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k likes | 2.28k Views
宏微观经济学. 主讲教师 : 吴其旺 马鞍山电视大学 2001 、 3. 经济学 古老的艺术 新颖的科学 是经世济民的学说 管理国家 造神福人民 数学是自然科学之母 经济是自然科学之父 涉及各个领域. 经济学. 终日奔波只为饥 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 又想娇容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 恨无天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 出入无船少马骑
E N D
宏微观经济学 主讲教师:吴其旺 马鞍山电视大学 2001、3
经济学 古老的艺术 新颖的科学 是经世济民的学说 管理国家 造神福人民 数学是自然科学之母 经济是自然科学之父 涉及各个领域
经济学 终日奔波只为饥 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 又想娇容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 恨无天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 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 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 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还嫌小 更想登天跨鶴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 除是南柯一梦西 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讨论为辅, 书 不尽言,言不尽意; 2、要做作业,消化课堂内容,要完成一定 的作业量,方熟能生巧; 3、广泛读书,读课外书,借助各种资源辅助学习; 4、各按步伐,共同前进。
教材结构 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 内容包括: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决定、弹性理论、生产理论、企业组织与创新过程、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投入利用的决策、资本市场与投资、市场及政府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的循还与均衡、国民消费与投资、政府收支与国际收支、国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财政、货币政策、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商品的外部性。
目 录 1、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决定9、国民经济的循环与均衡 2、弹性理论 10、国民消费与投资 3、生产理论 11、政府收支与国际收支 4、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12、国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5、市场结构理论 13、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及 6、生产要素投入利用的决策 其作用 7、资本市场与投资 14、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 8、市场及政府的有效性 15、商品的外部性 与局限性
第一章 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决定 重、难点: 1、均衡价格; 2、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3、商品的分类及恩格尔曲线; 4、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一、均衡价格(价格决定): P D S P0 E O Q0 Q 含义: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或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交点上的价格,即它必须同时满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
*注意三种错误: 错误一:供给等于需求时的价格; (需求与供给均是曲线,非曲线上的点) 错误二: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价格; (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价格不一定相等) 错误三: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的价格。 (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而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见下图: P1 P P2 Q Q1 Q2
二、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一)消费者剩余: 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是指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超过他实际付出的部分。即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数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数量之间的差额。 例,假如有一位学生愿意为一张音乐会的门票支付15元,即使他只须支付12元,他省下的3元就是他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在图中表现为: P S 消费者剩余 PO 生产者剩余 D O Q * 消费者剩余是在均衡价格以上,需求曲线以下的部分(面积)。
(二)生产者剩余: 是指生产者所得超过其边际成本的部分,在图形上表现为均衡价格以下,供给曲线以上部分。(见上页) 厂商享有生产者剩余的范围取决于它们的生产成本,成本较高的厂商享有的生产者剩余较少,而成本较低的厂商享有较多的生产者剩余。将所有的私人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加总起来,能决定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三)无谓损失(净损失): P消费者剩余 P2 G 无谓损失 P1 F P=MR=MC MR O Q1 Q2 D 无谓损失(净损失):相对于完全竞争企业而言,垄断企业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增加,二者之差既不为消费者所得,也不为生产者所得,即无谓损失。
三、商品的分类及恩格尔曲线: 补充内容: 1、 消费可能线(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这种限制就是购买物品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大于收入是在既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小于收入则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
限制条件为: M = PX · QX + PY · QY (如图AB) 消费可能线是在消费者的收入 Y 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作出的,若 B1 消费者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了, B 则消费可能线就会变动: B2 (1)商品价格不变,收入变动, 或,收入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 O A2 A A1 X 同比例上升或下降,消费本能线 平行移动。 (2)消费者的收入与Y商品价格不变,而X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则消费可能线由AB移动到A1B或A2B。
(2)消费者的收入与Y商品价格不变,而X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则消费可能线由AB移动到A1B或A2B。(2)消费者的收入与Y商品价格不变,而X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则消费可能线由AB移动到A1B或A2B。 Y B O A1 A A2 X 2、无差异曲线: 是用来表示现示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Y I1 I2 I3 Y I1 I2 I3 B N E O X O M A X 3、消费者均衡: 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
(一) 商品的分类: 必需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正常商品(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 商 品 奢侈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一般低档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低档商品(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 吉芬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
衣服 牛排 O 食物 O 汉堡包 * 左图食物是正常商品,右图汉堡包是低档商品; * 图中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切点的连线被称为收入消费曲线(即红线条)。
(二) 不同商品的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描述收入与商品需求量(消费量)之间变动关系的曲线。 三种商品的恩格尔曲线: 收入 O 商品 必需品 奢侈品 低档商品
(三)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即若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了。(例,若大米的价格上升,而面粉的价格没变,面粉相对于大米就便宜了,人们就会更多的购买面粉而减少大米的购买。) 收入效应: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即若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例,大米的价格上升,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则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对大米的需求量必然减少.)
