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入 中 论

入 中 论. 月称论师 造.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此得正觉之本体.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所造论体. 能依之功德差别. 功德之主十力. 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所依之身相.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所 讲正论.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 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庚一、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入 中 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入 中 论 月称论师 造

  2.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此得正觉之本体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所造论体 能依之功德差别 功德之主十力 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所依之身相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所讲正论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3. 庚一、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 前两句是宣说比喻, • 讲虚空无尽,自力有尽故回转 • 后两句是宣说意义, • 讲佛功德无尽,慧力有尽故说不能尽。

  4. 庚一、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 就像妙翅鸟王,翅羽丰满,依仗风力,可以飞得很远,它用尽力量向虚空飞去,后来返回时,不是“因为虚空已尽”而回来,而是因为“自己的能力用尽”而回转。

  5. 庚一、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 同样,诸佛功德无量无边,广大如同虚空一样,声闻弟子或者独觉,以及登地大菩萨,都不能说尽,而自己停止,这也不是因为佛功德已经说尽而停止,而是因为自己的智慧力已经穷尽而停止。

  6. 庚一、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7.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此得正觉之本体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所造论体 能依之功德差别 功德之主十力 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所依之身相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所讲正论 如我于佛众功德 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 故我无疑述少分

  8. 庚二、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月称菩萨 由于佛的功德说不能尽,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佛功德,怎么可能了知而赞说呢? 因为龙猛菩萨已经在《宝鬘论》中宣说了此等功德,所以我根据龙猛菩萨的善说,无疑而能讲述少分功德。 如我于佛众功德 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 故我无疑述少分

  9.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此得正觉之本体 所造论体 能依之功德差别 功德之主十力 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所依之身相 所讲正论 甚深谓性空 余德即广大 了知深广理 当得此功德

  10. 己三、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甚深”是指空性法身以及因位行的空性; 其余十一地的功德所说十力等,就是“广大”的功德。 甚深谓性空 余德即广大 了知深广理 当得此功德 如果善能了知这样甚深与广大功德的道理,依照这样修习,当能证得深广两种功德。

  11.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此得正觉之本体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所造论体 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 所讲正论 佛得不动身 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 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 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 咸导至涅槃

  12. 戊一、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诸佛已经获得了安住真实、永无动摇的法身,从法身当中流现化身,以此重来三有。 在所化众生面前,随顺世间而示现从兜率天下降,以及住胎、出胎等事,降生后有父母、妻子等世间诸事,又示现苦行、现证菩提、适合众生的种种根基而相应地转妙法轮等。 佛得不动身 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 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 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 咸导至涅槃 • 转静轮: • 转:摧伏;静:涅槃 • 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止观辅行一曰:‘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摧破义。’

  13. 戊一、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世间有情有种种界行,而且被众多的爱索束缚,佛陀就以大悲心,不顾名闻利养等,一心要把一切众生全部引导安置于大涅槃之中。 佛得不动身 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 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 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 咸导至涅槃 指有情众生贪著五欲境界,烦恼相坚固,就像被绳索系缚一样不能解脱。 指佛陀利益众生,完全是出于大悲,不是希求名闻与报恩等事。 就像《宝性论》中所说: 演说诸法无常苦,无我寂静知方便,先令众生厌三有,后令悟入于涅槃。 大乘的涅槃

  14. 关于涅槃 在《法华玄论》中对此约有三种说法: 一是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的差别:小乘所证的涅槃是由离生死而得,并非即生死的本性空寂为涅槃;大乘所证的涅槃即生死本性为涅槃,脱离生死别无涅槃可得。如《法华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二是界内界外断惑的差别:小乘所证的涅槃是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得;大乘所证的涅槃不但断界内分段的生死,且连界外的变易生死悉已断除。 三是具众德不具众德的差别:小乘所证的涅槃正所谓灰身泯智、无众德可言;大乘所证的涅槃具有法身、般若、解脱三种胜德。

