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5

第二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 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

第二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 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 新疆教育学院 王维克主讲 电话: 13201302989 邮箱 :wwkxjy@126.com. 学习目标: 1 、了解西域诸民族从先秦至魏晋至明朝迁徙与发展变化的过程,知道今天新疆多民族的分布格局主要是在清朝至民国时期形成的。 2 、了解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概况及新疆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的特点。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一节 新疆的民族迁徙与发展变化.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西域诸民族 重点:先秦时期不同民族的分布与格局 难点:种族与民族的区别及正确的认识.

port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 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 新疆教育学院 王维克主讲 电话:13201302989 邮箱:wwkxjy@126.com

  2. 学习目标: 1、了解西域诸民族从先秦至魏晋至明朝迁徙与发展变化的过程,知道今天新疆多民族的分布格局主要是在清朝至民国时期形成的。 2、了解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概况及新疆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的特点。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 第一节新疆的民族迁徙与发展变化

  4.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西域诸民族 • 重点:先秦时期不同民族的分布与格局 • 难点:种族与民族的区别及正确的认识

  5. 新疆境内,至今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但在塔什库尔干、和田、洛浦、民丰和尼勒克等地发现了一些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有人工加工和使用痕迹的石器及用火的遗迹。新疆境内,至今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但在塔什库尔干、和田、洛浦、民丰和尼勒克等地发现了一些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有人工加工和使用痕迹的石器及用火的遗迹。 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疆古代居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生存遗迹:有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出土;有了种植业和畜牧业。 (一)“世界人种博物馆”

  6. 旧石器时代——发现大量人类生活的遗迹

  7. 新石器时代:定居,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工。 墨玉锛

  8. (二)青铜器时代新疆的“种族”(人种、种属)(二)青铜器时代新疆的“种族”(人种、种属) 人类种族的形成大约在距今5—1万年间,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理环境、人类基 因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等。 一般把人类的种族划分三至四个人种, 即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 (白种人)、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也称 赤道人种,黑种人)、棕色人种(混合型)等。 (3)欧罗巴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的混合类 型。总之,西域东部地区主要是蒙古利亚人 种,他们逐渐向西活动;西域西部地区全部 或主要是欧罗巴人种,他们逐渐向东活动。 早期铁器时代,哈密地区是欧罗巴人种向东 扩展的最东界线,而蒙古利亚人种向西发展 到了伊犁河流域。 人类在动物分类上属于一个种,又 可按体质特征分为各种人群。人种是根 据人类的体质特征,如皮肤、毛发、血 液、骨骼等的不同区分人类的一种生物 学概念。 先秦时期西域居民的种族 : (1)欧罗巴人种,在西域地区占优势。 不同类型:阿凡纳羡沃型、安德罗诺沃型、 前亚类型、帕米尔—费尔干纳型、印度— 阿富汗型等。(2)蒙古利亚人种。不同类 型有南西伯利亚类型、东亚类型、北亚类 型、汉人、藏人等。

  9. 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距今3800-2000年的古代居民中既有白种,又有黄种,还有二者的混血种,说明新疆早期居民种属的多样性。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距今3800-2000年的古代居民中既有白种,又有黄种,还有二者的混血种,说明新疆早期居民种属的多样性。 小河墓地

  10. 54% 8.5% 37%

  11. (三)人类的语言 学术界把人类的语言划分 为不同的类型,有许多种划分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谱系分类法(又称树状 分类法),即分为语系(树干)—语族 (树支)—语支(树支的分支) —诸语言。 先秦至秦汉时期西域居民的语言主要分属于三大语系:1.印欧语系:塞人、月氏人。2.阿尔泰语系:乌孙人、匈奴人。3.汉藏语系:汉人、羌人。 常见的有印欧语系(包括 拉丁语族、斯拉夫语族、日耳曼语 族等);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蒙古 语族、满—通古斯语族);汉藏语系 (汉语族、藏缅语族等)。

  12. (四)先秦至秦汉时期西域诸民族 1、塞人西方史籍称作“萨迦”,属欧罗巴人种,公元前6世纪左右从中亚及西伯利亚进入到伊犁河流域及锡尔河以北广大地区,天山东部的山谷中也有他们的足迹。汉初,大月氏受匈奴的打击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迫使那里的塞人南迁。一支越葱岭徙罽宾(克什米尔一带)进入印度;一支南下进入塔里木盆地边缘各绿洲,建立政权。留居伊犁河流域的后融入月氏、乌孙人之中。

