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79 Views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考纲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结合实例,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 .城市功能区 (1) 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E N D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 考纲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 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 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 结合实例,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 、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 2.城市功能区 • (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2)主要类型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多位于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靠近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住宅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 河流、铁路、公路 某种土地利用方式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 1.含义:城市中 • 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模式、扇形模式、模式。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和组合 同心圆 多核心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扇形模式 同心圆模式 多核心模式
3.形成因素(考点) 交通便捷程度 影响地租的因素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1)经济因素 (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 收入 住宅区 ( 3 )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 区有深远影响。
合理的城市地域结构 原则: 各功能区既相互联系,又避免互相干扰。 最主要是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具体布局原则: 居住区:与工作地点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大气污染)和河流 的下游地带(水污染)的远郊区; 与居住区有卫生防护带 商业区: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考点) 高 大 低 小
2.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 (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距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的。 (p38:例3) 较少 较近 层层嵌套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4.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5.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①靠近交通干道 ②拓展城市范围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C B
C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里快餐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居民 B.城市里快餐店比大酒店多,这是因为快餐店服务范围大,赢利多 C.小城镇上有快餐店,但可能没有大酒店,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服务范围 D.城市越大,提供的服务会越高,因而必须淘汰快餐店,多兴建大酒店 7.下列各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深圳 B.广州 C.东莞 D.中山 B
第三节 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增多 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数目增加 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读图技巧: 1、城市数目的变化; 2、城市范围的扩大; 3、卫星城的建设; 4、城市带(群)的 形成;5、城市人口的增加; 6、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等。
3、世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时间过程
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城市地域规模小幅度扩大 各功能区混杂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 低 慢 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快速扩大,并出现郊区城市化 较高 快 市中心失业率高、旧空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等现象 地域界限模糊,出现逆城市化 高 慢
逆城市化现象 郊区城市化 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并没有改变人口的性质,只是城市人口回流到乡村,所以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基础上。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原因: ①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②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 3、城乡间交通便利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工业化开始早;社会经济发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相适应 大 后期 (饱和期) 早 快 高 慢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扩大 中期 (发展期) 晚 慢 快 低 小
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3-14题。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e B.a-c-d-b C.d-b-e-a D.c -a-b-d 14.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 √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改善环境 环境污染 平整土地 修建水利设施 绿化环境 城市化 合理 过快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
城市化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的问题——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1 2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交通拥挤 3 4 居住条件差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竹楼——南方热带地区低洼湿热,虫蛇较多,竹木资源丰富——建筑防湿防热,抵御虫蛇侵害竹楼——南方热带地区低洼湿热,虫蛇较多,竹木资源丰富——建筑防湿防热,抵御虫蛇侵害 碉房——青藏高原地区高寒气候,夹墙相隔,墙厚窗小——居民抵御高寒气候而修筑的建筑 • 蒙古包——蒙古高原草原广阔,畜牧业为主 • 窑洞——黄土高原降水较多,地下水位较低,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具有直立性特点 • 四合院——华北平原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地形平坦,降水较少 • 土楼——客家人饱受战乱之苦,当地人欺侮,设计坚固的土楼,聚族而居 • 南方屋脊多尖顶,北方屋脊多平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