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7-2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7-2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概述 1. 定义 吸附:利用多孔性固体使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 浓集在固体表面从而分离的过程。 吸附质:能被吸附的物质 . 吸附剂:能吸附吸附质的物质. 2. 特点:. ( 1 )适于处理低浓度废气,并可回收有用组分,流程短, 净化效率高,设备简单。 ( 2 )吸附容量较小、设备体积大。. 3. 主要内容:. §7-2-1 吸附过程与吸附剂 §7-2-2 吸附理论

pink
Download Presentation

§7-2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7-2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概述 1. 定义 吸附:利用多孔性固体使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 浓集在固体表面从而分离的过程。 吸附质:能被吸附的物质. 吸附剂:能吸附吸附质的物质.

  2. 2. 特点: (1)适于处理低浓度废气,并可回收有用组分,流程短, 净化效率高,设备简单。 (2)吸附容量较小、设备体积大。

  3. 3.主要内容: • §7-2-1 吸附过程与吸附剂 • §7-2-2 吸附理论 • §7-2-3 吸附设备 • §7-2-4 固定床吸附器的计算

  4.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作用力 静电力或范德华力 化学键力 吸附热 相当于被吸附气体的凝结热 较小,20 kJ/mol 较大,80~400 kJ/mol 可逆性 可逆的 不可逆(无法还原为原有物质) 吸附速率 快 慢 吸附层数 单分子层,多分子层 单分子层或单原子层 §7-2-1 吸附过程与吸附剂 一、吸附过程

  5. 二. 吸附剂 1. 对工业吸附剂的要求 • 内表面积大; • 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 吸附容量大; 吸附容量:在一定温度和一定的吸附质浓度下,单位质量 或单位体积吸附剂所能吸附的最大吸附质质量. • 足够的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 • 来源广泛,造价低廉等.

  6. 2.常用工业吸附剂 (1)活性炭 按形状分:粒炭和粉炭 非极性吸附剂,具有疏水性和亲有机物性。 可吸附:苯类、恶臭物质、醛酮类等。 (2)活性氧化铝 根据晶格构造分:α型和γ型 极性吸附剂,对水的吸附容量很大。 用于:气体的干燥,脱硫及含氟废气净化等。

  7. (3)硅胶 分子式: SiO2.nH2O 极性吸附剂,亲水性强,孔径均一。 常用作干燥剂,也可作催化剂载体。 (4) 沸石分子筛 [M2(Ⅰ)·M2(Ⅱ)]O·Al2O3·nSiO2·mH2O 其中:M2(Ⅰ) ——一价金属; M2(Ⅱ) ——二价金属; n——硅铝比; m——结晶水摩尔数。 特点:孔径均一、吸附容量大、吸附选择性强。 可净化:SO2、NOX 等。

  8. (5) 白土 分为:漂白土和酸性白土。 主要成分:硅铝酸盐。 用途:油类脱色、除臭。

  9. 三. 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 1. 操作条件 (1) 温度 物理吸附,T↓有利; 化学吸附,T↑有利。 (2) 压力 P ↑,则PA↑,有利; P ↑ ,能耗↑; 一般常压操作

  10. 固定床 v=0.2~0.6m/s 极性吸附质 非极性吸附质 (3)气体流速v v↑ ,则τ↓,ΔP ↑ 不利; v ↓ ,则τ↑, ΔP ↓,有利; v ↓ ↓, A ↑ ↑,设备费↑,不利; 2. 吸附剂性质的影响 (1)极性 极性吸附剂 非极性吸附剂

  11. (2)表面积 a.比表面积 式中:δ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m2/g; f ——单位体积气体铺成单分子层时所占面积, m2/ml; Vm ——吸附剂表面被单层分子铺满时的气体体积,ml; W ——吸附剂的重量,g。 式中:N0——阿佛加德罗常数,6.02× 1023; A——一个吸附质分子的横截面积, m2;

  12. b. 有效表面积 定义:吸附质分子能进入的表面积(微孔) 微孔孔径 >分子临界直径(分子所能进入的最小孔径) 3. 吸附质性质和浓度的影响 (1)性质 临界直径(见表7-13)、沸点、分子量、饱和性等 ( 2)浓度 C0 ↑,吸附量↑; C0 ↑ ↑ ,较早达饱和,吸附剂用量大,再生频繁。

  13. 4. 吸附器设计的影响 (1)对吸附器的要求 ① 有足够的气流流通面积和停留时间 ② 气流分布均匀 ③ 有效控制和调节吸附操作温度 ④ 易于更换吸附剂

  14. (2) 对工艺的要求 ① 预先除去杂质,防止吸附器污染。 ② 对高浓度气体进行一级处理,将吸附作为二级 处理,以减轻吸附系统负荷。

  15. §7-2-2 吸附理论 一、吸附平衡 1. 平衡关系的表示 某时刻: 吸附速度=脱附速度 → 动态吸附平衡 此时,吸附质在气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p* 吸附质在固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吸附量 →XT XT为吸附剂吸附量的极限值,亦称静活性。