  15.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此得正觉之本体 所造论体 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 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 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 所讲正论 离知真实义 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 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 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 无等无别乘 如何以理成立究竟一乘呢? 就是首先成立诸法真实义本来无别,再成立证悟真实义的智慧也是无别,唯一是佛的圆满遍智的本性。

  16. 己一、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 远离了了知诸法真实义(空性本体),更没有其余的方法能以断除一切的二障垢染。 离知真实义 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 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 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 无等无别乘 诸法的真实义也没有不同的变异差别,所以此证悟真实义的智慧缘境行相也没有差别。 所以佛为众生宣说了无有其余可以等同、平等无差别的究竟一乘。

  17. 如是的了义经中都讲到究竟唯有一乘。 • 《大涅槃经》云: • 《现观庄严论》云: • 《法华经》云: 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 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一真法界的本性了无差别,以如是究竟了义的观点而言,种性不应有任何的差别。

  18. 究竟唯有一乘,因为法界无有分别故,在真实证悟万法的一真法界的境界当中,是一味大平等性的本体,因此佛陀为了化度众生而以暂时的善巧方便说有三乘,实际是究竟一乘。究竟唯有一乘,因为法界无有分别故,在真实证悟万法的一真法界的境界当中,是一味大平等性的本体,因此佛陀为了化度众生而以暂时的善巧方便说有三乘,实际是究竟一乘。 • 龙树菩萨《赞法界颂》云: 由法界无别,故乘无差别,佛说三乘者,为导诸有情。

  19.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此得正觉之本体 所造论体 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 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 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 所讲正论 众生有五浊 能生诸过失 故世间不入 甚深佛行境 然由佛善逝 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 度尽诸有情 以是如智者 导众赴宝洲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 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 次乃说一乘

  20. 己二、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由于众生有五浊,能够成为生起诸大烦恼过失的因,由烦恼增上而转的因,就能摧毁殊胜胜解、障碍希求如来的无上妙智,由此世间众生不能趣入佛的甚深行境。 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因为这五种法能让身心无有堪能,所以称为“五浊”。 众生有五浊 能生诸过失 故世间不入 甚深佛行境 然由佛善逝 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 度尽诸有情 然而诸佛善逝,不因为众生暂时不是法器,就弃舍众生不作安置,由于诸佛善逝具足调伏众生的种种善巧妙智,以及不忘失利益众生的大悲方便,再加上往昔曾立下的誓愿“要度尽一切有情。” 如是由于具足了智慧、大悲以及本愿,诸佛决定会以其他的能以化度众生的方便,满足度生的一切所愿。

  21. 己二、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法华经》云: 就像大商主具足智慧,引导众人前往大海宝洲的途中,为了解除众人航行时间久的疲乏,所以在还没有到达宝洲的中途,就变化一座可爱的城市,让大家休息一下,然后再行引导。 以是如智者 导众赴宝洲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 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 次乃说一乘

  22. 己二、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同样,诸佛世尊,在没有到达大乘的此岸,对于众生开示一种能得大乘的方便,让声闻弟子和独觉行人,暂时心念趋向寂灭安乐,佛就宣说了声闻乘与缘觉乘的法门,等到声缘行人修心达到能够远离生死烦恼的程度,佛才进一步宣说究竟唯有一乘,因为尔时这些声缘行人的机缘已经成熟,他们自然也就能够回小向大,像佛一样修积圆满资粮而获得正等正觉的佛果。 以是如智者 导众赴宝洲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 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 次乃说一乘

  23. 《法华经·化城喻品》云: 我见汝疲极,中途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当共至宝所。 又云: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实说,诸佛大导师,为息说涅槃,既如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24.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此得正觉之本体 所造论体 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 常时住世 现证菩提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所讲正论 十方世界佛行境 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 然此秘密未尝说

