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56 Views
《 史记 》 与黄老之学. 《 史记 》 中,至晚在战国时期已有所谓 “ 黄老之学 ”.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 《 孟子荀卿列传 》 ). 《 史记 》 记载了黄老之学从战国至西汉时的传承谱系. 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E N D
《史记》中,至晚在战国时期已有所谓“黄老之学”《史记》中,至晚在战国时期已有所谓“黄老之学” •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孟子荀卿列传》)
《史记》记载了黄老之学从战国至西汉时的传承谱系《史记》记载了黄老之学从战国至西汉时的传承谱系 • 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史记》中记载了黄老之学在西汉的兴衰(一)《史记》中记载了黄老之学在西汉的兴衰(一) • 1、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曹相国世家》) • 2、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儒林列传》) • 3、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田叔列传》)
《史记》中,黄老之学在西汉的兴衰(二) • 4、《孝武本纪》 • 5、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皆废。(《封禅书》) • 6、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 • 7、(邓公)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于诸公间。(《袁盎晁错列传》 )
《史记》中“黄老之学”的特点之一:“清静”《史记》中“黄老之学”的特点之一:“清静” •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相国世家》) • 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汲郑列传》) • 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 (《陈丞相世家》)
《史记》中“黄老之学”的特点之二:与法家有密切关系又有很大不同《史记》中“黄老之学”的特点之二:与法家有密切关系又有很大不同 •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老子韩非列传》) •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张释之冯唐列传》) • 石奢、李离。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奉法循理。《循吏列传》) 因术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韩非子·定法》)
《史记》中“黄老之学”的特点之三: 以虚无为本 • 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 •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太史公自序》) • 孙叔敖高车(《循吏列传》) • 汲黯之“便宜”(《汲郑列传》)
《史记》中“黄老之学”的特点之四:以因循为用《史记》中“黄老之学”的特点之四:以因循为用 • 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循吏列传》) •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 (《太史公自序》) • 盟津之会。牧野之战。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因其俗,简其礼。管仲论相。 (《齐太公世家》)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鲁周公世家》)
注意: “黄老之学”与道家的不同 • 道家往往与出世、隐逸有关。 • 黄老之学是道家、法家观念相结合,体现在“治道”中。 •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