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1.88k Views
項脊軒志 — 歸有光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深懷念 —. 明 ‧ 歸有光. 白繼敏老師製作. 圖片出處: 四月天. 釋 題 作者:歸有光 課文解析. 附錄: 明代文學背景 科舉制度 參考資料. 大 綱. 回到大綱. 回到該章起頭. 釋 題. 「項脊軒」: 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一丈見方的斗室。 意義: (一)因為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故命名。 (二)因為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紀念意義。 「志」: 即「記」,是古代記敍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 釋 題. 本文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評語:
E N D
項脊軒志—歸有光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深懷念—項脊軒志—歸有光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深懷念— 明‧歸有光 白繼敏老師製作 圖片出處:四月天
釋 題 作者:歸有光 課文解析 附錄: 明代文學背景 科舉制度 參考資料 大 綱 回到大綱 回到該章起頭
釋 題 • 「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一丈見方的斗室。 • 意義: • (一)因為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故命名。 • (二)因為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紀念意義。 • 「志」:即「記」,是古代記敍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
釋 題 • 本文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 評語: • 「借一閣以寄三世之遺跡。」(清‧梅曾亮) • 「……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惨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明‧王錫爵)
作者:歸有光 • 字號由來 • 生平經歷 • 文學主張及價值 • 其他選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作者:歸有光 • 字號由來: • 「名」: • 歸有光出生前,家裡就屢有祥瑞的徵兆。 • 例如:家中花園裡的薔薇,原本夏天開花,忽然春天盛開,五色燦爛,飛鳥成群來集。 • 在歸有光出生時,有彩虹自庭院地面出現,光彩連天,因此便取「有光」為名。
作者:歸有光 • 字號由來: • 「字」: • 「字以表德」,「字」是「名」之含義的闡發,二者在意義上有所聯繫。 • 歸有光字「熙甫」。 • 熙,光明、明亮。 • 甫,男子之美稱。 本圖出處: http://www.siac-at.com/atgl/atgl_lsjd_zcsy.htm
作者:歸有光 • 字號由來: • 「號」: • 歸有光早年自號「項脊生」,晚年號「震川」。 • 「項脊生」:項脊的取義,與書齋同,都是為了追念先人。生,是古代讀書人的通稱。
作者:歸有光 • 晚年自號「震川」 ,則有一段淵源。 • 歸有光認為朋友之間彼此稱字,才是互相尊敬。後來朋友給了他「震川」的號,歸有光口中漫應,其實不想接受。 • 然同年進士何啟圖亦號震川,其為人深受歸有光的欣慕,因此想起司馬相如(原名犬子)因慕藺相如之為人而改名相如的故事,就接受了早年朋友所給的號,也自稱「震川」。
親人早逝骨肉乖離 八歲:喪母 二十八歲:第一任妻子魏氏卒 三十歲:女如蘭殤 三十二歲:魏孺人女婢寒花死亡 三十四歲:女二二殤 四十三歲:長子子孝殤 四十六歲:繼配王氏卒 五十七歲:父考終於家 生平經歷:骨肉分離
生平經歷:短暫功名路 • 60歲: 中進士。任湖州府長興縣令 • 63歲: 任順德府通判(管糧運、水利) • 65歲: 任南京太僕寺丞(管皇家車馬) • 66歲: 去世
生平經歷:功名路遠 • 四十年坎坷功名夢 • 歸有光十四歲應童子試,二十歲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三十五歲中舉,直到六十歲考中進士,前後四十多年,功名路上,可說是歷盡坎坷,備嚐辛酸。
生平經歷:功名路遠 • 明王錫爵明太僕寺寺丞〈歸公墓志銘〉說:「蓋天下方相率為浮游泛濫之詞,靡靡同風,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奧旨,發為義理之文,洸洋自恣,小儒不能識也。」 • 結果:三甲出身,仕途短暫,曾授浙江長興縣令,後官至南京太僕寺丞。並未能一展抱負,便與世長辭。
文學主張及價值 • 詩文主張: • 背景: • 明代中葉,文壇上有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掃除了「臺閣體」的文風。但至嘉靖年間,已流為盲目「尊古」傾向。 • 所以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其魁首實為歸有光。
文學主張及價值 • 歸有光曾貶斥王世貞說:「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項思堯文集序〉)
文學主張及價值 • 在詩論上,他也批判復古傾向說:「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擬剽竊,淫哇浮豔之為工,而不知其所為。」反之,他認為那種「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謠,憫時憂世之語,蓋大雅君子之所不廢者。」(〈沈次谷先生詩序〉) • 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屬文時應「出于意之所誠,……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纚纚然觀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質甫書〉)
文學主張及價值 • 評價: • 王世貞聽到他批評自己「妄庸」後說:「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貞也感到自己雕飾過甚,不及歸有光恬適自然。在〈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于古文辭……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
文學主張及價值 •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對明代散文的總體評價雖不高,但對歸有光卻特加青睞,他在〈明文案序〉中說:「議者以震川為明文第一,似矣。 」 • 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讚。
文學主張及價值 • 古文特色: • (1) 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 例如《項脊軒志》 以百年老屋的興廢為主線,穿插作者對祖母、母親、妻子的回憶與懷念,取材於家庭瑣事,富有人情味。
文學主張及價值 • (2) 注重細節描繪,使人物形象生動活潑。 • 例如〈寒花葬志〉 ,選擇小婢女的兩個動作加以描繪,雖然只用寥寥數筆,而一位天真無邪的小婢女形象即躍然紙上。
