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11 Views
2013/4/24 施佩岑、陳建州 Deci ,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E N D
2013/4/24 施佩岑、陳建州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Buunk, B. P., & Nauta, A. (2000). Why intra-individual needs are not enough: Human motivation is primarily social.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79-283.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2000). Autonomy and self-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84-291. 成就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大綱 • Deci&Ryan: SDT (ODM=Humanistic) • Buunk & Nauta: Social • Carver & Scheier: Autonomy & SR • 心理需求 vs 社會認知
核心概念 NEEDs SatisfactionHull & MurrayOrganismic Dialectic metatheoryAutonomy、Competence、Relatedness Causality Orientations & Regulatory StylesI-PLOC vs E-PLOCAutomous-Controlled SDT & Internalization • What & Why
文章結構 228 232 233 239 243 243 244 246 247 248 248 252 256 262 • 定義NEEDs • 需求、目標與調控歷程 • 心理需求與內在(Intrinsic)動機 • “為了什麼追求目標” • 心理需求作為天生/必須的人格特質 • 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幸福 • “追求什麼目標” • 需求滿足、文化與幸福 • 基本需求與目標追求的效果 • 需求滿足與自我 • 需求不滿足 • 需求、調控與演化 • SDT與其他理論 • 結論與整合
代碼表 • NS=Needs Satisfaction • IM=Intrinsic MotivationEM=Extrinsic Motivation • SD=Self-Determination • C=Competence A=Autonomy R=Relatedness • CO=Causality Orientations(Atm、Ctl、Ips)
Needs SDT: ODM(有機體辯證後設理論):Regulation需求是心理成長與整合、幸福感所必須的天生心理養分。(P229左上) p229 左欄 末段”Functially……” P229 右欄 中段 “…humans are active…” Murray: Psychological Need Hull:Drive TheoryInnate
Needs 主張心理而非生理需求 Autonomy=>Volition(意志)不只是內控、獨立與個人主義 更是指涉”整合與自由的主觀經驗”注重需求滿足而非需求程度 Murray: Psychological Need Personality Theory 強調先天、universal 但不只是解除失衡、更是主動探索Needs只是一種探索行為的養分 而非動力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的延宕滿足效應不同 Hull:Drive TheoryInnate
需求、目標與調控歷程 • 理論建構上有三種需求A、C、R才有內在動機(目標)而後能建構動機內化(調控歷程)的概念(Motivation Internalization) • A、C、R與心理幸福息息相關
心理需求與內在(Intrinsic)動機 A Heider(p234 左) Undermining effect(+) 報酬 (金錢以及其他形式) 威脅 監控 評價 期限 Undermining effect(-) 提供機會 提醒內觀 C 競爭的正負回饋 IM+需以A為前提 E-PLOC =>IM- I-PLOC=>IM+ R 嬰兒的IM行為=探索 依附理論 IM+需以A為前提
結論與整合 • Humanistic。
Outline • What is Autonomy? •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 Avoidance and Autonomy •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 Concluding Comment
What is Autonomy? • Defining Autonomy • Is Autonomy Real ? • Does Everyone Want Autonomy? • The Self In Self-Determination
What is Autonomy? • [自主性] 的定義? • 字典上的意思: Autonomy 自我掌控的能力、程度 Autonomous 加入了 在沒有外在控制、克制的情況下,產生自主 相對於Deci &Ryan Autonomy涉及到經驗與自由的整合,是人們與生俱來並會自我增加的 困惑 原因:自我決定在邏輯上命題本質與整合作用是不同的
What is Autonomy? • 人的經驗意識到自主和自我決定比其他部分重要,但主觀經驗也可能弄假成真。保留懷疑 • 自主性真的存在? • 往前一層思考自主的行為/行動真的存在? • Deci & Ryan 並沒有清楚說明人是否真的具有自主性,只談到必須感知到自主性。 • 為了使這個理論更普遍運用?
What is Autonomy? • 每個人都需要自主性? • 非西方社會呢? Iyengar and Lepper(1999)的研究: 亞裔美國小孩做決定時,傾向他人(媽媽或同學)幫他們做選擇。Deci& Ryan的回應 (1)有什麼證據證明媽媽替孩子做決定時,感到獨立自主? (2)為什麼自己替自己選擇時,不感到獨立自主? (3)為什麼行動比替自己做選擇更具自我決定?
