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大足石窟

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 649 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 907 ~ 959 年),盛于两宋(公元 960 ~ 1278 年),元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历经千年整建 , 其规模宏大 , 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 又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 是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 , 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quas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大足石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足石窟

  2.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元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历经千年整建,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元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历经千年整建,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

  3. 又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又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4.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5.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处,始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结束。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处,始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结束。

  6. 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

  7. 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造像题材共51种,以当时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为主。北山造像以雕刻精湛、技艺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中国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时,民间佛教信仰及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造像题材共51种,以当时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为主。北山造像以雕刻精湛、技艺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中国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时,民间佛教信仰及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8.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结束。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结束。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

  9. 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薄。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题材主要以佛教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胜地,展现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艺术的精华。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薄。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题材主要以佛教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胜地,展现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艺术的精华。

  10.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南,始刻于南宋(公元1127~1278年)时期,明清两代亦稍有增补。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题材主要以道教造像为主,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表面多施以彩绘。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南,始刻于南宋(公元1127~1278年)时期,明清两代亦稍有增补。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题材主要以道教造像为主,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表面多施以彩绘。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

  11.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5公里处,始刻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至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结束。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共10窟,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结合造像群。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5公里处,始刻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至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结束。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共10窟,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结合造像群。

  12. 石门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20公里处,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结束。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长约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还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道教结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石门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20公里处,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结束。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长约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还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道教结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13. 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4. 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石龛高7.7米,宽12.5米,雕刻于15~30米高的崖壁上,占崖壁面积88平方米,距今已有800多年千手观音有1007只手,手心各有一慈眼,固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每只手臂各异,或正或侧,或举或垂,每只手持物也不同.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石龛高7.7米,宽12.5米,雕刻于15~30米高的崖壁上,占崖壁面积88平方米,距今已有800多年千手观音有1007只手,手心各有一慈眼,固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每只手臂各异,或正或侧,或举或垂,每只手持物也不同.

  15. 1.息灾法用佛部:有化佛手,罥索手,施无畏手,白拂手,榜棑手,钺斧手,戟鞘手,杨柳手.1.息灾法用佛部:有化佛手,罥索手,施无畏手,白拂手,榜棑手,钺斧手,戟鞘手,杨柳手. 2.调伏法用金刚部:有伐折罗手,金刚杵手,宝剑手,宫殿手,金轮手,宝钵手,日摩尼手,月摩尼手. 3.增益法用摩尼部:有如意珠手,宝经手,宝弓手,白莲手,青莲手,宝铎手,紫莲手,蒲桃手. 4.敬爱法用莲华部:有莲华合掌手,宝镜手,宝印手,玉环手,胡瓶手,军持手,红莲手,锡杖手. 5.钩召法用羯摩部:有铁钩手,顶上化佛手,数珠手,宝螺手,宝箭手,宝箧手,髑髅手,五色云手. 千手观音头戴宝冠,冠上有小佛像45尊,遥望之金光闪耀,极为庄严宏伟.

  16. 宝顶山释迦涅盘圣迹图,长达31公尺上半身露出地面,下半身则隐没在悬崖里,所谓意到笔不到的手法.众弟子半身造像,各捧不同供品,祥云缭绕,彩龙飞舞,一缕青烟,直上九霄,于云外天神来朝,气氛虔诚庄严.宝顶山释迦涅盘圣迹图,长达31公尺上半身露出地面,下半身则隐没在悬崖里,所谓意到笔不到的手法.众弟子半身造像,各捧不同供品,祥云缭绕,彩龙飞舞,一缕青烟,直上九霄,于云外天神来朝,气氛虔诚庄严.

  17. 又有释迦抬棺,世尊探望生病父王,以教育大众弘扬教孝观于父母恩重难报经,则以十幅石刻淋漓尽致地表现父母养育子女艰辛的动人情景.展现了嫁娶.婚宴.怀孕.临产哺乳.洗涤.教育子女等,含辛茹苦的情节.又有释迦抬棺,世尊探望生病父王,以教育大众弘扬教孝观于父母恩重难报经,则以十幅石刻淋漓尽致地表现父母养育子女艰辛的动人情景.展现了嫁娶.婚宴.怀孕.临产哺乳.洗涤.教育子女等,含辛茹苦的情节. 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