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大圆满前行

大圆满前行. 第六十五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科判. 戊一、身恶业. 戊二、语恶业. 丁一、 所断之不善业. 丙 四、因果不虚. 戊三、意恶业. 丁二、 应行之善业. 戊四、十不善业之果. 丁三、 一切业之自性. 戊四(十不善业之果)分四: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 十不善业中的每一种不善业都有四种果报,也就是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科判. 身恶业.

phyr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大圆满前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圆满前行 第六十五节课

  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科判 戊一、身恶业 戊二、语恶业 丁一、 所断之不善业 丙 四、因果不虚 戊三、意恶业 丁二、 应行之善业 戊四、十不善业之果 丁三、 一切业之自性

  4. 戊四(十不善业之果)分四: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戊四(十不善业之果)分四: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 十不善业中的每一种不善业都有四种果报,也就是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5. 科判 身恶业 一异时而熟 二异性而熟 异熟果 语恶业 造异类业 受异类生 五趣各别 所断之不善业 丙 四、因果不虚 戊四、十不善业之果 三异类而熟 等流果 意恶业 四异圣而熟 应行之善业 十不善业之果 增上果 一切业之自性 士用果

  6. 己一、异熟果: 无论是十不善业中的任意一种,如果是以嗔心所导致的,就会堕入地狱;如果是以贪心的驱使而造成的,就会投生为饿鬼;如果是在痴心的状态中进行的,就会转为旁生。万一堕落到那些恶趣中,就必然要感受各自的痛苦。

  7. 龙猛菩萨 《中观宝鬘论》 由贪转饿鬼,以嗔引地狱, 痴多成旁生,相反得人天。 教证 《本事经》 远离贪嗔痴,具智见明慧,决定能解脱,生老病死等。 具足贪嗔痴,无智见明慧,定不能解脱,生老病死等。

  8. 或者说,按照烦恼的程度以及动机的大小而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品恶业是指贪嗔痴极其粗重,并且长期积累,以这样的滔天罪恶就会下堕地狱;造中品恶业的人会投身饿鬼;积累下品恶业的人则转为旁生。或者说,按照烦恼的程度以及动机的大小而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品恶业是指贪嗔痴极其粗重,并且长期积累,以这样的滔天罪恶就会下堕地狱;造中品恶业的人会投身饿鬼;积累下品恶业的人则转为旁生。 教证 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 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远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下同趣阿鼻,何处有乐可得! ……帝以为得志于天下也,未盈一年,疠气内蒸身疮外发,恶相已显无悔可销,遂隐于云阳宫,才经七日寻尔倾崩。 ……初死见周武帝云:为我相闻,大隋天子,昔与我共食,库仓玉帛,亦我储之,我今为灭佛法极受大苦,可为我作功德也。文帝出敕普及天下人出一钱,为之追福焉 《亲友书》 有者所造诸罪业, 纵未即时如刀砍, 然死降临头上时, 罪业之果必现前。 《大宝积经》 众生造善恶 如影恒逐形 《大般涅槃经》:不见后世,无恶不造。

  9. 《大智度论》 最细微的因果连阿罗汉也难通达 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 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 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 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战栗如故? 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 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无余涅槃。 公案

  10.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 所谓的等流果,是指从异熟果所牵引沦落的恶趣中解脱出来以后获得人身时所感受的报应。 当然,在恶趣中也有许多等同与各自业因的各种痛苦。等流果分为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两种。 等流果 果相似于因 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 《正法念处经》:地狱中见,有金珠宝,衣裳财物,种种各异和合聚集,彼恶业人如是见已,生于贪心,贪痴业诳生如是心,彼财物者,是我财物,如是痴人,以恶业故,于焰火燃炭聚中过,走趣彼物,恶业所作。 藏文 《入阿毗 达磨论》