  25. 己一、现证菩提 十方所有的世界都唯一是佛的行境,十方世界当中所有微尘的数量,就像这么多,佛现证大菩提的劫数也是如此,所以,成佛的时间按了义的说法是尽十方世界所有微尘数劫的。 十方世界佛行境 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 然此秘密未尝说 • 虽然是这样,但于没有修集如是善根的人来讲是很难相信的,所以佛陀就没有直接宣说这一秘密。 • 若能于此增上信解,就会获得无量的福德资粮,所以在某些时候,也要对有缘者如实宣说这样的殊胜密意。

  26.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云: 一切世间人天、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这表明佛有必要为一些中下根器的行者示现八相成道,实际上佛陀早在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前就已经成佛。

  27.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此得正觉之本体 所造论体 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 常时住世 现证菩提 广说 略说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所讲正论 直至虚空未变坏 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 佛岂入于寂灭处

  28. 庚一、略说 直至虚空未变坏 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 佛岂入于寂灭处 诸佛住世的时间,直至虚空没有变坏,一切世间众生没有证到最寂灭的佛果之间,诸佛终不入于涅槃。 因为诸佛是从般若波罗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乳母所养育,怎么会入于一向寂灭之处呢?所以诸佛为了利益无边的有情,于尽未来际中常住世间,救度一切众生。

  29.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此得正觉之本体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所造论体 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 常时住世 现证菩提 广说 略说 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所讲正论 世间由痴啖毒食 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胜依不入灭

  30. 辛一、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世间由痴啖毒食 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胜依不入灭 第一句是比喻世间人贪著五欲如同食毒一样可怕 显示佛的大悲之量 第四句是讲由大悲无量而不入于寂灭。

  31. 辛一、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世间平凡人因为愚痴,贪著五欲,就像吃毒食一样。 这里将五欲比喻为杂毒的美食,由于贪著五欲是能生起大痛苦的因,所以五欲比喻为杂毒的美食。 世间由痴啖毒食 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胜依不入灭

  32. 辛一、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世间由痴啖毒食 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胜依不入灭 是指佛陀对于食毒众生所生起哀愍的量,是世间一个慈母见到爱子误食中毒所生起的悲痛也不能比及的。

  33. 辛一、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世间由痴啖毒食 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胜依不入灭 既然佛陀这样慈悲众生,所以众生最胜依怙的佛陀决定不会入于寂灭。

  34.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究竟佛地 造论究竟 最初得正觉之相 宣说暂时地 造论分支 此得正觉之本体 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 所造论体 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 常时住世 现证菩提 广说 略说 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所讲正论 由诸不智人 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 故佛不涅槃

  35. 辛二、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由诸不智人 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 故佛不涅槃 前六句讲一切世间成为大悲对境的原因 • 后两句是讲由受苦有情无尽,而不入涅槃。

  36. 辛二、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由诸不智人 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 故佛不涅槃 “不智人”就是不了知真实义的世间人。 执有事:执著实有因果之事; 执无事:执著无有因果之事。 • 执著有事众生当生的痛苦,他们执著有事、深信业果,虽然能够生在善趣人天,但还是决定要感受生死位的一切痛苦,而且也决定会感受爱别离痛苦与怨憎会苦等。 执著无事的众生,拨无因果,决定会因此堕入恶趣,而且也要感受前面所说的两种痛苦。 因为世间众生没有一个例外,都是在痛苦当中,所以一切世间的众生都成为佛陀悲愍的对境。

  37. 辛二、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由诸不智人 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 故佛不涅槃 由具有大悲力故,遮止佛心不入寂灭,所以佛陀常住世间,不入涅槃。

  38.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此善回向 如何造论 造论究竟 彼之必要 造论分支 所造论体 真实 真实 依何而造论 明如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所讲正论 月称胜比丘 广集中论义 如圣教教授 宣说此论义

  39. 戊一、依何而造论 这部无倒解释龙猛菩萨究竟意趣的《入中论》是月称比丘广集《中论》的义理,按照了义的经教,以及龙猛菩萨的教授而作解说的。 月称胜比丘 广集中论义 如圣教教授 宣说此论义

