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78 Views
地理计算. 高考复习专题. 云南师大附中 龚声全. 高考命题与地理计算 : 地理计算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和学习潜能,符合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故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一、 地图知识相关计算. ( 1 ) 经纬网地图上 : 实际 水平距离 -- 经线上 1 º 纬度= 111Km , —— 纬线上 1 º 经度= 111×COSø (单位: Km) ( 2 )等高线地图上 —— 实际水平距离=图上距离 / 比例尺(单位要统一)
E N D
地理计算 高考复习专题 云南师大附中 龚声全 高考命题与地理计算: 地理计算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和学习潜能,符合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故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一、地图知识相关计算 (1)经纬网地图上:实际水平距离--经线上1º纬度=111Km, ——纬线上1º经度=111×COSø(单位:Km) (2)等高线地图上——实际水平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单位要统一) • ——坡度(Ø):tanØ = 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 ——断崖相对高度:k ( n-1) ≤ H < K( n+1) • (其中 H为断崖的相对高度,k为等高距,n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 (3)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缩放实际上是长度的缩放,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面积的缩放=比例尺缩放的平方
时间计算 二、——“四知三求一” “四”——四个要素:两经线(或时区)及其所对应的 两地方时(或区时) →“2 + 2 = 4” “三”——已知的三个要素。 “一”——未知的一个要素,即所要求的 时间、经度或区时。 “求”——即计算,经度差对应时间差(或时间 差对应经度差) 按每小时15º及每4分钟1º计算,即可求出。
“四知三求一”示意图 x° y° 经度差(时区差) 时间差(区时差) m n 时间计算之精要 • X.y.m.n代表四个要素 X与y的经度差对应m与n的时间差, 按15°/小时或1°/4分钟计算 附:日期分布范围 (理论上)— 180º经线的地方时是 x点,则新的一天的范围就占全球的x/24;0时经线和180º经线为日期分界线
15:00 2:00 --75 W 120°E X 例一: 如果你有机会去某国旅游,出国时,你没有改变 手机上的时间,达到某国后,你手机上的时间是下午3点, 而宾馆电子钟显示该地时间为2点,求达到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差13小时=195°
例二: • A市(120ºE)张某到达B市(约120ºW)旅游,在B市某宾馆住下后,想与在A市的朋友李某进行网上视频交流,假定A、B两市的工作时间均是当地区时的8点~20点,在此工作时段内,两人可以同时视频交流的时段分别是: • 李某(A市区时) • 张某(B市区时) B市 A市 120ºE 120ºW 相差16小时 8h~20h X 8:00~12:00 16:00~20:00 解析: 8~12 X=(8+16)~(20+16)=24~36=24~(24+12)
Q P a M b 例三:07年全国卷1 图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P、Q两点的经度差为90º;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下列问题。 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是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三、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 • 基本原理: (1)太阳高度: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向外到晨昏圈,从 90º递减到0º (2)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90º)沿经线方向向南 北两方对称递减。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º-纬距(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 赤纬的纬度距离) (4)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 90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解析:M点所 在的纬线圈不 是极昼就是极 夜。 20ºS 120ºW • 例一:晨昏线、日界线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 下图中O为南极点,MA为晨昏线,M为晨昏线与70°纬线的切点,图中阴影部分与其它地区日期不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 • (2)要使我国某地(114.5°E,30.5°N)当日太阳能热水器吸热效果最佳,吸热板与水平地面的倾角(锐角)应为 。 50.5º
b a 35º 5º S N 例二: 极昼圈内太阳高度的判断问题 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判断 • (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A. 70ºN C. 70ºS D.75ºS •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A. 15ºN C.60ºE D.20ºS B.75ºN B.20ºN
N 5º 35º y x 赤道 S 90-(y-x)=35 x=20,y=75 90-(y-x)-2(90-y)=5
45º 60º 75º 汕头 A 23º26 ˊN 例三、太阳高度与地方时的关系 右下图为“汕头及其周边地区的太阳高度等值线图”,据此回答: • 此时A地的地方时 A. 13:00 C:<13:00 D:都不正确 B: >13:00 解析:图中A地距汕头的直线距离 =111×15=1665km 在北回归线上1º相差111cos23º26ˊkm。 A点与汕头的经度差为:1665km/111cos23º26 ˊ >1665km/111=15º 因此,A点的地方时> 12:00+1=13:00
(时) 6 5 4 ④ 3 ② ③ 2 ① 1 0 3.21 30 4.30 5.30 6.30 例四、如图,4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回答: 1.与摩尔曼克斯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是: A.① C.③ D.④ 2.④地位于: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副热带高压带 B.② 3.8月23日,②的昼长约为: A.24小时 B.22小时 D.18小时 C.20小时 D.副极地低压带
Q P 10º 0º 140º 例五:日期与昼长的大致对应关系 下图中QP为30ºN纬线,在此纬线上从10ºW向东到140ºE为昼半球。杭州(30ºN,120ºE)一年中白天最长是14时07分。据此回答下题。 (1)图中所示的日期可能是 A.1月27日 C.5月17日 D.11月13日 (2)该日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A.42º B.60º D.51º B.12月17日 C.38º
14h7m 12月22日 14h7m-14h=7(分钟) 解析步骤: (1) (2) (3) (4) (5) (14h7m-12h)÷90=1.411(分钟/日) 7÷1.411=5(日) 12月22日±5=12月27日或12月17日
例六:住宅朝向与日照间距的关系 • 影响底层住宅日照时间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住宅朝向和日照间距等。 • 日照间距:一般用H:D来表示(H:前排住宅高度,D: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 下图表示上海市冬至日底层住宅日照时间与住宅朝向、日照间距的关系。
6 日照时间 5 4 3 1:1.6 1:1.4 2 1:1.2 1:1 1 1:0.8 0 西 南 东 60º 30º 30º 60º 住宅朝向 日照间距、住宅朝向、日照时间关系图 (上海市冬至日)
(1)若上海市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规定:冬至日底层住宅日照时数≥3小时。住宅小区内坐北朝南的六层住宅楼(高度为18米)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若上海市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规定:冬至日底层住宅日照时数≥3小时。住宅小区内坐北朝南的六层住宅楼(高度为18米)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A.18米 B.21.6米 D.28.8米 • (2)上海市的房地产开发商,在满足日照标准的条件下,最经济的做法是: A.楼房朝向与子午线平行 B.楼房朝向与子午线垂直 D.楼房朝向与子午线成55º角 C.25.2米 C.楼房朝向与子午线成35º角
≤0ºC ≤0ºC 山顶 山顶 四、其 他 计 算 1、气温垂直递减率(对流层):0.6ºC/100m 2、逆温现象:实际温度≥理论温度(垂直温度变化率 小于气温垂直递减率) 3、山顶永久性积雪成冰川的条件:T 4、某地人口密度=常住人口/土地面积×100% 5、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 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100 %
例一: • 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气充足,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气温T(T冬表示冬季气温,T夏表示夏季气温)应是 A.T冬<18ºC C.T冬< 10ºC D.T夏< 20ºC B.T夏< 18ºC
解:P=(R × 5.72%)÷(S × 1.06%) 全 全 =P全 ×(5.72% ÷ 1.06%) =134×5.396=723 例二、材料:2004年全国人口密度为134人/平方千米。江苏省总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2%,而地域面积仅占全国的1.06%根据材料,计算出江苏省2004年人口密度约是: 723人/平方千米
欢迎指正! 2008. 0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