  11. 科判 身恶业 异熟果 语恶业 所断之不善业 丙 四、因果不虚 戊四、十不善业之果 同行等流果 等流果 意恶业 应行之善业 感受等流果 十不善业之果 增上果 一切业之自性 士用果

  12. 庚一、同行等流果: 所谓的同行等流果就是说今世与前世所造的业相同。 如果前世是以杀业为生的人现世也喜欢杀生,如果前世是以不与取为业的人现世也喜欢偷盗等。 所以,有些人在孩提时代,只要见到虫蝇等便杀害它们,喜欢杀生的这些人就是在感受前世荼毒生灵的等流果。

  13. 从幼年时起,人们由于各自前世业力所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有些人喜欢残杀众生,有些人喜欢偷鸡摸狗,有些人对此毫无兴趣而热衷于行善修福,这都是前世作业旧习的惯性或者是等流果所致。 公案 比如,藏地的单比尼玛仁波切,8岁就能将《入行论》讲得十分精彩。华智仁波切见后,感慨地说:“直品单比尼玛8岁为人宣讲佛法,看来宁玛巴的教法正值辉煌期,前途无量!” 杨丽萍,听说她从记事起就爱跳舞,平时可以跟一朵白云学,可以观察一只小蚂蚁看它们怎么动,还有蜻蜓点水、孔雀开屏,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能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大家熟悉的歌手邓丽君,也是从小就酷爱唱歌。当时台湾听收音机是一般人的主要娱乐,邓丽君经常跟着学唱歌,再难的歌听几遍就会了,不到10岁,就拿下了黄梅调比赛的冠军。

  14. 如经云:“过去生何处,当视今此身,未来生何处,当视今此身。” 不仅仅是人,动物也是如此,比如,鹞鹰或豺狼等喜爱杀生,老鼠喜欢偷盗,这些都是各自前世所造恶业的同行等流果。 公案 比如法王如意宝降生时,刚一落地就口诵文殊心咒,这说明他前世与文殊菩萨有不共的因缘。 此外,缅甸有个小女孩,只要看见飞机、听到它的声音,就吓得尖声惊叫,这是因为她前世是个日本军人,后在缅甸被飞机炸死了。

  15. 庚二、感受等流果: 十不善中每一种不善业都有两种感受等流果。 杀生的感受等流果:也就是说,前世造杀业,今生必然要感受短命、多病的报应。有些婴儿刚一出生就死去,完全是前世造杀业的等流果,而且这些人绝大多数在多生累世中都是刚刚出生就断气身亡。还有些人从小到老一直遭受多种不同疾病的折磨,可以说有生之年几乎没有不病的时候,这些也是往世残杀殴打生灵的业报。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杀生无善报,短命多诸疾,来世生恶道,具受种种苦。

  16. 所以,当我们生病时,不要一直冥思苦想摆脱眼前这些疾病的医疗方法,而应当将精力放在发露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下决心痛改前非、弃恶从善等等恶业的对治法上面。

  17. 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前世偷盗就会感得今生受用非常贫乏,即便有一点点财产,也是被强夺或偷走等等,被迫与敌人共同享用。 现在一贫如洗的那些人,与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劳作,下了大如山王般的功夫,还不如积累微微火星般的福德好。 种福得福,种贫得贫。 先世不布施,今世则贫穷。 种麦得麦,种稻得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麦得麦,种稻得稻。作善得善,作恶得恶。 教证 《大般涅槃经》 《决罪福经》 《决罪福经》 常言道

  18.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佛教中也是承认的 比如,你本来造的是恶业,但遇到殊胜对境作了忏悔后,此恶业不但不会成熟,反而还会变成功德。 就像有些植物遇到其他种子的因缘,性质可能发生改变,这种现象也是有的。

