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977 Views
变换分析法.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例如: 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A][B]. 当 “ 县里 ” 作起点理解时,句子的意思可以表述为: 从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 C] 当 “ 县里 ” 作到达点理解时,句子的意思可以表述为: 有一位胸外科大夫到县里来了。[ D] 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变换分析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把一种结构的短语或句子变为另一种结构的分析方法。.
E N D
变换分析法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例如: 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A][B]
当“县里”作起点理解时,句子的意思可以表述为: 从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C] 当“县里”作到达点理解时,句子的意思可以表述为: 有一位胸外科大夫到县里来了。[D] • 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变换分析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把一种结构的短语或句子变为另一种结构的分析方法。
二、 变换分析法的由来 • “变换”一词是英语transformation的译名。在语法研究中,最早使用transformation这一术语是1896年出版的英国语法学家纳斯菲尔德(J.C.Nesfield )的English Grammar Series,汉语的译名为:纳氏英文语法。这本书专门有一编讲句子的改换。
纳斯菲尔德将transformation定义为:“把一个语法形式改换为另一个语法形式而意义不变。”他所说的语法形式指的是句子格式,他所说的意义指的是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纳斯菲尔德将transformation定义为:“把一个语法形式改换为另一个语法形式而意义不变。”他所说的语法形式指的是句子格式,他所说的意义指的是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
人们也把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的代表人物海里斯(Z.S.Harris,)用到的transformation译为“变换”。海里斯把变换关系定义为:人们也把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的代表人物海里斯(Z.S.Harris,)用到的transformation译为“变换”。海里斯把变换关系定义为: •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形式联系。
后来,我们把上个世纪50年代兴起的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所用transformation翻译为“转换”。这里的转换指从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到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的转换。 • 我们在这里讲的变换指的是海里斯的“变换”,不过我国学者对他的学说有所修正、有所发展。
在我国第一位有意识地用变换进行分析的语法学家是朱德熙,他在《句法结构》(见《中国语文》1962年8—9月号)一文中指出变换形式相同则结构相同。此后变换分析法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常用方法。在我国第一位有意识地用变换进行分析的语法学家是朱德熙,他在《句法结构》(见《中国语文》1962年8—9月号)一文中指出变换形式相同则结构相同。此后变换分析法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常用方法。
三、变换的手段 • 常见的变换手段有移位、添加、替换、删除和分合等。 • 1、移位: • 三个人吃一锅饭→ 一锅饭吃三个人 • 2、添加: • 写信 → 写(一封)信
3、替换: • 他说汉语说得好 → 他的汉语说得好 • 4、删除: • 他写的信 → 他写信 • 5、分合: • 我和小张是湖北人 → 我是湖北人,小张是湖北人 • 实际的变换大都是以上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变换分析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精神 • (一)变换分析法的客观依据 • 1.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 • 例如:弟弟打破了我的玻璃杯。 • a.弟弟打破了我的玻璃杯。 • b.弟弟把我的玻璃杯打破了。 • c.我的玻璃杯被弟弟打破了。 • d.我的玻璃杯给弟弟打破了。 • e.我的玻璃杯弟弟打破了。
2.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格式。 • 省略可以形成同形格式。例如: • 反对的是他 • 张三反对的人是他[受事]。 • 张三反对的是他[受事]。 • 反对的是他[受事]。 • 反对分配方案的人是他[施事]。 • 反对分配方案的是他[施事]。 • 反对的是他[施事]。
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产生同形格式。例如: • VP+去 • 既可以表示: • (甲)“VP是动作者位移的方式”,如:“骑自行车去”、“走着去”。 • (乙)“VP是动作者位移的目的性行为”,如:“买菜去”、“看电影去”。
乘火车去 • 既可以表示(甲)的意思,用来回答“怎么去?” • 也可以表示(乙)的意思,用来回答“干吗去?”
