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845 Views
4.5 细菌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细菌作为遗传研究对象的特点 结构简单:属于原核生物,无明显细胞核,染色体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不进行减数分裂。 世代周期短: 20 分钟一代 容易获得各种突变型 ① 合成代谢 缺陷型 ( 营养缺陷型 ) ② 分解代谢 缺陷型 ③ 抗性突变型 易培养,可长期保藏. 细菌之间遗传物质的转移方式. 转化 :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裸露的 DNA 。 接合 : DNA 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直接转移。 转导 :由噬菌体所介导的 DNA 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 转移。. 4.5.1 细菌的转化和基因定位. 转化的类型
E N D
4.5 细菌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细菌作为遗传研究对象的特点 • 结构简单:属于原核生物,无明显细胞核,染色体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不进行减数分裂。 • 世代周期短:20分钟一代 • 容易获得各种突变型 ① 合成代谢缺陷型(营养缺陷型) ②分解代谢缺陷型 ③ 抗性突变型 • 易培养,可长期保藏
细菌之间遗传物质的转移方式 • 转化: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裸露的DNA。 • 接合:DNA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直接转移。 • 转导:由噬菌体所介导的DNA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
4.5.1细菌的转化和基因定位 • 转化的类型 ①自然转化(natural transformation) 细菌能够自然地吸收DNA,如枯草杆菌的转化。 ②工程转化(engineered transformation) 通过某种处理使细菌能够摄入外源DNA,如大肠杆菌 的转化。 • 转化效率:约1% • 转化片段的长度:20kb
转化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 判断两个基因的位置关系 ①观察DNA浓度降低时AB基因共转化频率的下降和A、B各自转化频率下降的程度: 程度相同表明;共转化频率下降的程度远大于各自转化频率下降的程度,表明。 ②观察转化频率: AB共转化频率与A、B各自转化的频率相近,表明;相差很远,表明。 • 基因作图:判断基因间的距离 连锁 不连锁 连锁 不连锁
4.5.2 细菌的接合与基因定位 一、接合现象的发现 1946年,莱德伯格(Lederberg) 和塔特姆 (Tatum) A菌株:met- bio- thi+ leu+ thr+(thi:硫胺素B1) B菌株:met+ bio+ thi- leu- thr- 原养型:met+ bio+ thi+ leu+ thr+
A菌株:met- bio- thi+ leu+ thr+(thi:硫胺素B1) B菌株:met+ bio+ thi- leu- thr- A A+B B 基本 培养基 原养型:met+ bio+thi+ leu+thr+ 出现频率:10-7
分析原因 • 发生了回复突变? • 可能是转化的结果。 • 培养基中含有某些代谢产物,混合后这些产物互相补充了对方的不足而得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Davis(1950) U型管实验 • 结论:重组子的产生需要两个菌株的直接接触,二者之间发生了遗传物质的转移。
二、遗传物质的转移方向 1953年,海斯(W. Hayes)的杂交实验 ①菌株B(str处理)+ 菌株A ↓无菌落 结论:接合过程是一种单向转移,从供体到受体。 ②菌株A(str处理)+ 菌株B ↓ 有菌落
三、F因子 1. F 因子:致育因子(性因子) 携带F因子的菌株称为供体菌或雄性,用F+表示。 未携带F因子的菌株为受体菌或雌性,用F-表示。 2. F 因子的组成: ①复制区 (含2个复制起点oriT,oriV); ②致育基因区; ③配对区(含有4个IS)
4. F+×F-的特点: (1) F因子转移的频率高,1/10,使F-→F+。 (2) 染色体重组频率低;10-6。 (3) F+×F+不发生接合。 因此,F+品系又称为低频重组品系(low frequency recombination,Lfr)。
四、高频重组 (Hfr) 1.Hfr的形成及转移过程 • 由F因子和细菌染色体的单交换产生; • 转移时带有供体细菌的染色体。
2.Hfr的特点 : (1)染色体重组频率高,比 F+×F-高1000倍; (2)F因子转移频率低, F-→F+ 很少或没有。 3.Hfr和F+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都是雄性菌,含有F质粒 区别: (1)前者高频重组,后者低频重组; (2)前者F因子转移频率低,后者F因子转移频率高; (3)前者F因子整合,后者F因子游离。
五、中断杂交作图 • 根据供体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顺序和时间绘制连锁图的技术。
