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31 Views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主讲: 赵林 教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引 言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 二、“轴心时代”的文化变革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中西文化的现代化历程. 引 言. 中国文明从夏代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西方文明从克里特文化算起,至今也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这两个文明,可以说在时间上都是源远流长的。 在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都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返回).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
E N D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主讲:赵林教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引 言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 二、“轴心时代”的文化变革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中西文化的现代化历程
引 言 中国文明从夏代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西方文明从克里特文化算起,至今也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这两个文明,可以说在时间上都是源远流长的。 在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都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返回)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 中国文化自西汉以来,通过官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或者再往前推,自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就像儒家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脉一样。 中国文化、西方 文化有哪些渊源或者传统?
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源流传统,有一个基本的模式,那就是“以夏变夷”,即以华夏的文化来改变、同化蛮夷的文化。 中国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中下游形成了华夏文化圈,四周则为蛮夷居住的化外之地,东边称为夷,西边称为戎,北方称为狄,南方称为蛮。
每次戎狄民族入侵中原的结果都是征服者反过来被华夏文化所同化。 商周的鬼方、鬼戎、昆夷、玁(獫)狁、獯鬻、犬戎 秦汉魏晋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唐宋元明清的回纥、吐蕃、党项、契丹、女真、蒙古、满族人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外来民族或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必须以华夏文化或儒家文化为精神支柱,必须在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中脱胎换骨,融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中。 “以夏变夷”的基本模式,导致了中国文化形态的超稳定结构,培育了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具有 很强的同化异域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物学上的“米亚德现象”。不仅是游牧民族和中原华夏政权之间的这种冲突是如此,而且就是异域的一些高级文化,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高级宗教进入中土以后,也面临着这样的命运。 比如说像忠孝这样的观念
西方文化的传统 当我们谈到西方文化的时候,它也有很多传统,但是我们发现,西方文化的各种传统之间的关系,和我们中国这种“夏夷之分”以及“以夏变夷”的基本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文化,至少可以说有三种传统: 一种是希腊的 一种是罗马的 一种是基督教的 这三种传统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希腊文化带有和谐的特点,表现了一种童年时代的文化希腊文化带有和谐的特点,表现了一种童年时代的文化 罗马文化是物质主义的 基督教文化是唯灵主义,最终导致了二元分裂
在西方近代文化中,既有希腊文化的那种对人性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文化的那种对功利的向往、对世俗国家的热爱,同时也有基督教文化的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西方文化传统中的那些相互对立的东西,在西方现代文化中都融合到一起了。 因此我们说,西方文化的这些不同的渊源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与我们中国“以夏变夷”的“米亚德现象”完全不同的模式,这是一种融合更新的模式,其结果导致了文化上的“杂交优势”。 (返回)
二、“轴心时代”的文化变革 “轴心时代”以前,中西文化都具有浓郁的迷信色彩,鬼神崇拜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而它们之间的差别呢,固然有,但是相比起它们的共性来说可能更小。 经历了“轴心时代”的变革以后,中西文化开始向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中国文化的转化 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经历了一个很重要的变革过程,可以把它分为两步: 第一步:从殷商时代“尊神事鬼”的巫觋精神向周代“尊礼敬德”的宗法精神的转化。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第一次大变革,它使人们开始将眼光从天上转向人间,从祭祀占卜转向宗法礼仪。 “以德配天”思想的出现
第二步:从周代“尊礼敬德”的宗法精神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在自觉的伦理精神的转换,这个转化过程从孔子的“仁”和子思的“至诚”,到孟子的“四端之心”基本完成。 儒家道德心性的内在敛聚
西方文化的转化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在同样的时间里,也发生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恰恰是一个外在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在敛聚的过程。这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从自然崇拜的希腊多神教和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唯灵主义的基督教的转化。
诸如宙斯、阿波罗,阿佛洛狄忒、雅典娜 • 希腊多神教 • 希伯来宗教 • 基督教 犹太教
归纳之 在“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经过了两个阶段的转化,最后导致了一种关注现世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 西方文化的转化,导致了人们把眼光投注到天国理想和上帝的救恩,而对现实世界和物质生活则采取一种鄙夷的态度(至少是理论上的鄙夷态度),形成了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 (返回)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 一种叫做协调的现实精神 一种叫做超越的浪漫精神 中国文化通常被叫做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通常被叫做宗教文化 前者—注重现世的人伦关系和道德修为 后者—注重超越的人神关系和宗教理想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
中西文化分析 中西文化理论分析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之中—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或者说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大凡都是不信鬼神,他们谈鬼神无非是为了道德教化(“神道以设教”)。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无神论者? 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上是一种 无神论的文化
中国人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无暇去顾及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比起西方中世纪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更加辉煌、繁盛,同时它也缺乏一种向前追求的强烈愿望。 儒家知识分子有着非常浓郁的入世精神,即所谓“忧患意识” (返回)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恰恰相反,它走向了另外一个维度,即超越的维度。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恰恰相反,它走向了另外一个维度,即超越的维度。 基督教文化导致了人们对现实世界采取一种鄙夷的态度,鼓励人们追求天国理想。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过分高尚、纯洁,人们不可能完全达到这种理想。这样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一种痛苦的二元对立,这种不可克服的二元对立最终导致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深刻矛盾和普遍虚伪。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导致了人性的觉醒,但是它的革新意义主要局限在文学艺术领域 四、中西文化的现代化历程 西方近代的两场划时代的文化变革 宗教改革客观上导致了欧洲社会尤其是北部欧洲在思想、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普遍变革
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历史作用分别由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表现出来 : 对天主教的虚假形式的反抗,结果导致注重自由精神的新教,即路德的信义宗教 • 首先是马丁·路德的改革 • 其次是英国的宗教改革 • 第三大主流教派是加尔文教 在完成了思想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一系列变革以后,到了18世纪下半叶,一个崭新的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崛起于欧洲西北部 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 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确立了合理性根据
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 中国文化在中世纪非常繁荣,但是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中国文化就相形见绌了。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早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传教时就已经开始,但是大规模的和正面的中西文化碰撞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洋务运动 • 百日维新 • 辛亥革命 • 五四运动 • 新文化运动 • 全盘苏俄化 • 既反“美帝”,又反“苏修” • 改革开放 全盘西化 (返回)
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一种深刻的自我批判方式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开创出现代化的精神根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借鉴、吸收西方和世界各种文化的精华因素,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互补和融合更新,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活力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