3.同义句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同义句式之间具有相同的语义结构和语义内容。 • 如上文中a、b、c、d、e这五个句子,尽管格式不一样,但它们内部词语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都是相同的。
正由于这样,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正由于这样,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 变换分析正是利用这内在的结构联系来揭示歧义格式各自所联系的同义格式,以达到分化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
层次分析法通过细致分析一个句子的构造层次和内部的句法结构关系来认识所分析句子的特点;层次分析法通过细致分析一个句子的构造层次和内部的句法结构关系来认识所分析句子的特点; • 变换分析法通过分析了解所分析句子的结构跟他种句子结构之间的不同联系来深入认识所分析的句子的特点。
(二)变换分析法的基本精神 • 变换是指句式的变换不是指某个具体句子的变换,因此作为一个合法的变换一定要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 模型矩阵⇒变换式矩阵 • set(A) => set(B) • S1 => s1‘ • S2 => s2‘ • S3 => s3‘ • ………… • 原式 => 变换式
小王吃完了馒头=>小王把馒头吃完了 • 小李看完书=> 小李把书看完了 • 小张卖完了菜=> 小张把菜卖完了 • 王华洗完了衣服 => 王华把衣服洗完了 • ……=>……
再来看一下开始的那个例句: • 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 [A]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C]从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 [B]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D]有一位胸外科大夫来到了县里 • 严格说来,[A]变换为[C],[B]变换为[D],都是属于句式的变换。变换是指句式的变换,而不是指具体某个句子的变换。
[A] NPL+VP+NPQ [NPL理解为起点][B] NPL+VP+NPQ [NPL理解为到达点][C] 从+NPL+VP+NPQ[D] 有+ NPQ+VP+到+NPL • [A]、[B]、[C]、[D]都分别代表一种句式,其中[A]和[B]是语法意义不同的同形句式。 • 每一种句式都可以举出许多实例,因此实际的变换分别形成不同的变换矩阵。 • 所谓[A]变换为[C]实际的变换情况是[A]式变换为[C]式,请看:
NPL + VP + NPQ => 从 + NPL + VP + NPQ • [A] => [C] • 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 => 从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 • 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从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 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从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 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从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 ……=>……
[B]变换为[D]实际的变换情况是[B]式变换为[D]式,请看:[B]变换为[D]实际的变换情况是[B]式变换为[D]式,请看: • NPL + VP + NPQ => 有+ NPQ+VP+到+NPL • [B] => [D] • 咱村里调来了一位女干部=> 有一位女干部调到咱村里 • 屋里飞来几只苍蝇 => 有几只苍蝇飞到屋里 • 小张那里送去了两袋面粉=> 有两袋面粉送到小张那里 • 他们村来了一位首长=> 有一位首长来到他们村 • ……=>……
五、变换分析法的基本原则 • 1、平行性原则 • 先看下面的例子: • A B • 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 手绢上绣着花===>花绣在手绢上 • 桌子上放着书===>书放在桌子上 • …… …… • 从竖行看,A、B的句例在句法结构上分别都是NPL+V+着+NP、NP+V+在+NPL
第一、A行的语法意义表示“某处以何种方式存在某物”,B行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动作,事物存在于某处”。这种意义称为“高层次语义”。第一、A行的语法意义表示“某处以何种方式存在某物”,B行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动作,事物存在于某处”。这种意义称为“高层次语义”。 • 第二、A变换为B后,A中的句例与变换后B中句例比较起来,意义上会有某种差别,但这种差别A、B中相应的句例是相同的。
