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k likes | 2.21k Views
當代法政思潮 - 自由. 組長 : 石竣豪 組員 : 蕭士豪、林宏諺、 施少浦、梁駿紘. 生動一甲 - 第六組 指導老師 : 邵維慶老師. 大綱. 自由定義 - 蕭士豪 重要理論介紹 - 蕭士豪 自由演變 - 林宏諺 各類人權法典與我國憲法規定介紹 - 林宏諺 世界現況與台灣現況 - 施少浦 問題與討論 - 石竣豪 結論 - 梁駿紘. 壹、自由定義. 蕭士豪. 自由定義 :. 自由定義 :.
E N D
當代法政思潮-自由 組長:石竣豪 組員:蕭士豪、林宏諺、 施少浦、梁駿紘 生動一甲-第六組 指導老師:邵維慶老師
大綱 • 自由定義-蕭士豪 • 重要理論介紹-蕭士豪 • 自由演變-林宏諺 • 各類人權法典與我國憲法規定介紹-林宏諺 • 世界現況與台灣現況-施少浦 • 問題與討論-石竣豪 • 結論-梁駿紘
壹、自由定義 蕭士豪
自由定義: http://blog.xuite.net/lotes.986502/blog/30072296%E8%88%AA%E6%B5%B7%E7%8E%8B+%E6%B5%B7%E8%BB%8D%E4%B8%89%E5%A4%A7%E4%B8%8A%E5%B0%87
先聖先賢的定義: 西方古代的大哲學家,是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代表,三人之間有師徒的關係,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則是柏拉圖的學生。 蘇格拉底 亞里斯多德 柏拉圖
先聖先賢的定義: 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 蘇格拉底: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能夠依自己的意願追求至善(goods)那就是自由,反之不能夠依自己的意願追求至善(goods)那就是不自由。
先聖先賢的定義: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年) 柏拉圖:城邦的自由比個人的自由更重要。 出處: 《理想國》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是柏拉圖在大約西元前390年所寫成的作品。它以蘇格拉底為主角,採用對話體的形式紀錄。
先聖先賢的定義: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32) 亞里斯多德在柏拉圖死後,總結前人哲學思想的基礎,創立了與老師截然不同的哲學體系,所以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 他認為民主政體的基礎就是「自由」。他區分政治體制好壞並非以人數的多寡來論斷,而是依照「執政者」能否以「公共利益」,而非以一己之私作為其施政的方針和目的為判準。
先聖先賢的定義: 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前43年) 西賽羅:我們是法律的僕人,以便我們可以獲得自由。 西塞羅曾說:「人民不違反《羅馬法》的自由,即為自由。」 就是所謂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先聖先賢的定義: 托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 霍布斯:權利即自由。(不受阻礙作自己想做的事) 因此依他的理論,這世界上最自由的人就是王,因為他的權力最大,也沒有人能制約她。
先聖先賢的定義: •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 每一個人與生俱來享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力。 • 自由狀態不是放任狀態,而是不受限的處理自身及財產。 • 而這就是所謂的天賦人權。
先聖先賢的定義: • 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 • 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 • 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所禁止的事,他就不再有自由,因為他人同樣會有這個權利,那麼自由將不存在。
先聖先賢的定義: • 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 • 為了保障公民自由的實現,必須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三者相互制約就可以保障公民的人生自由。
先聖先賢的定義: •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 用契約自由取代天然自由 • 「問題是在找出一個團結,能以社會的權利保護每份子的的生命財產,同時每份子一方面與全體相結合,一方面仍然可以只服從他自己並仍然和從前一樣自由。」 • 出處: 《社約論》
先聖先賢的定義: •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先聖先賢的定義: •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我們也應該讓其他的聲音也有發聲的機會。