  13. 2、月氏人先秦典籍里也写作“禺知” 。早期活动在阿尔泰山东端之间的草原地区,以游牧为生。秦汉之际最为强盛,迫使匈奴将太子冒顿为质子。前177年月氏人被匈奴人打败,被迫西迁。他们打败当地塞人,进据伊犁河流域。后来,月氏人在匈奴人和乌孙人的不断打击下,被迫离开伊犁河流域向西南方向迁徙,进入中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留在伊犁河流域的小月氏人逐渐融入乌孙人和当地居民中。族属:蒙古、欧罗巴人种说。

  14. 月氏人——早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迁进入中亚。月氏人——早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迁进入中亚。

  15. 3、乌孙人早期与月氏人和匈奴人一起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天山与阿尔泰山东端之间,以游牧为生。秦末汉初,乌孙人受到月氏人的毁灭性打击,部落瓦解。后在匈奴的支持下,打败月氏人,据有伊犁河流域的丰腴之地。张骞通西域后,乌孙与汉朝结盟抗击匈奴,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的有生力量。公元5世纪初,乌孙因柔然入侵,大部西迁葱岭山中,不久为柔然所灭。留居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则逐渐演化为当地的其他居民。3、乌孙人早期与月氏人和匈奴人一起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天山与阿尔泰山东端之间,以游牧为生。秦末汉初,乌孙人受到月氏人的毁灭性打击,部落瓦解。后在匈奴的支持下,打败月氏人,据有伊犁河流域的丰腴之地。张骞通西域后,乌孙与汉朝结盟抗击匈奴,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的有生力量。公元5世纪初,乌孙因柔然入侵,大部西迁葱岭山中,不久为柔然所灭。留居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则逐渐演化为当地的其他居民。

  16. 4、羌人 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远族之一。传说中的炎帝也是羌族的祖先。后炎帝后裔的一部分东迁,较早融入华夏族;一部分留在原地或迁徙活动于今陕西西部至甘肃和青海的河湟流域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因秦的势力向西发展,迫使一部分羌人向西、南地区迁移。西迁的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若羌等地,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当地居民的组成部分。并由此为我们新疆留下了“若羌”这个地名。

  17. 5、汉人是中原华夏族融合许多民族而形成,因汉朝的建立而得名,并沿用至今的名称。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不少中原华夏族居民因经商或其它原因到了西域。西汉建立以后,随着汉朝与西域联系的加强汉朝的使节、士兵、商人来西域的人数逐渐增多。特别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后,来西域的汉人就更多了。他们主要是戍防的士兵、商人、普通百姓,以及部分流放西域的刑徒及其家属等。当时的屯田点是西域汉人的主要聚居点和分布区域。至汉朝末年,汉人已经形成遍布西域各地的大分散和各屯田点小集中的分布格局。5、汉人是中原华夏族融合许多民族而形成,因汉朝的建立而得名,并沿用至今的名称。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不少中原华夏族居民因经商或其它原因到了西域。西汉建立以后,随着汉朝与西域联系的加强汉朝的使节、士兵、商人来西域的人数逐渐增多。特别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后,来西域的汉人就更多了。他们主要是戍防的士兵、商人、普通百姓,以及部分流放西域的刑徒及其家属等。当时的屯田点是西域汉人的主要聚居点和分布区域。至汉朝末年,汉人已经形成遍布西域各地的大分散和各屯田点小集中的分布格局。

  18. 6、匈奴人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在蒙古高原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崛起并控制了西域,并设置“僮仆都尉”进行管理,冒顿单于时达到全盛(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到贝加尔),汉武帝时,汉朝打败匈奴控制西域,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统辖西域诸。西汉末年,匈奴趁中原局势动荡之机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西域。东汉政权建立后,多次打败匈奴,匈奴国势日衰,部众四散迁徙。其中,北匈奴一部西迁欧洲,南匈奴内迁。留在西域的匈奴人则以别的名称继续在西域活动,并逐渐融入当地居民之中。6、匈奴人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在蒙古高原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崛起并控制了西域,并设置“僮仆都尉”进行管理,冒顿单于时达到全盛(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到贝加尔),汉武帝时,汉朝打败匈奴控制西域,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统辖西域诸。西汉末年,匈奴趁中原局势动荡之机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西域。东汉政权建立后,多次打败匈奴,匈奴国势日衰,部众四散迁徙。其中,北匈奴一部西迁欧洲,南匈奴内迁。留在西域的匈奴人则以别的名称继续在西域活动,并逐渐融入当地居民之中。

