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1.28k Views
人生如戲 . 高夫曼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 曾凡慈 輔仁大學社會系 2011/10/26. 其人其事. 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 , 1922 /6/11-1982/11/19. 高夫曼的生平. 生於加拿大,父母是從烏克蘭移民過來的猶太人。 原為理工背景,因為電影而對社會學產生興趣,轉讀人類學與社會學。 博士論文研究 Shetlands Islands 的鄉居生活,假裝自己是農業技術的學生,實則觀察社會互動。 後來發表為名著 《 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 》(1956) 。.
E N D
人生如戲 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曾凡慈 輔仁大學社會系 2011/10/26
其人其事 • 高夫曼 (Erving Goffman),1922/6/11-1982/11/19
高夫曼的生平 • 生於加拿大,父母是從烏克蘭移民過來的猶太人。 • 原為理工背景,因為電影而對社會學產生興趣,轉讀人類學與社會學。 • 博士論文研究Shetlands Islands的鄉居生活,假裝自己是農業技術的學生,實則觀察社會互動。後來發表為名著《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1956)。
1952,迎娶23歲的Angelica Choate,來自顯赫的美國家族,有親戚是媒體大亨。1953年一子tom,同年獲博士學位。藉由婚姻與教育,從poor,under-educated家庭,搖身變成菁英。 • 1955年,在Saint Elizabeth’s Hospital做民族誌,由國家研究院健康臨床中心 (NIMH) 贊助,後來寫成名著Asylums。 • 1958年進入Berkeley任教,十年內就出版七本重要著作,縱橫股市也相當成功。
閒暇時,收集古董、打牌 (21點)。後來還取得發牌員 (Blackjack Dealer) 執照,定期在Las Vegas的Station Plaza Casino兼差,最後還被晉升到賭台主管 (Pit Boss)。本來想寫gambler的社會世界的參與民族誌研究,但最終並未發表。 • 《污名》是他在Berkeley開的講座課,1963年集結出版。至今有超過十種語言的版本,再刷數十次。 • 1964年,妻子因不堪精神病之苦而自殺。在1969年的‘The Insanity of Place’中以疏離的態度反思與精神病人共同生活的經驗。
68年,從BERKELEY跳槽到賓大社會學與人類學系,但當時社會系的同事反對,所以他一開始只能使用人類學博物館的辦公室。68年,從BERKELEY跳槽到賓大社會學與人類學系,但當時社會系的同事反對,所以他一開始只能使用人類學博物館的辦公室。 • 他的生產力還是相當驚人,在1981年之前出版了四本書, Relations in Public (1971), Frame Analysis (1974), Gender Advertisements (1979) and Forms of Talk (1981).。 • 1981年再娶語言學家Gillian Sankoff,隔年底就因胃癌過世,享年六十。當年也被選為ASA會長。就職演講的題目預計為‘The Interaction Order’,談論了他二十多年來寫作的首要前提:面對面互動存在一種秩序,值得社會學研究。這個講題也恰是他三十年前博士論文的結論標題。
不同流俗的研究者 • 拒絕接受理論定位,也反對正典,不認為自己屬於象徵互動學派 (symbolic interactionism),甚至拒絕接受「社會理論家」稱號。 • 「我只是試著做出合理的分類,釐出一兩個可用的概念,找出處理的方式,以及描述歷程與實踐的方法……」(Verhoeven,訪談Goffman) • 在寫作上,慣用文學風格,喜歡發明術語,立意要「問人所未問」、「檢視沒人檢視過的材料」。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高夫曼,1956
Goffman的核心關切 • 人在面對面互動中的所做所為: • 社會互動的情境中蘊含哪些要求? • 這些要求如何影響人們相遇時的一切? • 在日常生活中,人是透過哪些技巧,以在互動對方心目中,創造出一個符合自己期望的印象?
