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第三部分章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变形稳定性和成形性能

第三部分章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变形稳定性和成形性能.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 板料变形的受压失稳 板料塑性变形的拉伸失稳 板料的成形性能 网格技术和成形极限图. 第十章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 板料成形过程中毛料区域的划分 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的特点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 10.1 板料成形过程中毛料区域的划分. 拉形: 拉深 胀形:传力区和变形区合二为一 变形区和传力区的相互转化. 10.2 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的特点. 变形区:平面应力状态: 变形区的应变由应力引起 一般沿板厚方向没有变化。 应力: 主应力: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部分章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变形稳定性和成形性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部分章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变形稳定性和成形性能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 板料变形的受压失稳 板料塑性变形的拉伸失稳 板料的成形性能 网格技术和成形极限图

  2. 第十章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 • 板料成形过程中毛料区域的划分 • 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的特点 •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

  3. 10.1 板料成形过程中毛料区域的划分 • 拉形: • 拉深 • 胀形:传力区和变形区合二为一 • 变形区和传力区的相互转化

  4. 10.2 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的特点 • 变形区:平面应力状态: • 变形区的应变由应力引起 • 一般沿板厚方向没有变化。 • 应力: • 主应力: 、 • 应力状态比值:

  5. 板面内主应变: 、 • 应变状态比值: • 根据(3.10) • 上式表明:板面内主应力 、 与主应变 、 完全对应,厚向应变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符号相反。

  6. 应变状态: • 拉-拉 , • 拉-压 , ,且 ,这时 • 压-拉 , ,且 ,这时 • 压-压 , • 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

  7. 10.3 板料成形的基本变形方式 根据主应力应变状态图:板料成形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拉为主的变形方式:放 〉0; 〉0; 二、压为主的变形方式:收 <0; <0; • 厚向异性板的屈服轨迹: • 应力强度函数:

  8. 参数方程: • 应变强度函数: • 参数方程: • ω——参数角; • θ——厚向异性参数角,

  9. ω=0或π时,m=ρ=1,为双向等应力状态 • 时,m=ρ=-1,为纯剪应力状态 • 或 时, ,ρ=0,为平面应变状态 • 或 时, , ,为单向应力状态

  10. 影响板料成形性能的因素: • 传力区是否有足够的抗拉强度; • 变形区可能出现的障碍

  11. 第十一章 板料变形的受压失稳11.1板料受压的塑性失稳、折减模数与切线模数 一、弹性失稳 • 挠曲方程: • 临界压力

  12. 二、塑性失稳: 弯曲时中性层半径ρ,拉区厚 、压区厚 ,拉压区边缘上的应力应变增量的绝对值: • 发生挠曲时轴向压力dP=0, • 因为:

  13. 剖面的弯曲力矩: • 式中 , , 并假设 • 则 • 又内外弯矩相等: • 可得塑性变形时受压板条在挠曲时的平衡微分方程:

  14. 与弹性状态下的一样,临界载荷: • 塑性变形与弹性变形是的临界压力表达式完全一样 • :折减弹性模数 • 反映材料的弹性模数和应变强化模数的综合效应。 • 上式的条件:dP=0 • 实际:|dP|〉0,皱纹凸面的伸长量小于压力递增而产生的压缩变形增量,因而不引起局部卸载。皱纹是在加载的条件下产生的,凸、凹两面应力增量和应变增量的关系 • 实际应力应变曲线:

  15. 应变强化模数: • 在以加载条件下的塑性受压失稳问题中称为:切线模数: • 这时的临界载荷:切线模数载荷。 • 称折减模数载荷 • 切线模数载荷比较接近于实验结果。

  16. 总结: • 1.塑性失稳与弹性失稳的有关计算公式在形式上完全相似。 • 2.板料的塑性变形愈大,和D愈小,抵抗失稳起皱的能力也愈益减弱。 • 3.抵抗失稳起皱的能力与受载板料的几何参数密切相关。

  17. 11.2 筒形件拉深不用压边的界限 求解方法: • 能量法 • 力平衡法 拉深时凸缘起皱,能量的变化: (1)凸缘失稳、隆起所需的弯曲功。半波的弯曲功 (2)起皱后,周长缩短,切向应力因周长缩短而释放的功,半波: (3)压边力所消耗的功,半波

  18. 临界状态: • 设 为突缘变形区的平均半径,b为突缘宽度,失稳起皱后皱纹高度δ,波形:正弦曲线,波纹数为N,半波长度l为: • 以坐标值表示某点在圆周上的投影位置,半波的数学模型: • 根据材料力学弹性弯曲的能量公式:

  19. 用折减模数 代E,假定应变强化模数D不变, 为常值得半波的弯曲功: • 起皱后周长缩短,半波的缩短量 • 其中dS和dx分别是半波微分段的弧长及其在x轴上的投影长度。 因为:

  20. 假定突缘上的平均切向压力为: ,半波上长度缩短释放的能量: • 宽度为b的环形板,内周边固支,在均布载荷q的作用下,在处的挠度: • C:与泊松比及b/有关的系数,1.03~1.11之间,取1.07 • 虚拟压边力q所消耗的功率:

  21. 第十二章 板料塑性变形的拉伸失稳12.1 板条的拉伸失稳 拉伸失稳只发生在塑性变形阶段 一、拉力伸长曲线 设一理想均匀板条原长l0、宽 w0、厚t0,在拉力F作用下.塑 性变形为l、l、t,如果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符合幂次式 ,可以推得

  22. 二、拉伸失稳 • 加载失稳:F=Fmax以后,材料已经作出了最大贡献,外载不可能增加; • 颈缩现象 • 分散性失稳:颈缩在板条的较大区间内扩散 (宽向失稳) • 集中性失稳:颈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变形集中在某一狭长窄条带内: (厚向失稳)

  23. 单向拉伸加载失稳的条件: • 如果应力应变满足幂次条件 , 分散性失稳时: • 集中性失稳的条件: Hill集中性失稳理论 材料的强化率与其厚度的缩减率恰好相等。 • 数学模型

  24. 单向拉伸,且应力应变满足幂次关系,可得集中性颈缩开始时的应变:单向拉伸,且应力应变满足幂次关系,可得集中性颈缩开始时的应变: • 假定沟槽与拉伸方向成θ角,沿沟槽的应变增量应为零。 • 对厚向异性板 • 得

  25. 12.2 板料的拉伸失稳 一、加载失稳 • m应力状态比: • ρ应变状态比: • 应力应变状态均为双拉时:   , • 比例加载: • 根据

  26. 等效应力强度与应变强度增量 • 微分等效应力强度 • 假定材料的应力应变满足幂次式:

  27. 几种典型的加载失稳情况1.平板双拉 • 沿轴1的拉力 • 沿轴2的拉力 • 假定失稳条件 • 得加载失稳条件

  28. 假定失稳条件      得 • 得加载失稳条件

  29. 2.薄壳球冲压 • 初始数据半径R0、厚t0,充压后半径R、厚t • 主应力:   、  ; • 主应变: • 压力: • 加载失稳时   ,dp=0 • 最大压力

  30. 3.薄壁筒拉胀 • 初始数据平均半径R0、厚t0,冲压p、轴向拉力F  加载后半径R、厚t; 两种失稳:拉力失稳和内压失稳

  31. 拉力失稳 • , 失稳条件 • 在m=常数, 的情况下,失稳应变

  32. 内压失稳 • , ,失稳条件 • 在m=常数, 的情况下,失稳应变

  33. 4.圆板胀形 • 圆板各向同性,胀形后近似为球面,顶点处于双向等拉状态: • 主应力: 、 ; • 主应变: • 某一瞬间:加载后半径R,厚度由t0变为t,压力为p;由平衡条件: • 加载失稳时 ,dp=0,所以

  34. 如果满足 ,加载失稳时的应变强度 • 求球的半径变化规律 • 即凹模半径b,胀形半径R,高度h • 可得

  35. 加载失稳时 ,有 • 带入 ,解得 • 薄壳球充压与圆板胀形的比较

  36. 二、变形失稳 板料双拉变形时,由于板面内材料的牵制和模具的约束,变形失稳的发展规律较难一概而论。 • 筒形件拉胀失稳

  37. 球壳充压失稳 • 圆板胀形 • 球底刚性模拉胀

  38. 拉伸失稳的总结: (1)板料拉伸失稳可从外裁和变形的角度出发,区分为加载失稳与变形失稳。 (2)加载失稳可以根据外载变化的临界状态明确确定其失稳点 (3)变形失稳分为分散性与集中性两个发展阶段。原则上可从板料变形的分布与变化,描述其发展规律,定出失稳判据。同时由于材料应力应变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所以原则上也可从变形过程中加载曲线的变化寻求失稳点的判据。实际上,很难统一、明确。在一些板料成形过程中,加载失稳点与分散性失稳点基本一致。 (4)由于边界和模具的约束以及相邻材料的牵制,为保证变形区几何面的总体协调.板料双拉下分散性变形失稳的发展受到限制。 (5)作为判断板料成形极限的依据是集中性失稳——沟槽的产生与发展。但是,沟槽的宽度与板厚属同一量级,它不会影响板料成形时变形区几何面的总体协调。

  39. 12.3 板料的拉伸变形的集中性失稳 • 双向受拉应力状态(0<m<1)下的板料,其应变状态可能为 • 拉-压状态: • 拉-拉状态: 一、拉—压应变状态下 的集中性失稳 • 集中性失稳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板面内必须存在一条应变零线,在这种条件下,板料厚度的减薄率(软化因素)恰好可由板料的强化率得到补偿,沟槽乃得以产生、发展。