  19. 二、魏晋至明时期的西域诸民族 • 重点:魏晋至明时期不同民族的迁徙分布 • 难点:如何正确的认识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

  20. 1、鲜卑人早期生活在乌桓以北的大鲜 卑山一带(今大兴安岭北段)。东汉后期, 鲜卑崛起。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与柔然在漠北和西 部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439年北魏攻 灭北凉,进据河西,兵锋直达伊吾(今哈密 一带)随后,北魏先后派兵将柔然势力逐出 鄯善、焉耆、龟兹(qiu ci)等地,并在鄯善 和焉耆设立军镇,驻兵镇守,并设西域校尉, 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在鲜卑人立国及 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与其争锋的则是原属鲜 卑的柔然人。 2、柔然人是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继匈 奴、鲜卑之后在蒙古高原兴起的一个新的民 族。402年,柔然首领社仑统一蒙古高原, 自称“丘豆伐可汗”(意为驾驭开张之王), 建立柔然汗国,柔然人的足迹 已到达焉耆 以北地区。414年以后,社仑从兄大檀为汗 时,柔然已控制了西域的伊吾、高昌、车 师、焉耆、龟兹、姑墨等地,与北魏展开了 激烈的争夺。后在以北魏为中心的北魏、 口厌哒、高车联盟的不断打击下,终于在 555年被后起的突厥所灭。在柔然汗国灭亡 的过程中,高车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3、高车人是丁零人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 称为敕勒或高车。公元4世纪,高车游牧于色楞格 河、土拉河及阿尔泰山东部一带,役属于柔然。 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及其兄弟穷奇, 率所部十余万户脱离柔然,进入西域,在车师前部 西北(今乌鲁木齐市一带)建立高车国,并与北魏 结盟.很快就控制了高昌、焉耆、龟兹、鄯善、于阗 等地,成为西域的主导力量。但在与柔然人的征战 中,屡战屡败。后在口厌 哒人的帮助下,高车于 521年大败柔然,使柔然几乎亡国。546年,高车被 柔然的属部突厥所灭。高车人大部份投奔东魏,余 部以铁勒之名重现于历史之中。 4、口厌 哒人是一个由车师、月氏、高车等民族 长期融合而成的游牧民族。先秦时称呼揭或呼得, 秦汉时称姑师或车师,南北朝时称其为口厌哒或 滑。5世纪初,呼得人和车师后部人在柔然的逼迫 下向西南迁徙,进入阿姆河上游和中游,建立了 口厌哒国。508年,口厌哒人越过葱岭,进入塔 里木盆地,占领了疏勒、于阗、龟兹等城郭诸国, 迫使高车退出焉耆。由于长期争战,口厌哒国势 日衰,563年被新起的突厥和波斯所灭。在口厌哒 争夺西域的同时,吐谷浑也乘虚而入,加入了逐 鹿西域的行列。 5、吐谷浑人源于鲜卑慕容部。吐谷浑原 为人名。4世纪初,吐谷浑率部由西拉木伦河 西迁至青海湖一带立国。5世纪中叶,吐谷浑 人进入西域,控制了于阗等地。490年以后, 随着柔然、高车、口厌哒在西域争夺加剧, 吐谷浑乘机从高车人手中夺得鄯善、且末。 北魏鞭长莫及,遂封吐谷浑王伏连筹为都督 西陲诸军事、征西将军领护西戎中郎将、吐 谷浑王,令其管理上述地区。由此,大批吐 谷浑人迁居罗布泊周围地区,成为西域新的 民族。 6、悦般(wei pan)人是匈奴人的后 裔。东汉初年,北匈奴在汉军的不断打 击下,主力逐渐向欧洲迁徙,老弱不能 随行的人则寄居在乌孙东部的洧(wei) 盘水一带,并由此而得名。到魏晋南北 朝时,该部匈奴人数已达20多万人。5 世纪初,在柔然的支持下,在帕米尔高 原建立了“悦般国”。425年,悦般与柔 然断交,遣使与北魏结好,共同对付 柔然。 • 上述诸族争战、融合、同化的结果是, • 产生了一个分布东起蒙古高原,西达中 • 亚,由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或民族所组 • 成的一个新的、松散的民族联盟共同体 • ——铁勒(以高昌为界,西-高鼻深目之胡 • 人, 东-汉、羌、鲜卑、吐谷浑人之间 • 的融合)。这种历史的演变为此后突厥人 • 的兴起和回鹘人西迁方向的选定奠定了 • 基础。