先聖先賢的定義: •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 孫中山先生認為個人對自由的濫用,會對團體造成極大的破壞作用,因此主張自由是有限度的。 • 在一個團體中,能夠活動,來往自如,便是自由。 • 團體>個人 」
貳、重要理論著作介紹 蕭士豪
《論自由》--- 約翰‧彌爾 • 書籍資料 • 書名:論自由 On Liberty • 作者:約翰‧彌爾John Mill • 譯者:郭志嵩 • 出版:臉譜出版 / 2004.09.01 重要理論著作介紹:
重要理論著作介紹: • B. 書籍重點 • 不影響他人自由的自由,在不影響社會秩序(法律)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PS.現代國家對自由的定義 • 因此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自由可以被限制。(影響社會秩序及公共利益)
重要理論著作介紹: • 《自由四論》--- 以賽‧柏林 • 書籍資料 • 書名:自由四論Four Essays on Liberty • 作者:以賽‧柏林 Isaiah Berlin • 譯者:陳曉林 • 出版:臺北市:聯經 / 1986.09
重要理論著作介紹: • B. 書籍重點 • 書中提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兩種自由。 • 消極自由:在沒有其他人或群體干涉我的行動程度之內,我是自由的。 • 免於…的自由:不受干涉的自由 • 積極自由:可以以自我的意志來決定事情。 • 實現…的自由:要求政府的自由
重要理論著作介紹: EX:羅斯福四大自由:
重要理論著作介紹: • 消極自由: • 第一是不受干涉發表意見和言論的自由 • 第二是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不受干涉崇拜上帝的自由。
重要理論著作介紹: • 積極自由: • 第三是要求政府使我們不虞匱乏的自由 • EX:失業補助、勞保、健保…… • 第四是要求政府使我們免受恐懼的自由 • EX:警察、軍隊……
本組對自由的定義 以不違反法律為原則,且不影響到他人自由的權利,做自己想做的事,即是自由。
参、自由的演變 林宏諺
前言 • 西方為追求自由 • 東方不需追求自由
希臘時期 • 最早的自由觀念,屬於精神上的自由 • 民主制(democracy): 『為了自決自己的生活方式, 必須由自己來決定自己國家的法律與政策』
希臘時期 • 自由發言和投票的制度 - 公民的年齡限制通常是20歲以上男性 - 婦女、奴隸、和外籍人士無法擁有公民權 - 全雅典只有1/10或更少的人口才有資格投票 公民權=自由權
羅馬時期 • 羅馬是以法律為基礎的社會 ─羅馬公民做羅馬法所允許的事情就是自由。 • 羅馬著名思想家西塞羅曾說: 「人民不違反《羅馬法》的自由,即為自由。」
羅馬時期 • 羅馬法上的自由人(liberi), 包括生來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兩種。 - 生來自由人(ingenus): 出生就獲得自由權,且未曾喪失過自由身分的人。 - 解放自由人: •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將自由賜予奴隸,使其成為自由人。 • 原本是不自由之身、為奴隸身份之人,受其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
中世紀 • 封建制度(身體上不自由) • 領主在其領地中擁有一切權利, ex :初夜權 • 其領地內的所有物都歸他所屬,ex:人、房屋、田、牲畜 • 人民的行為皆要領主的同意, ex :居住、遷徙 → 造成人民的極度不自由。
封建制度架構 • 領主:賜地給附庸,並保護附庸 • 附庸:效忠於領主,為領主服軍役 • 貴族:領地內有行政、司法及徵稅權力 • 騎士:效忠領主,為領主和教會作戰 • 農民:被束縛於土地上,形同農奴,沒有自由
中世紀 • 莊園經濟 • 形成:莊園是西歐混亂的局勢下,形成領主管轄的莊園。 • 特色:以農耕為主的生活,除少數物品須交易取得,其餘自給自足。 • 土地為貴族所有,農民是依附於土地上的農奴、生活清苦,生產所得多繳交領主,沒有遷徙的自由。
中世紀 • 宗教(心靈上不自由) 認為人民天生就是不潔、有罪,只能藉由教士來決定他們是否可以上天堂,使當時的宗教限制人民心靈上的自由。
中世紀 (小整理) • 封建制度身體上不自由 • 宗教心靈上不自由
文藝復興 • 因為十字軍東征和東羅馬帝國滅亡,帶回大量東方文明,引領歐洲人開始接觸到由東方保存的大量古希臘典籍和原始聖經,從中發現不須藉由教會即可得到救贖。
宗教革命 • 隨著工商的發展,教會也坐擁龐大的財產,這樣的富裕使神職人員的道德鬆懈,教會中的醜聞不斷的發生、販賣贖罪券;貴族剝削。 • 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為了奪回心靈自由和信仰的權力。
啟蒙運動 • 啟蒙運動又稱理性時代。 • 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了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啟蒙運動 • 霍布斯提出《契約論》 • 洛克修改《契約論》 • 盧梭擴大解釋《契約論》 • 以君權民授推翻君權神授 • 人民取回身體的自由
美國獨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 • 18th末~20th初 大革命時代 • 十八世紀,民主自由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一些實施帝國主義的國家中,開始提倡民主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