What is Autonomy? • 自我決定中的自我 • Deci and Ryan在自我決定論中的“自我”控制概念比“內在”範圍大。SD的行為=反映真實自我價值的行為 並非所有人的內在想法都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反例:p285 右欄 中段) • 若行為的發生來自人內在想法的刺激,則內在整合原因必須包含行為的反省。 不符合Deci and Ryan對獨立自主的觀點,缺乏提高真實自我的價值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 relatedness is different in form • Self-Determination Moderates Competence • Why is competence necessary for an activity to relate to the authentic self?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 Deci and Ryan:A+C 而後加入R(關係) • “關係”不同於其他兩者需求: • A與C應用於行為的起源(有沒有能力去做?) • 關係涉及到行為經驗的滿足(有些人會維持良好關係) • 質疑: (1)為什麼滿足如此特殊? 還有沒有其他普遍性的心裡滿足 (2)在關係中,為什麼有人做的好、有人隨意的做?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 用A來調節CDeciand Ryan的觀點:只有在有關真正反映真實自我的活動中,C才被渴望,而C期望是隨意的,非受控制的。在與幸福感的關係上畫地自限 • 質疑: (1)自我決定是依據個人擁有?若對行為有意,可自定但無發勝任? (2)無法應用於所有活動中 (3)是否在適合的測試中,觀察與能力間的互動影響?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 連結真正活動的C 必要性? • C的真實自我角色 發自內心希望做得很好,卻總是失敗,為什麼沒被納入真實自我對目標渴求的一部分? • Deci and Ryan的觀點,強迫接受對真實自我的有效活動是無益,效能僅描述於考慮真正價值。 難理解:效能是ㄧ個人決定自己是否具真正價值
Avoidance and Autonomy 考慮自我決定與控制的區別,認為控制行為出現於試圖避免不希望得到的情況,不管是在外在鼓勵或內在激勵的情況下都是 Deci and Ryan反駁這個觀點,秉持approach和逃避是沒有關連的且與自我決定和控制行為是有區別的。 Deci and Ryan的研究觀察學校學童對動機影響是受控制或獨立自主的 Eliot and Sheldon(1998)實施另外相關議題測驗,追求控制目標的受試者中,高比例擁有低度自主與更多外在控制。這個部份與理解控制行為有逃避的核心基礎一致。 不主張Deci and Ryan錯誤引用Carver and Scheier(1999b)把approach歸因於自主性 行為有一個approach傾向的核心激勵控制基礎嗎? 是的 行為有一個逃避傾向的核心激勵自主基礎嗎? 不是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Example Compensatory Activity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 實例 • 觀察對象:不想練鋼琴的小孩 • 典型策略: 告訴他們,父母親有多希望他們練鋼琴,而且只要練完就可以到外面玩。 結果: 最終依賴核心需求 (1)符合媽媽的期待 維持家庭關係 (2)追求內在興趣 出去玩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 實例 • 觀察對象:不想練鋼琴的小孩 • 幾年後: 再次探討為什麼練鋼琴室有價值且重要的? 結果: 孩子解釋 擁有音樂能力可以增加自己本身的能力 (1)發現學音樂的內在動機 (2)對控制的關聯漸消逝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 補償活動 • Deci and Ryan假定補償活動發生於多次失敗後而成功的滿足 • 例如:人們工作賺錢來買食物,即使他們不喜歡工作補償活動是理論的一部分,但未說明清楚 • 為什麼失敗的經驗會導致去追求賺更多錢?(目標錯誤) • 為什麼賺錢會強化追求目標? 不明顯 • 假設並非指追求金錢(強化物)的成功,則理論中強化物就不是關鍵強化物讓關係感受變好,但不是關係。 • 人只擁有關係替代品的簡單經驗,而忽略發現核心需求的缺乏? • 不同的思維:人通常難在完美的情況下找到自己,因此開始適應這些情況。 • 當一個人內在已存在核心需求,卻不追求? • 觀察員未將先前自我內在model與真實自我對比
Concluding Comment • 同意處:透過概念整合成功的可能 概念層次中加入許多討論為什麼需求是混合的,Deci and Ryan的model明確說明原因 • Deci and Ryan早期批評cybernetic model ,缺乏組織高層次的目標決定,提供三個看法: (P290)
心理需求取向vs社會認知取向 • 基本預設的不同:從人的先天心理需求滿足解釋人的動機 從人的社會認知與社會脈絡來解釋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