第三、A变为B后,句中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第三、A变为B后,句中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 比如: NPL+V+着+NP和NP+V+在+ NPL 中,NP始终是“受事”, V始终是动作或存在的方式, NPL始终是NP存在的处所。这种意义称为“低层次语义”。 • 这样,在变换矩阵中,不论是竖行的句例、横行的句例,还是变换前后的句例都保持着一种平行性,由此形成一个整齐而平行的变换矩阵。
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可以表述如下: • (1)变换以前,竖行的句子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 (2)变换以后,竖行的句子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义关系上一致。 • (3)所有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高层次语义关系上的差别一致。 • (4 )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低层次的语义关系上一致。
只有遵守平行性原则的变换才是正确的变换。例如:只有遵守平行性原则的变换才是正确的变换。例如: • (1)病人在床上躺着=>病人躺在床上 • (2)衣服在外头晾着=>衣服晾在外头 • (3)画儿在墙上挂着=>画儿挂在墙上 • (4)水在沟里流着=>水流在沟里 • 例(4)与前面3个变换不同,高层次语义与前三个不同,不是同一个变换。
再看下面的两个变换: • (5)我借给你一只笔使=>我借一支笔给你使 • (6)我借给你一支笔写=>我借一支笔给你写 • 例(5)(6)低层次语义不同,不是同一个变换,算两个不同的变换。
平行性原则可以鉴定不同的句法结构: • 在黑板上写字 • 在池子里养鱼 • 在食堂里吃饭 • 在汽车上看书 • 在黑板上写字=>把在写在黑板上 • 在池子里养鱼=>把鱼养在池子里 • 在食堂里吃饭=>*把饭吃在食堂里 • 在汽车上看书=>*把书看在汽车上
2、约束性原则 • 变换会受到句法、语义、语用和音节的限制。 • 他把文章改好了==>他改好了文章 • 他把文章改通顺了==>*他改通顺了文章 • 他累弯了腰 ==> *他累弯曲了腰 • 他关严了门==> *他关严实了门 • 小红哭哑了嗓子==> *小红哭嘶哑了嗓子 • 张三打碎了杯子==> *张三打粉碎了杯子 • 上述例句不能变换是受到了音节的限制。
拿了那本书 ===>把那本书拿来了 • 拿来了一本书===>*把一本书拿来了 • 走来了一个人===>*一个人走来了 • 上述例句不能变换受到的句法、语义的制约。
六、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 1、给句法结构定性 • 现代汉语中的“v+数量”结构有如下三种: • A B C • 买一本 洗一次 看一天 • 吃一碗 敲一下 干一年 • 写一篇 说一遍 站一小时
买一本 ===> 买了/过一本 • 吃一碗 ===> 吃了/过一碗 • 写一篇 ===> 写了/过一篇 • 洗一次 ===> 洗了/过一次 • 敲一下 ===> 敲了/过一下 • 说一遍 ===> 说了/过一遍 • 看一天 ===> 看了/过一天 • 干一年 ===> 干了/过一年 • 站一小时 ===> 站了/过一小时
买一本 ===> 一本也没有买 • 吃一碗 ===> 一碗也没有吃 • 写一篇 ===> 一篇也没有写 • 洗一次 ===> 一次也没有洗 • 敲一下 ===> 一下也没有敲 • 说一遍 ===> 一遍也没有说 • 看一天 ===> 一天也没有看 • 干一年 ===> 一年也没有干 • 站一小时 ===> 一小时也没有干
再如:台上坐着主席团 • 现代汉语句子的主语有两个典型特性: • 一是可以用“是不是”提问;一是可以出现在连词之前。 • 小王吃着苹果 =>小王是不是吃着苹果 • 台上坐着主席团 =>台上是不是坐着主席团 • 小王吃着苹果=>小王如果吃着苹果 ,…… •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如果坐着主席团,……
台上坐着主席团 =>台上是不是坐着主席团 • 满满地坐着主席团=>*满满地是不是坐着主席团 •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如果坐着主席团,…… • 满满地坐着主席团=>*满满地如果坐着主席团,……
2、更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 例如:山上架着炮 • 这个语言单位有以下两个意思: • (a)山上正在架炮(动态) • (b)山上有炮(静态) • 层次切分是相同的,这个例句对应着下面两个格式: • (1)戏台上放着鲜花。 (2)戏台上演着京戏。
例(1)表示存在,表静态,(A)义; • 例(2)表示活动,表动态,(B)义。 • 两句的差异由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造成的。 • 例(1)里作为NPL的“戏台上”是指明NP“鲜花”存在的处所; • 例(2)里作为NPL的“戏台上”是指明“V+NP”“演着京戏”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
