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化 學

化 學. 物 質. 物 質. 2-1 物質的定義 1) 具有質量 2) 佔有一定空間之物體 2-2 物質的分類 為何要作「分類」? 如何作「分類」? 依物質的特徵與性質.  2-2 物質的分類. 2-2-1 固體、液體與氣體  物質三相 ( 圖 2-4) 固相: 有一定的形狀及有一定的體積 ( 冰 ) 液態: 可流動,無一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 ( 水 ) 氣態: 可流動,無一定形狀及無一定體積 ( 水蒸氣 ).  2-2 物質的分類. 2-2-1 固體、液體與氣體 密度 (D) = 質量 (M) / 體積 (V)

pi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化 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化 學 物 質

  2. 物 質 2-1物質的定義 1) 具有質量 2)佔有一定空間之物體 2-2 物質的分類 • 為何要作「分類」? • 如何作「分類」? • 依物質的特徵與性質

  3.  2-2 物質的分類 2-2-1 固體、液體與氣體  物質三相(圖2-4) • 固相:有一定的形狀及有一定的體積 (冰) • 液態:可流動,無一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水) • 氣態:可流動,無一定形狀及無一定體積(水蒸氣)

  4.  2-2 物質的分類 2-2-1 固體、液體與氣體 • 密度(D) = 質量(M) / 體積(V) • 4℃水的密度 =1公克/毫升 • 冰的密度? • 冰下之生物 • 熔化(熔點)、凝固(凝固點)、汽化(沸點)、液化(凝結點) • 固體直接汽化則稱為昇華,如乾冰在室溫中(圖)

  5.  2-2 物質的分類 2-2-3純物質與混合物 • 物質依組成來分,可分為 1) 純物質:組織均勻並有一定組成、性質相同                        如精鹽、葡萄糖等 2) 混合物:不同純物質混合在一起,沒有一定組成和特性 如泥土、18K黃金、糖水、空氣等(圖2-5) 可藉由物理方法將組成中之純物質分離 挑選、過濾、蒸餾、結晶…. • 化學變化 糖加熱,變成固定比值之碳及水 • 化合物與元素(109種) 純物質   鈉+氯  氯化鈉

  6. 2-3 元素 • 自然元素共88個,人工核反應元素21個 • 氫:宇宙組成最主要元素 • 氧:地殼組成最主要元素 • 鐵:地球組成最主要元素 • 氧、氫、碳:人體組成最主要元素 (表2-1) 

  7. 2-3-1 元素的命名 • 命名標準環境條件:常溫(25℃)、一大氣壓 • 金屬  金字部 • 銅鉛銀 • 例外之汞 • 非金屬 • 固相: 「石」字偏旁   • 碳矽硼 • 氣相: 「气」字頭 • 氧氫氮 • 液相: 「水」字偏旁 • 溴

  8. 2-3-1 元素的命名 • 命名法:(需經國際純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認定)      1) 顏色: chlorine(氯)表黃綠色 2) 紀念發現地點: germanium(鍺)表發現於德國 3) 紀念有名科學家: einsteinium(鑀)      4) 沿用原有名稱: iron(鐵)

  9. 2-3-2 元素的符號 • 為簡化元素名稱,1913年瑞典化學家柏芝里耳斯 • 以元素第一個英文字為代表 • 約十二個,H、O、C • 兩字字母為代表, A) 元素第一個字母大寫,另一個字母小寫 1) 第二個字母: Calcium(釫), Bromine(溴)      2) 若第二字母不發音,則以第三字母為代表 Chromiun(鉻), Chlorine(氯) B) 以原有拉丁或德文命名           如Aurum(金) (表2-2)

  10. 2-3-1 元素的命名

  11. 2-3-3 元素與原子 •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 • 四大元素:氣、火、土、水 • 乾、熱、冷、濕之比例混合 => 冶金術 • 蒂瑪庫特司:原子為最小粒子說 • 不同物質,組成之原子大小及形狀不同

  12. 2-3-3 元素與原子 • 道爾頓(J. Dalton):原子理論(化學理論之父) 1803年之原子論: • 所有物質都是由一微小而無法分割稱之為原子之粒子所組成。 • 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性質的原子所組成,不同元 素彼此所組成的原子也不同。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依簡單的數值比組成。 • 化學反應是由於原子之重新排列與組合而形成新的化合物。

  13. 2-3-4 週期表 • 以元素之性質加以分類 •  如柔軟富有光澤之鋰鈉鉀 •  堅硬性質之鐵鈷鎳 •  物化性質相近之氯溴碘 • 門得列夫(1869,俄國化學家):週期表 • 梅爾(德國物理學家)

  14. 2-3-4 週期表 • 週期表(表2-3) • 七列(row)週期(period) • 八行(column)族(group) • 族之性質相同 • IA族(鹼金族) • IIA族(鹼土族) • VII族(鹵素族) 活潑非金屬 • VIII族(鈍氣族) 相當安定 • 週期表之顏色區塊 • 半導體(semiconductor): • 矽、鍺、砷 • 非金屬,但在某條件下卻可以導電

  15. 2-3-5 金屬與非金屬 • 金屬之共同性質 1)金屬光澤 2)熱和電的良導體 3)延展性 • 常溫下金屬之外形與狀態 • 金屬之氧化

  16. 2-4 化合物 • 質量不滅定律(A. Lavoisier拉瓦錫, 1977) 反應前反應物之總重量等於反應後產物之總重量 ※ 化學反應只是原子間之重新排列 • 定比定律(定組成定律)(J. Proust布勞思特) 元素間依一定的質量比,化合而成化合物(圖2-12)

  17. 2-4 化合物 • 倍比定律(道爾頓) 不等量的相同元素(AX)和一定質量的他種元素(B) 生成不同化合物(AXB)時,此相同元素(A)在不同     化合物中質量的比(X),恰為一簡單整數比。 ※不同兩種元素,可依定比定律生成一種以上不同化合物

  18. 2-5 物質的化學變化     1) 化合反應(combination reaction)     2) 分解反應(decomposition reaction)     3) 置換反應(replacement reaction)     4) 複分解反應(double decomposition reaction) 註:(s)固態;(l)液態;(g)氣態;(aq)水溶液;↑氣體

  19. 2-6 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 • “累了”   休息以恢復體力 •  “能量”耗光,無法再作”功”   攝取食物(能量) • 能量(energy):具有作”功”或產生”熱量”之能力 • 功(work):物質移動時所需消耗的能量 ※不同能量可藉功互相轉化 如:水/風/火力發電、乾電池 植物光合作用、生物代謝、熱能散失於空中

  20. 2-6 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 • 放熱反應 • XY + AZ  XZ + AY + 能量   如:2H2 + O2 2H2O + 568 kJ 焦炭燃燒、硫酸和水(?)、酸鹼中和 • 吸熱反應 • XY + AZ + 能量 XZ + AY 如:N2 + O2 + 181kJ  2NO Ba(OH)2 + 2NH4Cl +能BaCl2 + NH3+ 2H2O 2H2O + CO + 能CO2 + 2H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