  19. 事实上,如果自己没有以往昔布施果而发财致富的福分,就算是今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有什么收益效果。看看大多数明抢明夺的土匪以及暗偷暗盗的窃贼每次所获的赃物,如果他们经常性获得那么多,恐怕整个大地也难以容纳, 可事实上,那些以光天化日强抢以及趁人不备暗偷度日的人们,最终却往往因为山穷水尽而落得个饿死的下场。那些商人或享用信财之人等,无论谋取了何等丰厚的财利也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这种现象随处可见。 《大宝积经》 教证 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20. 如果自身具备往昔布施的果报,那么不费吹灰之力,也会拥有一生用不完的财物。如果你实在想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就必须勤奋努力上供下施。 本来在这个业力之地的南赡部洲,前半生造业,大多数后半生就会成熟果报,倘若遇到一个殊胜的福田,那么转眼之间也会得到好报。

  21. 时阿泪吒,即还入泽取薪,到见一兔,意欲捕取,走逐转近,以镰遥掷,即时堕地,适欲前取,化为死人上其背上,急抱其头,尽力推却,不能令却,心怀恐怖,慞惶苦恼,意欲入城,共妇解却,复恐人见令不听入,留待日暮,以衣用覆,担负入城往趣其舍。 已到舍内,自然堕地,变成一聚阎浮檀金,光明晃昱,并照比舍。展转谈之,上彻于王,王即遣人,往看审实,使人到观,见是死人,寻还白王:是死人耳。王问余人,犹言是金,甚怪所以,重遣人看,如是七返,来言不定。王即自往,亲往看之,见是死人,形渐欲臭,即问阿泪吒:汝见是何?答言:看实是金,即取少许,用奉于王。王见金色,敬之未有,问其所由,何缘得此?于时阿泪吒,具以本末向王而说,必当由施辟支佛故。王闻其语,叹言:善哉!汝得快利,值此上人,即更赐与,拜为大臣。 时弟阿泪吒,后转贫穷,复值岁荒,食谷不继,日往取薪,卖籴稗子,共家妇儿,以自供活。 一日晨朝,早往入泽,于城门中,见辟支佛,威仪可观,入城乞食。即往取薪,还来到门。见辟支佛空钵而出,心自生念:此是快士,晨见入城,今乃空来,若今与我共归至舍,当共分食以奉施之。作是念已,舍之而去。 时辟支佛,寻知其意,即随其后,往到门中。…… 缘是以来,九十一劫,生天人中,无所乏少,三事挺特,端正受称,情有所欲,应意而至。 乃至今身,在家之时,我常优游,不喜世务。 兄摩诃男,常有怨辞,我母语言,我儿福德。 摩诃男言:我独劳虑,家理田业,优闲卧食,云何福德。其母欲试,遣我至田,监临种作,令不送食,我怪食迟,遣人往索。母遣人语我云无所有。我还白母,唯愿与我,送无所有。于时其母,闻儿是语,即取宝案,严具器物,以幞覆上,送以与我。令摩诃男逐而看之,已到我前,发去其幞,百味饮食,案器悉满…… 故知请一净戒比丘。于舍供养得利多彼四天下宝。

  22. 可以说,为了发财而挖空心思使用欺骗手段来经商或者一门心思干些偷盗等勾当的人,心里所想与身体所行往往都是相反,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在数劫之中也脱离不了饿鬼处。今生今世也是同样,到头来或者以业力感召而变得越来越穷、越来越惨;或者拥有微乎其微的财产也没有权力享用;

  23. 或者,由自己吝啬的原因而导致自己越是富裕就越发觉得贫困寒酸、一无所有;或者他的财产反而成了恶业之因等等。有些人虽然拥有财产但却没有派上用场,简直就成了饿鬼守护宝藏一样。 因此,对于外表上看起来似乎财力十足的那些富翁,如果好好观察,他们的财产如果没有能用在作为今生与来世幸福之因的正法上和丰衣足食的生活问题上,那么他们比穷人更可怜!而且他们现在就已经感受了饿鬼的等流果,这完全是不清净布施的报应。

