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47 Views
经济发展、供需能力与棚户区改造 —— 基于辽宁省经验的研究 吕 风勇. 一 经济发展与棚户区改造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强贫民窟治理的能力。 第一,经济发展影响 公共财政能力 。 第二,经济发展影响 居民就业机会。 第三,经济发展影响 住房需求能力。. (二)贫民窟治理也可对经济发展发挥较显著的积极效应。 第一,贫民窟治理可以 拉动经济增长 。 第二,贫民窟治理将影响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贫民窟治理可以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 辽宁省正是将经济发展和棚户区改造紧密结合,充分重视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棚户区改造才取得了成功。.
E N D
经济发展、供需能力与棚户区改造 ——基于辽宁省经验的研究 吕风勇
一 经济发展与棚户区改造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强贫民窟治理的能力。 第一,经济发展影响公共财政能力。 第二,经济发展影响居民就业机会。 第三,经济发展影响住房需求能力。
(二)贫民窟治理也可对经济发展发挥较显著的积极效应。(二)贫民窟治理也可对经济发展发挥较显著的积极效应。 第一,贫民窟治理可以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贫民窟治理将影响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贫民窟治理可以影响经济发展方式。
二 经济发展与贫民窟治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比较 1.发达国家基本上消除了贫民窟现象。 英国:住房保障模式倡导公民普遍地享受住房福利,国家担负保障公民住房福利的职责。在这种状况下,英国城市贫民窟逐渐消失,有一部分更多是以旧城的形式存在,但已经和真正意义上的贫民窟有了实质性的差别,也更多地采取投资和就业鼓励的旧城复兴计划的形式予以解决。 美国:建立了较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2.过度城市化的国家在贫民窟治理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巴西: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却呈现过度城市化的特征,而且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加剧了贫民窟治理的难度。但是,巴西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都较强,加之城市化程度已经很高,新移民将减少,因此巴西贫民窟治理未来也面临较好的机遇。
3.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治理贫民窟方面任重而道远。 印度: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严重的贫民窟问题,这主要是印度农村土地私有化导致众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的。 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没有能力建立可持续的覆盖全社会的住房保障体系,也没有能力对目前数量巨大的贫民窟治理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同时城市化导致的新移民的不断涌入,也加重了贫民窟改造的难度。
(二)国际贫民窟治理难点 第一, 某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过度城市化的地区,难以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和经济实力支撑贫民窟治理; 第二, 国外许多地方政府由于没有经济考核激励和财政收入留成比例过低,主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贫民窟治理的成效; 第三, 贫民窟居民普遍是技能较差和就业能力较差的人员,改造后的日常维修和住房负担等可续性问题较为严重; 第四, 部分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化加剧了城市贫民窟治理的成本,也增加了统筹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空间安排的难度。
三 中国辽宁省棚户区改造的经济背景 辽宁省棚户区是中国式的贫民窟,规模巨大,其形成和存在的经济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住房投资不足导致居民住房条件难以改善 二是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加重居民住房负担。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加剧失业降低居民住房需求能力 四是城市财政收入较少导致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
截至2004年,辽宁省约有200余万人居住在低矮脏乱差的棚户中,占全省城镇人口的8.8%,阜新这一比重更是高达29.0%。 (一)辽宁省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提升 2004年,辽宁省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经济增长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生产总值达到6872.7亿元。
(二)辽宁省保障性住房的供需能力迅速增强 辽宁省1995—2004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2.87倍,由于中央财政转移支持的力度加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了3.40倍。 辽宁省1995—20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2.5倍,上升到8706.5元。 辽宁省主要因企业改革带来的大量离岗人员也迅速减少,从1998年的224.8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143.7万人。 辽宁省虽然从1995年到2004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6%上升到了6.3%,但就业体制更加灵活有利于棚户区居民的再就业。