1961年 Jacob 和 Wollman 供体HfrH :strs thr+leu+azir tonrlac+ gal+ 受体F- :strr thr-leu-azis tonslac-gal- • 操作方法:37℃混合培养 每隔一段时间取样 搅拌器中断杂交 涂布含链霉素的基本筛选培养基 影印培养于含链霉素的几种不同的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上观察重组子鉴定各基因的转移时间
HfrH菌株各非选择标记基因进入F-细菌的时间和频率HfrH菌株各非选择标记基因进入F-细菌的时间和频率
以基因出现的时间为标准,作出E. coli的遗传连锁图
六、环状连锁图 结论:不同Hfr菌株向F-细胞转移的顺序、起点和方向不同。 表明大肠杆菌的染色体是环状的。
七、细菌的重组作图 • 细菌重组的特点: ① 基因重组发生在部分二倍体中; ② 只有偶数次交换才能产生平衡的重组子; ③ 在选择培养基上只出现一种重组子,而没有相反的重组子。
例如:根据中断杂交试验已知lac 和 ade 基因是紧密连锁的,而且 lac 比 ade 先进入受体。 Hfr lac+ade+strs × F- lae-ade-strr
lac-ade+ ×100 (lac+ade+)+(lac-ade+) lac-ade+ ×100 = ade+ • 未重组的基因型是lac+ade+ • 重组体的基因型是lac-ade+ lac-ade间的距离:
八、F’因子与性导 F’因子:从Hfr染色体上不精确分离产生的含有细菌基因组的 新的F因子。 性导:利用F’因子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 的过程。内基因子和外基因子
一、噬菌体 噬菌体结构组成: 头部: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颈部:中空的针状结构及外鞘; 尾部:由基板、尾针和尾丝组成。 4.5.3 细菌的转导与作图
类型: ①烈性噬菌体:使宿主发生裂解的噬菌体。 ②温和噬菌体:除偶尔情况外,感染后不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 温和噬菌体的增殖周期: ①溶菌周期:细菌受到感染后,噬菌体迅速增殖,菌体被裂解,噬菌体释放。 ②溶源周期: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随宿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细菌继续增殖。
原噬菌体: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原噬菌体: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 溶源性细菌: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 • 附加体:噬菌体既可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又可游离于细胞质中。
二、细菌染色体的转导作图 Lederberg 和 N. Zinder的杂交试验(1952年) 沙门氏菌 LT22:phe- trp- tyr- met+ his+ ×LT2: phe+ trp+ tyr+ met- his- 基本培养基 结果:10-5频率出现野生型菌株 结论:重组通过一种过滤性因子实现。 后来发现这种过滤因子是一种温和噬菌体P22。
转导类型: ①普遍性转导:通过噬菌体可以转移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如P22,P1。 ②特异性转导:噬菌体只能转移细菌染色体的特定部分,如噬菌体。
2.普遍性转导作图 ① 原理: • 如果两个基因始终一起转导或同时转导频率较高,那么表明这两个基因是连锁的; • 两个基因同时转导的现象称为共转导或并发转导(contransduction); • 两基因共转导频率愈高,表明两个基因连锁愈紧密;相反,共转导频率愈低,则表明两个基因距离愈远。
判断细菌基因间的位置关系 以普遍性转导噬菌体P1为例,测定大肠杆菌的leu、thr、azi三个基因的顺序。 供体 thr+ leu+ azir→受体thr- leu- azis,观察其共转导率。 三个基因间的排列顺序
② 重组值的计算 a+b+供体 → ab受体
3.特异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1)产生机制
(2)低频转导(low-frequency transduction, LFT) 由于不正常环化现象发生的频率较低,在释放出的106个噬菌体中只有1个gal+转导噬菌体感染受体,因此转导的频率很低,称为低频转导。 λdgal→ gal-受体 ①稳定转导子 ②不稳定:整合—切离
(3)高频转导(high frequency trasduction,HFT) 由于产生λ/λdgal双重溶源菌,使溶菌物中既含有大量的λdgal,又包含正常的λ噬菌体,正常的λ起了辅助缺陷型噬菌体成熟的作用,所以称为辅助噬菌体,从而导致高频转导。
4.6 噬菌体的重组作图 一、常用的表型特征 ①宿主范围(host range) 野生型h+ :能感染E.coliB,不能感染E.coli B/2,噬菌斑半透明; 突变型h:二者均可感染,噬菌斑透明。 ②嗜菌斑形态(plaque morphology) 野生型r+ :形成小菌斑(1mm左右),边缘模糊; 突变型r :形成大菌斑(2mm左右),边缘清晰。 ③温度敏感
二、噬菌体的遗传重组与作图 噬菌体遗传重组原理示意图 用h+r和hr+ 共感染E.coliB 噬菌体染色体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噬菌体染色体间发生重组 噬菌体组装、细菌裂解、子噬菌体释放 接种在E.coliB/B2混合培养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