假设表示(A)义的“NPL+V+着+NP”为[A]式;假设表示(A)义的“NPL+V+着+NP”为[A]式; • 表示(B)义的“NPL+V+着+NP”为[B]式。 • [A]式可以跟“NP+V+在+NPL”句式(假设为[C]式)相联系,即[A]式可以变换为[C]式。
NPL+V+着+NP => NP+V+在+NPL • [A] ====> [C] • 黑板上写着字 ====> 字写在黑板上 • 大门上贴着对联 ====> 对联贴在大门上 • 墙上挂着画 ====> 画挂在墙上 • 左胸上别着校徽 ====> 校徽别在左胸上 • 门口站着人 ====> 人站在门口 • 床上躺着病人 ====> 病人躺在床上 • 戏台上放着鲜花 ====> 鲜花放在戏台上 • 山上架着炮 ====> 炮架在山上
[B]式跟“NPL+正在+V+NP”[D]式发生联系, [B]式可以变换为[D]式。 • NPL+V+着+NP => NPL+正在+V+NP • [ B] ====> [D] • 戏台上演着京戏 ====>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 门外敲着锣鼓 ====> 门外正在敲锣鼓 • 外面下着大雨 ====> 外面正在下大雨 • 大厅里跳着舞 ====> 大厅里正在跳舞 •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 炉子上熬着粥 ====> 炉子上正在熬粥 • 山上架着炮 ====> 山上正在架着炮
3、变换分析有助于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 (1)我和王老师是教员。 • (2)我和王老师是同乡。 • 抽象形式:NP1+和+NP2+是+NP3” • 内部构造层次和结构关系也相同。 • 从变换的角度看,二者是不同的。 • 假设例(1)的“NP1+和+NP2+是+NP3”为[A]式; • 例(2)的“NP1+和+NP2+是+NP3”为[B]式。
NP1+和+NP2+是+NP3 => NP1+是+NP3,NP2+是+NP3 • [A] => [C] • 我和王老师是教员 => 我是教员,王老师是教员 • 张三和李四是上海人 => 张三是上海人,李四是上海人 • 大葱和生姜是调料 => 大葱是调料,生姜是调料 • 约翰和贝利是英国人=> 约翰是英国人,贝利是英国人 • 纸张和笔砚是文具 => 纸张是文具,笔砚是文具
NP1+和+NP2+是+NP3 => *NP1+是+NP3,NP2+是+NP3 • [B] [C] • 我和王老师是同乡 => *我是同乡,王老师是同乡 • 小红和小玲是亲姐妹 => *小红是亲姐妹,小玲是亲姐妹 • 李瑞和杨民是夫妻 => *李瑞是夫妻,杨民是夫妻 • 老王和老萧是老战友 => *老王是老战友,老萧是老战友
这种变换的区别,启迪我们认识到: • “NP1+和+NP2”如果在“是”字句中作主语,有时以表示两种语法意义: • 一种是表示“加而不合”的关系,如例(1) • 一种是表示“加而且合”的关系,如例(2) • 区别取决于充任“是”的宾语的名词的性质: • 凡属于亲属或师友称谓的集合名词,“NP1+和+NP2”表示“加而且合”的关系; • 属于一般非集合名词,则“NP1+和+ NP2”表示“加而不合”的关系。
从句子成分分析法到层次分析法,从层次分析法到变换分析法,这不是简单的代替,而是发展,是研究的深化我们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就行了,有时得用层次分析法,而有时句子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还需要运用变换分析法。因此,决不能认为有了变换分析法就可以抛弃或废除句子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从句子成分分析法到层次分析法,从层次分析法到变换分析法,这不是简单的代替,而是发展,是研究的深化我们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就行了,有时得用层次分析法,而有时句子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还需要运用变换分析法。因此,决不能认为有了变换分析法就可以抛弃或废除句子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很好,但也不要认为这是万能的分析法,不要认为它能解决一切语法问题。比如,变换分析法能够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还将会不断创建新的分析手段。变换分析法很好,但也不要认为这是万能的分析法,不要认为它能解决一切语法问题。比如,变换分析法能够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还将会不断创建新的分析手段。
七、实例操作 • 下列短语的结构是否相同?试用变换分析法进行说明。 • 一碗饭、一口袋面、一筐菠菜、一坛子酒 • 一杯茶、一池子水、一桶水、一桶汽油、 • 一瓶醋、一盆洗澡水、一盘儿点心、一腿泥、一桌子土、一院子树叶、一脸麻子、一肚子学问、一身雪、一头白发、一鼻子灰、一嘴粗话、 一床被子、一屋子书、一铁锨泥、一架子报纸
2、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下面的歧义句 • 连我也不认识了。 • 他在桌子上写字。
a.弟弟打破了我的玻璃杯。 • b.弟弟把我的玻璃杯打破了。 • c.我的玻璃杯被弟弟打破了。 • d.我的玻璃杯给弟弟打破了。 • e.我的玻璃杯弟弟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