(三)辽宁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 中国官员政绩考核重视经济发展。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 中国实行的城市土地国有制的土地制度。
因此,东北振兴国家战略、经济的迅速增长、地方政府较强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意愿、以及城市国有土地制度是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因此,东北振兴国家战略、经济的迅速增长、地方政府较强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意愿、以及城市国有土地制度是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所面临的有利条件。
四 辽宁发展经济促进棚户区改造的经验做法 (一)重视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增强城市棚户区改造的经济实力 2011年,抚顺主要以招商引资方式发展起来的新园区,缴纳的税收收入已经从2004年的1.34亿元上升到17.1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相应由10.23%上升到21.12%
(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扩大棚户区回迁居民的就业机会(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扩大棚户区回迁居民的就业机会 2010年,抚顺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16亿元,同比增长22.0%,占全市GDP总量达58.0%,比2004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 根据对6城市的调查,受访者中60岁以上居民的职业(退休时职业)只有7.4%属于私营企业或者个体经营,60岁以下居民的职业则有40.6%属于私营企业或者个体经营,40岁以下居民的职业属于私营企业或者个体经营的比例则高达71.4%。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棚户区回迁居民的收入水平(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棚户区回迁居民的收入水平 根据我们的调查,棚户区回迁居民中60岁以下未退休人员中仍然有19.1%的人在国有企业工作,50—60岁人员这一比重更高,为26.9%,因此,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效益,对改善棚户区回迁居民收入和住房负担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四)努力发展社区经济,为棚户区回迁居民提供便利灵活的就业机会(四)努力发展社区经济,为棚户区回迁居民提供便利灵活的就业机会 铁岭,建立健全了棚户区改造新社区居委会的建设,其中部分就业岗位优先就近提供给社区内居民;很多棚户区改造新社区还建造了相当数量的商业店铺,通过带有一定补贴性质的出租、出售或者回迁补偿提供给回迁居民,作为零售或服务网点开展经营活动;铁岭工会在棚户区改造新社区还补贴成立了许多生活超市,超市工作人员也优先聘用棚户区回迁居民;新社区的物业管理也提供了保卫、保洁等大量劳动岗位,也大都优先提供给新社区的居民,甚至对部分就业人员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
(五)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棚户区回迁居民积极开展创业活动(五)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棚户区回迁居民积极开展创业活动 铁岭;免费创业培训、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支持等多种途径鼓励其积极创业,同时针对民营经济和小微型企业出台的相关鼓励政策 辽宁省:《关于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五 辽宁省棚户区改造的经济效应 (一)棚户区改造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 例如抚顺,在不考虑挤出效应和外溢效应的情况下,2005—2011年棚户区改造直接投资拉动的城市经济名义增长率分别为7.19个百分点、8.53个百分点、5.34个百分点、2.09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0.22个百分点和0.50个百分点。
(二)棚户区改造促进了城市产业转型 例如本溪在郑家棚户区腾空的土地上新建的郑家工业园区和彩北物流园区,为促进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抚顺则在腾出的土地上规划建设3个工业园区,促进了工程机械及制品、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棚户区改造改善了城市营商环境 例如抚顺棚户区拆迁改造拆掉了1万多根居民燃煤的小烟囱,实行回迁社区集中供热、供气,年减少排放燃煤炉灰1.5万吨,烟尘2475吨,二氧化硫1441吨。 抚顺棚改后居民治安及刑事案件年发案2051起,比2004年下降了24.0%。
(四)棚户区改造盘活优化了资源配置 抚顺对国有企业改革和旧城改造中的存量国有资产与大规模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一并考虑,统筹规划,2005年以来通过棚户区改造腾出土地和带动开发土地800公顷。阜新通过棚户区改造腾空了土地417万平米。棚户区改造还有效促进了周边地区房价的提升。
六 经验启示 一是重视经济发展对提升政府保障性住房供给和棚户区居民住房需求的能力,积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是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对迅速增强城市财力和扩大棚户区居民就业的作用。 三要通过各种棚户区社区经济和微型经济促进棚户区居民的就业和创业,提高棚户区居民的收入。 四是要注重棚户区治理改造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治理改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