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781 Views
《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展開 》. 第 十四 講. 儒家人文傳統在現代台灣: 發展與問題. 1. 引言. 1:1 本講主題. 儒家人文傳統在現代台灣的發展如何? 當代新儒家的主要關懷何在?所謂「儒家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有何挑戰?.
E N D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展開》 第 十四 講 儒家人文傳統在現代台灣: 發展與問題
1. 引言
1:1 本講主題 • 儒家人文傳統在現代台灣的發展如何? • 當代新儒家的主要關懷何在?所謂「儒家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有何挑戰?
1:2 台灣地理位置與人文風土 • 地理位置: • 太平洋與歐亞大陸交界 • 漢民族海外移民最大島嶼 • 東西文化交流的「世界島」“Ilha! Formosa”
Ilha Formosa 交通部觀光局製作(2005年歐美宣傳短片)
荷蘭(1624-1661) 明鄭(1661-1683) 滿清(1683-1895) 日本(1895-1945) 中華民國(1945-) 台灣歷史發展階段 1:2 台灣地理位置與人文風土 • 人文風土: • 台灣是一曲交響曲
1:2 台灣地理位置與人文風土 • 台灣是一張羊皮紙(palimpsest) 歷代統治者均努力擦拭前一個統治者留下的歷史印記。 圖片來源:2007.12.9聯合報與中國時報 圖片來源:2007.12.9聯合報與中國時報
1:2 台灣地理位置與人文風土 3. 台灣文化的多元性: 1) 原住民文化 (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2) 漢民族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
短片:台灣文化的多元性 資料來源: 《眭皓平旅行影音採集》
1:3 臺灣文化的基調 • 臺灣文化的基調:漢文化及其價值理念。 • 臺灣人的基本價值系統:漢文化中的儒、釋、道思想。
1:4 從政治角度看 戰後臺灣教育與思想的發展深受政治力的滲透與支配。 二二八事件
1:5 從經濟角度看 戰後臺灣經濟快速發展,資本主義化趨勢日益明顯,導致思想文化領域的運作邏輯,深受經濟領域的支配與轉化。 「教育商品化」「知識市場化」
1:6 儒家人文傳統在臺灣的角色 • 在「傳統/現代」拉鋸下:儒學是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 在「中原/臺灣」對照下:儒學深具中原文化之色彩。 • 在「本土/國際」文化中:儒學是源遠流長的本土人文思想體系。
1:7 儒家人文傳統在臺灣的歷史背景: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文化變遷
2. 儒家在戰後臺灣發展的三個面向
2:1 歷史的轉捩點(1) 1949.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宣布中共成立 民眾慶祝開國大典 中共在開國大典上閱兵
2:1 歷史的轉捩點(2) 1949.12.7 國府宣布遷都台北1950.3.1 蔣中正(1887-1975)在台北復行視事
短片:蔣介石在台復行視事談話 資料來源: 《一九四九大遷徙》,鳳凰衛視授權,含鈺國際實業有限公司發行。
2:2 第一個面向:儒學作為意識形態 • 日據時代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北公會堂(中 山堂)講《論語》批判日本帝國主義 • 作為光復後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官方儒學。 “State Confucianism” (金耀基) 問題:1987年戒嚴令廢除後,台灣民主 化過程中,為什麼儒家缺席?
2:2-1 官方儒學代表刊物之一:《孔孟月刊》 • 內容:觀點保守,主要在歌頌當權政治人物。 • 肯定傳統之特殊性,以傳統文化作為反抗西方文明的工具,拒斥政治體制的改革等。 • 此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元論思維模式有關,更直接影響之因素則來自於當時政治權威的干預與指導。
2:2-2 官方儒學代表刊物之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 在當時一黨獨大的政治情境下,成為中學生必讀之教材。 • 為戰後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青年,奠定紮實的傳統文化知識,提昇他們的生命高度。 2012年起教育部恢復高中必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一學分/一學期
2:3 第二個面向:儒學作為學術思想 • 民間儒學: 以唐君毅 (1908-1978) 、徐復觀(1902-1982)、牟宗三(1909-1995)等為代表的當代新儒家,皆為「文化的民族主義者」(cultural nationalist) 。
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熊十力 牟宗三 徐復觀 唐君毅
唐君毅墨跡 牟宗三墨跡 熊十力墨跡
2:3 第二個面向:儒學作為學術思想 • 共同特徵:「事實判斷」+「價值判斷」 • 對中國文化都有強烈的認同感,儒學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價值認同」。 • 對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現實狀況懷抱強烈的關懷- - 「國族 無窮願無極,江山遼闊立多時」(徐復觀改梁任公詩)。
2:3-1 哲學的新儒家學者:唐、牟 廿世紀新儒家學者探取各種哲學途徑入手重建儒家哲學,其中貢獻最多影響最大的有: • 採取唯心論進路的唐君毅(1909-1978) • 援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 哲學入儒家哲學的牟宗三(1909-1995)等。
2:3-2 思想史的新儒家學者:徐復觀 (1904-1982) • 採取思想史研究進路的徐復觀強調:從中國文化中的儒學「主體性」的轉換 以及從農業傳統中自耕農的復興,開出現代民主政治的新格局。 • 徐復觀的人性論、政治經濟學,及「人民主體性」之經世儒學,皆使他堅信「抽象的價值」只能在「具體的生活」中尋覓。