  40.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此善回向 如何造论 造论究竟 彼之必要 造论分支 所造论体 真实 真实 依何而造论 明如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所讲正论 如离于本论 余论无此法 智者定当知 此义非余有

  41. 戌二、明如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就像离开了《中论》,其余论典没有无倒圆满宣说此空性法义。 同样,智者决定应当了知,此《入中论》当中所说的论义以及解释妨难,也是其余论典中所没有讲到的。 如离于本论 余论无此法 智者定当知 此义非余有

  42. 《自释》云: “是故有说,经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说世俗,当知此说是未了知中论真义。有说萨婆多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说世俗,当知彼等亦是未知中论真义。以出世法与世间法相同,不应理故。故诸智者,当知此宗是不共法。”

  43.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此善回向 如何造论 造论究竟 彼之必要 造论分支 所造论体 彼之必要 真实 真实 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所讲正论 由怖龙猛慧海色 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 望月称者心愿满 因为龙猛菩萨在《中论》中的真实意趣很甚深,所以不了知菩萨意趣、不理解经论真实义的人,听到这种宣说空性的文句,就会生起很大的怖畏,甚至因此而舍弃出世妙法,为了无倒显示《中论》真实义的缘故,月称论师才撰写了这部《入中论》。

  44. 戊一、真实 龙猛菩萨通达甚深空性的智慧海,极为深广难测,颜色黝黑 由恐怖龙猛慧海色的缘故,唯识师等众生就会舍弃龙猛此贤善的宗义。 然而《中论》像拘摩陀花的蓓蕾,凡是祈望月称来开放“中论花蕾”的人,现在可以心满意足地达成心愿了。 由怖龙猛慧海色 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 望月称者心愿满

  45. 若问: 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唯识论师,他们是否“闻而生起怖畏”,是否舍弃无倒显示缘起的真实义呢?

  46. 译礼 名义 论义 末义 此善回向 如何造论 造论究竟 彼之必要 造论分支 所造论体 真实 彼之必要 真实 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所讲正论 前说深可怖 多闻亦难解 唯诸宿习者 乃能善通达 由见臆造宗 如说有我教 故离此宗外 莫乐他宗论

  47. 戊二、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第一偈颂解释这样的甚深空性义,谁才能真实通达。 前说深可怖 多闻亦难解 唯诸宿习者 乃能善通达 前面所说的甚深真实义,极可怖畏,多闻也难了解,唯一曾经在前世种植过胜解空性习气的人,由过去长久串习的缘故,才能真实善巧通达。

  48. 甚深空性义,谁才能通达呢? • 比如外道,如果往昔没有信解空性的习气,即使断除了《对法》当中所说的三界烦恼,自己也能创立宗派,但是对于佛陀所说的胜义空性,还是不能心生信解。 • 同样,那些论师虽然对于圣教作过多闻,也还是难以了解此甚深义理。 • 如果前世有种过信解空性的习气,那他在现世唯一由此因力,也能通达空性的深甚义处。

  49. 戊二、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除了中观宗以外,由于见到他宗解说胜义的道理,没有真正懂得佛的究竟心意,唯一由自己的分别臆造。 就像宣说有人我的邪教那样, 故于中观宗以外,对于其他论师所承许的论宗,应当舍弃欢喜心,因为这种臆造之宗不足为奇,唯一自己能够增上信解空性的正见,才是最为稀有之事。如是劝诫我们唯一要受持无垢中观宗的甚深法义。 由见臆造宗 如说有我教 故离此宗外 莫乐他宗论

  50. 名义 论义 末义 译礼 如何造论 造论究竟 此善回向 所造论体 造论分支 所讲正论 我释龙猛宗 获福遍十方 惑染意蓝空 皎洁若秋星 或如心蛇顶 所有摩尼珠 愿普世有情 证真速成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