  24. 《入中论释》 公案 也像大企业的财务管理员、银行的点钞员,整天都在拼命数钱,一笔笔巨款从手中经过,但自己口袋里的却寥寥无几。 有一种守财饿鬼,天天置身于财宝的包围中,却只能看而不能用。

  25. 以上所讲的这些现象,究其原因,都是不清净布施的报应。以上所讲的这些现象,究其原因,都是不清净布施的报应。 《毗耶娑问经》 讲过33种不清净布施,送别人酒、肉、烟都属于这个范畴,方便时大家可以看一下。 阿难白佛:长者音悦,昔殖何德,获此四福?何所罪行,而复失之? 佛告阿难:音悦前世,为年少时,钦戴佛法及与圣众,供养尽忠,而愿豪富。纳妻之后,专迷著色,违慢三宝,又无慈心仁接长幼,是故报应,适毕便散。 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财物彼施报者,如以种子种之碱地烂坏不成。 大仙当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报。复次,大仙,譬如有人随何所取,得种子已种之荒田,彼种子界,地界相依须得天雨。种子变坏,虽有芽生不得花果;此布施分不得花果,亦复如是。

  26. 因此,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过一种比较简单的生活,不要奢求太多。因此,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过一种比较简单的生活,不要奢求太多。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爱因斯坦 至于你在生活中会不会发财,则跟前世的福报有关。明白这个道理后,有钱也不必太开心,没钱也不必太难过,应当随遇而安,这一点很重要!

  27. 大仙当知,有三十三不净布施。何等名为三十三耶?大仙当知,有三十三不净布施。何等名为三十三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见,无净信心而舍财物,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者、有人为报恩故而舍财物,则非布施; 三者、有人无悲愍心而舍财物,亦非布施; 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财物,亦非布施; 五者、有人舍物与火,亦非布施; 六者、有人舍物与水,亦非布施; 七者、有人生如是心,舍物与王望王识念,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八者、有人以畏贼故舍物与之,如是施者亦非净施。 又复更有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五?一者、施毒,非净布施;二者、施刀,非净布施;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净布施;四者、有人所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五者、有人为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 十四、有人为歌戏故与伎儿物,非净布施; 十五、有人年终月尽破散财物,非净布施; 十六、有人屋舍因缘而舍财物,则非布施; 十七、有人善友因缘,以他财物受与余人,非净布施; 十八、有人或有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麦聚,鹿鸟所食、鼠等所食,无清净心非净布施; 十九、有人为学作故与工匠物,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尽故舍物与医,非净布施;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骂他已心悔生愧,舍物与之非净布施;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则生疑为有报不,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热,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28. 二十四者、若人舍物与他人已,如是思量,若其有人取我物者,皆悉属我为我所秉,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四者、若人舍物与他人已,如是思量,若其有人取我物者,皆悉属我为我所秉,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是施福,唯钟我身不属他人。’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六者、若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后时病困,死时欲至,脉节欲断,苦恼所逼欲入死道,无清净心,无信净心,阎魔罗使见之生笑,兄弟诸亲啼哭悲泣,至如是时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二十七者、若人为名舍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国遍闻,某国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施非净布施; 二十八者、若与余人迭相憎嫉,见彼舍物多行布施,见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舍物布施,非净布施; 二十九者、食他女故,为种姓故,舍珠舍金、若银金刚、若毗琉璃、缯绢衣裳及兜罗绵、造作敷具,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舍物与人,我无儿息,大富饶财应当舍物而行布施。’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三十一者、若复有人心生简择,如是念言:‘若与此人则有福德,若与彼人则无福德。’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三十二者、若人布施,舍离贫穷衣裳破坏垢腻之者,与多丰乐大富之人,非净布施; 三十三者、若复有人望好花果,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大仙当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财物彼施报者,如以种子种之碱地烂坏不成。大仙当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报。复次,大仙,譬如有人随何所取,得种子已种之荒田,彼种子界,地界相依须得天雨。种子变坏,虽有芽生不得花果;此布施分不得花果,亦复如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