注:替代效应强调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注:替代效应强调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 不同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1、正常商品: 衣服 I1 衣服 I1 R R C1 O O O* O X1 S T食物 O X1X* S T 食物 注:图2,O到O*的移动就是食物的需求量由X1增加到X*,其增加部分是由于食物相对便宜,增加食物的消费,减少衣服的消费,仍保持原来的满足程度的替代效应。
衣服 R O2 O1O* O X1 X*X2 S T 食物 注,该图中X*到X2的移动,是因为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而引起食物需求量的增加,X*X2就是收入效应。 2、低档商品、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分析方法类似上述正常商品,图可参见教材P21。
价格下降(变化)各类商品的两种效应 类 别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总效应 正常商品 + + + 一般商品 - + + 吉芬商品 - + - * 请大家思考价格上升,正常商品、低档商品与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作图说明)
第二章 弹性理论 重、难点: 1、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关系; 2、蛛网理论; 3、需求曲线不同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税负的影 响; 4、收入弹性、交叉弹性的决定及其经济意义。
一、弹性基础理论: 弹性:是物理学上广泛应用的概念,意指一物体对外界作用力的反应能力。在经济分析中,也借用这个概念,是用于研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 主要有以下几类: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弹性 弹 性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 供给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 是假定需求函数中,所有其它因素不变,仅当商品本身价格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它用需求量的相对变化率与价格的相对变化率之比来表示,它是需求量对商品价格的变化敏感程度的量度。 Ed = (△Q/Q)/ (△P/P) 几点说明: 1、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 2、根据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幅度的大小,需求的价格弹性可以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
点弹性:就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也就是价格变动无限小时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反应程度。点弹性:就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也就是价格变动无限小时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公式:EP= (△Q/Q)/ (△P/P) 当价格变动无限小时,即P 0时, 则:
需求弹性的分类: (1)需求完全无弹性,即Ep=0; (图中A线)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 (图中B线) (3)单位需求弹性,即Ep = 1; (图中C线) (4)需求缺乏弹性,即1>Ep >0; (图中D线) (5)需求富有弹性,即Ep>1; (图中E线) D A E B C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 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 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斜率: 弹性不是斜率,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同,但是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却不同,如下图所示: (1)当需求曲线是线性时,这条曲线上的各点的斜率是相同的,但弹性系数却不同; (2)要线性的需求曲线上可以找到一点,其弹性值恰好等于1,要此点之上,需求曲线每点的弹性的绝对值都有大于1,而在此点之下,需求曲线每点的弹性绝对值都有小于1。 P Ep>1 Ep =1 Ep<1 Q
注意: 在陡峭的需求曲线的上部,降价也能增加收入,反之,在平坦曲线的下部,降价则减少销售收入,如下图:
(二)需求收入弹性: 含义:消费者收入的变化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即收入增加1%所引起的需求量Q的百分比变化。 一般而言,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需求量也增加,收入减少,需求量也减少。
收入弹性 的分类: (1) 收入缺乏弹性,即0<eI<1, (需求量变动的%小于收入的%) (2) 收入富有弹性,即eI>1, ( 需求量变动%大于收入变动的%) (3) 收入单位弹性,即eI =1, ( 需求量变动与收入变动的%相同 ) (4) 收入负弹性,即eI <0 , ( 需求量变动与收入变动成反方向) (5) 收入无弹性 , 即eI =0 ( 无论收入如何变化,需求量不变) 数量 3 1 2 4 收入
* 收入弹性的宏观、微观意义: 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或者是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它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其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某种商品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该商品的销售速度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生产该商品行业的员工的收入增长要快于其他行业,国家要支持收入弹性小的商品行业的生产,而个人则要尽可能进入收入弹性大的行业,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从微观角度看,若某企业生产或者出口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商品,经济繁荣时,居民收入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更快,企业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反之企业受损失。从微观角度看,若某企业生产或者出口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商品,经济繁荣时,居民收入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更快,企业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反之企业受损失。
(三)需求交叉弹性: 含义: 是指此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彼商品价格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或者彼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此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Eyx = (dQy/dPx)●( Px / Qy) 根据交叉弹性值可将商品之间的关系分三类: 1、Eyx=0,独立品。消费一种商品就能满足,而不需要其它商品的消费与之配套。 2、 Eyx 为正值,替代品。表明X和Y这两种商品相互替代,因为X商品下降,导致Y商品需求量减少。
3、 Eyx为负值,互补品。表明X商品与Y商品相互补充,因为X商品价格下降,X商品需求量增加,Y商品需求量也增加。 * 但是,不管是替代还是互补,交叉弹性的绝对值越大,越说明两种商品的替代或互补关系越密切。越接近于零,越说明这两种商品相关性越小,甚至相互独立。
例:1998年1月某航空公司的飞机票价下降5%,使另一家公司的乘客数量从去年同期的10000人下降到8000人,试问交叉弹性为多少?例:1998年1月某航空公司的飞机票价下降5%,使另一家公司的乘客数量从去年同期的10000人下降到8000人,试问交叉弹性为多少? 解:
导学P 39 题2: (1) 所以两者是较好的替代品
(2) 即价格要下降5元,即13- 8 =5。
意义: 1、交叉弹性可以作为划分行业界限的参考,政府可以把具有高度的交叉弹性的若干产品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行业,避免跨行业的替代商品之间的杀伤性竞争。 2、有利于企业制订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可以了解自己产品价格变化对相关商品的影响,及时做好与别的企业一起做好互补商品,扩大生产规模的准备,或者以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替代别的企业的产品,预防不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情况的发生。
(四)供给弹性: 又称供给价格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与供给量变动比率之比。 E s = (△Q/Q) ÷ (△ P / Q ) = (△Q/ △ P) ·(P / Q) 例: 某商品价格变动为10%,供给量变动为20%,则这种商品供给系数为2. * 因供给量与价格一般成同方向变动,所以供给弹性一般为正值.
分类: (1) 供给无弹性,Ep =0;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 E p ∞; (3) 单位供给弹性, Ep = 1; (4) 供给富有弹性, E p > 1; ( 5) 供给缺乏弹性, Ep <1. P C A B D E
二、蛛网理论: 该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由美国经济学家H.舒、意大利经济学家U.里西和荷兰经济学家J、丁伯根各自提出,1934年由英国经济学家N、卡尔多定名。 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运用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概念来分析价格波动对产量的影响,以解释农产品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其基本假设: 1、从开始生产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 2、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价格 ; 3、本期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
1、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 P0 P 0
2、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 P0 P0