  21. 7、突厥人早期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于7、突厥人早期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于 贪汗山(今东部天山地区)。5世纪中叶,被柔 然人征服,迁居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成为 柔然的“锻奴”。552年,突厥在其首领土门的领 导下打败柔然,正式称汗建国。此后,突厥先后 攻灭周邻各部,控制了以郁督军山为中心,东自 辽河以西,西到西海(今里海),南自沙漠以 北,北至北海的广大地区。583 年,分裂为东、 西两部。到统叶护可汗时,西突厥势达极盛,控 弦数十万,建牙帐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 克马克附近)。657年,西突厥被唐朝所灭,突厥 汗国灭亡。接着,吐蕃(bo)势力进入西域。 8、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主要分布在青 藏高原。6世纪末,吐蕃建国。629年,松赞 干布执政后,统一西藏,定都逻些(今拉萨) 向唐朝求婚(文成公主),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 关系。650年,松赞干布死后,吐蕃与唐交恶 先后占据鄯善和且末等塔里木盆地东南地区。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机攻取安西四镇, 并且攻陷北庭,占据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区。 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大规模的内战,对西域和 河西走廊的控制力大为削弱。866年,随着回 鹘(即高昌回鹘)西迁进入西域,吐蕃在西域 的势力逐渐退出,返归本土。 9、回纥人回纥是丁零人的后裔,魏晋南北 朝时为铁勒(别号高车)六部之一,被称为 袁纥或乌护,隋时被称为韦纥。605年,为对 抗突厥,韦纥部首领时健联合铁勒各部号称 回纥(团结、联合),由内外九姓组成。744 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在攻灭后突厥汗国后, 自立为可汗,建牙帐于鄂尔浑河上游的乌德 健山(今蒙古杭爱山)回纥汗国建立。同年, 唐玄宗封其为怀仁可汗。788年,回纥改名为 “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曾助唐抗 击吐蕃;唐先后有四位公主嫁回纥可汗;绢 马贸易也是绵延不断。

  22. 回鹘汗国强盛时,其疆域东达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拥有原东突厥所控制的大部分地区。840年,回鹘汗国因天灾人祸瓦解后居民分五支被迫迁徙,其中南下两支;西迁三支:河西走廊、高昌地区和葱岭西。奔向河西走廊的一支,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被称为“甘州回鹘”或 “河西回鹘”。是今天甘肃省裕固族的来源之一。

  23. 奔向安西的回鹘人以西州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所辖部众由此也称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宋辽时期,西州回鹘的疆域:东起哈密,西至阿克苏,北至伊犁,南距吐蕃(今和田、敦煌之间),成为横跨吐鲁番塔里木和准噶尔三个盆地的政权。他们在与当地原著居民不断融合中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奔向安西的回鹘人以西州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所辖部众由此也称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宋辽时期,西州回鹘的疆域:东起哈密,西至阿克苏,北至伊犁,南距吐蕃(今和田、敦煌之间),成为横跨吐鲁番塔里木和准噶尔三个盆地的政权。他们在与当地原著居民不断融合中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24. 另一支回鹘人,在其首领庞特勤的率领下,进入今中亚地区,被称为“葱岭西回鹘”。约在9世纪中叶,建立了强大的喀喇汗王朝。国势强盛时,疆域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王朝统治中心前期在楚河附近的巴拉沙衮(今托克马克之东),后来迁往喀什噶尔。他们在与当地居民的不断融合中,逐渐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信仰、语言和文字,后来又改信了伊斯兰教 ,接受突厥文和回鹘文。这就为塔里木盆地居民的回鹘化奠定了基础。

  25. 10、契丹人原是东胡鲜卑族的一支,北朝时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为“契丹”。北魏时生活在今辽宁省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一带,过着渔猎和游牧生活。公元916年,契丹建国,后改名大辽。1124年,辽朝为金灭亡前夕,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来到西域,于1132年打败喀喇汗王朝军队后在叶密立城(今塔城额敏县)称帝,号噶尔汗(菊尔汗),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或“黑契丹”。10、契丹人原是东胡鲜卑族的一支,北朝时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为“契丹”。北魏时生活在今辽宁省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一带,过着渔猎和游牧生活。公元916年,契丹建国,后改名大辽。1124年,辽朝为金灭亡前夕,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来到西域,于1132年打败喀喇汗王朝军队后在叶密立城(今塔城额敏县)称帝,号噶尔汗(菊尔汗),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或“黑契丹”。

