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70 Views
实验室感染的控制. 浙江省血液中心 朱发明 2004-05. 实验室检测与感染. 检测的重要性:保证输血安全 实验检测的场所:实验室 实验室 : 检验科(化验室)、质控科、输血研究的实验室 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 检测的样本:大多为血液,少数为其它样本 血液:含有多种致病的病原体 感染途径:接触血液 实验室感染:危害工作人员、受血者、捐献者的安全. 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采供血机构实验室感染 检测的血液样本 工作人员本身 交叉的感染 实验室研究某特定的病原体 意外事故 其它. 实验室感染的特点. 采供血机构实验室感染有其自身特点
E N D
实验室感染的控制 浙江省血液中心 朱发明 2004-05
实验室检测与感染 • 检测的重要性:保证输血安全 • 实验检测的场所:实验室 • 实验室:检验科(化验室)、质控科、输血研究的实验室 • 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 • 检测的样本:大多为血液,少数为其它样本 • 血液:含有多种致病的病原体 • 感染途径:接触血液 • 实验室感染:危害工作人员、受血者、捐献者的安全
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 采供血机构实验室感染 • 检测的血液样本 • 工作人员本身 • 交叉的感染 • 实验室研究某特定的病原体 • 意外事故 • 其它
实验室感染的特点 • 采供血机构实验室感染有其自身特点 • 样本比较特殊:血液标本 • 相对健康人群 • 检测的项目相对单一 • 与医院实验室感染不同 • 感染以病毒为主 • 细菌污染风险低 • 交叉污染与耐药低 • 感染不易发现
实验室检测样本—特定人群 • 采供血机构:特定人群 • 对象主要为无偿的捐献者 • 不同于随机人群 • 往往自觉身体状况良好 • 部分捐献者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 人群相对健康 • 血液中存在病原体的概率低于普通的随机人群 • 人群中存在多次捐献者 • 实验室感染的危险比医院实验室低
医院实验室感染 • 医院实验室感染 • 医院对象主要为病人 • 流动性大 • 往往自觉有一定的临床症状才到医院就诊 • 免疫能力降低 • 医院内抗生素的使用 • 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 真菌感染 • 交叉污染严重
实验室感染的病原体 • 细菌 • 真菌 • 寄生虫 • 病毒
实验室感染的途径 • 仪器设备 • 工作台面 • 废液 • 意外事故 • 阳性对照 • 实验室感染常不易观察到 • 隐患一直存在
仪器设备 • 各种大型检验设备用于常规的检测 • 全自动的酶联检测系统 • 自动加样系统 • 血细胞计数仪 • 酶标仪 • 洗板机
仪器的污染 • 仪器的表面 • 管道 • 仪器的加样针 • 洗板头 • 废液罐 • 捐献者的血液、血迹 • 血液可能存在潜在的感染源 • 可促进病菌、病毒生长繁殖 • 操作人员与其长期接触造成感染
工作台面 • 工作台面是实验检测必备场所 • 每一项检测或仪器设备的存放均离不开工作台面 • 工作台面操作:血液或血迹污染工作台面 • 表现为大面积的污染 • 细小的污染 • 血液可能存在病原体 • 病原体可较长期存在台面上 • 操作人员与其长期接触造成感染
废液 • ELISA操作可产生大量的废液 • 血细胞计数 • 血型鉴定 • ALT检测 • 质量检测 • 血液中病菌或病毒与试剂一起排出机器 • 对水源造成污染 • 感染人群
阳性对照 • 血液检测开展质量控制 • 需要一定量的阳性对照 • 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 • 用于室内或室间质量控制的质控品 • 阳性对照可能为其他的人工合成品或替代品 • 大多数仍可能为生物源的血清 • 经病毒灭活仍可能为潜在的感染源 • 特别是某些室内或室间质控品
工作人员 • 潜在的感染源 • 工作人员相对集中 • 主要指细菌污染 • 长时间接触 • 工作人员交叉感染
意外事故 • 某些特定的检测和研究 • 增加新的潜在的感染源 • 病毒进行培养 • 核酸扩增 • 体外克隆表达 • 细菌培养 • 实验室发生意外 • 刺伤
细菌感染 • 与医院检验科实验室有很大的区别 • 医院常规开展细菌培养 • 大部分样本携带有致病菌 • 加上抗生素的使用 • 容易产生耐药和菌群失调 • 采供血机构实验室细菌感染常为正常的菌群 • 人体表面携带有正常的菌群 • 在采供血机构实验室可引起感染
细菌感染的特点 • 相对健康的捐献者 • 不常规地开展细菌的检测 • 主要用于质量控制 • 发生细菌感染的概率相对要低 • 人群携带的细菌可产生实验室的感染 • 常为正常的菌群 • 工作人员手指的培养仍可发现致病菌 • 感染的微生物对药物敏感
真菌 • 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广泛 • 绝大多数真菌对营养要求较低 • 在适宜的条件下室温能生长繁殖 • 可造成实验室污染 • 尤其在夏秋季节 • 室温高、湿度大 • 真菌的孢子室内极易生长繁殖
真菌感染的原因 • 主要由于操作不当引起 • 真菌的平皿和试管等器材未及时处理 • 实验台或净化台不及时消毒处理 • 意外事故造成实验室污染 • 打破容有活真菌的培养皿、试管 • 真菌很容易在空气中传播影响整个采供血机构 • 污染制备环境、采血器材、培养基、细胞培养瓶 • 检测结果不准确或制备环境不合格
病毒感染 • 最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由病毒引起 • 采供血机构实验室感染最主要为病毒的污染 • 血液中可存在多种病原体 • 实验室污染 • 接触后发生感染