黃俊傑:《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黃俊傑:《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2:3-3 從學者研究儒學取徑來看:(1) 思想史與哲學的研究取向 強調在東亞文化傳統或歷史脈絡中,探索儒家思想之內涵及其發展。 • 例如:臺灣大學《東亞儒學》研究計畫,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 • 出版:《東亞儒學研究叢書》、《東亞儒學研究資料叢書》、Humanis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等書。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中、日、韓文版封面)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中、日、韓文版封面)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院長在「韓中儒家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國際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介紹本校「東亞儒學」研究成果。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院長在「韓中儒家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國際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介紹本校「東亞儒學」研究成果。
2:4 第三個面向:儒學作為日常生活方式 • 臺灣民間各宗教團體,推動儒家價值系統不遺餘力。 如:「一貫道」、中台禪寺、福智教育園區創辦人日常法師(1929-2004) 推動讀經;證嚴法師(1937-)推動「克己復禮」運動等。
福智 日常法師 (1929-2004) 2011年美國《時代》「time100」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 中台 惟覺法師 (1927-) 慈濟 證嚴法師 (1937-)
一貫道萬人讀經大會 東森新聞報導2005.8
2:4 第三個面向:儒學作為日常生活方式 • 民間儒學著重「入乎其內」的方法。(『emic』approach)與學術界「出乎其外」的方法(『etic』approach)不同。
3. 當代新儒家的核心課題: 主體性的客觀化如何可能?
3:1 當代新儒家的關懷 「如何從儒學傳統中開創民主政治?」 唐君毅(1909-1978) 徐復觀(1904-1982) 牟宗三(1909-1995)
3:1 什麼是「儒家民主政治?」 1.傅斯年(1896-1950) 認為儒家思想與秦漢以降專制政治體制的發展頗為吻合。 2. 白魯恂(Lucian Pye, 1921-2008) 認為傳統中國社會在儒家影響下注重孝道,服從權威,助長中國政治中的威權主義。
3:1 什麼是「儒家民主政治?」 徐復觀,〈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我認為民主政治,今後只有進一步接受儒家的思想,民主政治才能穩根,才能發揮其最高的價值。因為民主之可貴,在於以爭而成不爭,以個體之私而成其共體的公,[…],是由互相限制之勢所逼成的,並非來自道德的自覺,[…]。儒家德與禮的思想,正可把由勢逼成與不爭,推上到道德的自覺。民主主義至此才真正有其根基。」
3:2 「儒家民主政治」所需的「主體性轉換」 • 徐復觀構想中的「儒家民主政治」的兩個問 • 題: • 1) 在建構「儒家民主政治」的過程中,「道德 • 主體性」(moral subjectivity)如何「客觀 • 化」(objectification)而開展民主政治? • 徐復觀指出:儒家的政治理論強調人生平等之獨立自主之精神,所以絕不能接受外在的政治權威,這種道德內在說可以通往民主政治。
3:2 「儒家民主政治」所需的「主體性轉換」 • 徐復觀構想中的「儒家民主政治」的兩個問題: • 2) 建構「儒家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何在? • 「二重主體性」(“dual subjectivity”)的矛盾 : • 1.「人民主體性」與「國君主體性」兩者之間形成 • 巨大的落差與矛盾。 • 2. 儒家論政也常從統治者主體性之立場出發思考, • 因而造成儒家理想中的「道德政治」(moral • politics)無法落實。
3:3 「主體性的轉換」:「儒家」與「民主政治」的結合 1. 徐復觀主張,儒家必須進行一種「主體性的轉換」的工作 「要將儒家的政治思想,由以統治者為起點的迎接到下面來,變為以被治者為起點,並補進我國歷史中所略去的個體之自覺的階段:則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復活而得其更高的依據;而儒家思想,亦可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得完成其真正客觀的構造。」
3:4 「儒家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 • 徐復觀認為「儒家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在於自耕農階級的復興及其與知識分子的結合,其手段則是經由土地改革而完成。 • 徐復觀想像的「儒家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在於自耕農階級,儒家的道德理念落實在以自耕農為基礎的農村社會之中。
3:5 理論的困境(1) • 徐復觀主張只要儒家思考政治問題的出發點,從國君轉向人民,「儒家民主政治」就可以建立。 • 只有「轉向人民」尚不是以保障人民之自由與人權。
3:5 理論的困境(1) 柏林(Isaiah Berlin, 1907-1997) 「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 「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 Isaiah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Q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3:5 理論的困境(2) 2. 儒家倫理是一種以社群為中心的道德觀(community-centered morality),與近代西方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道德觀(right- centered morality)有其本質上的差異。 現代的複雜社會(complex society)之中,儒家與現代民主政治生活方式的結合,必須嚴肅面對「個人權利如何保護」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