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四讲

第四讲. 区域空间结构. 内容概要.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区域空间开发模式 我国的区域空间结构. 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 区域空间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性. 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 区域空间结构的界定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简称,指人类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两层内涵: 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形态 区域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区域空间构成要素. 经济中心. 点:节点 / 极点 / 极核 指各级中心地,即中心城(镇) 线:轴线

qam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讲 区域空间结构

  2. 内容概要 •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区域空间开发模式 • 我国的区域空间结构

  3. 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 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 • 区域空间构成要素 •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 •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性

  4. 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 • 区域空间结构的界定 •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简称,指人类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 两层内涵: • 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形态 • 区域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5. 区域空间构成要素 经济中心 • 点:节点/极点/极核 • 指各级中心地,即中心城(镇) • 线:轴线 • 以各类基础设施线 (如交通干线、能源输送线、水源及通信干线等)为支撑,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极点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 • 网:网络 • 由连接极点的轴线交织形成 • 面:域面 • 指特定范围的区域,是点、线、网及其作用在地表上的扩展;狭义上指点、线、网以外的广大地区 经济网络 经济腹地

  6. a c b d 图:“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过程模式 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1 • 按空间结构要素划分 • 极核式空间结构/极化空间结构 • 点轴式空间结构 • 网络式空间结构 生产力均匀分布 交通线延伸并出现新的集聚点 AHBC成为发展轴线支撑产业密集带 极核以及交通连接线出现

  7. 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 • 按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划分 • 核心—外围二元结构 • 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结构 • 城市空间结构

  8.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性-1 • 第一阶段:均质无序阶段 在前工业化社会之前,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发生联系,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均质无序。 • 第二阶段:增长极阶段 当经济进入工业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区域性经济中心(增长极)开始形成,出现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 • 第三阶段:若干中心—外围的形成阶段 在工业化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在区域内产生一些新的经济中心,出现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 结构。 • 第四阶段:空间一体化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达到高水平,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断缩小。

  9.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性-2 (陆大道,1995)

  10.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性-3 (弗里德曼,1963) a. 离散阶段 b. 极化阶段 c. 扩散阶段 d. 成熟阶段 • 农业为主 • 小城镇为主 • 工业快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 • 中心城市迅速膨胀 • 加工深度化,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 • 布局轴化趋势显著,城镇体系形成 • 产业结构高技术化、信息化 • 布局网络化,城镇体系完整发达

  11. 2.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回顾: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 佩鲁: 增长极理论 • 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赫希曼: 空间极化发展理论 • 弗里德曼:核心-外围理论 • 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呈现出集中趋势,这一地理集中(极化效应)是区域不平衡增长的根源。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12. 经济活动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 • 取决于运输方式、市场竞争态势、客户需求弹性; • 运输成本 • 集聚经济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运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纯的运输成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在日益下降,多数行业的运输成本只占总成本的很小比重; • 但当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例或者在潜在区位之间有较大差异时,运输成本对区位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可靠的城市间运输、良好的国际运输联系以及高质量的当地运输不仅对传统产业、更对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至关重要。

  13. 导致集聚经济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 导致不完全竞争 (生产率增长率) (生产率水平)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狭义的规模经济) • 强调单一 产业集聚 • 强调多样化集聚 • 企业产出不仅是其当前投入的函数,而且还受其所处地区该产业过去规模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其所在地区过去经济总规模的影响。

  14. 内部规模经济 • 指随着企业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长期生产成本降低的现象 • 也称为:内在经济、规模报酬递增 大型设备 的低运行成本 学习效应与 技术创新 分工更精细 专业设备 大规模融资 大规模采购 大量销售

  15. 外部规模经济 • 界定 • 也称为:外部效应、外部性、集聚经济 • 指企业布局在其他企业附近而获益的现象,随着其他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该企业生产成本下降或效率提高。 • 集聚经济效益的来源: • 中间投入品共享 • 劳动力共享 • 知识溢出

  16. 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 • 地理区位 • 生产要素 • 基础设施 • 市场因素:市场规模大小和潜力 • 集聚经济 • 决策者行为因素:行为偏好、与当地的联系 • 政府政策

  17. 3. 区域空间开发模式 • 增长极开发模式 • 点-轴开发模式(发展轴模式) • 网络开发模式

  18. 增长极模式 • 增长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 选择依据:区域内条件优越、具区位优势的地点 • 作用机制: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19. 极化—扩散效应:现象 • 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就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其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 • 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

  20. 极化—扩散效应:机制 • 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 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 • 如果扩散效应强于极化效应,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

  21. 发展轴模式 • 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 • 随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将出现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增长极及其之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或称为“点轴”); • 发展轴同样存在着极化和扩散效应,而且效应的强度更高,对周边的影响更大,最后将成为一条发展地带; • 发展带是发展轴的成长结果及其演化最后形式。

