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656 Views
小儿造血、血液特点与营养性贫血. Childhood Nutritional Anemia. 高 举 四川大学华西二院儿科. 一、正常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正常小儿的造血特点. 包括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两个阶段 胚胎期造血 ( Fetal Hematopoiesis) 中胚叶造血 ( Mesenchymal Hematopoiesis 肝脾造血 ( Liver/Spleen Hematopoiesis 骨髓造血 ( Medullary Hematopoiesis. 生后造血 ( Postnatal Hematopoiesis)
E N D
小儿造血、血液特点与营养性贫血 Childhood Nutritional Anemia 高 举 四川大学华西二院儿科
(一)、正常小儿的造血特点 包括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两个阶段 • 胚胎期造血(Fetal Hematopoiesis) • 中胚叶造血(Mesenchymal Hematopoiesis • 肝脾造血(Liver/Spleen Hematopoiesis • 骨髓造血(Medullary Hematopoiesis
生后造血(Postnatal Hematopoiesis) • 骨髓造血(Medullary Hematopoiesis) : • 5 岁前全部骨髓参与造血(红骨髓)。 • 5-7岁后,黄骨髓逐渐增多。 • 18岁后同成人,造血集中于扁骨和长骨近端。 • 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 造血需求增加时出现(如,溶血、失血等)。 • 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出现有核红细胞。
胚胎期造血示意图 中胚叶造血 肝脾造血 骨髓造血 1 2 3 4 5 6 7 8 9 10月胎龄
100 80 60 Percent of globin chains present 40 20 0 6m -3m Birth 3m 6m Relative rates of synthesis of different globin chains during embryonic, fetal and neonatal life.
(二)、正常小儿的血液特点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RBCs and Hb) • 出生时RBCs :500-700 万/l。 • 出生时Hb :150-220g/L。 • 生后2-3月: RBCs 300 万/l;Hb 110g/L(生理性贫血)。 • 网织红细胞 • 生后3天内:0.04-0.06 • 一周:0.005-0.15 • 一月:0.02-0.08 • 5月:同成人。
血红蛋白的种类 • 出生时HbF :75%。 • 4月HbF :20%。 • 1岁HbF :5%。 • 2岁HbF :2%。 • 白细胞计数 • 生后时:WBC 15000-20000/l. • 婴儿期: 10000/l. • 8岁以后:同成人.
白细胞分类计数 • 初生时:中性为主。 • 第一次交叉:生后4-6天。此后婴儿期以淋巴细胞为主(65%),中性占35%。 • 第二次交叉:4-6岁。此后又以中性细胞为主,逐渐达成人水平。 • 血小板 • 同成人,15-30万/ l.
儿童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情况 0.7 淋巴细胞 0.6 中性细胞 0.5 0.4 0.3 4-6 天 4-6 岁
(一)、贫血的定义 • 指单位容积的外周血中RBCs总数,或Hb浓度,或RBC压积低于正常水平的下限。 • WHO:单位容积的外周血中Hb量低于正常参考值的95%作为贫血的诊断标准。
(二)、贫血的诊断标准 • WHO (1972年)(海平面) • 6月-6 岁: <110g/L。 • 6岁-14岁: <120g/L。 • 新生儿: <145g/L。 (全国新生儿会议,1982年)
(三)、贫血的程度 • 轻度:Hb 90-120g/L,RBC 3-41012/L • 中度: Hb 60-90g/L,RBC 2-31012/L • 重度: Hb 30-60g/L,RBC 1-21012/L • 极重度: Hb <30g/L,RBC < 11012/L
(四)、贫血的分类 • 形态学分类(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80-96;MCHC=33-35) (Normocytic Normochromic Anemia)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MCHC <33) (Microcytic Hypochromic Anemia) • 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96;MCHC=33-35) (Macrocytic Normochromic Anemia)
2. 病理生理学分类 (Pathophys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 RBC生成减少(Decreased RBC Produciton) • 红细胞破坏过多或丢失。 (Increased RBC Loss or Destruction)
(五)、贫血的临床表现 • 取决于导致贫血的原发病 • 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和发生速度 • 取决于机体的代偿程度
(六)、贫血的诊断步骤 有赖于完整的病史、详尽的体检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 第一步:有无贫血? Is the anemia indeed? • 第二步:程度如何? How about the degree? • 第一步:原因何在? What is the underlying cause?
(七)、贫血的治疗原则 • 病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 补充铁、叶酸、VitB12等。 • 治疗原发病。 • 对症支持治疗(Symptomatic/Supportive Treatment) • 成分输血。 • 骨髓移植。
1. 定义和基本概念: • 铁缺乏症(ID):人体总铁量的一种状态。 • 缺铁性贫血(IDA): 缺铁 Hb生物合成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典型情况下)。 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贫血之一。
一、铁代谢简介: • 总体铁量: • 成年男性:50mg/kg • 成年女性:35mg/kg • 新生儿:70mg/kg • 70Kg成年男性总体铁量:3.5g • 10Kg小儿总铁量:0.5g
体内铁循环 Hb的生物合成 骨髓幼红细胞 成熟RBCs(Hb铁) 铁转运RBC衰老 血浆(转铁蛋白铁) 巨噬细胞 铁的吸收Hb的降解铁的排泄
吸收和丢失 • 影响肠道铁吸收量的因素: • 食物含铁量。 • 肠道铁种类。 • 机体铁状况:缺铁或铁负荷增多。 • 食物种类及影响。 • 成年男性每日铁吸收量:1mg。 • 成年男性每日铁丢失量:1mg。
IDA的发生 • IDA的发生:负铁平衡(Negative Iron Balance)。 • 负铁平衡的原因: • 先天储铁不足:早产、双胎、多胎等。 • 摄入不足:肠道疾病、食物含铁少等。 • 需求增多:生长发育快等。 • 吸收障碍:胃肠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 丢失过多:胃肠道出血等。
I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积极搜寻缺铁的原因: • 先天储铁不足:早产、双胎、多胎等。 • 喂养不当:单纯母乳喂养等。 • 生长发育快。 • 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等。 • 肠道铁吸收不良:肠道疾病等。
重视RBC的形态: • IDA时典型的RBC形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icrocytic Hypochromic Anemia)(MCV,MCHC )。
正常外周血RBC形态 RBCs: central pallor about 1/3 the size of the RBC; minimal size and shape variations.
IDA:RBC呈小细胞低色素 RBCs:体积减小,中央淡染区扩大
铁代谢指标的检测: • 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蛋白(Ferritin);RBC游离原卟啉(FEP);骨髓可染色铁(BM Stainable Iron)等指标。
ID的发展和演进 Normal ID IDE 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