  40. 从应变增量莫尔圆可以明显 看出:只有在拉-压应变状 态下,坐标原点才位于莫尔 圆内,才可能存在应变零线。 此应变零线与l轴成θ角。因此 • 三种状态: • 平面应变状态:ρ=0,坐标原点位于圆周上 • 双拉状态:ρ〉0,,无解。 • 拉压应变状态:板面内有应变零线存在。 • 在满足这一前提条件下,当板料达到某一变形程度时,材料的强化率与厚度的减薄率恰好相等,沟槽——集中性失稳即开始发生。

  41. 数学关系 或 • 根据 及 得集中性失稳时的应变 此时板面内的三项应变

  42. 二、拉—拉应变状态下沟槽的发展 • 在超过平面应变的双拉状态下,应变增量莫尔圆在坐标原点右侧,不存在应变零线,失去了产生集中性失稳的前提。希尔关于集中性失稳的理论失去有效性。 • 然而实际观察表明:板料在超过平面应变的双拉状态下发生破裂,裂纹垂直于最大拉应力的方向,破裂之前确有沟槽的产生和发展。这种集中性失稳现象, • 马辛尼亚克(Marciniak)与库克宗斯基(Kuczyn ski)用所谓“凹槽假说”(M—K理论)进行解释

  43. 实际上板料并不是理想的均匀连续体,板面粗糙度不一,板内空穴随机分布.组织不均。所以板料在受载变形之前原来就已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的分布方位是随机的,为了简化分析,假定双拉板料在均匀区A以内,有—个薄弱环节——凹槽B,其方位都垂直于最大拉应力,一切几何的、物理的弱化影响因素都归结为板厚的减少。 • 两区原始厚度的比值(原始不均匀度) • 在比例加载条件下( ,为 • 常数),均匀区的 • 主应力: • 主应变:

  44. 受载时平衡条件 • 几何协调条件 • op为一介于双向等拉与平面应变之间的双拉加载路线。op的斜率为mo。如果均匀区的加载路线为op,则因槽内应力 大于均匀区应力 ,因此槽内的加载路线将不同于op。如果两区的原始厚度相差甚微.可以近似认为:弹性变形时A、B两区的加载路线基本重合,但B区材料必先于A区进入屈服状态(到达A0)。由于变形必须保证同时满足平衡条件和几何协调条件.团此凹槽B内应力只能在不改变材料屈服强度的前提下,沿初始屈服轨迹中性变载—增加, 减少。设B区沿屈服表面变截至B0点,A区刚好到达屈服表面的A0点。

  45. 开始塑性变形时,两区的应力状态比即己开始产生明显的差异:开始塑性变形时,两区的应力状态比即己开始产生明显的差异: • 继续塑性变形,根据 塑性流动的法向性原 则:应变强度增量 、 应分别垂直于A0、 B0点的屈服表面,ρ<ρ0。但因 ,所以 • ’

  46. 继续屈服时,A区和B区因变形硬度不等将位于不同层次的屈服表面上。而应力强度 ,B区所处屈服表面层次将比A区外扩

  47. 以上分析表明,塑性变形时,凹槽内、外应力状态是不同的。如果A区按固定路线op加载,应力状态不变,B区的加载路线将沿着不同层次的屈服表面挠曲变化,如下图所示,改变应力强度与应力状态以满足静力平衡和几何协调条件,最终到达平面应变状态B1。此时 ,凹槽加深 ,直至破裂。而A区所能达到的应变,即为加载路线m0,ρ0下的成形极限

  48. 第十三章 板料的成形性能 • 板料的成形性能概述 • 鉴定板料成形性能的基本试验 • 鉴定板料成形性能的模拟试验 • 基本成形性与模拟成形性的相关性

  49. 成形性能概述 板料加工性能:冲剪性、成形性和定形性 1 板料成形性能分析与塑性理论的关系 • 应力和应变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塑性力学主要考虑受力及应力状态;成形性能分析主要考虑变形及应变状态,尤其是最大的极限变形状态; • 塑性理论解决问题必须用平衡方程,分析成形性能主要考虑变形的过程与结果,不是某一平衡状态; • 分析成形性能主要考虑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应变状态,不是塑性变形的开始与继续,故不考虑塑性屈服准则; • 分析成形性能主要考虑的是大变形问题,体积不变条件是唯一的条件,很少考虑应变协调条件; • 成形性能考虑的是各局部(极限)变形,和综合极限指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在板料成形性能判断中,主要根据各种成形方式所能得到的最大变形,应力状态不需要定量计算。

  50. 板料成形性能 • 常用的成形方式 • 弯曲成形 • 压延成形 • 胀形 • 拉深成形 • 常见的缺陷 • 起皱 • 破裂 • 回弹 • 局部变形程度与整体变形程度 • 整体变形程度(压延系数、翻边系数、相对弯曲半径) • 局部变形程度(坐标网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