穿第10个五年计划的党的经济战略的核心是: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扩大和根本更新生产基金,保证作为经济基础的重工业稳定而平稳的发展。”“强调效率是我国全部经济战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战略最核心的部分是强调发展重工业,为扩充军备服务。

  10.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3)军事战略 • 这是进攻性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勃列日涅夫的军事指导思想是力图称霸世界、压倒美国。强调要有打大战、小战各种规模战争的准备,他说:现代 "战争的式样既可能是核战争,也可能是常规战争;既可能是世界大战,也可能是局部战争"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苏联的武器生产既重视数量也改进质量,发展了各种类型的装备。在作战思想方面特别强调进攻性。当时一批苏军将领发表的文章和著作都宣扬:"苏联的军事学说具有进攻性。""苏联的军事战略将是坚决的、积极的、进攻的。"为了实施勃列日涅夫军事战略的大构想,苏联在扩充军备方面倾注了大量资金,从1972到1981年的十年间,苏联的军费开支年年超过美国,而当时的经济实力大致只等于美国的2/3。可见,为了同美国一争高低,苏联达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

  11.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3. 美苏战略态势的易位 • 1)战略核力量 •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核力量对比:美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200枚、北极星导弹150枚、远程战略轰炸机700架。苏联仅有洲际导弹75枚、导弹潜艇30艘、远程轰炸机190架。据说在洲际导弹的弹头数量方面,美国与苏联之间是10:1的差距。 • 1972年,苏联战略核武器件数已超过美国。苏拥有洲际导弹1527枚、潜艇发射导弹560枚、远程轰炸机140架。美国有洲际导弹1045枚、潜艇发射导弹656枚、远程轰炸机叫5架。战略武器的总数苏联为2227件,美国2155件。从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是苏联核武器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年部署洲际导弹150多枚、潜射导弹50余枚,仅六、七年时间就超过了美国。从质量上看,60年代初苏联才有第一代洲际导弹,即SS-7(1961年),到SS-19(1974年)。大约每五年便生产出一代新的导弹。

  12.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2)常规军事力量 • 勃列日涅夫时代不但重新恢复了常规力量的元气,而且各兵种得到了全面的加强。陆军、防空军、空军和海军四个军种的总兵力共340多万。陆军以装备坦克和装甲车为主;空军配备新式的米格27、29战斗机和远程轰炸机;海军装备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形成进攻性很强的力量,其战斗力据称能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 • 美国的常规力量总兵力200多万人,它的优势在于装备精、 兵种多,单是陆军就分成装甲师、机械化师、步兵师、轻型步兵师、空中突击师和空降师六种。海军,拥有13艘航空母舰以及各种舰船和飞机。空军,飞机的数量多、飞行速度快、进攻性强。海军陆战队,配备了坦克、装甲车和作战飞机,有很强的突击能力。总体比较,苏联稍强于美国

  13.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3)70年代苏联向第三世界发动了规模巨大的扩张攻势,置美国于难以对付的地步。其扩张攻势的做法多样:建立条约网; 提供大量军事援助 ;进行代理人战争 ;直接占领阿富汗 。

  14.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15.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 1. 里根政府对苏政策的重新调整 • 第一阶段是扭转70年代以来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 • 第二阶段是争取在各个方面能够取得压倒苏联的战略优势

  16.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 里根第一任期内制定的对苏方针主要内容 • 扩军抗苏,重振国威 ; • 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外交方针 ; • 协调同西欧盟国的关系 ; • 推行 "低烈度战争"战略

  17.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 里根第二任期内制定的对苏方针主要内容 • 重点筹划 “星球大战”计划 :1985年1月3 日,白宫公布了《总统战略防御计划》文件,宣称:“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大力推行的研究计划”,其近期目标是 “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起“强大的威慑作用”。长远目标是 “将成为一种决定性手段……最终甚至可以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的核弹头”。“星球大矿 计划的基本构想是美国要夺取在空间领域的优势,通过这个计划打破美、苏 "核恐怖平衡",使美国处于绝对核优势地位。同时,这是一项高科技计划,它可以促进美国新一代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科技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而实际上,这是一项美国力图从军事、经济、科技和政治上全面夺取对苏霸权优势的计划。

  18.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 2. 苏联的困境和战略退却 • 1)老年政治危机造成的停滞局面 • 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 • 2)“新思维”掩盖下的戈尔巴乔夫的退却政策“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国际关系“民主化”、"非军事化"和 "人道化";苏联的政策是"反对暴力"、"消除敌人形象"

  19.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 3.美苏关系的全面和解 • 1)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一是用施加政治外交影响和提供经济援助的办法,加速对东欧的演变;二是敦促戈尔巴乔夫加速执行收缩政策,从第三世界撤退、不干预东欧的变化、在裁军问题上迈更大的步子;三是鼓励戈尔巴乔夫尽快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加入到西方的 "国际大家庭"。

  20.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 2)美苏关系的转折 :1989年11月2 -3日,布什同戈尔巴乔夫在地中海的马耳他举行 “非正式会晤”,就美苏关系和世界许多问题广泛会谈,两国关系进人了转折性的新时期。具体表现为:第一,确立了相互信任的新基础 ;第二,美苏经济关系有突破性进展 ;第三,双方商定在军备控制方面加快步伐 ;第四,美苏在推进 “欧洲进程”方面达成共识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