  16. 对于一定的吸附剂, XT=f(T,p) 固定温度T,则 XT=f(p) → 等温吸附方程 2. 吸附等温线 描述一定温度下,被吸附剂吸附的物质的最大量(平衡吸 附量)与气相中吸附质平衡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P279-280:图7-15、7-16。

  17. NH3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

  18. 上图中:相对压力为:p/pv;p——气相中吸附质分压;上图中:相对压力为:p/pv;p——气相中吸附质分压; pv ——一定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气压。

  19. 式中:XT —— 被吸附组分的质量与吸附剂质量的比值, g质/g剂; 3. 吸附等温线方程 (1) Freundlich 方程 k,n —— 经验常数,通常n>1,由实验测定。 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则 ——适用于Ⅰ型等温线中压部分

  20. (2) Langmuir方程——单分子层吸附 式中:A ——饱和吸附量; V ——气体分压为p时被吸附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 体积; V m——吸附剂被覆盖满一层时被吸附气体在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 A、B ——常数。 ——适用于Ⅰ型等温线。

  21. (3)BET方程——多分子层吸附 式中: V ——吸附达平衡的气体吸附量,ml ; Vm——固体表面盖满单分子层所吸附的气体体积,ml; P ——被吸附组分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a ; P0——在吸附温度下该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Pa ; C ——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适用于Ⅰ、Ⅱ、Ⅲ型等温线(p/p0=0.05~0.35)

  22. 外扩散(气流主体 外表面) • 内扩散(外表面 内表面) 控制步骤 二、吸附速率 1. 吸附过程及控制步骤 1)吸附过程 • 吸附 2)控制步骤 外扩散 (慢) 内扩散 (慢) 吸附(物理) (快)

  23. 2. 物理吸附速率公式 (1) 外扩散速率 式中:dMA—— dt时间内吸附质从气相扩散至固体表面的 质量,kg/m3剂; ky——外扩散吸附分系数, kg/(m2.s); ap——单位体积吸附剂的吸附表面积, m2 /m3 ; YA、 YAi——分别为A在气相主体及吸附剂外表面的浓 度,质量分数 ;

  24. (2) 内扩散速率 式中:kx——内扩散吸附分系数, kg/(m2.s); XA、XAi——分别为A在固相中及吸附剂外表面的 浓度,质量分数 。

  25. (3) 总吸附速率方程式 式中:KY、 KX——分别为气相及吸附相吸附总系数,kg/(m2.s); YA、YA*——分别为吸附平衡时A在气相及与A在吸 附相浓度成平衡的气相浓度,质量分数 ; XA、XA* ——分别为A在吸附相浓度及与A在气相浓度YA 成平衡的吸附相浓度,质量分数 。

  26. 分吸附系数与总吸附系数的关系 m——吸附平衡曲线的斜率。

  27. 3、活性炭吸附速率计算公式 巴厄姆:活性炭吸附SO2、甲苯、 氨蒸气等

  28. 三、 吸附剂解吸(脱附)方法 1. 升温 等压下,吸附容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常用脱附剂:水蒸气、热空气 2. 降压(吹扫脱附) 等温下,吸附容量随压力降低而减小。 吸附剂吸附饱和时:XT, PA*; 降低压力,则 PA ↓, 平衡时XT’ ↓,

  29. 3. 置换解吸 采用与吸附剂结合能力更强的物质进行解吸。 4. 溶剂萃取 使吸附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大于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 附能力。 5. 化学转化脱附 化学反应

  30. g g g b.卧式 g g 吸附剂 a.立式 c.环式(径向式) §7-2-3 吸附设备 一、固定床——吸附剂固定不动 处理气量大, h=0.5-1.0m。 处理小气量, h=0.5-2.0m。 结构简单,吸附截面积大, 处理能力大,阻力小 。

  31. 特点:1.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价格低廉; 2.适于小气量、间歇性污染源治理; 3.应用广泛。

  32. 固定床吸附工艺

  33. 二、移动床——吸附剂移动

  34. 特点:1.吸附剂在吸附床中不断移动; 2.处理气量大,吸附剂可循环使用,适用于稳定、连 续、量大的气体净化; 3.吸附和脱附连续完成; 4.动力和热量消耗较大,吸附剂磨损较为严重。

  35. 三、流化床——吸附剂运动(流化态) 当空气自下而上地穿过固体颗粒随意填充状态的料层,而气流速度达到或超过颗粒的临界流化速度时,料层中颗粒呈上下翻腾,并有部分颗粒被气流夹带出料层的状态。 床层的这种状态和液体相似称为流化床。