  26. 西辽分别用政治方式(西州回鹘)和军事方式(喀拉汗王朝)统治了西域近百年。西辽强盛时,控制了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达咸海,统有花喇子模;东到今新疆哈密,领有别失八里,东南抵和阗;西南界阿姆河的广大地区。由于西辽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统治政策,西域各族人民多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生活着。作为统治者的契丹人则由于其数量不大,除少部分外,其余均融入当地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蒙古人中。西辽分别用政治方式(西州回鹘)和军事方式(喀拉汗王朝)统治了西域近百年。西辽强盛时,控制了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达咸海,统有花喇子模;东到今新疆哈密,领有别失八里,东南抵和阗;西南界阿姆河的广大地区。由于西辽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统治政策,西域各族人民多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生活着。作为统治者的契丹人则由于其数量不大,除少部分外,其余均融入当地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蒙古人中。

  27. 11、蒙古人最初居住在今蒙古高原额尔古纳河一带,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12世纪末,孛儿只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与其子孙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一直打到了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11、蒙古人最初居住在今蒙古高原额尔古纳河一带,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12世纪末,孛儿只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与其子孙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一直打到了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28. 民族的进一步融合:蒙古军队西征时,虽然以蒙古人为主,但有大量征来随军征战的女真人、契丹人、汉人、畏兀儿人和西夏人,其中不少成为驻守当地的军官和官吏。忽必烈把大量的汉军、新附军和农民、工匠征发到西北,在别失八里、斡端(和田)、哈密里(哈密)等地屯田,并设置冶铸场,铸造武器和农具。民族的进一步融合:蒙古军队西征时,虽然以蒙古人为主,但有大量征来随军征战的女真人、契丹人、汉人、畏兀儿人和西夏人,其中不少成为驻守当地的军官和官吏。忽必烈把大量的汉军、新附军和农民、工匠征发到西北,在别失八里、斡端(和田)、哈密里(哈密)等地屯田,并设置冶铸场,铸造武器和农具。

  29. 与此同时,元朝政府也征调畏兀儿人屯戍云南,哈刺鲁人戍守京师。蒙、元时期民族间的这种迁徙和流动,使各民族有了更广泛、更密切的接触,从而产生了民族间的同化和融合。与此同时,元朝政府也征调畏兀儿人屯戍云南,哈刺鲁人戍守京师。蒙、元时期民族间的这种迁徙和流动,使各民族有了更广泛、更密切的接触,从而产生了民族间的同化和融合。

  30. 这一时期的西域不但增加了畏兀儿、蒙古人女真人等民族外,还出现了瓦剌、哈萨克、柯尔克孜、回族、乌孜别克等新的民族。这一时期的西域不但增加了畏兀儿、蒙古人女真人等民族外,还出现了瓦剌、哈萨克、柯尔克孜、回族、乌孜别克等新的民族。

  31. 元朝立国时,西域大部分地区 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所建立 的察合台汗国的控制之下。 公元1348年,察合台后裔秃黑鲁. 帖木儿建立东察合台汗国。他用强制 手段迫使天山以北的16万蒙古人改信 伊斯兰教。到明朝末年(叶尔羌汗国 1514-1678年)时,这批蒙古人已逐 渐融入到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 中去了。

  32. 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 游牧民族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如现代哈萨克等民族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草场分为冬牧场(冬窝子)和夏牧场(夏窝子),到了一定的季节就要进行“转场”。但是,现代游牧民族的游牧活动范围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已局限于一个较小的区域内了。而古代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相对就大得多。新疆许多地区既是天然的优良的牧场,又有许多绿洲,宜耕宜牧。因此,这里就成为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适宜的憩息之地,从而造就了众多民族在西域的迁徙、流动与民族融合。历史上一些游牧民族如回鹘人和部分蒙古人在西迁到西域地区生活后,其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游牧走向了定居。

  33. 三、清朝至民国时期新疆民族格局的形成(1644-1949年)三、清朝至民国时期新疆民族格局的形成(1644-1949年) 重点:清朝至民国时期各民族的迁徙与分布 难点:新疆近代以来民族格局的形成