文學主張及價值 • (3) 篇幅短小,言簡意賅。 • 例如〈項脊軒志〉、〈先妣事略〉,都僅六百餘字而已,〈寒花葬志〉更為簡短,僅一百一十二字,文雖簡短,但人物的神情,卻十分鮮明生動。
文學主張及價值 • (4) 結構精巧,波折多變。 • 如〈寶界山居記〉由太湖風景寫到寶界山居,又對比唐代王維的輞川別墅,並對王維發了議論。
〈先妣事略〉 • 〈先妣事略〉中所敘寫的對象是作者的亡母。他的母親是個極其平凡的普通婦女,但因為作者是滿含深情地去敘寫的,因此讀起來使人感到親切有味。 圖片出自:四月天
〈先妣事略〉 • 這篇文章中作者從一些細節描寫母親: • 勤儉持家: • 「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罏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閒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
〈先妣事略〉 • 寬厚待人: • 「遇僮奴有恩,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 期望兒子成材: •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寒花葬志〉 • 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本圖出處:四月天
〈寒花葬志〉 •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
〈寒花葬志〉 •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本圖出處:四月天
◎ 段落大意 ◎ 項脊軒修繕前後:多可喜 ◎ 人事之變:多可悲 ◎ 心情環境之變:悲喜交集 ◎ 補記:懷念亡妻 ◎ 結構 ◎ 本文特色 課文解析
段落大意 • 第一段:敍述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變化(喜)。 • 第二段:敘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悲)。 • 第三段:敘寫自己閉門苦讀和小軒多次遭火未焚(悲喜交集)。
段落大意 • 第四段:是作者的議論,既自我解嘲,又將自己與歷史偉人相比較,表明自己不甘於永遠處在「敗屋之中」的志願。 • 第五、六段:補記婚後夫妻恩愛和睦,妻子去世後,睹物傷情,無限追念(先喜後悲) 。
補充註釋 • 巴蜀寡婦「清」:中國最早的女富翁 • 其事蹟載於史書:《史記》、 《一統志》、《括地志》、 《地輿志》、《輿地紀勝》、 《州府志》等。 本圖出處:http://www.xici.net/b637830/d44740242.htm
補充註釋 •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 」 丹砂礦 本圖出處:http://www.cq.xinhuanet.com/subject/2005/2005-07/13/xinsrc_090702130944218121477.jpg
項脊軒修繕前後 修葺前 • 狹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 破漏: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 陰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修葺後 不漏: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明亮: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 照,室始洞然。 幽靜: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 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 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項脊軒修繕前後
修葺前後,鮮明對比出環境、心情的轉變 故曰:「多可喜」 項脊軒修繕前後
人事之變 • 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 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 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 思及母親: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 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 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 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 欲食乎?』」
人事之變 明‧象牙笏板 • 回憶祖母: 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本圖出自: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7/14/content_972686.htm
人事之變 • 讀書軒中,思及家族、人事之變。 • 感嘆不已,故曰:「多可悲」
心情環境之變 •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 閉門讀書 苦 悲喜交集 • 遭火不焚 喜
補記:懷念亡妻 • 生前: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 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 曰:「聞姊家有閤子,且 何謂閤子也?」
補記:懷念亡妻 • 死後:吾妻死,室壞不修。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 亭亭如蓋矣。 悲 枇杷樹 本圖出自:http://1home.hainan.net/techforum/Content/419/629.shtml
修葺一新 遭火未焚 婚後幸福 諸父分家 母親離世 祖母去世 四次遭火 妻子亡故 結 構 志 可 喜 可 悲 真 摯 動 人 含 蓄 淡 雅
本文特色 • 1. 擅長藉事抒情,透過家庭瑣事,表現人物。 • 2. 善於作生動的細節描繪。 • 3. 語言含蓄、感情真摯。
家庭瑣事 • 母親: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 」 表現慈愛
家庭瑣事 • 祖母: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表現期望
家庭瑣事 • 亡妻: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 表現恩愛
細節描繪 • 環境: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 ,明月半牆,桂影斑駁 ,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 人物 — 祖母: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表現幽靜 表現殷切的期望
言有盡而意無窮 • 吾妻死,室壞不修。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附錄:明代文學背景 • 初期: • 明代建國之初,詩文創作的成就比較突出。一批由元入明的作家經歷元末社會動亂,寫出了一些內容充實,現實性強的作品。 • 代表人物:宋濂、劉基、高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