  22. 网络开发模式 • 发展轴演化的结果之一是由若干个发展轴联合在一起,形成增长网络; • 这时,极化效应产生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出来; • 对于网络所在的区域来说,意味着增长结果的分散化和增长极点的分散化;而对于更大区域来说,则将整个网络区域视为一个巨大增长极,所以其极化效应可能更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可能更大。

  23. 4. 我国的区域空间结构 • 基本形态:核心-外围结构 在国家层面,考查两个问题: • 怎样度量? • 结构演变情况? •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24. 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度量标准 以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为依据 • 核心区是指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 外围区是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25. 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度量指标 人均GDP的标准化值 • 某地区人均GDP标准化值 =(某地区人均GDP-全国人均GDP)/全国人均GDP的标准差 其中,全国人均GDP和标准差均按加权平均法(以各省区人口数加权)计算 • 当某省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值时,标准化值为正,否则为负。

  26. 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度量标准 • 核心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大于0.5 • 外围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小于-0.3 • 过渡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介于-0.3~0.5之间

  27. 我国核心-外围区的变迁 • 1952年:8个省区的人均GDP标准化值大于0.5,成为全国的核心区(京、津、蒙、黑、吉、辽、沪和新疆); • 1952—1978年:核心区和外围区的省份分别减少了3个(吉、蒙、新)和2个,过渡区的省份由10个增加到15个; • 1978—2000年: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核心区明显南移、东移,核心区总数由5个增加到8个(新增加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黑龙江降为过渡区),外围区的数量大大增加,过渡区的数量大大减少。

  28. 区域层面的核心-外围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

  29.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基本概念 • 经济区是经济区域的简称,与自然区、行政区相对应,是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也是区域经济管理的地域空间单元。 • 经济区划是指在通过对全国或特定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产业及空间结构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活动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30. 经济区划的原则 • 经济区内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 • 突出区域优势,将专业化生产与综合发展相协调,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 区域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 经济区的界限应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 • 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重叠或交叉

  31. 经济区划的方法 • 聚类分析法 • 地域分工分析法 • 经济中心分析法

  32. 聚类分析法 • 将影响经济区划的各个因素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从最低层次的因素聚类分析开始,该层次相近的地区分为一类; • 然后逐次分析更高或更综合的一个层次,根据其异同再进行聚类分析; • 直至因素系统的最上层次; • 最后一次的分类结果是一级经济区。然后根据经济区的详略程度要求,向下截取,得出若干层次的经济区划系统。

  33. 地域分工分析法 • 根据劳动的地域分工规律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征,采用自上而下的程序划分经济区。

  34. 经济中心分析法 • 以城市为中心划分经济区。 • 第一,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确定全国的城市等级系统。 • 第二,确定各个层次同级相邻城市腹地的范围的分界线。 • 第三,根据各城市的吸引范围大致确定经济区系统的界限。 • 第四,进行个别调整。

  35. 我国的经济区划实践:历史演进 • 建国初期 • 按行政区划系统组织国民经济生产 • 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一五”计划时期 • 按沿海与内地两大版块安排区域分工格局 • 1958年:七大经济协作区 • 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区、华南区、 中南区、西南区、西北区 • 1962年:六大经济协作区 • 合并华中区和华南区为中南区

  36. 六大综合经济区

  37. 我国经济区划实践:历史演进(续) • 1964-1978年:“三线”划分与建设 • 按军事地理区进行“三线”划分 • 东部沿海和沿边疆的省、区为一线 • 全国战略大后方的省、区(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七省区和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省西部、粤北、桂西和冀西地区)为三线 • 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地区为二线(“大三线”地区) • 在全国一、二线地区,按着地势又划分出若干地方为本地区的“三线”,即“小三线” 地区

  38. 我国经济区划实践:历史演进(续) • 1986年:三大地带 • “七五”计划(1986—1990)提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实施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 1999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 • 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39. 目前新的分区 (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工业基地 (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 (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 (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

  40. 改革先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沈阳经济区(2010年4月被批复) • 8个组成城市: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 阜新、辽阳、铁岭 • 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 总人口:2359万 • 国务院设立的其他7个试验区 • 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41. 新闻链接“温家宝:以重要经济区为西部发展引擎”新闻链接“温家宝:以重要经济区为西部发展引擎” 西部大开发 • 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温家宝指出,“西部大开发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提出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发展机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要经济区发展五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42. 新闻链接“温家宝:以重要经济区为西部发展引擎”(续)新闻链接“温家宝:以重要经济区为西部发展引擎”(续) • 在重要经济区发展方面: • 以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43. 新闻剖析:西部经济区 • 现有经济区 • 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呼包银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陕甘宁经济区 • 第一印象? • 划地为圈,遍地开花 • 区内城市圈特征 • 弱弱联合 • 实践难点 • 行政壁垒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