  34. (一)清朝至民国时期新疆诸民族 主要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 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 塔吉克族、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 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

  35. 1、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是其民族的自称,有“团结”、“联合”之意。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东起贝加尔湖西到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的“丁零”,后又被称为“铁勒”、“赤勒”或“高车”。

  36. 7世纪时 (605年),铁勒诸部中的“韦纥”联合“扑骨”、“同罗”、“拨野古”等脱离突厥统治,组成“回纥部落联盟”,于公元744年以鄂尔浑河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鄂尔浑回纥汗国”,其汗王骨力裴罗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公元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上书唐德宗,要求改回纥为“回鹘”,汗国改称“回鹘汗国”。

  37.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发生内讧,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被黠戛斯所破。回鹘诸部纷纷离散,除部分迁往内地外,大部分迁至西域。西迁的回鹘有三支,一支定居河西,是为今日的裕固族的先民;一支西迁到今吐鲁番地区和吉木萨尔一带,史称西州回鹘,后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另一支进入喀什及其以西地方与先入该地的葛逻禄部汇合。到9世纪末,又联合葛逻禄、样磨等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发生内讧,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被黠戛斯所破。回鹘诸部纷纷离散,除部分迁往内地外,大部分迁至西域。西迁的回鹘有三支,一支定居河西,是为今日的裕固族的先民;一支西迁到今吐鲁番地区和吉木萨尔一带,史称西州回鹘,后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另一支进入喀什及其以西地方与先入该地的葛逻禄部汇合。到9世纪末,又联合葛逻禄、样磨等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38. 这些迁居西域的回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融合了早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操突厥语各部,以及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人,并同原来就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的操焉耆、龟兹、于阗语的古代居民,和后来迁来的吐蕃、契丹、蒙古人等,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吸收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族。这些迁居西域的回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融合了早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操突厥语各部,以及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人,并同原来就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的操焉耆、龟兹、于阗语的古代居民,和后来迁来的吐蕃、契丹、蒙古人等,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吸收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族。

  39. 维吾尔族 现有人口897.67万人,是新疆的自治民族,占新疆总人口的45.73%.其中80%聚居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库尔勒地区。其次是哈密和吐鲁番一带。1680年后,准噶尔汗国和清朝政府先后从南疆迁来大批维吾尔人(塔兰奇)到伊犁地区种地纳粮。维吾尔人由此开始向北疆分布,逐步形成了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维吾尔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大量从事工业及其它各行业的人。

  40. 2、汉族 是以我国古代华夏族为核心,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周围其它民族而形成的一个全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很早到达新疆的民族之一。至少在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后,汉族就进入了新疆。公元前101年西汉就在西域设使者校尉管辖屯田事务,公元前60年以后,汉朝在轮台、渠梨、楼兰、车师前部、伊吾、伊循城、蒲类、赤谷城等地实行大规模屯田。屯田卒众往往数百人或数千人。屯田吏士带有妻室儿女。他们都是汉人,世代定居成了古代新疆居民的一部分。这种屯田一直延续到今天。

  41. 除屯田外,汉族人还不断从中原因戍边、经商迁居来新疆者也不在少数。到清初,汉族人主要集中聚居在乌鲁木齐及其以东的东疆地区。清朝统一新疆后,由汉族人为主组成的绿营军成为屯垦戍边的主力,遍布天山南北;随军征战的商人和迁居新疆的农民已成为新疆农业开发的生力军,东疆和北疆成为汉族的主要聚居区。民国时,中原战乱不已,河西地区的汉族人大量涌入新疆,散布天山南北,构成今天新疆汉族分布的基本格局。除屯田外,汉族人还不断从中原因戍边、经商迁居来新疆者也不在少数。到清初,汉族人主要集中聚居在乌鲁木齐及其以东的东疆地区。清朝统一新疆后,由汉族人为主组成的绿营军成为屯垦戍边的主力,遍布天山南北;随军征战的商人和迁居新疆的农民已成为新疆农业开发的生力军,东疆和北疆成为汉族的主要聚居区。民国时,中原战乱不已,河西地区的汉族人大量涌入新疆,散布天山南北,构成今天新疆汉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42.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大批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转业后留驻新疆,党和国家还曾动员大批内地汉族青年支持边疆,还有国家分配来新疆工作的大批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致力支边,这使新疆汉族人口增长很快。目前新疆有汉族780.2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39.75%.总之,长期的历史发展,使汉族早已成为新疆的主要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大批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转业后留驻新疆,党和国家还曾动员大批内地汉族青年支持边疆,还有国家分配来新疆工作的大批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致力支边,这使新疆汉族人口增长很快。目前新疆有汉族780.2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39.75%.总之,长期的历史发展,使汉族早已成为新疆的主要民族之一。