戲劇論取向(dramaturgical approach) • 戲劇論:使用舞台與演員的類比,來分析社會互動。 • 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莎士比亞.皆大歡喜
扮演社會角色 • 角色:與某一特定地位相聯的種種權力與責任。它們的腳本(script)是社會預先建立的,提供日常生活社會互動的結構,透過社會化過程而逐漸使個人習得「適當的行為模式」。 • 因此,「當個體在他人面前呈現自我時,他的表演往往包含並體現出社會中正式認可的價值。」(即便他的全部行為並不如此。) •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從未能停止角色扮演。社會關係也由此而生。
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以口語的或非口語的實作,來呈現一種可為他人接受的自我形象。 • 訊息的競賽 (information game) • 給予 (give) vs. 流露 (give off) • 建立有說服力的表演,最有效的方式:影響他人形成中的情境定義。 • 第一印象
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 重點在於避免表演破裂: • 表演者的防衛性措施 • 戲劇表演的忠誠、紀律與慎重 • 觀眾和局外人的保護性措施 • 識相 • 為了使觀眾與局外人從事保護性措施,表演者所必須採取的措施 • 識相的識相
表演 (performance) • 真誠者vs.玩世者 • 戲劇化:核心的表演行為 • 理想化:強調某些且隱瞞某些 • 表演控制的維持:一致性 • 誤傳:正當性、界線模糊、互動的限制(69) 表演要成功,表演者必須使大多數觀眾相信他們是真誠的,但真實的表演者並不保證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表演。因此表象與真實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劇班 (performanceteam) 在表演同一常規程序時,相互合作的一班人,以對「正在進行的工作之特質」(而非表演者)維持特定印象並,實現共同目的----保持特定的情境定義。 • 檯面上的共識 • 控制外部裝置
前台vs.後台 • 前台 (front stage)、後台 (back stage)、局外區域 (outside) • 前台的表演必須符合兩項標準:禮貌與體面 • EX: 假裝工作or假裝不工作 • 對後台的控制作為工作控制的核心部分 • 觀眾的隔離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小孩子在我工作的時候一直吵。我就是要教他們知道說,今天有客人在,媽媽就是沒辦法,你就是要等,那你就不要一直在那邊吵。……有時候吵得太厲害,我就會跟客人說等一下,然後進去我就開扁了啊!然後出來馬上還是要笑笑的,就像沒事一樣……因為你生意還是要做啊!」(阿敏,40歲,經營家庭髮廊。)「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小孩子在我工作的時候一直吵。我就是要教他們知道說,今天有客人在,媽媽就是沒辦法,你就是要等,那你就不要一直在那邊吵。……有時候吵得太厲害,我就會跟客人說等一下,然後進去我就開扁了啊!然後出來馬上還是要笑笑的,就像沒事一樣……因為你生意還是要做啊!」(阿敏,40歲,經營家庭髮廊。)
戲劇論的自我 (self) • 自我可分為表演者 (performer)與角色(character) • Self-as-character (the performed self):來自行動的整個場景,是社會生活表演的產物,而非肇因。 • Self-as-performer: 作為心理生物學的有機體,有情緒與感受,希望獲得他人的讚許。 • 自我是場景的產品,因此不是恆定、單一的概念,而是多重的、不斷變化的。
社會互動的辯證 • 我們總是渴望得到完全的資訊,以知道並估計將要發生的事,並給其他在者應得的權益。也要對有關其他人的所有社會資料、活動可能產生什麼樣的結果,以及他們對他最真實的感情是什麼。 • 不可能獲得(尤其是後兩者),只能依賴表象。 • 個體愈關注著不能被感知的現象,越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外表上。
社會互動的道德特質 • 在互動中,人會行動,必然會表現自我(無論有意無意),也就會對別人造成印象。而這種在場的互動是具有約束力的。 • 每個具有某種道德特質的人,都有權利要求別人以適當方式評價與對待他; • 他對他所主張具有的道德特質,必須做到言行一致。 • 其他人必須不懷疑地接受他的主張,並給予回應 • 是「演出」道德之戲,而非「達到」道德標準 • 道德的商人 (merchants of morality) • 陰險的操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