  36. 特点: 1.气体速度大,气固相均处于流化状态,强化了 气固传质; 2.处理能力大,适合于治理连续性、大气量的污染源; 3.吸附器和吸附剂磨损严重,排出气体中带有吸附剂 粉末,需增设除尘设备。

  37. 废气 I II III 净化气 §7-2-4 固定床吸附器的计算 一、固定床吸附器的吸附过程 吸附剂床层可分为三个区域: Ⅰ:饱和区(所有吸附剂已达到饱和) Ⅱ:吸附区/传质区(部分吸附剂还在吸附) Ⅲ:未用区(所有吸附剂上均没有吸附质)

  38. 1.吸附负荷曲线 吸附负荷:气体进入吸附器吸附一定时间后,吸附 质在吸附剂上的浓度(吸附剂吸附量),x。 吸附负荷曲线:某瞬间,吸附床层内吸附质浓度 x 随床 层长度L变化的曲线。

  39. 相等 x 0 L L’ L’’ 理想吸附负荷曲线 ① 理想状态 设床层无阻力,吸附在瞬间达到平衡。 则床层内所有断面上的吸附负荷均为一相同值。 吸附负荷曲线为直角形的折线。

  40. 负荷曲线 x I I II III II 不 相 等 0 III L0 L 实际吸附负荷曲线 ②实际操作 床层中存在阻力,某一瞬间,床层内各截面上的吸附负荷会有差异。

  41. 吸附波(吸附前沿) 吸附负荷曲线被形象地称为吸附波。 传质区(吸附区)高度 一个吸附波所占据的床层高度称为传质区高度L0。 吸附负荷曲线形状与阻力之间有联系 (1)曲线平缓,则吸附速率慢,过程阻力大; (2)曲线陡峭,则吸附速率快,过程阻力小; (3)曲线为垂线,则吸附速率无穷大,阻力为0,传质区为一面。

  42. Y Y 0 Y 饱和点 E 穿透点 Y w B w E w B Y ——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 kg污染物/ kg惰性气体; w ——排出气体的量, kg惰性气体/m2; GS ——通过床层的惰性气体流量, kg/(s.m2 )。 2. 透过曲线 表示床层流出物中吸附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0 ——表示入口;下标B——表示床层被穿透;下标E——表示床层被饱和;

  43. 1)床层穿透:流出床层气体中吸附质达到某一容许最大浓度1)床层穿透:流出床层气体中吸附质达到某一容许最大浓度 时,称床层穿透。 穿透时间:从气流通入床层开始至床层被穿透的时间,τB。 动活性:床层被穿透时,单位体积(质量)吸附剂所吸附 的吸附质的量。

  44. 2)床层饱和:流出床层气体中吸附质浓度与入口浓度相等2)床层饱和:流出床层气体中吸附质浓度与入口浓度相等 时,称床层饱和。 饱和时间:从气流通入到床层饱和的时间,τE。 静活性:床层饱和时,单位体积(质量)吸附剂所吸附 的吸附质的量。

  45. x 负荷曲线 I II III 0 L0 L 小结:1、随着吸附过程的进行,吸附波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向 前移动(绿色曲线)。饱和区逐渐变长,未用区逐渐 缩短,传质区基本保持不变。 2、床层穿透时,吸附波到达床层出口端(蓝色曲线), 未用区消失。 3、床层饱和时,吸附波完全移出吸附床(紫色曲线) , 饱和区占据整个床层。

  46. I II x 未饱和 饱和 0 L 4、对于理想吸附操作,床层穿透时间和饱和时间相等, 静活性和动活性相等。 5、吸附波越平缓,则传质区越长,吸附剂利用率越低; 吸附波越陡峭,则传质区越短,吸附剂利用率越高; 吸附波为一垂线,则传质区长度为0,吸附剂利用率最高。

  47. 二、 保护作用时间的确定   定义:吸附操作开始至吸附床层被穿透所经历的时间。 1、希洛夫公式 假定 1)保护作用时间τ′内,床层全部达饱和; 2)气相中吸附质浓度很大,吸附等温线       符合Ⅰ型。

  48. 物料衡算(理想状态): 气体中吸附质的减少量=吸附剂吸附的吸附质的量 令:a ——吸附剂的静活性(平衡吸附量),kg质/kg剂 ; L ——吸附床长度,m ; v ——气流流速,m/s ; ρb——吸附剂的堆积密度,kg/m3; Co——气体中吸附质浓度,kg/m3; S ——床层截面积;τ′——保护作用时间,s 。 则 C0·ν·S·τ′= a·ρb·L·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