  43. 3、回族其祖源可追溯到唐、宋来华经商、传教的阿拉伯、波斯人。但主要是13世纪初随蒙古人西征被大量带到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后来吸收和融合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后形成的。回族也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广的民族。新疆早在13世纪,就有回族的祖先在滕揭儿(今阜康)、斡端(今和田)、可失合儿(今喀什)等地屯田了。3、回族其祖源可追溯到唐、宋来华经商、传教的阿拉伯、波斯人。但主要是13世纪初随蒙古人西征被大量带到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后来吸收和融合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后形成的。回族也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广的民族。新疆早在13世纪,就有回族的祖先在滕揭儿(今阜康)、斡端(今和田)、可失合儿(今喀什)等地屯田了。

  44. 18世纪以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回族人民,大量移居新疆,逐渐发展为现代新疆回族的主体。近代后期陕甘回民因反抗清朝的民族歧视和封建剥削斗争失利后,迁移到新疆的势头仍持续不断。18世纪以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回族人民,大量移居新疆,逐渐发展为现代新疆回族的主体。近代后期陕甘回民因反抗清朝的民族歧视和封建剥削斗争失利后,迁移到新疆的势头仍持续不断。

  45. 1777年,清朝政府将河州回民2万余人遣发新疆,安插在今乌鲁木齐、昌吉、米泉等地。1781年,甘、宁、青地区哲赫林耶教派的回民因反清起义被镇压后,大批回民被遣发伊犁安插。1877年,清朝平定阿古柏后,将其裹胁的回民及白彦虎残部,还有一些定居新疆的绿营屯田回族士兵安置在喀喇沙尔。另外,从清朝统一新疆开始,回族商人的足迹就已踏遍了天山南北的各个角落。至清末,回族已遍布全疆各地。1777年,清朝政府将河州回民2万余人遣发新疆,安插在今乌鲁木齐、昌吉、米泉等地。1781年,甘、宁、青地区哲赫林耶教派的回民因反清起义被镇压后,大批回民被遣发伊犁安插。1877年,清朝平定阿古柏后,将其裹胁的回民及白彦虎残部,还有一些定居新疆的绿营屯田回族士兵安置在喀喇沙尔。另外,从清朝统一新疆开始,回族商人的足迹就已踏遍了天山南北的各个角落。至清末,回族已遍布全疆各地。

  46. 民国年间,随着马仲英所部入新,大批回民涌入新疆,散布天山南北,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有关内回族迁居而来。现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人口87.63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46%.他们农牧兼营,或经营小商业和手工业、运输业及饮食业等传统行业。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从事各行业的职工人数不断增。民国年间,随着马仲英所部入新,大批回民涌入新疆,散布天山南北,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有关内回族迁居而来。现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人口87.63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46%.他们农牧兼营,或经营小商业和手工业、运输业及饮食业等传统行业。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从事各行业的职工人数不断增。

  47. 4、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其祖源可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居住在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带的乌孙及部分月氏和塞种人。6世纪中叶,乌孙故地又有了西突厥。以后哈萨克祖先又与陆续迁来的克烈、乃蛮、钦察以及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相互融合。4、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其祖源可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居住在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带的乌孙及部分月氏和塞种人。6世纪中叶,乌孙故地又有了西突厥。以后哈萨克祖先又与陆续迁来的克烈、乃蛮、钦察以及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相互融合。

  48. 15世纪60年代,当时黑海以北游牧的部分牧民,由于反抗和摆脱乌孜别克汗的压迫而东迁,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清初,哈萨克人的放牧地区已经分为三个部分,称作大、中、小玉兹,并逐渐形成了以“哈萨克”为名的民族共同体。15世纪60年代,当时黑海以北游牧的部分牧民,由于反抗和摆脱乌孜别克汗的压迫而东迁,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清初,哈萨克人的放牧地区已经分为三个部分,称作大、中、小玉兹,并逐渐形成了以“哈萨克”为名的民族共同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