感染的影响因素 • 献血人群感染率 • 感染率的高发生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大 • 人群的免疫能力 人群中免疫产生的中和抗体多,发生感染机会少 血液中病毒的滴度和感染力 载量越大,越容易引起感染 病原体自身的感染能力 感染能力强的病原体越容易引起发病
乙型肝炎 • 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 • 我国规定献血员的筛查只测定HBsAg • 病人在输血前也需检查HBsAg • 长期接触血液及被HBV污染过的医用器物的机会较多 • 医院内HBV感染率为实验技术人员>护士>医生 • 尤以检验科实验室工作人员HBV感染率高 • 由于长期频繁暴露于HBV携带者的血液及受污染的医用器物
HBV感染的可能途径 • 检验科是捐献者血液的开放式集放处 • 离心 • 加样 • 洗涤 • HBV阳性标本易溢出污染 • 工作仪器、台面、器物及其周围环境 • 检验人员经常接触这些标本及工作器械 • 接触感染是实验室感染HBV的主要途径
意外刺伤的情况 • 意外刺伤感染的可能性 • HBV:6-30% • HCV:3-10% • HIV:0.4% • 感染可能性增加: • 深层的刺伤 • 针上有血迹 • 针曾留置于病人 • 污染的血液有原发病
意外事故处理 • 应急事故的一般处理 • 意外事故来源于不安全的操作 • 保证所有工作程序设计的安全性 提供与完成工作相关的有效的训练 对于意外事故应能提供首次帮助或专业性保健治疗 详细的记录
HCV的感染 • HCV在1989年5月发现 • 本病毒在受感染者的血清及肝组织中数量少 • HCV目前是输血安全中最主要的威胁 • 人群中的感染率约为1-3%。 • HCV抗体的出现与病毒血症密切相关 • HCV感染后一般在1-3个月后产生抗体 • 目前筛选的方法为检测抗体
HIV的感染 • 实验室感染HIV的途径 • 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同 • 阳性标本溢出污染 • 工作仪器 • 台面 • 器物及其周围环境 • 实验室感染
HIV传播的高效性 • 输血: 95% • 静脉注射毒品:67% • 穿刺:0.4%
工作场所的设置 • 实验室是检测和科研不可缺少的场所 • 工作人员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实验室 • 对工作场所有一定的卫生学要求 • 设置不合理易引起实验室感染 • 实验室通风条件 • 流动方向 • 大小 • 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空气的卫生质量 • 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健康 • 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有毒有害气体 • 废液 • 室内空气污染物 • 建筑装修材料 • 室内设备 • 燃料燃烧 • 室外粉尘
实验室感染的监测 • 监测的内容:病原体、易感人群、环境 • 重点检测部门:实验室 • 空气中细菌的检测 • 医护人员的手部 • 消毒效果的监测 • 病毒指标检测情况 • 资料的动态分析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 压力蒸气灭菌效果监测:生物指标法 • 紫外线杀菌效果检测:紫外线强度 • 化学消毒剂及其效果检测:稀释中和法 • 仪器 • 废液理 • 污染的台面 • PCR检测
实验室感染的控制 • 建立控制实验室感染的制度 • 重视专业知识教育 • 加强消毒的质量监测 • 加强仪器设备的消毒 • 保持台面清洁
建立控制实验室感染的制度 • 实验室感染控制制度 • 各种有效的消毒处理措施 • 重点区域消毒制度 • 监测管理 • 严格按照规程 • 控制实验室感染
专业知识教育 • 工作人员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感染的发生率 • 实验室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不当的操作 • 开展良好的教育 • 提高和掌握实验室感染的基本知识 • 控制实验室感染
质量监测 • 加强消毒的质量监测 • 消毒的效果监测 • 各类处理措施能够达到效果 • 预防实验室感染
仪器设备的消毒 • 仪器设备需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 目前不重视 • 按厂家的仪器消毒处理的指南 • 采用5 %有效氯按1:1000比例配制 • 对仪器表面进行消毒 • 对污点、血迹、细菌起到氧化分解作用 • 防止金属表面氧化 • 部分厂家提供特定的仪器设备消毒溶液 • 按照其配方进行消毒处理。
台面清洁 • 工作台面是容易受到污染造成感染 • 应定期对台面擦拭 • 采用有效的消毒剂 • 及时消毒 • 紫外照射的方法 • 监测
废液处理 • 废液排泄管导入塑料或玻璃容器内 • 加入次氯酸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消毒液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亲脂作用使脂质溶解 • 次氯酸盐易和菌体蛋白氨基结合 • 强氧化性破坏菌体结构 • 杀死细菌或病毒 • 作用时间 • 效果的评估
细胞计数仪废液的处理 • 血细胞分析仪: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 • 溶血素是保证WBC 分类与Hb 测定的关键因素, • Hb测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HiCN)比色法 • 溶血素含有KCN • 剧毒物质 • 废液中加入10%次氯酸钠溶液 • 生成氮气与二氧化碳 • 废液排入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